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蜀漢經學考述

      2015-06-11 13:21:15吳龍燦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6期
      關鍵詞:蜀漢經學

      [摘要] 蜀漢經學主要受到兩漢巴蜀經學和荊州學派的影響,異于鄭學而義合王學,兼顧今古文經,多圖讖之學,通經用世。蜀漢經學家向朗、尹默、李仁及其子李撰皆受學荊州學派領袖宋衷、司馬徽,頗得荊州學派真?zhèn)?。受巴蜀經學的揚雄擬經和楊譙讖緯學影響,王長文有擬經之作,譙周集讖緯學大成。蜀漢經學是三國時期經學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雖規(guī)模稍遜曹魏,然而成就斐然,獨具特色,對蜀學與曹魏、東吳、西晉三朝經學影響深遠。

      [關鍵詞] 蜀漢;鄭王之爭;荊州學派;經學;讖緯學

      [中圖分類號] B22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1763(2015)06—0021—07

      漢魏之際,經學以鄭學、荊州學派和王學為主流。“先是鄭玄結束了今古文相爭的時代,隨之以宋衷為代表的荊州學派出現,又打破了鄭學的一統天下;王肅受荊州之學學術傾向的影響,正面攻詰鄭學,于是經學進入了王學與鄭學相抗爭的時期?!?/p>

      張豈之主編:《中國思想學說史·魏晉南北朝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666頁。三國興學崇儒舉措則在戰(zhàn)亂之后造成儒學和經學的小復興局面,其中荊州學派可謂漢魏之際戰(zhàn)亂時期存續(xù)經學的功臣,而蜀漢經學主要受到兩漢巴蜀經學和荊州學派的影響。

      一三國經學主流:三國割據與鄭王之爭

      明晰“鄭王之爭”這一三國時代經學發(fā)展的主流,是蜀漢經學歷史定位和價值認識的重要參照。

      鄭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東高密)人,曾入太學師事第五元先,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歷》《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周官》《禮記》《左氏春秋》《韓詩》《古文尚書》等,最后師從馬融學習古文經,兼通今古文經學。游學歸里,耕讀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注疏,潛心著述?!胺残ⅰ吨芤住贰渡袝贰睹姟贰吨芏Y》《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侯》《干象歷》,有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毛詩譜》《駁許慎五經異義》《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余萬言?!保ā逗鬂h書·鄭玄傳》)他摒棄門戶之見,兼采今古文,遍注群經,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白ⅰ兑住酚觅M氏古文,爻辰出費氏分野,今既亡佚,而施、孟、梁丘《易》又亡,無以考其同異。注《尚書》用古文,而多異馬融;或馬從今而鄭從古,或馬從古而鄭從今?!?/p>

      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96頁。箋《詩》、注《儀禮》、《論語》亦兼采今古文。

      鄭君博學多師,今古文道通為一,見當時兩家相攻擊,意欲參合其學,自成一家之言,雖以古學為宗,亦兼采今學以附益其義,學者苦其時家法繁雜,見鄭君閎通博大,無所不包,眾論翕然歸之,不復舍此趨彼。于是鄭《易注》行而施、孟、梁丘、京之《易》不行矣;鄭《書注》行而歐陽、大小夏侯之《書》不行矣;鄭《詩箋》行而魯、齊、韓之《詩》不行矣;鄭《禮注》行而大小戴之《禮》不行矣;鄭《論語注》行而齊、魯《論語》不行矣。重以鼎足分爭,經籍道息。

      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01頁。

      皮錫瑞認為鄭玄有使經學進入“小統一時代”之功,然而,但凡鄭玄注釋所采用經傳文本都流傳下來,未采用的皆不行于后世,故雖有三國紛爭的原因而“不能盡咎鄭君”,然而鄭玄也難脫“鄭學盛而漢學衰”、“使兩漢家法亡不可考”之過。

