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紅珍
【關(guān)鍵詞】 學困生;了解;優(yōu)點;分層教學;交流
【中圖分類號】 G62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8—0043—01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都具有兩重性”,所以“學困生”具有相對性、暫時性、可變性。我們的教育教學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轉(zhuǎn)化學科學困生,這對于推進學校的素質(zhì)教育,提高學科教育質(zhì)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那么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轉(zhuǎn)化已有的“學困生”,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一、深入了解,做到胸有成竹
作為課任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特別是學困生的情況 ,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tài)度、智力水平、家庭狀況、與同學的關(guān)系以及其他同學的評價等。筆者所帶的班上有個學生,學習成績一般,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不喜歡寫作業(yè),也不寫練習,上課不聽講,家庭經(jīng)濟困難,常年由爺爺照看,不講衛(wèi)生,但愛勞動,喜歡老師夸獎,很少與同學玩耍。獲得了這些客觀資料,就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最基礎(chǔ)的個人信息,使教師的教育心中有數(shù)。
二、放大優(yōu)點,建立自信
歌德曾說:“人類最大的災難就是瞧不起自己?!弊孕攀浅晒Φ钠瘘c,是前進的動力。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更是如此,他們越學不會就越不愛學,再加上自尊心很脆弱,經(jīng)受不住刺激,更渴望老師對自己“以誠相待”。由此,教學中,要做到不歧視、不諷刺、不打擊、不揭短,放大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提供一個可以發(fā)揮其閃光點的平臺,使其在整個班級中得到其他同學的認可,與其他同學建立平等、互相尊敬的良好關(guān)系, 同時也就實現(xiàn)自我價值,也就有了自信。例如學生趙明明,學習一般,但愛勞動,在一次大掃除中,他不僅勤快地打掃衛(wèi)生,而且打掃完還積極地倒垃圾,非常賣力。我看到這種情況,就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趙明明,讓大家學習趙明明愛勞動的這種美德,趙明明很高興,也比以前自信了許多。
三、愛嚴相濟,循循善誘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學困生的轉(zhuǎn)化也非一朝一夕之事。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頓,在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這些事實告訴我們:作為教師要時刻關(guān)心、尊重學困生。雖然他們對犯錯誤常表現(xiàn)得不在乎,但內(nèi)心卻常常迸發(fā)出要求進步的火花,渴望老師對自己的肯定。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努力去愛護每一個學困生,尊重學困生,誠心誠意地幫助他們,使他們體會到老師的善意,增強對老師的信任,樂于接受老師的指導。學生趙明明,由于學習習慣不好,上課不能認真聽講,當堂所講的生字和課文都無法掌握,學習起來特別吃力,剛開始他的作業(yè)錯誤特別多。對他我充滿了耐心和愛心,在我的努力和幫助下,他慢慢可以認真地書寫,作業(yè)的錯誤也漸漸減少,上課也比以前活躍了許多。親其師而信其道,只要教師耐心細致地工作,循循善誘持之以恒,用愛心感化每個學困生,嚴格要求,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他們的意志,增強他們的信心,不懈的努力就能夠使每個學困走出困境。
四、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特點,因材施教,對于優(yōu)秀學生、中等生、學困生在布置作業(yè)和練習時,應有區(qū)別,分層次布置,使“學困生”“跳一跳,夠得到”,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鼓勵“學困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戰(zhàn)勝困難。教法上要不拘一格,靈活多變。例如語文課上的生字學習,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孩子當堂就可以掌握,課后就建議其做些拓展的練習;對于學困生來說,課后作業(yè)主要是練習和復習課堂所教的字詞,把課本抓好吃透。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成大江?!比魏我患虑榈某晒Χ茧x不開循序漸進的積累,建立檔案,詳實記錄學困生的表現(xiàn),在不斷地工作中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才能不斷地完善。
五、教師是引路人,更是朋友
有人說過:轉(zhuǎn)化一名學困生,不亞于培養(yǎng)一名優(yōu)秀生。而在小學教學過程中,隨著年級的增高,這類學生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那就要求我們教師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提高教學水平,完善個人人格魅力,盡到學生人生的引路人的職責。因此,關(guān)注學困生,帶領(lǐng)他們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職責,這就要求我們即要做學困生的教育者,更要做朋友,盡其所能,一抓到底。
俗話說:“只有教不好的教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是一種教育理想與追求。但是,完全消除學困生是個漫長的過程,我們要根據(jù)不同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正確的方法和有效地措施,最大限度地縮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轉(zhuǎn)化和預防。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