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代丘浚的史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史德和史識方面。其史德主要表現(xiàn)為對史官的看法和在修史實踐中的正確態(tài)度。他認為史官職務非常重要,主張選用史官要高標準,必須以“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正者”為之。在修史實踐中,他完全忠于職守,不畏皇權,客觀公正,事實求是。最突出的例子是,建議為明代宗景泰年間的兵部尚書于謙平反昭雪。其史識也富有創(chuàng)見,主要表現(xiàn)有三:一是在中國歷史上最先提出殺害岳飛的元兇是宋高宗趙構而非秦檜;二是能明辨是非,徹底澄清“黃竑易儲之奏”的疑案,為明代宗景泰年間的工部尚書江淵洗雪;三是其淵博的學識曾獲得明代學者們的高度評價。然因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當然也難免存在一些不足。至于后人對丘浚史識的諸多非議,則完全是對丘浚的獨到見解不理解所致。
關鍵詞:明代丘浚;史德;史識;述評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明代丘浚是全國著名學者。他不僅位極人臣,而且學問淵博,著作等身,其研究領域幾乎涉及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學術界研究丘浚的論著雖然很多,但專文探討其史學思想的很少,故本文專門談這個問題。
一、丘浚的史德
丘浚當過史官,并編纂多部史學著作,其史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史德和史識兩方面。所謂史德,主要指史官對修史工作的態(tài)度和品德,是否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所謂史識,主要指史官對史料的鑒別能力和對史事的批判能力,即見解、立場、觀點。史德和史識雖有聯(lián)系,但畢竟也有所區(qū)別。
現(xiàn)先談丘浚的史德。其史德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丘浚對史官的看法
丘浚認為,史官職務非常重要,因而主張選用史官要高標準,即必須以“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正者”為之。他在《大學衍義補》里,充分地闡明了他對史官的以上基本看法并闡述了其中理由。其主要理由有五:
其一,認為“八柄詔于冢宰,內(nèi)史復掌以詔王。蓋史官公論之所出,爵、祿、廢、置、殺、生、予、奪之柄,有所不公,史氏直筆以書之。”[1]60
所謂“八柄”,指古代帝王統(tǒng)馭臣下的八種手段。如《周禮·天官·大宰之職》載:“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馭其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以馭其過?!边@里的“詔王”,指報告周王。
所謂“冢宰”。周代官名,為六卿之首,百官之長。①
所謂“內(nèi)史”,古代官名,始置于西周。如《周禮·春官·內(nèi)史》載:“內(nèi)史,掌王之八柄之法,以詔王治?!彼^“以詔王治”,意為告訴周王所當進退。
所謂“八柄詔于冢宰,內(nèi)史復掌以詔王”,意謂周王向冢宰詔諭“八柄”,內(nèi)史復掌“八柄”之法以報告周王。
所謂“蓋史官公論之所出……”,意謂由于史官記事是代表公眾的評論,帝王實行“八柄”如有所不公正,史官可以真實地記載之。
其二,認為“夫天下不可一日而無史,亦不可一日無史官也。百官所任者一時之事,史官所任者萬世之事”。[1]63意謂國家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缺少史書和史官,史官的職任重大,所從事的工作影響深遠,非其他官所能比。
