蘇亭羽
摘 要:藏書章和藏書票的創(chuàng)作是美學和藝術認識規(guī)律的特殊統(tǒng)一體,體現(xiàn)個人的藏書理念,也是明證書籍所有者的標識。文章本著揭示兩者的創(chuàng)作共性,研究藏書章和藏書票的藝術形式和體裁表現(xiàn),以便深入鑒賞兩者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使承載人類思想文化的書籍永遠受到珍視和傳承。
關鍵詞:藏書章;藏書票;鑒賞;審美
藏書章是我國官私收藏書籍的傳統(tǒng)印信,而藏書票則是從外域傳入我國,亦是明證書籍所有者的標識;藏書章屬于我國的篆刻藝術,藏書票則是版畫創(chuàng)作,二者的形式內(nèi)容涉及藏書者人生理想和性格情趣諸多方面,是表達個性愛好的一種印跡,有異曲同工之妙。
藏書章和藏書票的創(chuàng)作,是美學和藝術認識規(guī)律的特殊統(tǒng)一體,體現(xiàn)個人的藏書理念。研究藏書章和藏書票的藝術形式和體裁表現(xiàn),揭示其中的創(chuàng)作共性,以便深入鑒賞兩者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使承載人類思想文化的書籍永遠受到珍視和傳承。
藏書章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到唐代時、太宗李世民的藏書印是他自己寫的“貞觀”二字,玄宗李隆基也寫過“開元”二字作為藏書印,李泌的藏書印是“端居”二字。
明代以后,使用藏書印的風氣逐漸普及開來,私人藏書尤為重視藏書印的應用,明代文學家黃宗羲的藏書印文為“窮不忘買,亂不忘攜,老不忘讀,子子孫孫,鑒我心曲?!泵鞔彻砰w主人毛晉的藏書章印文為“在在處處有神物護持”;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板,藏書章上刻以“動而得謗,名以隨之”和“七品官印”;清代王昶的藏書章“如不材,敢賣棄,是非人,犬豕類,屏出族,加鞭捶”,惜書愛書之情,可以說達到了極致。
魯迅先生的藏書章上刻的是“會稽周氏收藏”?!伴L樂鄭振鐸西諦藏書”印,見于鄭振鐸的藏書上?!按笄д莆铡?,“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等印文,則見于國畫大師張大千的藏書。茅盾的藏書印文為“玄珠六十八歲后所讀書”。俞平伯有“衡芷館夫婦藏書畫記”的藏書章。
毛澤東一生愛讀書,他的藏書章是1963年委托陳叔通請上海博物館的篆刻家吳樸堂刻的一方朱文印“毛氏藏書”?!懊稀焙汀安貢彼淖止P劃疏密布局十分得當,深受毛澤東喜愛。
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藏書票出自15世紀中期1480年的德國(此時為我國明代成化十六年),比郵票早三百年左右。這枚藏書票上印有一只刺猬,口中銜一花枝,腳踩幾株折斷的枝杈,藏書票上端飄動的緞帶上用德文寫著:“慎防刺猬隨時一吻”的字樣,包含的意義大概是說,此書的所有權屬于我,別想從我這里得到這本書,刺猬的長矛可不是好惹的。愛書人將書籍視若珍寶,藏書票所表達的愛書立場,歸根到底就是以家族之力去維護書籍擁有者的利益,限制外人進入自己藏書的領域。
藏書票除圖案外,與藏書章一樣要有藏書者的姓名或別號、齋名等。藏書票上一般票刻上“EX-LIBRIS”這一行拉丁文字,表示“屬于私人藏書”,貼于書的首頁或扉頁上。
藏書票象征性的藝術形象與書籍內(nèi)涵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令藏書票體現(xiàn)出充分的價值,從而產(chǎn)生了藏書票藝術復雜的象征手法體系。
藏書票傳入法國的時間是1529年(明嘉靖八年),而英國最早的藏書票是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1574年(明萬歷二年)捐贈給劍橋大學的一本書上發(fā)現(xiàn)的。
1868年(清同治七年),藏書票傳到日本,并與日本民間版畫浮世繪結合得到迅速發(fā)展,20世紀30年代,藏書票從日本傳入中國。魯迅倡導的版畫創(chuàng)作運動推動了中國藏書票的發(fā)展,木刻家李樺組織現(xiàn)代版畫會在進行版畫創(chuàng)作時也創(chuàng)作藏書票,1935年出版的《現(xiàn)代版畫》第9期即為藏書票藝術專輯。郁達夫、唐弢等著名作家也廣泛收集藏書票。
