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冠中
文學作品多是作家體驗現(xiàn)實生活形成感悟的委婉表達,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內(nèi)蘊豐富,曲折有致,言在此而意在彼。正是這些未盡的意味耐人揣摩,引人深思,觸人肺腑,彰顯文學的魅力。因此,文學閱讀需要探究。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考查采用探究題型,無疑是語文高考改革的一道風景。
然而,就探究題考查的現(xiàn)狀看,質疑聲不斷,仍未獲得廣泛共識。備考中,師生經(jīng)過第一輪復習,對該題型的考查輪廓和答題要領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但還是感到深淺難揣,無章可循,難以進一步深度備考。筆者認為,這固然與師生對探究概念的理解以及深淺尺度的把握有關,同時也與師生在對高考探究成題的研究和備考策略的掌握有關。
一、準確定位
何為探究?探究與分析有何區(qū)別?這是認識探究題的前提。《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探究的注釋是“探索研究,探尋追究”;對分析的注釋是“把一件事、一種現(xiàn)象、一個概念分成比較簡單的組成部分,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的關系”??梢姡骄拷^不是一般的分析。所謂“探”是指試圖發(fā)現(xiàn)隱藏的事物或情況,是“究”的方式手段;所謂“究”是指仔細推求和追查,是“探”的目的指向。探究離不開分析,是在分析基礎上展開的進一步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窮本極源的過程性研究,是感性基礎上的深入的理性分析。
就高考考查范圍而言,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主要圍繞文本的主旨和寫法展開,涉及面相對狹窄。以2015年江蘇高考考試說明對探究要求的表述為例:
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fā)掘作品的豐富意蘊,以及內(nèi)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②探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意圖。
③探究文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從以上三點表述不難看出,考試說明分別從作品、作者、讀者三個角度對探究進行說明,即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主要圍繞作品意蘊、民族心理、人文精神,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讀者見解等問題進行。這些問題都需在準確深刻領會作品內(nèi)容和主旨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研究。
二、追根溯源
存在決定意識。近十年的高考探究考查,在題型建設上未能取得一致性認識,是師生產(chǎn)生畏難心理的直接原因。探究題型建設上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設題和答題兩個環(huán)節(jié)上。
1.設題的規(guī)范問題
由于分省命題,各省市在探究題考查的深淺難易和拓展延伸上均有差異。好的探究題須給考生提供合適的探究角度和路徑,便于考生由淺入深、由易入難逐步進行思維的延展活動,在評價上也利于根據(jù)考生思考的深刻性和準確性進行科學判分。然而,目前高考探究題的設置欠科學性和層次性,導致評價模糊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
(1)設題過淺,無須探究
探究的問題過于淺顯,答案或直接出現(xiàn)在文本中,或由生活情理入手可直接獲得,考生無須深入思考。這樣的設題缺少縝密的思維過程,違背了探究考查的初衷。如2013年遼寧卷《圣誕夜的歌聲》第11(4)題及答案:
小說結尾寫亞諾什心存歉疚。他是否應該還錢?請結合作品加以解說,并談談給你的啟示。(8分)
答案:觀點一,亞諾什不該把錢送回去。他本來可以用這筆錢給孩子們買些圣誕禮物,僅有歌聲的圣誕節(jié)是不完滿的。觀點二,亞諾什應該把錢送回去。快樂是錢買不來的,窮人也有尊嚴,靴匠不應該以犧牲一家人的快樂為代價而接受施舍。觀點三,亞諾什可以采取變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請富人跟他們一家一起唱歌過節(jié)。物質與精神雙重的快樂是較為圓滿的。
亞諾什是否該還錢的問題見仁見智,考題也不要求面面俱到,考生只要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出發(fā)回答,自圓其說即可;所謂“結合作品”也是就事說事,點到即可(可參看提供的答案)。這道題忽視了思維含量,根本就是道偽探究題。