其三,認為“《周禮》宰夫八職,有史以贊治”。“自成周有左、右史,漢有起居注,唐、宋之起居舍人、著作郎之屬,皆所謂史官也。我朝開國之初,猶設起居注,其后革之,而惟以修撰、編修、檢討當國史焉”。[1]63意謂中國自西周以來一直設立史官。所謂“宰夫”,乃周代官名,為《周禮》天官冢宰之屬官。宰夫有八種職責,其六為史,掌官府文書以贊治。所謂“贊治”,指負責文書的草擬工作。如《周禮·天官·宰夫》載:“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 東漢鄭玄注:“贊治,若今起文書草也。”
其四,認為“漢法:太史公位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唐及宋宰相皆兼史官,其重有如此者”。[1]63意謂 漢代以來史官的地位高于宰相。
其五,認為“是職也,是非之權衡、公議之所系也。禹不能褒鯀,管、蔡不能貶周公,趙盾不能改董狐之書,崔氏不能奪南史之簡。公是公非,紀善惡以志鑒戒”。[1]63意謂史官職務既是是非的樞要,又是公眾議論之所系,只能按照公認的是非標準來記載人物的好壞事跡,以引為教訓,使人警惕。任何權力人物都不能干涉或更改史官的記載。
由于史官職務的重要,因而丘浚主張選用史官要高要求或高標準。他說:“自非得人,如劉知幾所謂‘兼才、學、識三者之長,曾鞏所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適天下之用,智足以知難知之意,文足以發(fā)難顯之情,不足以稱是任也。雖然,此猶非其本也。若推其本,必得如元揭徯斯所謂‘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正者,然后用之,則文質相稱,本末兼該,而足以為一代之良史矣。朝廷誠得斯人,付以纂述之任,儲之館閣之中,以為異日大用之階,其所關系夫豈小哉!”②丘浚這段話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一是認為劉知幾的“史家三長”和曾鞏的“良史四足”,仍未能勝任史官之職,因為這些條件還不是史官之“本”。
劉知幾乃唐代杰出的史學批評理論家。他最早提出“史識”概念。他認為一個合格的史學家,必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長,而以“史識”最為重要。③所謂“史才”,指敘述史事的綜合能力或文學寫作能力。所謂“史學”,指掌握史料的能力。所謂“史識”, 主要指史官對史料的鑒別能力和對史事的批判能力,即見解、立場、觀點。在這三者中,當然是史識最為重要。因為編寫史書,史才和史學固然重要,但決定一部史書好壞的主要標準,不是文字優(yōu)美和史料豐富,而是主要看作者對史料的鑒別能力和對史事的批判能力,即史料是否真實,論證是否透徹,觀點是否正確,是否有創(chuàng)見。所以,劉知幾在《史通》里說:“假有學窮千載,書總五車,見良直不覺其善,逢抵牾而不知其失,……雖多亦安用為?”④意謂沒有史識,即使掌握很多史料也沒有用處。這說明史識對修史者非常重要。到清代,著名的史學理論家章學誠又明確提出了“史德”概念,以補充劉知幾的史家“三長”之不足。章氏在《文史通義》里說:“能具史識者,必知史德。德者何?謂著書者之心術也?!盵2]66 意謂有史識的,必懂得史德。認為史識和史德互相滲透。并認為史德即“心術”,意為修史者對修史工作的態(tài)度和品德。具體說來,史德好的,則能實事求是、善惡必書和守正不阿;史德壞的,則會歪曲歷史、掩惡虛美和曲意逢迎??梢娛返碌闹匾?
這里的“曾鞏”,即北宋著名學者,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所謂“良史四足”說,始見于曾鞏《南齊書·序》:“古之所謂良史者,其眀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fā)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边@主要指史家的文才和學識,顯然缺少史家最重要的素質——史德。
二是認為如果要推求史家之“本”,則必須依照元代揭徯斯所說的“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正者”。只有以這樣的標準來選用史官,才可以達到“文質相稱,本末兼該,而足以為一代之良史”。據(jù)《元史》卷181《揭傒斯傳》載:“詔修遼、金、宋三史,傒斯與為總裁官。丞相問:‘修史以何為本?曰:‘用人為本。有學問文章而不知史事者,不可與。有學問文章、知史事而心術不正者,不可與。用人之道,又當以心術為本也?!?/p>
