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
秋天來了,很自然地想起那條街──西單牌樓。
無論從哪個方向來,到了西單牌樓,秋天,黃昏,先聞見的是街上的氣味。炒栗子的香味彌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趕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蘭號的伙計正在門前炒栗子。和蘭號是賣西點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為它在街的轉(zhuǎn)角上,首當(dāng)其沖,就不由得就近去買。
來一斤吧!熱栗子剛炒出來,要等一等,倒在籮中篩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秤包的時候,另有一種清香的味兒從身邊飄過,原來眼前街角擺的幾個水果攤子上,啊!棗、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發(fā)出來的。沙營的葡萄,黃而透明,一撅兩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號。京白梨,細而嫩,一點兒渣兒都沒有?!傍唭簭V”柔軟得賽豆腐。棗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園是最出名的產(chǎn)地,于是無棗不郎家園了。老虎眼,葫蘆棗,酸棗,各有各的形狀和味道?!昂攘嗣鄣氖磷印币鹊蕉?,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樁兒的才更甜。海棠紅著半個臉,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紅色的牙齒。這些都是秋之果。
抱著一包熱栗子和一些水果,從西單向宣武門走去。想著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著暮色中的一點亮光,家人圍坐著剝食這些好吃的東西的快樂,腳步不由得加快了。過了絨線胡同,空氣中又傳來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兒胡同口兒上,那間低矮窄狹的烤肉宛上人了。
門前掛著清真的記號。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門口招呼座兒。他的兩個身體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現(xiàn)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兒子,在一旁幫著和學(xué)習(xí)著剔肉和切肉的技術(shù)。炙子上煙霧彌漫,使原來就不明的燈更暗了些,但是在這間低矮、煙霧的小屋里,卻另有一股溫暖而親切的感覺。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給人格外親切的感覺。它原來只是一間包子鋪,供賣附近居民和路過的勞動者一些羊肉包子。漸漸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變對主顧的態(tài)度。比如說,他們只有兩個炙子,總共也不過能圍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黃昏,一批批的客人來了,坐也沒地方坐,一時也輪不上吃,老五會告訴客人,再等二十幾位,或者三十幾位,那么客人就會到西單牌樓去繞個彎兒,再回來就差不多了。沒有登記簿,他們卻是絲毫不差地記住了先來后到的次序。沒有爭先,不可能插隊,一切聽老五的安排,他并沒有因為來客是坐汽車的或是拉洋車的,而有什么區(qū)別,這就是他的公平和親切。
一邊手里切肉一邊嘴里算賬,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藝術(shù)。一碗肉,一碟蔥,一條黃瓜,他都一一唱著錢數(shù)加上去,沒有虛報,價錢公道。在那里,房子雖然狹小,卻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給你的是誠樸的感覺,在那兒不會有吃得惹氣這種事發(fā)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節(jié)變換的氣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美文解碼】
這是“秋”的氣味,也是時間的氣味,人情的氣味。這些氣味,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xiāng)情、親情混合在一起,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氣味,哪一種是情懷。
作家使用移步換景的手法巧妙過渡,從炒栗子到各色水果,再到烤肉,都由“氣味”牽出,銜接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從對食物的描寫到對故土風(fēng)情人物的描繪,文筆流淌,水乳交融。
文章看似無一字一句表白著思鄉(xiāng)情,讀來卻覺字字句句都訴說著對故土的眷念。她化濃濃的思念為碎碎的念叨:和蘭號的炒栗子,沙營的葡萄;京白梨的細嫩,“鴨兒廣”的柔軟;各形各味的棗,又脆又甜的秋柿;紅臉的海棠,歡笑的石榴,記憶中的美食仿佛怎么數(shù)也數(shù)不盡??救獾昀铩皽嘏H切的感覺”,店家老五公平親切的態(tài)度,邊切肉邊算賬的藝術(shù),記憶中的畫面在時光流轉(zhuǎn)中依然清晰如新。
好一個“舌尖上的秋”!
【思考練習(xí)】
1.找出文中過渡性的句和段,并體會其作用。
2.不少作家都寫過“秋”,如老舍的《濟南的秋天》、峻青的《秋色賦》。請搜集相關(guān)的文章,讀讀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