20世紀80年代,中國藏書票研究會成立,參加了國際藏書票雙年展,1987年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藏書票展覽,中國的藏書票還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展出。藏書票的功能同郵票一樣,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欣賞特質(zhì)而演變?yōu)橐粋€專門的藝術門類。
無論是藏書章還是藏書票,其書法和藝術手段的運用,是捍衛(wèi)人們始終不渝的熱愛知識,熱愛真理的權利和義務,是一種純樸、真誠的動機,也是表達崇拜作者,崇敬人類文明,維護人類思想的高尚情感。
一枚典雅的藏書章或一幅別致的藏書票,在統(tǒng)一的藝術整體中,都呈現(xiàn)出令人一見鐘情的面目,高雅的藝術形式,的品質(zhì),類似集郵活動的收藏、展示、研究的地位,發(fā)揮其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藏書章和藏書票所表達的愛書立場,歸根到底總是導致家族去維護書籍擁有者的權利和義務,限制外人進入自己藏書的領域是一種純樸、真誠的動機和高尚情感?!兑捉?jīng)》的科學價值也被科學家運用和證實,孔子的《論語》被奉為“齊家治國乎天下”的經(jīng)典,司馬遷的“史記”為后人追溯歷史事件,研究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忠實地記錄了古印度的歷史地理人文景觀,被印度奉為國史。
愛書的目的是熱愛人類文明,崇拜作者思想,雪萊和拜倫的藝術思想對普羅米修斯盜火的形象的歌頌,高爾基筆下的海燕搏擊風浪的大無畏氣概,“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的音容笑貌至今仍呼之欲出,“三國演義”中關云長的忠義、曹操的妒詐,諸葛亮的謀略仍被人們津津樂道。
《圣經(jīng)》、《荷馬史詩》、《戰(zhàn)爭與和平》、《一千零一夜》等等,汗牛充棟的中外名著,莫不體現(xiàn)了人類的理性力量和人類征服大自然,熱愛和平的觀念。艾迪生說:書籍是偉大的天才留給人類的遺產(chǎn)。
莎士比亞說:“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p>
1 藏書章與藏書票的空間與和諧布局
對稱的原則,是大自然的妙用,陰與陽、黑與白、左與右、上與下、內(nèi)與外,莫不屬于統(tǒng)一與比例,協(xié)調(diào)與聯(lián)系的范疇。馬蒂斯和畢加索將美好事物的客觀基礎隨心所欲地表現(xiàn)在繪畫藝術中,并且打破理想的對稱原則,使內(nèi)容和形式不受對稱的支配,這種美學思想在后來的藝術實踐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傳播,其實,早在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玉雕圖案和青銅器紋飾上,龍、鳳、魚、蟬的形象已經(jīng)被抽象地描繪成具有詩意的幾何圖案,甚至被打散后重新組合、拼湊,構成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的吉祥形象,形成相對獨立的藝術作品的載體范圍。
藏書章和藏書票的章法和構圖,是經(jīng)過藏書家和藝術家根據(jù)藏書目的或書籍內(nèi)容而精心經(jīng)營的構思,從而獲得獨出心裁的藝術效果。
一枚優(yōu)秀的藏書章或一幅優(yōu)秀的藏書票,就像戲劇演出中的布景或歌曲中的旋律與歌詞,具有獨特的意義,一個沒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知識,僅僅以浮光掠影式的,趕浪頭式的平庸技法制作的藏書章或藏書票,有如缺乏生活閱歷,藝術思想浮淺而徒有虛名的作家一樣,不可能指望取得重大的藝術成就。
