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堅
要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必須端正一個觀念:學生并非一張白紙!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而且必須充分利用、尊重和正視學生“這張紙”中已經(jīng)擁有的那么一點也許是可憐的知識、智慧或者經(jīng)驗的“本錢”,去誘導、啟發(fā)、幫助他們做大做強自己的“生意”——獲取更多的知識、智慧或者經(jīng)驗。
由“已知”獲得“未知”,是讓學生走向?qū)W習主體地位的重要觀念,也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讓學生“學會學習”的精髓。一旦有了這種觀念的指導,那么,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方法、點子、路徑也就應運而生了。本文僅例舉三項。
一、換位出題,完善學生的認知主體功能
一切教育都以受教育者的主動接受為基礎。受教育者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能力基礎,還必須具備主觀接受的情感態(tài)度和學習意愿,才有可能接受施教者的教育。
假如班級里的學生都有程度不同的饑餓,應該給他們多少食物,這取決于他們的食物需求。三分饑餓,就有三分需求;十分饑餓,就有十分需求;不太饑餓,即使?jié)M桌佳肴,他們也不會很感興趣。因此,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自己拿食物吃,吃多少拿多少,沒吃飽或者還想吃些其他食物時,教師則提供幫助。因此,課堂教學實質(zhì)上就是教師用怎樣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某種認知“饑餓”條件下自行獲取“食物”,以及教師在學生的主動獲取中進行適當調(diào)解的問題。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在上海東昌中學東校初一(5)班做了一個實驗,每周兩節(jié)課,每節(jié)課發(fā)給學生少則幾千字多則萬余字的文章,讓他們閱讀理解。教師不做講解,僅僅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后,每人為有關(guān)文章出兩道“四選一單項選擇題”,然后讓其他同學解題。如果產(chǎn)生問題,則展開討論,教師參與組織并給予指導。這種教學方法稱之為換位出題,其操作程序如下:
1.發(fā)給學生閱讀文章,規(guī)定閱讀時間;
2.閱讀完畢的學生為文章出一至兩道“四選一單項選擇題”;
3.將黑板分成若干部分(如八等分),請八個學生板書自己出的選擇題;
4.分別請八個學生解答以上選擇題;
5.出題的學生根據(jù)文章判斷做題學生的正誤;
6.做題的學生根據(jù)文章判斷出題學生所出題目的優(yōu)劣;
7.師生討論題目、答案和文章之間的關(guān)系;
8.教師答疑、總結(jié)。
以上操作方法,也可以稍加改變:
1.發(fā)給學生閱讀文章,規(guī)定閱讀時間;
2.閱讀完畢的學生為文章出一至兩道“四選一單項選擇題”;
3.所有學生將自己出的選擇題寫在紙上,循環(huán)后傳,使每個學生都拿到前一個學生的選擇題,然后做題;
4.做題完成后,交還前面的同學,讓出題學生根據(jù)文章判斷做題學生的正誤;
5.如有任何問題,做題學生和出題學生互相討論,或者請教師評判;
6.教師答疑、總結(jié)。
剛開始時,學生感到奇怪而且不習慣,但是換位出題的實際操作過程激起了他們的強烈興趣,平時被動接受教師分析的語文課,瞬間變成了學生主動學習、互相駁詰和熱烈探討的課程。方式稍變,趣味速濃。
一次,教師提供朱自清散文《匆匆》和豐子愷散文《漸》讓學生比較閱讀,恰好有四位華東師范大學的學生前來聽課,因此邀請他們一起參與換位出題的訓練。
大約二十分鐘后,閱讀和出題都已結(jié)束。依照常規(guī),教師請了七個初中生和一個大學生在黑板上寫出他們出的“四選一單項選擇題”,然后請其他同學上臺解題。
大學生出的題是:
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因為其變更是漸漸的……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庇昧藬M人的修辭手法。
B.“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變了乞丐或偷兒,這人一定憤不欲生了。”這位“千金之子”沒有上造物者隱蔽時間的當。
C.兩位作家,一位感到時間“匆匆”,另一位感到時間“漸漸”,是個人感覺,與時間概念無關(guān)。
D.“造物的騙人,使人流連于其每日每時的生的歡喜而不覺其變遷與辛苦,就是用這個方法的?!逼鋵嵤钦f人的生命是幸福的,應該盡量揮霍。
做這道題的初中學生選擇的是“C”,然而大學生公布的答案卻是“A”。
這時,教室里一下子熱鬧起來。馬上有學生舉手表示反對:“C”是對的,“A”錯了,“因為……”;立刻又有同學反對:“C”錯了,“A”才是對的,“因為……”。由于意見相左,很多“中間派”為了“明辨是非”,紛紛帶著打印文章涌上講臺,一一核對原題,思考、商討甚至論爭。
接著,全班從什么是擬人、什么是比喻,討論到了什么是比擬;從時間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討論到了個人感覺和客觀概念的關(guān)系;從出題的語言是否應該規(guī)范好懂或者晦澀難懂“賣個關(guān)子”,討論到了怎樣設置問題才更有價值……
課到此處,已如音樂之“華彩樂段”。此刻,大學生出的題究竟如何,中學生解的題是否正確,已經(jīng)不再重要。一節(jié)課的換位出題訓練,在“匆匆”中“漸漸”逝去。直到下課,學生還在細細探討,意猶未盡。
采取換位出題的方法,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十分明顯。
其一,拓展了學生自學的空間。由于選擇題是由同學出的,因此做題的敢于質(zhì)疑,討論得以生成;同理,出題的也敢于叫板,反駁得以生成。出題中涉及對文章本身的理解和分析,倘若理解有偏頗、分析有高下,矛盾即刻產(chǎn)生,尖銳碰撞的課堂討論必不可免。教師直到最后才發(fā)表意見,為學生的閱讀分析打開了運用已知、探索未知的廣闊自學空間。
其二,教師得以戒除喋喋之陋習。多年來“一言堂”雖然屢被批駁,但由于本質(zhì)上沒有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教師不講誰講?教師不做誰做?現(xiàn)在學生開始掌握學習主動權(quán),改變了傳統(tǒng)的“現(xiàn)成知識的結(jié)論性傳遞”教學本質(zhì),教師騰出空間和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也就可以“穩(wěn)坐釣魚臺”了。
其三,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由于學生出的是選擇題,他們的思維必因同一個命題而出現(xiàn)多向性、多維性和多頭性的全方位立體思考,這對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和深入理解文章,具有巨大的牽引作用和拓展效果。
二、學案教學,提升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
如果說教案是教師上課前制定的具體教學計劃,那么學案則是教師根據(jù)教案設定的目標、要求、程序、內(nèi)容、方法、重點、注釋、背景、操作以及本來準備口頭講授的內(nèi)容等,重新編排鋪敘,寫給學生上課時閱讀理解的綜合性文字指引,是為了學生自學而準備的案頭文字。用學案教學以后,教師的口頭講授將逐漸被引導學生閱讀理解的學案教學行為所代替,并把學生推向主體地位。
下面請看一則初中課堂作文學案,我們擬通過這個學案,研究怎樣讓學生在課堂上具有主體地位。
《紅樓夢》中的“三頓飯”
一、教師的話
生活中的時間和文章中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生活的時間不舍晝夜、無法改變,但是文章中的“時間”卻可以拉長或者縮短!下面以《紅樓夢》中三頓飯的篇幅,看看曹雪芹是如何將一頓飯的情節(jié)拉長縮短的。
【材料一】
(寶玉)正鬧著,賈母遣人來叫他吃飯,方往前邊來,胡亂吃了半碗,仍回自己房中。
(見《紅樓夢》第二十一回)
賈寶玉的這頓飯只花了“一行”的文字就“吃”完啦!共29個漢字!