這里的“有學問文章、知史事”,即相當于劉知幾所說的“才、學、識三長”,屬于史家的業(yè)務素質;而“心術正者”,即史家最重要的素質“史德”。所謂“文質相稱”,意謂文章的文華與質樸相符。這也是中國史學界對史才的要求標準。如東漢班彪曾評論司馬遷的《史記》說:“然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野,文質相稱,蓋良史之才也。”⑤充分肯定了司馬遷的史才。又晉代杜預的《〈春秋經(jīng)傳集解〉序》說:“史有文質,辭有詳略?!碧拼追f達 疏:“史文則辭華,史質則辭直,華則多詳,直則多略?!彼^“本末兼該”, 意謂史官的思想品德素質和業(yè)務素質都達到最高標準,即德才兼?zhèn)???梢娗鹂κ芳业谋灸┯^標準,在今天看來還是非常正確的。
三是認為朝廷如果能得到這樣高素質的人才,授予史官之職,則對國家將大有補益。
(二)丘浚在修史實踐中的正確態(tài)度
丘浚不僅在理論上認識到史官職務的重要性,而且在修史實踐中,完全忠于職守,不畏皇權,客觀公正,事實求是。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是,為景泰(1450-1456年)年間的兵部尚書、少保于謙平反昭雪。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即己巳年)七月發(fā)生“土木之變”后,于謙領導軍民擊潰蒙古軍隊對京師的進攻,功勞巨大。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復辟后,即下詔殺害于謙。⑥到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丘浚奉命參修《英宗實録》,充纂修官,秉史筆,決定為于謙澄清不實之詞。當時“或謂少保于謙之死,當著其不軌(叛亂)。公曰:‘己巳之變,微于公,天下不知何如!武臣挾私怨,誣其不軌,是豈可信哉?眾以為然,功過皆從實書之”。⑦《明史·丘浚傳》也載:“至修《英宗實録》,有言于謙之死,當以不軌書者??T唬骸核戎?,微于公,社稷危矣!事久論定,誣不可不白。其持正又如此?!痹囅耄合略t殺害于謙的是明英宗,繼位的憲宗又是英宗之子,英宗剛死,丘浚就大膽建議為于謙昭雪,這與公開揭露英宗之罪何異?可見丘浚根本不顧個人的生命安危,完全忠于職守和忠于史實,充分表現(xiàn)了史官不畏皇權和善惡必書的高尚品質!
二、丘浚的史識
在史識方面,丘浚也不乏創(chuàng)見,這從以下三點可以說明:
其一,在中國歷史上最先提出殺害岳飛的元兇是宋高宗趙構而非秦檜。我國史學界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是秦檜以“莫須有”(也許有)的罪名殺害岳飛的。也就是說,秦檜是殺害岳飛的元兇?,F(xiàn)在所有中學和大學的中國歷史教科書都采用這種說法。其實,這種說法有悖史實,是不能夠讓人信服的。早在20多年前,我國當代宋史研究專家王曾瑜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原中國宋史研究會會長)曾撰文明確指出:宋高宗是殺害岳飛的元兇,秦檜和張俊等只是幫兇。[3]王先生這一評斷與明代丘浚的觀點不謀而合。如丘浚在其所著的《世史正綱》里說:紹興十一年,“帝下岳飛于大理寺獄?!辈⒓影凑Z說:“岳飛之死,世皆以為秦檜矯詔殺之。而此特筆帝下飛于獄何?高宗非幼弱昏昧之主,檜非承其意,決不敢殺其大將。……況《宋史·何鑄傳》明言:鑄白飛冤,而檜答以‘此上意也哉!”[4]615丘浚這段按語旨在闡明:宋高宗不是昏庸愚昧之主或傀儡皇帝,如果秦檜不秉承宋高宗的意旨,決不敢殺害岳飛。何況秦檜曾經(jīng)明白地對御史中丞何鑄這樣說:“此上意也”。意為要殺害岳飛,是皇上宋高宗的意旨,并非我秦檜的主意??芍^有理有據(jù),評斷完全符合史實。