藏書票的浪漫主義手法,主要表現(xiàn)其對藏書態(tài)度的高尚愿望,藝術作品帶有高昂的激情,中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藏書票是民國年間的作品,刻著一個坐擁書齋的讀書人,他在書籍中尋找解答人生疑惑的鑰匙,或是尋找步入仕途的捷徑,或是在知識的海洋中擴展自己的情愫,這種構圖和表現(xiàn)方法是肯定書本知識的崇高和偉大,用知識充實個人修養(yǎng),或?qū)ψ诮踢M行探索。
藏書章和藏書票雖然是微型書畫形式,但其中蘊含的豐富的生動氣韻表明,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只有在傳統(tǒng)的土壤里相互借鑒,汲取著時代的乳汁、營養(yǎng),才能充滿承先啟后的思想靈感。
2 藏書章和藏書票的審美教育
審美教育是同人類文明一起產(chǎn)生的,孔子聽韶樂后,三月不知肉味,對于食物,則是“割不正不食”,亞里斯多德說,“在教育中起首要作用的應該是美好的事物,而不是野生動物”,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強調(diào)藝術作品的特殊教育作用時說:“擯棄一切庸俗的壞的東西,理解一切真善美的魅力,熱愛一切崇高的事物,對低劣的審美趣味進行批判?!?/p>
藏書章的字體皆以篆書為之,十分講究章法布局。篆刻藝術的秘訣首先在于解決章法問題,其次是篆刻的刀法,章法必須靠刀法來表現(xiàn),而刀法更難于章法,章法顯其形,而刀法顯其神,所謂神,即指神韻。明清時期,篆刻刀法被說得非常神秘,什么“十三法”、“十九法”、“三十二法”等等,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刻印的刀法歸納起來,也就是:“沖刀、切刀”兩種技法,不論多少法,都是從沖刀和切刀兩種技法中變化而來。執(zhí)刀要穩(wěn),落刀要佳,運刀要有力,掌握了運刀的起伏、轉(zhuǎn)折、輕重、快慢等變化,就掌握了篆刻創(chuàng)作的基礎。我們在鑒賞藏書章時,對其篆刻技巧的章法和刀法深入了解,才能對藏書章的藝術語言如“爽利、明麗、秀逸、蕭散、蒼茫、雄渾”的精神內(nèi)涵加以表述并產(chǎn)生遐想。
藏書章大小僅在方寸之間,小的僅兩厘米,大的在3或5厘米,最大也不會超過6至7厘米。其形狀多半是正方形和長方形,也有其它不規(guī)則的形狀,如圓形、三角形、棱形、橢圓形等,其用料有木質(zhì)、石質(zhì)、金屬、動物骨、象牙、當今還有塑料和有機玻璃等等。
藏書票一般是邊長5-10厘米見方的版畫作品,被稱為掌上寶石,制作材料有木版、石版、銅版、絲漏版多種,甚至還有以剪紙工藝制作的藏書票。
眾所周知,我國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在殷商甲骨文中,鐫刻的是只小鳥,人們就知道是一個“鳥”字,鐫刻的是一匹馬,人們就知道是一個“馬”字,鐫刻的是水波紋或火焰紋,人們就知道是“水”字和“火”字,以此類推。后來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和有的書畫家就提出“書畫同源”的理論依據(jù),元代書畫家趙松雪有詩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造字之始,書畫同體而未分,后來,書畫同源而異流。
藏書章具有準確性和嚴整性,藏書票則書畫并列,兩者都是運用線條表現(xiàn)書法和繪畫的間架結構,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審美風格。
參考文獻
[1] 齋藤昌三,李春林. 藏書票的起源和發(fā)展[J]. 圖書館. 1997(04)
[2] 錢軍. 藏書票及其東傳[J]. 南京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03)
[3] 鄭藝. 藏書票散論[J]. 河南圖書館學刊. 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