【材料二】
下面這頓飯,就吃得稍微慢一點了,一共“吃”了“六行”,比前一頓飯多了六倍!
尤氏就吩咐媳婦婆子們:“快送飯來?!遍T外一齊答應了一聲,都各人端各人的去了。
不多時,擺上了飯。尤氏讓邢夫人王夫人并他母親都上坐了,他與鳳姐兒寶玉側(cè)席坐了。邢夫人王夫人道:“我們來原為給大老爺拜壽,這豈不是我們過生日來了么?”鳳姐兒說:“大老爺原是好養(yǎng)靜的,已修煉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們這么一說,就叫作‘心到神知了?!币痪湓捳f的滿屋里笑起來。
尤氏的母親并邢夫人、王夫人、鳳姐兒都吃了飯,漱了口、凈了手……
(見《紅樓夢》第十一回)
【材料三】
大觀園里的吃飯,還有吃得非常慢、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別致的,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劉姥姥進大觀園”這頓飯。曹雪芹用了比上述兩頓飯要多到十幾倍的篇幅進行描寫:
調(diào)停已畢,然后歸坐……賈母素日吃飯,皆有小丫鬟在旁邊,拿著漱盂、麈尾、巾帕之物,如今鴛鴦是不當這差的了,今日偏接過麈尾來拂著。丫鬟們知他要捉弄劉姥姥,便躲開讓他。鴛鴦一面侍立,一面遞眼色。劉姥姥道:“姑娘放心?!薄粫r吃畢,賈母等都往探春臥室中去閑話,這里收拾殘桌……(從略)
(見《紅樓夢》第四十回)
人生在世,首先必須吃喝!所以在很多小說、電影、電視劇里,吃飯總也少不了。上面選錄的吃飯情節(jié),是《紅樓夢》中比較典型的三次。
第一次既沒有細節(jié),也沒有情節(jié),簡簡單單一行帶過。
第二頓飯就仔細多了,寫了人們的座次、人物對話,還寫了一些飯后簡潔的衛(wèi)生工作。
第三頓飯是《紅樓夢》中的“華彩樂段”,是最為有名的吃飯描寫。其中的人物描寫,堪稱典范。此中有動作描寫、神態(tài)刻畫、道具描繪、打趣對白,場面熱鬧,戲劇性極強。正因為此,曹雪芹的筆墨也特別濃烈。
為什么第三頓飯能夠?qū)懙媚敲醋屑?、篇幅那么長呢?那是因為:有環(huán)境的交代,有人物動作描寫,有豐富的人物對話,有精致的細節(jié)。
寫任何場景,只要注意了以上四個方面,就能將文章寫細寫長了!當然,如果還能加點《紅樓夢》中較少涉及的心理活動,文章將更為豐富多彩!
現(xiàn)在,我們也來實踐一下上述方法,記敘一段我們的生活場景。待會兒,當老師說“開始”時,第一小組的同學按照原來順序坐到第四小組的座位上去;以此類推,第四組坐到第二組;第二組坐到第三組;而第三組坐到第一組去??纯茨膫€小組動作最快?聲音最輕?稍后,老師還要下令讓大家再坐回去。換位過程中,我們還將讓同學們在亂中“定格”,以便互相觀察動作細節(jié)。
請模仿《紅樓夢》的記敘方法,記敘這次“交換座位”的活動,800字以上。
以上學案教學,是如何體現(xiàn)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呢?