《宋史》卷380《何鑄傳》也明確記載:御史中丞何鑄發(fā)現(xiàn)所謂岳飛“謀反”是冤案,立即向秦檜匯報:“鑄察其冤,白之檜。檜不悅,曰:‘此上意也。”可見殺害岳飛的主要兇手顯然是宋高宗,而不是秦檜。丘浚在《世史正綱》里所說“帝下岳飛于大理寺獄”,“帝殺故少保樞密副使武昌公岳飛”,完全符合史實。這充分表現(xiàn)了丘浚具有卓越的史識!遺憾的是,丘浚和王曾瑜先生這一正確的觀點至今仍未被中國歷史教科書所采用,千百年來一直重彈著陳腐的傳統(tǒng)老調(diào),而完全歸罪于秦檜的“莫須有”。
其二,能明辨是非,徹底澄清“黃竑易儲之奏”疑案,為明代宗景泰年間的工部尚書江淵洗雪。史載:成化初,丘浚與修《英宗實錄》時,“執(zhí)筆者謂,黃竑易儲之奏,出前工部尚書江淵,史館多以為然。公獨曰:‘聞當時竑殺其兄,為此覬免死。且廣西書奏用土產(chǎn)紙,易辨也。索其奏驗之,果廣西紙,眾乃服?!雹?/p>
所謂“黃竑易儲之奏”,乃明景泰三年四月被捕下獄的廣西土官黃竑派人上疏朝廷建議更換太子之事。其大略情況是這樣:明景帝朱祁鈺即位后,想以己子朱見濟取代原來的皇太子朱見深(英宗子),但一直難以開口。景泰三年(1452年)夏四月,太監(jiān)王誠、舒良為帝謀,先賜閣臣陳循、高谷百金,江淵、王一寧、蕭镃、商輅半之,以緘其口。當時恰會廣西土官都指揮使黃竑以私怨殺其兄——思明土知府黃岡,并滅其家。有司捕黃竑父子下獄。竑懼,急使其黨千戶袁洪至京師行賂,有人教其迎合帝意者,乃上疏朝廷,勸帝早易太子。疏入,景帝大喜,曰:“萬里外有此忠臣?!必较峦⒊技h,且令釋黃竑罪,并進階都督。于是禮部尚書胡濙集文武群臣廷議,認為黃竑所奏為是。即日簡置東宮官,悉以文武廷臣兼之。五月,廢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皇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大赦天下。⑨
由于在黃竑被捕之前,明景帝的易儲行動尚未公開,而且黃竑是廣西邊遠之地的土官,不可能了解朝廷內(nèi)幕,因而當時人懷疑“黃竑易儲之奏”,可能由當時官場失意的工部尚書江淵所為。由于時人對江淵的這種懷疑,使他成為明英宗和明憲宗(即被廢為沂王的皇太子朱見深)父子的一大罪人,因而遭到不幸。據(jù)《明史》卷168《江淵傳》載:江淵,字世用,江津(今重慶市江津區(qū))人。進士出身。景泰元年(1450年),以刑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坝⒆趶臀唬c(大學士)陳循等俱謫戍遼東,未幾卒。初,黃竑之奏易儲也,或疑淵主之。邱浚曰:‘此易辨也,廣西紙與京師紙異。索奏視之,果廣西紙,其誣乃白。成化初復官?!边@也足見丘浚能明辨是非,見識高超??梢韵胍?,如果丘浚不與修《英宗實錄》,則明憲宗成化初年江淵不可能得到平反復官,其冤案恐怕至今尚存!
其三,其學識曾獲得了明代學者們的高度評價。學識與史識密切相關,史識來源于學識,只有以淵博的學識為基礎,才能產(chǎn)生獨到的史識。丘浚的學識深為明代學者們所盛贊。諸如:
明人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卷2《武英殿大學士邱?!份d:“蔡清祭之曰:‘先生博極群書,如巨海之吞吐百川,含弘無際。其才華國名世者四十年,晚際圣明,登之臺輔。取其所著書于大內(nèi),以廣聰明,權衡百度。其道尊為國師,門生學子遍天下矣。自瓊崖以來,所鍾人物未有如先生者,其不為虛生也已!廖道南曰:‘國朝洪武、建文間時,則有若劉伯溫之閎大,宋景濓之浩博,王子充之醇正,方孝孺之爾雅。永樂、宣徳間時,則有若解大紳之雄放,胡光大之豪宕,楊文貞之精宻,金文靖之沉渾。正統(tǒng)、景泰間時,則有若李忠文之樸茂,劉文安之該核。然皆麗藻豐腴,未有若邱文莊之明體適用,酌古凖今,褎然為一代文宗也?!雹?/p>
上文所謂“明體適用,酌古準今,褎然為一代文宗”,意謂其著書立說,明了事物的本體或根本,符合客觀條件的要求而適合應用,能擇取古代之事,用來比照當今的情況,從而成為明代杰出的和備受尊崇的文章大家。
明人王鏊《震澤紀聞》說:“浚,瓊州人。學問該恰,尤熟于國家典故。議論高竒,務于矯俗,能以辨博濟其說。亦自侍老,故對人語,袞袞不休,無敢難者。”[5]629
所謂“議論高竒,務于矯俗,能以辨博濟其說”,意謂議論問題,見解高超奇特,富有創(chuàng)見,致力于矯正世俗的偏見,能以廣博的知識和充分的證據(jù)來支撐其論點。歷觀載籍,中國古代在學識方面能獲得如此評價的,惟丘浚和王安石兩人而已。?