      湖南大學學報( 社 會 科 學 版 )2015年第6期吳龍燦:蜀漢經學考述

      王肅(195—256)字子雍,東??ほ翱h (今山東郯城西南),是上承荊州之學、下開晉代官方經學的一代經學大師。其父王朗曾任會稽太守,建安三年(198)曹操表征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是知名經學家,“朗著《易》《春秋》《孝經》《周官》傳,奏議論記,皆傳于世”(《三國志·王朗傳》)。魏立國后,王肅官散騎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領秘書監(jiān)、兼崇文觀祭酒、太常等職,封蘭陵侯,嘉平間(249-253)曾為大將軍司馬師的幕僚,嫁女司馬昭。王肅“年十八,從宋衷讀《太玄》,而更為之解”(《三國志·王肅傳》)。宋衷繼承揚雄不事章句、直承圣學、自出機杼的經學風格,不拘守漢學舊注,迥異鄭學,對王肅影響很大。王肅曾習今文經學,曾師從傳歐陽《尚書》的經學家楊賜,又習賈逵、馬融的古文經學,而賈、馬之學專習古文,與鄭學立異。由是王肅“不好鄭氏,采會同異”,雖與鄭玄同樣兼采古今、遍注群經,但王肅在經注中從字義訓詁方面駁鄭學之失,“或以今文說駁鄭之古文,或以古文說駁鄭之今文”(《經學歷史》),又“集《圣證論》以譏短玄”,多取《孔子家語》新證。王肅著述達33種,又有“所論駁朝廷典制、郊祀、宗廟、喪紀、輕重,凡百余篇”

      劉汝霖:《漢晉學術編年》,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539-541頁。,意在打破家法,闡發(fā)義理,著述以漢魏之際政治實踐為依據,通經致用,開一代學術新風氣。三國魏立經學十九博士,王學略勝鄭學:《易》鄭氏、王氏,《毛詩》鄭氏、王氏,《周官》鄭氏、王氏,《儀禮》鄭氏、王氏,《禮記》鄭氏、王氏,《左傳》服氏、王氏,《公羊》顏氏、何氏,《谷梁》尹氏,《論語》王氏,《孝經》鄭氏。(《漢晉學術編年》)“初,肅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采會同異,為《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列于學官?!保ā度龂尽ね趺C傳》)王學合于時宜,又借助司馬氏集團權勢,在魏晉之際鄭學衰而王學盛,故有“王肅出而鄭學亦衰”(《經學歷史》)之說。

      鄭王之爭除了立于官學、王肅駁鄭學,還表現在鄭學陣容、王學陣容的學者們互相對壘。鄭學立場的學者有鄭玄門人王基、再傳山東弟子孫炎,還有馬昭、張融等。王基“常與抗衡”:“散騎常侍王肅著諸經傳解及論定朝儀,改易鄭玄舊說,而王基據持玄義,常與抗衡?!保ā度龂尽ね趸鶄鳌罚班嵭鳌睹姽{》,申明毛義,難三家,于是三家遂廢矣。魏太常更述毛非鄭,荊州刺史王基駁王肅,申鄭義?!保ā督浀溽屛男蜾洝罚白佑阂?guī)玄數十百件。守鄭學者,時有中郎馬昭,上書以為肅繆,上遂詔尊王之輩,占答以聞?!保ā杜f唐書·王元沖傳》)針對《圣證論》引《尸子》及《孔子家語》難鄭之處,馬昭釜底抽薪:“《家語》王肅所增加,非鄭所見。又《尸子》雜說,不可取證正經,故言‘未聞也?!保ā抖Y記正義·樂記》孔穎達疏)。張融駁王肅重義理不重字義辭訓:“遣博士張融案經論詰,融登召集,分別推處,理之是非,具圣證論。王肅酬對,疲于歲時?!?(《舊唐書·王元沖傳》)而王學陣容,除了王肅本人“酬對”外,還有孔晁、孫毓等“王學之輩”攻詰鄭學。孔晁針對馬昭辯難申王而駁鄭,孫毓著《毛詩異同評》:“晉豫州刺史孫毓,為《詩評》,評毛、鄭、王肅三家同異,朋于王?!保ā督浀溽屛男蜾洝罚?/p>

