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裴
邢窯是隋唐五代時期著名的白瓷窯,唐代陸羽《茶經》描述其白瓷色澤“類銀”、“類雪”。邢窯主要位于河北省內丘縣和臨城縣,邢臺市區(qū)、邢臺縣和高邑縣等地也發(fā)現了窯址。邢窯分布在太行山東麓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帶,迄今發(fā)現窯址20多處,大部分坐落在李陽河、汦河兩岸。邢窯創(chuàng)燒于北朝晚期,興盛于隋唐時期,經過五代時期短暫的低潮之后,北宋中晚期再度興盛,到了明代仍然生產 。白瓷在邢窯眾多產品中有著突出的地位,唐代中晚期,其白瓷甌已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了。
然而,本文在這里將給讀者呈現一批邢窯燒制的彩繪陶俑。這些陶俑精美非常,其中包括彩繪男俑、女俑、墓龍、儀魚、觀風鳥、一組樂舞女俑、馬、駱駝、羊、鴨及少量的小型容器等。因為這些陶俑的風采,邢窯的形象也會變得更加豐富、更加飽滿。
這批陶俑彩繪鮮艷,制作精美,人物形象鮮明。其中有一套樂舞俑,共七件,有舞俑兩件(一件殘)、持樂器俑5件,分別手持琵琶、鼓、篳篥、拍板和鈸。這幾件樂舞俑的服飾、發(fā)髻完全相同,推測是二人或更多人舞蹈、五人音樂伴奏的樂伎場面。陜西地區(qū)唐李壽墓中曾出土過樂舞圖石刻,有非常完整的坐部和立部樂伎圖,李壽葬于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唐代龜茲樂常用的樂器有箜篌、直頸琵琶、曲頸琵琶、箏、笙、橫笛、排簫、篳篥、銅鈸和鼓等。通過與李壽墓樂伎圖的對比,我們認為這七件樂舞俑與李壽墓線刻樂舞俑年代相近。
墓龍、儀魚、人首鎮(zhèn)墓獸應為一組陪葬品組合。同樣的組合見于山西長治地區(qū),如山西襄垣唐墓,該墓的年代為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除了三件組合外,還有跪伏俑、羊、豬、鴨等。山西襄垣唐墓與此不同的是俑為彩繪陶胎,而動物俑類均為瓷胎。
另外,2003年河北省邢臺威縣后郭固村發(fā)現了10余座漢唐至金元時期的墓葬,其中的唐墓出土了墓龍、儀魚、觀風鳥、跪伏俑等組合,這種組合也是河北一帶的陪葬品組合。這批陶俑中的駝俑及馬俑與郭固村唐墓出土的駝俑和馬俑在造型特點、胎土、制作工藝方面都非常接近。郭固村也出土了樂舞俑組合,同樣為跽坐,分別手持簫、琵琶、排簫和琴。此外,這批陶俑中的鴨、豬、羊臥獸等與郭固村的同類俑在造型及胎土上也非常接近。而與郭固村陶俑不同的是,這批陶俑制作更為精致、細膩,人物俑類都有黑色、紅色及綠色彩繪,色彩非常鮮艷。
馬俑是這批陶俑中制作最精細的一件,絡頭、銜、鑣、鞍、韉、攀胸、杏葉、障泥、杏葉、鞘、秋帶、跋塵等一應俱備,杏葉上還有描金。由此說明,這批俑的等級還是很高的。再者,這批陶俑與內丘窯址試掘出土的文官俑、女傭等在造型特點、胎土、制作工藝方面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陶俑中的三件披帛風帽女俑,女俑頭戴的風帽、手握風帽下角的姿勢以及精致的彩繪,前所未見。
毫無疑問,這批陶俑應為初唐時期河北邢窯所燒造,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邢窯陶俑精美異常,包羅萬象,它們的出現讓邢窯的色彩不再只是單調的白色,而變得更加豐富、更加飽滿。
▲邢窯彩繪陶馬
高49.5厘米,長45厘米。馬四肢修長,身形矯健。頭微低垂,雙耳豎起,目視下方。張嘴露齒,似在低鳴。鬃毛成綹狀左披。耳朵、眼睛及牙齒飾以紅彩,頭部鬃毛繪黑彩。絡頭、銜、鑣俱備,均為模印。背上有鞍,鞍前有攀胸,自胸前系住馬鞍。攀胸上裝飾大小相間的水滴狀杏葉,杏葉上飾以金彩。鞍為后橋傾斜鞍,鞍下有韉,韉上劃斜線格紋,韉上有圓邊障泥,上面畫斜線格紋。鞍后垂五鞘,四長一短。鞍后至馬尾有秋帶,秋帶上裝飾杏葉和跋塵,杏葉上描金。馬后部短尾盤卷縛起扎結。