第一,運用學案教學以后,上課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教師講得少了,把原本口頭講授的內(nèi)容壓縮成了案頭文字發(fā)給學生自行閱讀理解。這樣,信息傳遞的方式便從聽覺言語的全盤吸收(已經(jīng)理解了也得繼續(xù)聽,沒有聽懂也來不及想一想),變?yōu)閷W生眼球收取信息的主動攝?。ǘ司涂纯禳c,不懂就看慢點)。課堂教學內(nèi)容由原先的教師做主(想多講點就多講點,想少講點就少講點),變?yōu)橛蓪W生做主(主要信息已經(jīng)由文字相對固定,學生想看多點就多點,想看少點就少點)。
運用學案教學后,從學習時間的長短掌控,到學習內(nèi)容的取舍判斷,都把學生推到了“主人翁”的高度——就像原先聽父母講故事的兒童成長為靠自己閱讀故事的孩子一樣。其前后認知水平的高低優(yōu)劣,是不難判斷的。
第二,自行閱讀理解,才能停下來思考,才能來得及質(zhì)疑。思考和質(zhì)疑,是課堂討論和駁詰的契機。在這樣的課堂上,非預設性的問題多了,學生主動思維的機制得以創(chuàng)設。此外,教師既然已經(jīng)將講授重點內(nèi)容化為文字學案交給學生自行學習,原則上就不用進行繁復的口頭講解或者“照本宣科”了,教師要做的是帶領學生閱讀學案并且設定一定的答疑程序。這樣,經(jīng)久不衰的“一言堂”痼疾,有望得到解決。
第三,長期大量運用學案,使學生接受的信息從一直以來單純的記敘性文字轉(zhuǎn)換為以介紹、解說、詮釋等為主要功能的說明性文字。說明性文字是趨向于介紹新事物、說明新問題、詮釋新觀點、導向新知識的文字表達和接受形式,具有更多的知識遷移性和學科拓展性,就像任何詞典運用的都是說明性文字一樣。讓學生提高說明性文字的閱讀量和閱讀能力,將是引領學生學會學習、走向獨立、成為學習主體的重要技術(shù)途徑。
三、游戲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主體感受
游戲是孩子日常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他們在游戲中模仿、學習生活經(jīng)驗,了解、嘗試社會秩序,獲得進入社會所必要的技能和本領。
游戲能使嚴肅的事情變得輕松,使緊張的氛圍趨于緩解。把游戲的方法引入課堂作文教學,能夠使學生消除對作文的陌生感與懼怕感,從而把“要我寫”的被動課堂轉(zhuǎn)化為“我要寫”的主體感受。
下面請看小學一年級下學期的課堂上,怎樣利用游戲活動使學生產(chǎn)生主動的表達情緒,從而達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的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美好境界。
【課堂實錄】
師:小朋友,今天的語文課堂上,我們要做三個競賽游戲!
第一個競賽游戲。
老師將一疊紙片,放在每一排的第一個同學面前,然后開發(fā)令槍:“嘭!”
聽到發(fā)令槍響,請第一個同學馬上將這疊紙片最上面一張拿出來,有字的一面朝下,放在自己的課桌上。然后,把剩下的紙片傳到后面的同學那里。
后面的同學拿到紙片以后,將最上面一張拿出來,有字的一面朝下,放在自己的課桌上。然后,把剩下的紙片傳到后面的同學那里……直到最后一個同學拿到最后一頁紙!
當最后這個同學拿到紙片以后,必須馬上站起來喊:“完成了!”
老師要看看,哪一個小組傳得最快?我們要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作為第一次比賽的獲勝者!
(學生進行第一次競賽游戲。紙片由此發(fā)放完畢。)
師:小朋友,我們現(xiàn)在要做第二個競賽游戲了!
我們每個人的課桌上都有一頁有字的紙片。上面寫有一些“秘密文字”。
老師現(xiàn)在開發(fā)令槍:“嘭!”
聽到發(fā)令槍響后,大家趕快拿起這張紙片,看看上面都寫了些什么內(nèi)容?
我們要競賽一番,看看哪個小朋友閱讀得最快、最好!
我們要取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作為第二次比賽的獲勝者!