明人何喬新說:“公少孤力學,天資過人,六歲能詩,弱冠著論,謂許文正公仕元,無能改于其俗,又不得行己之道,不仕可也。耆儒碩師見其論,初甚駭之,已而又大服,以為先儒未有言及此者。……公性剛直,與大臣論政,義所未安,必反復辨論。言官論事,亦以是非詰之,不肯媕婀取悅?!?所謂“義所未安必反復辨論”、“不肯媕婀取悅”,意謂堅持己見,反復辨明道理,不隨便迎合或附和別人的說法。
明人文征明《甫田集》巻25《明故嘉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毛公行狀》說:“大學士丘浚博學自信,以天下為己任,而任偏矯正,能以辯博濟其說,人莫能難?!?
明人程敏政《篁墩文集》巻38《題跋·書瓊臺吟稿后》說:“禮部尚書瓊山丘公以學識、才氣聞天下?!?
明人黃瑜《雙槐歲鈔》卷10《丘文莊公言行》說:“概其平生,不可及者有三:自少至老,手不釋卷,其好學一也;詩文滿天下,絕不為中官作,其介慎二也;歷官四十載,俸祿所入,惟得指揮張淮一圓而已,京師城東私第,始終不易,其廉靜三也。家積書萬卷,與人談古今名理,袞袞不休。為學以自得為本,以循禮為要?!洞髮W衍義補》、《世史正綱》、《家禮儀節(jié)》,每遇名流,必質問辨難,以求至當,皆足傳世。”[6]143所謂“為學以自得為本,以循禮為要”,意謂研究學問,以獨立思考和自求自得為主,絕不盲從別人的說法,并以遵守禮法為要。
明人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卷62說:“浚好論議上下千古,尤熟國家典故,政事可否,反復與大臣、言官爭是非,不肯媕阿,所說能以經(jīng)傳濟其說。對人語,滾滾不休,人無敢難者?!?
眀人胡應麟《少室山房集》卷101《讀世史正綱二則》說:“《通鑒》之后有朱氏之《綱目》,《綱目》之后有丘氏之《正綱》,三書皆宇宙不可缺者。”?對丘浚的《世史正綱》及其史識給予高度的評價,充分地肯定了丘浚在中國史學界的崇高地位。
明人李東陽《瓊臺吟稿序》說:“禮部尚書瓊臺先生丘公,早能詩,信口縱筆,若不經(jīng)意而思味雋永,援據(jù)該博……議古今成敗天下之地理、風俗、平險、美惡,如畫圖指掌,歷歷可概見著。而為文,如鰲負山鵬,運海氣勢……”?
《明孝宗實錄》卷97載:丘?!安┣⒍嗦劊m僻事俚語,類多暗曉。為文章雄渾暢達,下筆袞袞數(shù)千言,若不經(jīng)意而精彩逸發(fā)?!盵7]50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由此可見,丘浚的學識在明代堪稱一流。其學識如此,其史識難道會差嗎?從上文何喬新和胡應麟等對其評價也可說明其史識非同尋常。
當然,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丘浚的史識也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有四 :
一是宣揚君權天授思想。他說:“夫上天立君以為生民之主,蓋以之掌天下之利,非以其專天下之利也”。[4]193又明人夏良勝《中庸衍義》卷3載:“臣丘浚曰:嗚呼!人君受命于天,以為天子,踐祖宗之位,繼先君之體,以為臣民中外之主,稱之曰皇帝,葢無以加矣?!本?2載:“臣丘浚曰:嗚呼!帝者,中國所自立,上受天命,而下應人心者也?!?