      曹髦關注鄭王之爭,反映了經學作為意識形態(tài)在政權集團之間的斗爭?!度龂尽じ哔F鄉(xiāng)公紀》記載了曹髦曾與崇王學的博士庾峻和崇鄭學的博士淳于俊、馬昭之間就鄭、王學之別的精彩問答。王國維分析:“以高貴鄉(xiāng)公幸太學問答考之,所問之《易》則鄭《注》也,所講之《書》,則賈逵、馬融、鄭元、王肅之《注》也,所問之《禮》,則小戴《禮》,蓋亦鄭玄、王肅《注》也?!保ā队^堂集林·漢魏博士考》)曹氏集團的代表曹髦,通過玄學對鄭學、鄭學對王學的問難,來對抗司馬氏集團所推崇的王肅之學。

      與曹魏、東吳、蜀漢割據一方的三國政治形勢相協,蜀漢經學自立風格?!耙娌慷噘F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遠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三國志·尹默傳》)可見蜀漢經學主流不是鄭學,蜀地經學傳統以今文為主,受鄭王之爭、荊州學派影響,亦傳古文,多圖讖之學,通經用世,別開生面。

      二學術淵源:兩漢蜀學與荊州學派

      漢代巴蜀經學興起于文景之世,文翁化蜀,領先全國以“七經”造士,于是七經之學盛行巴蜀,比于齊魯,經學人才輩出。蜀地反思章句之儒“碎義逃難”、“違背孔真”的經學流風,自嚴遵始融《易》《老》于一爐,揚雄創(chuàng)擬經新篇,從而構成漢代巴蜀經學獨辟蹊徑、自成體系之特色。據繆荃孫《蜀兩漢經師考》統計,漢代巴蜀經學人物文獻可考者65 人。兩漢巴蜀經學以《易》學、“小學”最盛,《詩》、《書》之學淵源有自,而《禮》、《春秋》、《孝經》、《論語》之學勝義迭出,時有可觀?!逗鬂h書·儒林傳》列巴蜀經學人物六人: 任安習《孟氏易》,任末、景鸞習《齊詩》,杜撫、楊仁習《韓詩》,董鈞習《慶氏禮》。漢末巴蜀經學與巴蜀地域政治經濟命運密切關聯,今古兼治,揚馬擊鄭,于是以楊門之學和譙氏之學為代表的通經致用之學和讖緯學大興。舒大剛、吳龍燦:《漢代巴蜀經學述論》,《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

      自東漢晚期鄭玄兼采今古、遍注群經,儒生多從鄭學,形成經學“小統一”時代?!巴豸臃Q伊洛以東,淮漢以北,(鄭玄)一人而已,莫不宗焉。咸云先儒多闕而鄭氏道備。”(《舊唐書·王元沖傳》)于是,“鄭學盛而漢學衰”,官方十四博士今文經學多不行。

      然而漢魏之際,卻發(fā)生了反鄭學運動。鄭學面臨經學內部的挑戰(zhàn),除了王肅,還有其他學者強有力的抵制,尤其是荊州學派。

      鄭學興起后不久,首先受到漢末三國的經學大師的抵制和批評。荀爽、虞翻等注《易》,或用費氏《易》,或用孟氏《易》,獨不用鄭注,并批評鄭玄《易》注“未得其門,難以示世”(《三國志·虞翻傳》裴注引《翻別傳》)。虞翻上奏《鄭玄解〈尚書〉違失事》,認為“玄所注五經,違義尤甚者百六十七事,不可不正。行乎學校,傳乎將來,臣竊恥之”(《三國志·虞翻傳》)。王粲、徐干也批評鄭玄“專務名物”,“矜于詁訓,摘其章句”,指摘鄭玄注經有義理闕弱等弊端。