▲邢窯彩繪陶獸(殘)
長18.5厘米,高15厘米。獸目圓睜,雙耳上豎,豬鼻拱嘴,雙角向后,血口大張,樣子兇猛。頜下鬃須向兩側飛揚,背脊突出,拱身站于長環(huán)形托板上。通體施白陶衣,白衣上涂紅彩,須及角涂紅彩。
邢窯是隋唐五代時期著名的白瓷窯,唐代陸羽《茶經》描述其白瓷色澤“類銀”、“類雪”。邢窯主要位于河北省內丘縣和臨城縣,邢臺市區(qū)、邢臺縣和高邑縣等地也發(fā)現了窯址。邢窯分布在太行山東麓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帶,迄今發(fā)現窯址20多處,大部分坐落在李陽河、汦河兩岸。邢窯創(chuàng)燒于北朝晚期,興盛于隋唐時期,經過五代時期短暫的低潮之后,北宋中晚期再度興盛,到了明代仍然生產 。白瓷在邢窯眾多產品中有著突出的地位,唐代中晚期,其白瓷甌已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了。
然而,本文在這里將給讀者呈現一批邢窯燒制的彩繪陶俑。這些陶俑精美非常,其中包括彩繪男俑、女俑、墓龍、儀魚、觀風鳥、一組樂舞女俑、馬、駱駝、羊、鴨及少量的小型容器等。因為這些陶俑的風采,邢窯的形象也會變得更加豐富、更加飽滿。
這批陶俑彩繪鮮艷,制作精美,人物形象鮮明。其中有一套樂舞俑,共七件,有舞俑兩件(一件殘)、持樂器俑5件,分別手持琵琶、鼓、篳篥、拍板和鈸。這幾件樂舞俑的服飾、發(fā)髻完全相同,推測是二人或更多人舞蹈、五人音樂伴奏的樂伎場面。陜西地區(qū)唐李壽墓中曾出土過樂舞圖石刻,有非常完整的坐部和立部樂伎圖,李壽葬于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唐代龜茲樂常用的樂器有箜篌、直頸琵琶、曲頸琵琶、箏、笙、橫笛、排簫、篳篥、銅鈸和鼓等。通過與李壽墓樂伎圖的對比,我們認為這七件樂舞俑與李壽墓線刻樂舞俑年代相近。
墓龍、儀魚、人首鎮(zhèn)墓獸應為一組陪葬品組合。同樣的組合見于山西長治地區(qū),如山西襄垣唐墓,該墓的年代為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除了三件組合外,還有跪伏俑、羊、豬、鴨等。山西襄垣唐墓與此不同的是俑為彩繪陶胎,而動物俑類均為瓷胎。
另外,2003年河北省邢臺威縣后郭固村發(fā)現了10余座漢唐至金元時期的墓葬,其中的唐墓出土了墓龍、儀魚、觀風鳥、跪伏俑等組合,這種組合也是河北一帶的陪葬品組合。這批陶俑中的駝俑及馬俑與郭固村唐墓出土的駝俑和馬俑在造型特點、胎土、制作工藝方面都非常接近。郭固村也出土了樂舞俑組合,同樣為跽坐,分別手持簫、琵琶、排簫和琴。此外,這批陶俑中的鴨、豬、羊臥獸等與郭固村的同類俑在造型及胎土上也非常接近。而與郭固村陶俑不同的是,這批陶俑制作更為精致、細膩,人物俑類都有黑色、紅色及綠色彩繪,色彩非常鮮艷。
馬俑是這批陶俑中制作最精細的一件,絡頭、銜、鑣、鞍、韉、攀胸、杏葉、障泥、杏葉、鞘、秋帶、跋塵等一應俱備,杏葉上還有描金。由此說明,這批俑的等級還是很高的。再者,這批陶俑與內丘窯址試掘出土的文官俑、女傭等在造型特點、胎土、制作工藝方面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這批陶俑中的三件披帛風帽女俑,女俑頭戴的風帽、手握風帽下角的姿勢以及精致的彩繪,前所未見。
毫無疑問,這批陶俑應為初唐時期河北邢窯所燒造,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邢窯彩繪陶風帽披帛女俑
高28厘米。頭戴黑色風帽,背后風帽為三角巾式,右手將風帽角于下巴處緊緊捏住。身穿長裙,外罩半臂,肩披帛,長裙曳地蓋足,長裙下面有三粒扣。面容清秀,長圓臉,彎眉,眼睛瞇起,面帶微笑。通體施白衣,用黑彩繪畫風帽,用紅彩繪畫長裙,部分顏料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