(2)設題太偏,無從探究
所謂偏就是欠公允。不從作品整體或常規(guī)角度設題,使考生一時難以從中找到解題方向和思路。如2014年江蘇卷《安娜之死》第15題及答案:
請?zhí)骄孔髌方Y尾畫線句的意蘊。(6分)
一支蠟燭,她曾借著它的燭光瀏覽過充滿了苦難、虛偽、悲哀和罪惡的書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閃爍起來,為她照亮了以前籠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嗶剝響起來,開始昏暗下去,永遠熄滅了。
答案:“蠟燭”的比喻,寫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識從異常清醒到漸趨模糊直至消失的過程。這句話表現(xiàn)了安娜臨終前的內(nèi)心感受,又可以理解為作者對安娜之死的總結。畫龍點睛,暗含著作者的喟嘆同情。
一個陌生文本的節(jié)選段落,且鮮有上下文的照應提示,要對其中一個孤立句子的意蘊做探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跋灎T”是意象,“閃爍”“昏暗”“熄滅”各有所指??忌狈Π材却饲叭松鷼v程的了解,不能將蠟燭光亮的變化與安娜的意識聯(lián)系起來,對句意的理解尚不確定,何來探究一說?如此設題顯然失之偏頗,了無意義。另外,答案中的“可以理解為作者對安娜之死的總結”“畫龍點睛,暗含著作者的喟嘆同情”是對畫線句子作用的理解,不在意蘊探究范疇之內(nèi)。
2.答案的尺度問題
探究題備考有個深淺尺度的問題,即究竟探到哪一步適宜。這個問題的確很難有標準,靠船下篙是備考的常規(guī)策略,現(xiàn)有高考探究題答案是“模范”,但不同年份和省份的探究題答案的展開角度多寡、探究程度深淺、文字敘述詳略都有差異,參考價值不甚明顯。以下面兩題答案為例說明。
2014年新課標Ⅰ卷《古渡頭》第11(4)題及答案:
作品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為結尾?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藝術結構上,通過突轉產(chǎn)生戲劇性效果,最后以歌聲結尾,余韻悠長,耐人尋味;②情感表現(xiàn)上,以渡夫的無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訴苦,強化了表現(xiàn)苦難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現(xiàn)了渡夫的灑脫豪放,也反襯他的現(xiàn)實痛苦之深,使渡夫的形象更加豐滿;④思想內(nèi)容上,從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到表現(xiàn)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化了作品的主題。
2013年重慶卷《槍口下的人格》第18題及答案:
貝爾蒂對俘虜霍夫曼的態(tài)度是否值得肯定?他該不該舍命去救膽小怕死的邁爾?請談談你的看法并說明理由。(7分)
答案:(1)貝爾蒂的態(tài)度是值得肯定的。他善待俘虜既是對國際公約的遵守,也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xiàn)。(2)貝爾蒂應該救邁爾。在貝爾蒂看來,讓邁爾替自己去死有辱自己的人格,因此他用生命捍衛(wèi)了人格的尊嚴。
兩道探究題分值相似,答案的層次和詳略卻明顯不同:上題從藝術結構、情感表現(xiàn)、人物形象和思想內(nèi)容等不同角度展開思考,不要求四個角度齊全,解題思維從內(nèi)容引發(fā)出去,先探得角度和要點,再結合文本闡發(fā),彰顯了思維梯度;下題答案過于單薄,僅就事論事,在現(xiàn)象的基礎上稍加解說,沒有“探”的過程,答案各要點間也沒形成梯度。同是探究題答案,其深淺高下要求不一。
兩題都要“談談你的看法”。這需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你的看法”要與文本相關聯(lián),不管是與文本觀點傾向相同、相反還是別有新解,都得由文本生發(fā)展開,脫離文本的探究是盲人騎瞎馬;二是要表達自己見解最好結合現(xiàn)實來談,所謂“你”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個體,站在現(xiàn)在、站在現(xiàn)世、站在個體的角度探究問題,而這兩題的答案均鮮有“你”的意識,筆者認為稍有瑕疵。
三、探求方法
洞悉高考探究題設題及答案上的瑕疵,能進一步明確該類題型的考查特點和應對方法。此外,筆者認為,備考探究題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思維,層層遞進