      荊州學派是漢魏之際異于鄭學、別開風氣的地方經學流派。東漢末年劉表主政荊州19年(190-208年)(治湖北襄陽)期間,政通人和,力倡儒學,荊州一時成為全國的文化學術中心。劉表(142—208年),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字景升,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劉余后裔,早年師從南陽太守王暢,后遭“黨錮之禍”逃亡,黃巾大起義后受任北軍中候。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時任荊州刺史王睿被長沙太守孫堅所殺,朝廷委派劉表出任刺史一職。時荊州寇賊縱橫,劉表單馬入宜城,借助南郡望族蒯氏兄弟蒯良、蒯越以及襄陽豪強蔡瑁支持,且采納蒯越之策,誘殺“宗賊帥”,平定江南,并將州治由武陵郡索縣(今湖南漢壽縣)遷至襄陽,“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即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江夏郡、南陽郡、武陵郡、南郡、章陵郡)可傳檄而定”(《后漢書·劉表傳》),初平三年(192),被入主長安挾持漢獻帝的李傕任命為“鎮(zhèn)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北方百姓和士人為躲避戰(zhàn)亂,大量涌入荊州,“關西、兗、豫學士歸者千數,表安慰賑贍,皆得資全。”(《后漢書·劉表傳》)劉表精心組織荊州本土名士和外來儒生,開展一系列大規(guī)模的學術文化活動,如建學校、設學官、充實官府藏書、開展學術研究等等,使荊州之學輝煌一時,促成荊州學派的形成。“州界群寇既盡,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經章句》,謂之《后定》?!保ā度龂尽⒈韨鳌放崴芍⒁豸印队⑿塾洝罚┣G州遂代替洛陽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劉表本人在學術上也深有造詣,著《周易章句》九卷,《喪服后定》一卷,《荊州占》二卷,集一卷,藏書家盧文弼還認為劉表曾撰《新定禮》一卷。其學術宗旨:“君深愍末學,遠本離真,乃會諸儒,改定五經章句。”(《三國志·劉表傳》)劉表著述和學術活動,引領和示范荊州學派形成簡化經說、擺脫傳統經注束縛、直尋圣人本心的自由學風汪惠敏 :《三國時代之經學研究》,臺北:漢京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1年,第231頁。。

      荊州學派代表人物是荊州教育長官宋忠。宋忠(亦作宋衷,?—219),章陵(今湖北棗陽)人,他深受漢代蜀經學代表人物揚雄影響,在荊州籌辦州學,組織綦毋闿等儒生編寫《五經章句后定》作為教材,“刪劃浮辭,芟除煩重”(《全三國文·劉鎮(zhèn)南碑》),促成“守舊之習薄,創(chuàng)新之意厚”荊州學風?!段褰浾戮浜蠖ā分械摹吨芤渍戮洹肥状螌⒐盼慕泴W列入官方教材,對經學史乃至學術史影響深遠。宋忠著有《周易注》十卷、《世本》四卷、《法言注》十三卷、《太玄經注》九卷。

      宋忠之外,重要的荊州學派學者還有州學教授潁川人司馬徽、潁容等人。司馬徽(?-208)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因口不臧否人物而稱“好好先生”。徐州瑯琊陽都人(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諸葛亮、荊州南陽人劉廙、襄陽人龐統、向朗都是司馬徽的學生,益州涪人尹默、李仁因為益州只流行今文經學,特意來荊州從司馬徽、宋忠學習古文經學。潁容,字子嚴,章陵(今湖北棗陽)人,“博學多通,善《春秋左氏》,師傅太尉楊賜??づe孝廉,州辟,公車征,皆不就。初平中,避亂荊州,聚徒千余人。劉表以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條例》五萬余言,建安中卒”(《后漢書·儒林傳》),潁容左傳學上承兩漢,下啟杜寬、杜預叔侄之學。荊州州學課目齊全,除講授儒家經典六經外,還有音樂、天文、歷法、刑法、兵法等方面課程,學生主要是官員子弟、年輕下級官員和外來求學青年,最盛時有學生三百多人。當時在荊州從事學術活動的儒士還有王粲、王肅、尹默等著名人物,據楊世文統計,荊州學案系統中,劉表有交游 “八顧”、“八及”,幕僚37人楊世文:《魏晉學案·荊州學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41頁。。荊州學校的規(guī)模和制度遠遠超出郡國學校規(guī)模,是仿效洛陽太學而設置的官學,這在當時的湖南、湖北以至全國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謂開一代風氣之先。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死后,戰(zhàn)亂紛至,“荊州荒殘,人物殫盡”,荊州文化自此一蹶不振。