(進行第二次競賽。學生爭相閱讀。很快,第一、二、三名產(chǎn)生。教師請三名同學分別朗讀紙片上的內(nèi)容。最后,再指揮全班一起朗讀紙片上的內(nèi)容。)
以下是紙片上寫的內(nèi)容:
小朋友:你好!我是大鼻子李教授。以后我們就是朋友了!
我喜(xǐ)歡(huān)讀書、喜歡打球、喜歡吃糖(táng)、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以后,我會常常(cháng cháng)來和大家一起做游戲(yóu xì)。
你叫什么名字呢?你喜歡吃什么,喜歡穿什么,喜歡玩什么呢?請你寫在下面的方格子里,然后交給我看,好嗎?
我要看看,哪個同學寫得最快?寫得最好?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pīn yīn)來寫。
請你寫在下面格子里:(約準備150個格子)
□□□□□□□□□□□□□□□□□
師:好,前面兩次比賽都很成功。
下面要進行第三次競賽游戲了。這次,將更為緊張激烈。
大家一定看到了,紙片下面有許多方格子。請你在方格子里面寫上你應該寫的內(nèi)容??茨膫€小朋友寫得又多又快又好?第一、二、三名是要獎勵一顆五角星的!
老師現(xiàn)在開發(fā)令槍:“嘭!”——開始!
(發(fā)令槍響后,學生立刻開始寫作,很快就完成了任務。接著,教師請學生朗讀自己的作文,并講評。)
通過以上活動,不難看到游戲在本次課堂教學中是怎樣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
一般來說,任何人看到寫作都會感到繁難。因為寫作和說話相比速度慢,必須有條理,不能隨意修正,“白紙黑字”有錯誤明顯無法掩飾。學生看到寫作更是害怕,因為他們還有語言文字貧乏一憾,所以一直以來,中小學作文教學都是困難重重。
如果在作文課堂上加入游戲的因素,情況就會有所改觀。以上述實錄為例。上課伊始,教師絕口不談作文,而是提出要做三個競賽游戲。這就放松了學生的心境,因為“玩”最符合孩子的天性。聽說游戲,學生緊繃的心理放松了。心理放松,是實現(xiàn)自主學習的基礎。
三個競賽游戲,以輸贏的榮譽感掩蓋了學習行為的繁難感,本來討厭的閱讀、可怕的作文,在此都不見了。閱讀和寫作,在學生眼中只是游戲勝負的“標的”而已,已經(jīng)不是嚴肅的學習目標了。
“負擔”是一種心理感覺,而非物理現(xiàn)象。有“趣味”,就沒有“負擔”。以上課堂,正是利用游戲的趣味性,誘導學生成為游戲主角的同時,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學習任務已經(jīng)蘊含在游戲之中了。
本課,除了教師不教、學生自學,學習的主體性還體現(xiàn)在作文的講評方面。
作文完成后,教師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文章的開頭都是:“我叫某某某,我喜歡……我不喜歡……”;但也有一兩個孩子這樣開頭:“親愛的李教授,您好!看到您的自我介紹,我了解了您很多很多……”見此,教師并不直接評判文章優(yōu)劣,而是請兩個有代表性的學生朗讀他們的作文,再請全班學生舉手投票選舉優(yōu)勝,并讓他們說出理由。結(jié)果,毫無意外地,學生大多舉手表示更喜歡后面那篇寫有稱呼的文章,理由是:“這篇作文是寫給李教授看的,所以應該有稱呼才禮貌。”學生的認識是正確的,這時教師只要因勢利導,摳出重點,加以總結(jié):“今后寫任何文章都要想一想,你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看的!”本課就這樣完滿地結(jié)束了。
經(jīng)常運用游戲活動,使學生自然產(chǎn)生表達情緒,感受自己寫作的主體地位,那么可以預料,“我手寫我口”的良好狀態(tài)必然出現(xiàn),而從思維到文字的轉(zhuǎn)化機制也將很快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