探究題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作答要有層次性。這也是探究與分析的另一明顯區(qū)別:分析問題的不同角度間可以是并列關系、遞進關系、因果關系等多種復雜關系,而探究問題的不同角度必須是由現(xiàn)象探尋因果、由感性究詰理性、由淺層次追溯深層次,層層遞進。如2012年福建卷《雙琴祭》第15題及答案:
請結合文本簡要探析作品蘊含的情感。(6分)
答案:①惋惜雙琴一毀一廢;②同情兩位演奏家一死一瘋;③哀嘆美好的事物被世人的“古怪心理”毀滅;④悲憫世人毀滅了美好事物而始終不自知。
“作品蘊含的情感”既可理解為作者表達的情感,也可理解為讀者理解獲得的情感。文本標題是“雙琴祭”,但表意的終點顯然不在“祭琴”,而是通過琴的命運寫了演奏家的命運,并由琴和演奏家的命運悲劇折射出悲劇的社會根由,即世人和社會的普遍不良心理及其嚴重后果。思考即可沿著“琴—演奏家—世人—社會”的順序逐步延伸,深入挖掘作品的情感主旨,逐步發(fā)掘作者隱含在句里行間的深層含義。
2.立足文本,適度拓展
文本是探究的根本。好的探究題要立足文本,但同時也要跳出文本,深入剖析文本主題的社會根源,指出作品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拔谋緝?nèi)+文本外”是探究題的常規(guī)思考模式。文本內(nèi)的探究一般從內(nèi)容、主旨、情感、章法等幾個因素的相互聯(lián)系入手;文本外的探究就是要將文本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或社會意義結合起來,這樣的探究看似在文本之外,其實恰是作品深層內(nèi)涵的體現(xiàn)。如2012年江蘇卷《郵差先生》第14題及答案:
作品敘述舒緩,沒有太強的故事性,這樣寫對表現(xiàn)小說內(nèi)容有什么作用?試作探究。(6分)
答案:①有助于刻畫郵差這一形象特征:經(jīng)歷平常,性格平和,行事從容;②淡化了情節(jié),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風格;③也有助于表現(xiàn)小城慣常的生活狀態(tài)。
答案前兩個要點緊扣小說的內(nèi)容展開:敘述舒緩,表現(xiàn)出小城人們祥和安寧的生活狀態(tài),與小說主人公郵差先生的個人經(jīng)歷、性格特點、處事方式相吻合;沒有太強的故事性,便于進一步展現(xiàn)郵差先生工作平凡,態(tài)度平和,表現(xiàn)對他的贊美之情。這兩點通過小說內(nèi)容來推知文本章法,思考在文本之內(nèi)。第三點是文本內(nèi)容和主題的拓展,小城延續(xù)慣有的生活狀態(tài),在歷史大背景(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下的沒有硝煙,委婉表達出作者對和平安寧的生活的向往之情。這個要點看似牽強,考生容易忽略,但試題上文本結尾處標示了“一九四二”字樣,這就是提醒考生注意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過,類似的拓展探究一定要根據(jù)文本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進行,切忌見風就是雨,任意胡亂聯(lián)系。
3.條分縷析,精雕細琢
探究題分值大,評分時按點給分,答案要點必須條分縷析;即便找準角度,分清要點,在敘述語言上還要精心雕琢,力爭表意完整準確。如2014年湖北卷《六指猴》第19題及答案:
這篇微型小說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寫法?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便于密集且清晰地組織、傳達信息,適合本文豐富、復雜的敘事內(nèi)容的表現(xiàn)需要。②便于加快敘事節(jié)奏,適合本文迅速推進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③便于敘事場景的靈活切換,適合本文于多場景中敘事、寫人的需要,產(chǎn)生電影分鏡頭的效果。④本文段落雖然短小,但內(nèi)容的表達簡潔而準確,富有“提示”性,能夠有效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
采用何種段落形式是作者個人的創(chuàng)作習慣所致,似乎無法探究,但題干中“這篇微型小說”是一個重要的提示語,它提示考生從(微型)小說的體裁特點角度展開思考,小說的基本要素、微型小說的微言深意特點等都是重要思考角度。這樣,考生便能從敘事的簡潔性、情節(jié)的條理性、信息的豐富性、場景敘述轉換的便捷性以及相互間的關系等展開敘述。
另外,在某一具體角度的敘述上,表意需切實,富有邏輯。如上題答案第三點,將精短的段落形式與文本敘述中人多、事多、場景多的特點建立起聯(lián)系來,說明一個或少量的段落就能描繪一幅場景;小說文本雖短,但場景豐富且畫面感強。這樣的論述準確精要,結合文本中具體的人和事,分析具體,內(nèi)容實在,邏輯性強,易于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