      荊州學派存在時間雖短,但在三國期間,卻起著承前啟后,留存文化于知世的重要作用,也因孕育了大批與鄭學異趣的經學家,給鄭學一統天下的文化生態(tài)增添了學術活力和多元可能。經漢末董卓之亂,東漢首都洛陽官府的藏書全部毀于戰(zhàn)火,而劉表在任荊州牧期間,致力于圖書的搜集,荊州官府藏書一時成為全國之冠,曹操平定荊州后,這些典籍被運回北方,成為國家圖書館藏書。荊州學派的主要人物又將荊州學術傳播到了曹魏、蜀漢和東吳。

      蜀漢經學直承荊州學派和巴蜀經學。建安六年,劉備在汝南敗于曹操,奔荊州依附劉表,表以上賓善待之,使屯兵新野,荊州豪杰多歸劉備,因此時司馬徽推薦弟子龐統和諸葛亮,三顧茅廬,定策三分。蜀漢經學家向朗、尹默、李仁皆為宋忠、司馬徽弟子,經學家李撰為李仁之子,受學于李仁、尹默并從學于宋忠、司馬徽,劉后主禪則受學尹默,頗得荊州學派真?zhèn)鳌J馨褪窠泴W的擬經傳統和讖緯學流風影響,王長文著述多為擬經之作,譙周集讖緯學大成。

      三蜀漢經學傳承與主要成就

      蜀漢偏安一隅,然而統治者以漢正統自居,有光復漢室之志,很重視興學與經學研習。蜀漢昭烈帝劉備(161-223)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后裔,曾師事盧植,依附劉表,曾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備矣。”(《華陽國志·劉后主志》)劉備入蜀后下令興學:“先主定蜀,承喪亂歷紀,學業(yè)衰廢,乃鳩合典籍,沙汰眾學,慈、潛并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典掌舊聞?!保ā度龂尽ぴS慈傳》)蜀漢政治自劉備稱帝到后主降魏僅存續(xù)42年(昭烈帝劉備章武元年221—后主劉禪炎興元年263),但就學術源流而言,蜀漢經學前可追溯到東漢末建安年間,后可延續(xù)到晉武帝太康年間,約80年,據程元敏統計有史可考的經學家53人程元敏:《三國蜀經學》,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第1-2頁。。據夏增民統計有蜀漢儒士55人

      夏增民:《儒學傳播與漢魏六朝文化變遷》,2007年復旦大學博士論文,第202-205頁。,程書未載者有鐔承、裴俊、裴越、陳術(字申伯,漢中人,著有《釋問》七篇、《益部耆舊傳》和《益部耆舊志》)、閻乂、費立、陳實、祝龜(南鄭人,撰《漢中耆舊傳》)、楊充(梓潼人,受學于扶風馬季長、呂叔公、南陽朱明叔、潁川白仲職,精研七經,廣交名士,還以教授州李,常言圖緯空說。)、閎子忌、段宗仲、費輯、周巨(周群子)等13人,即蜀漢儒士至少66人,而經學家數量當近此數。

      程元敏形象地將三國蜀經學者授受簡表如下

      程元敏:《三國蜀經學》,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第2-8頁。:

      張陵1——子張衡2——子張魯3——徒眾

      王商4——(子王彭)——王彭子王化5

      劉寵6;許靖7;

      (后漢盧植)——劉先主備8——子劉后主禪(別受業(yè)于尹默,表見尹門)

      (后漢楊厚)周舒9子周章10

      (后漢任安)何宗11

      杜瓊12譙周(別見識譙)

      高玩14

      杜微13

      (后漢任安)秦宓15

      杜瓊

      譙山并16譙周17子譙同18

      杜軫19

      羅憲兵0

      文立21

      李虔

      李虔,一名李密((224-287),字令伯,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博通五經,精研《春秋左氏傳》,著有《述理論》十篇,“述中和仁義、儒學道化之事”,《華陽國志》、《晉書》有傳。22

      陳壽23

      五梁24;張裔25;

      (后漢司馬微)龐統26

      諸葛亮27

      向朗28

      尹默29

      李仁30

      (后漢宋衷)向朗28子向榮

      弟子多人

      尹默29尹宗31弟子多人

      劉后主禪32弟子多人

      李撰33弟子多人

      李仁30李撰33弟子多人

      蔣琬34;

      來敏35——子來忠36

      孟光37;

      (吳交州劉熙)許慈38子許勛39弟子多人

      弟子多人

      胡潛40;常朂41;司馬勝之42;姜維43;

      王長文44——弟子多人

      何隨45;任熙46;壽良47;張征48;常騫49;常寬50;黃容51;杜龔52;蜀才(即范長生)53

      據姚振宗《三國藝文志》

      姚振宗:《三國藝文志》,《二十五史藝文志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七卷),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和《華陽國志》等史籍記載,蜀漢有如下可考的經學文獻:

      李撰《古文易注解》

      范長生《蜀才周易注》十卷

      李撰《太玄指歸》

      王長文《通玄經》四篇

      李撰《尚書注》

      杜瓊《韓詩章句》

      李撰《毛詩注》

      李撰《毛詩指歸》

      蔣琬《喪服要記》一卷

      譙周《喪服圖》

      譙周《禮祭集志》

      譙周《集圖》

      陳壽《駁虞溥議王昌前母服》

      李撰《三禮注》

      李撰《春秋左氏傳指歸》

      王長文《約禮記》

      王長文《春秋三傳》十三篇

      黃容《左傳抄》數十篇

      譙周《論語注》十卷

      王長文《無名子》十二篇

      譙周《五經然否論》五卷

      譙周《法訓》八卷

      譙周《五教志》五卷

      譙周《讎國論》何隨《譚言》

      常寬《典言》

      譙周《讖記》

      陳壽《釋諱》

      陳壽《益部耆舊傳》二卷

      張陵、張衡、張魯《老子想爾注》

      蜀漢經學風氣變遷,有一個閉塞走向開放、由守今學走向今古兼顧的過程。汪惠敏據《三國志》所載任安“究極圖讖”,張裔“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漢”,周群“專心候業(yè)”,張?!耙鄷哉己颉薄坝趾孟嘈g”,譙周“治尚書,兼通圖讖”“頗曉天文”,認為蜀郡本土人士所治經學,多偏陰陽、占候、讖緯之術,上承兩漢學風,貴今文,精研通經致用之術;劉焉入蜀之后,至劉備定蜀,外來移民漸眾,不乏飽學之士,多從東漢民間古文經學及漢末鄭玄之學,如許慈“師事劉熙,善鄭氏學,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來敏“涉獵書籍,善左氏春秋,尤精于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姜維“好鄭氏學”。又因蜀地偏僻, 民性保守,新舊學風常有論爭。

      光好公羊,而譏呵左氏,每與來敏爭此二義,光常譊譊讙咋。(《三國志·孟光傳》)

      慈、潛并為學士,與孟光、來敏等典掌舊文,值庶事草創(chuàng),動多疑問,慈、潛更相科伐,謗讟忿爭,形于聲色;書籍有無,不相通借,時尋楚撻,以相震攇,其矜已妒彼,乃至于此。(《三國志﹒許慈傳》)

      據此可知,因地域限制和政治形勢,蜀漢經學風氣大致承續(xù)兩漢今古之爭遺風,始以本土今文經學略勝,后兼尚今古,反鄭學為主的荊州學派在蜀地影響最大,鄭學亦有流傳,而通經致用的讖緯之學依然盛行。

      汪惠敏 :《三國時代之經學研究》,臺北:漢京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1981年,第36頁。

      與其繼承兩漢學風相諧,蜀漢經學講究師承。其經學師承淵源看,除了上述荊州學派古文經傳人外,周群師承揚厚,杜微、何彥英、杜瓊師承任安,屬今文經學;許慈師承交州學派的劉熙,姜維好鄭氏學,屬兼采古今的綜合學派。其經學傳承途徑,據程元敏概括有四:一是著述;二是學官傳授,尹宗、許慈、許勛、胡潛、周巨為太學博士,尹默為太學博士、勸學從事,譙周為勸學從事、典學從事;三是私家授徒,如三天師以儒經義理授人道德經,杜瓊授譙周、高玩,王長文講學。四是下逮異朝,蜀漢降曹后,張魯、劉后主歸魏,周群奔吳,王化、譙周譙同父子、杜軫、羅憲、文立、陳壽、王長文、何隨、任熙、壽良、常騫、常寬、黃容、杜龔、蜀才等十六人入晉,影響三朝學術發(fā)展。程元敏:《三國蜀經學》,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第126頁。本文相關部分另參閱〔明〕曹學銓:《蜀中廣記》卷四十一《人物記》,《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雜記之蜀;卷焦桂美:《論蜀漢經學之嬗變——與兩漢蜀地本土經學傳統相比較》,《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焦桂美:《蜀漢經學家及經學著作考論》,《管子學刊》2006年第2期;段渝:《三國蜀漢學術考》,《天府新論》2005年第1期。

      三國蜀漢經學家沿襲東漢廣涉群經風尚,淹貫諸經者比比皆是。通知三經者,劉備、蔣琬二家;通知四經者,司馬勝之,常騫、蜀才三家;貫博五經或五經以上者,三張?zhí)鞄?、王化、秦宓、譙(山并)、譙周、文立、陳壽、諸葛亮、尹默、李撰、許慈、王長文、任熙、壽良、常寬十七家。治《易》者十五家,治《尚書》者十六家,治《詩》者二十二家,治《周禮》者十二家,治《禮記》者十四家,治《大戴禮》者一家(秦宓),治《春秋》三傳者,治《左傳》十七家,治《公羊傳》十家,治《論語》者十家,治《孝經》者二家(秦宓、譙周),治讖緯者十三家。其中三張?zhí)鞄煛独献酉霠栕ⅰ罚匀褰浟x理和圖讖解老,抑儒揚道,又有許靖、龐統治老,任熙治易,何隨講諷,乃魏王弼、何晏援道入儒、尊孔楊老之玄學清談風氣先導。

      程元敏:《三國蜀經學》,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第118-126頁。下面例舉蜀漢經學代表人物譙周、李撰、王長文經學宗旨和著述,管窺蜀漢經學風采。

      譙周(201-270),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槐樹鎮(zhèn))人,“庶慕孔子遺風”,曾師事“蜀之仲尼”秦宓,善治《尚書》,兼通諸經及圖讖,撰《法訓》、《五經論》、《五經然否論》、《五教志》《古史考》等。東漢以來,巴蜀讖緯學盛行,翟酺、楊由、段翳、趙典等巴蜀大儒多通曉讖緯,好言災異,而且形成廣漢楊門之學和巴西譙氏之學兩大讖緯學派。東漢楊厚尤擅讖緯學,厚弟子任安精通經學而又窮極楊門讖緯學,楊厚曾預言“漢三百五十年之厄”; 其另一弟子董扶則勸太常劉焉入蜀: “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任安弟子何宗用楊統“九世之運”讖緯說,勸進劉備稱帝。此為楊門之讖緯學。西漢末年,以善說《易》、《春秋》的譙玄喜言圖讖。《一統記》載,東漢末年,其后人譙(山并)“治《尚書》,兼通諸經及圖緯”,譙(山并)子譙周“有董、揚之規(guī)”,為杜瓊唯一真?zhèn)鞯茏?,而杜瓊為得任安真?zhèn)鞯臈铋T讖緯學者,故譙周兼得讖緯學兩學派精髓,其讖緯學著作有《讖記》、《喪服圖》、《法訓》等; 漢末,楊厚弟子周舒解釋《春秋讖》中“代漢者,當涂高”為“當涂高者,魏也”,譙周則以讖緯勸后主降魏:“先主諱備,其訓具也; 后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保ā度龂尽ぷS周傳》)譙周是東漢以來巴蜀讖緯學的集大成者

      舒大剛、吳龍燦:《漢代巴蜀經學述論》,《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6期。,廣收弟子,高徒如云,有比擬孔子授徒之佳話:“文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人也。蜀時游太學,?!睹姟贰ⅰ度Y》,師事譙周,門人以立為顏回,陳壽、李虔為游夏,羅憲為子貢?!保ā稌x書·儒林列傳》)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師事譙周,研習《尚書》、《三傳》,曾撰寫成內容詳實的古代巴蜀學術史《益部耆舊傳》二卷十篇,《古國志》五十篇,《官司論》七篇,又有《釋諱》、《廣國論》、《表上諸葛氏集目錄》、《駁虞溥議王昌前母服》等文,入晉后十年間作前四史之一《三國志》。

      李撰(一作李譔,生卒年不詳)通經博識,特立獨行,是荊州學派的主要傳承人之一,也是蜀漢古文經學先導?!袄钭謿J仲,梓潼涪人也。父仁,字德賢,與同縣尹默俱游荊州,從司馬徽、宋忠等學。撰具傳其業(yè),又從默講論義理,五經、諸子,無不該覽,加博好技藝,算術、卜數、醫(yī)藥、弓弩、機械之巧,皆致思焉?!保ā度龂尽だ钭珎鳌罚度龂尽ひ瑐鳌份d:“尹默……梓潼涪人也,益部多貴今文而不崇章句。默知其不博,乃遠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皆通經史,又專心精于《左氏春秋》?!崩钭S其父李仁、其師尹默游學荊州,“具傳其業(yè)”,深得荊州學派精髓?!爸盼摹兑住贰渡袝贰睹姟贰度Y》《左氏傳》《太玄指歸》,皆依賈、馬,異于鄭玄,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三國志·李撰傳》)。李撰的經學著述也是蜀漢首批古文經學著作。

      王長文(約238——302),是蜀漢犍為太守王颙的兒子,是由蜀漢而入晉的經學家,并在西晉咸寧年間(275——280年)出任蜀郡太守。

      王長文,字德睿,廣漢郪人也。少以才學知名,而蕩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州辟別駕,乃微服竊出,舉州莫知所之。后于成都市中蹲踞嚙胡餅。刺史知其不屈,禮遣之。閉門自守,不交人事。著書四卷,擬《易》,名曰《通玄經》,有《文言》、《卦象》,可用卜筮,時人比之揚雄《太玄》。同郡馬秀曰:“揚雄作《太玄》,惟桓譚以為必傳后世。晚遭陸績,玄道遂明。長文《通玄經》未遭陸績、君山耳。”(《晉書·王長文傳》)

      王長文繼承了揚雄開創(chuàng)的巴蜀經學擬經傳統,不僅擬《易》、《太玄》作《通玄經》,還擬《論語》、《法言》作《無名子》12篇,另外還有《春秋三傳》13篇、《約禮記》等傳于后世。李撰《太玄指歸》擬《周易》和揚雄《太玄》,譙周《法訓》八卷、何隨《譚言》、常寬《典言》擬孔子《論語》和揚雄《法言》,均可謂巴蜀經學擬經傳統在三國蜀漢時期的濫觴。

      概而言之,蜀漢經學主要受到兩漢巴蜀經學和荊州學派的影響,異于鄭學而義合王學,兼顧今古文經,又多圖讖之學,通經用世。蜀漢經學是三國時期經學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雖規(guī)模稍遜曹魏,然而成就斐然,獨具特色,對蜀學與曹魏、東吳、西晉三朝經學影響深遠。第29卷第6期 2 0 1 5 年 11月湖南大學學報 ( 社 會 科 學 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9,No.6Nov. 2 0 1 5

      猜你喜歡
      蜀漢經學
      重走蜀漢文化路
      皇侃論“學”與南朝玄學的經學化理路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7:26
      元代朱子后學經學著述整理之特色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2
      漢魏經學的“人才進退”問題
      經學還是子學?——對政治儒學復興之路的一些思考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2
      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們力保蜀漢江山30年
      北廣人物(2018年34期)2018-09-29 12:09:34
      蜀漢“大赦”初探
      法律史評論(2017年0期)2017-07-09 03:43:58
      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21世紀蜀漢滅亡原因研究述評
      經學素養(yǎng)對劉楨生平及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武功县| 贵溪市| 青州市| 永靖县| 朝阳市| 锡林郭勒盟| 乾安县| 观塘区| 伊春市| 大足县| 湖口县| 北碚区| 正镶白旗| 沁阳市| 尼玛县| 太和县| 昭平县| 华阴市| 若尔盖县| 包头市| 北海市| 鹤庆县| 固阳县| 西乡县| 徐水县| 遂川县| 横峰县| 郑州市| 郎溪县| 岳西县| 饶阳县| 乌拉特前旗| 郴州市| 石首市| 海安县| 沙田区| 蕲春县| 肥西县| 黔南| 蒲江县|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