二是極力維護君臣之義和封建正統(tǒng)。他說“君必統(tǒng)夫臣,臣決不可萌非分之望”。?因而大力抨擊曹丕篡位之罪。他在《世史正綱》卷9《漢世史》說:漢建安二十五年,“冬十月,曹丕逼帝禪位,遂篡。立國號魏。廢帝為山陽公?!毕录影凑Z:“嗚呼!此后世權奸逼君篡國之始?!妫∫褜崐Z之而謂之禪,將誰欺乎?非獨欺人,蓋欺天也。自丕為此舉,世之權奸遂假此以為常例而欺人之孤寡,以攘奪其國家者接跡于天下。丕之父子,非獨漢世之罪人,乃千萬世名教之罪人也。”
三是宣揚男尊女卑思想。他主張“男必統(tǒng)夫女,女決不可當陽剛之位?!?因而大力抨擊武則天稱帝。他說“武曌以女而統(tǒng)男,而一時公卿將相,群臣庶僚,莫不以男而奉女,耽其豢養(yǎng)之恩,畏其誅戮之慘,忘其身之為男子也。嗚呼!人亦不幸而生于斯時哉!”“嗚呼!皇帝者,天子之嘉稱,非婦人女子所得稱也?!?
四是宣揚“嚴華夷之分”思想。他作《世史正綱》的大旨之一,就是宣傳“嚴華夷之分”。他認為“夫華夷之分,其界限在疆域,華華夷夷正也。華不華,夷不夷,則人類淆世,不可以不正也。”“華必統(tǒng)夫夷,夷決不可干中國之統(tǒng)?!?因而大力抨擊蒙古族入主中原。他說:“若夫胡元入主中原,則又為夷狄混全之世焉。噫!世道至此,壞亂極矣。此《世史正綱》所由作歟?!?筆者認為,蒙古入主中原雖然帶來一些奴隸制殘余消極因素,但也有其積極作用。丘浚根本沒有料到,正是由于蒙古和滿清先后入主中原,才有中國今天的廣闊版圖。
三、后人對丘浚史識的非議辨正
由于丘浚學不阿世,其議論頗與人殊。因而,其某些高論往往不為淺薄之世人所理解而遭到非議。諸如:
明人王鏊《震澤紀聞》說:丘?!罢撉貦u曰:宋家至是亦不得不與[金]和,南宋再造,檜之力也?!盵5]629
《明孝宗實錄》卷97載:丘浚“博洽多聞……顧論議頗僻,至以范仲淹為矯激,秦檜和議為得宜,識者蓋不能無憾云?!盵7]50
《明史》卷181《丘浚傳》載:丘?!白h論好矯激,聞者駭愕。”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93《大學衍義補》說:“浚聞見雖富,議論乃不甚醇?!缱I范仲淹多事,秦檜有再造功。”
《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卷16說:丘?!白h論好矯激,譏范仲淹多事,謂岳飛未必能恢復,秦檜有再造功。聞者無不駭其言。”此又見《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106、清乾隆帝《評鑒闡要》卷11。(《四庫全書》本)
筆者認為,所謂“譏范仲淹多事,謂岳飛未必能恢復,秦檜有再造功”,這些內(nèi)容都是對歷史人物的評價,都屬于史識范圍??疾榍鹂5摹妒朗氛V》、《大學衍義補》等歷史著作,皆無這些內(nèi)容或相關議論,可能是因丘浚愛談古論今,平時與人語又袞袞不休,當是一時失言。但筆者認為,這些議論即使是出自丘浚之口,也有其道理,并非錯誤。理由如下:
其一,宋高宗趙構自即位以來就沒有收復中原失地的大志,堅持對金國實行妥協(xié)求和政策,寵信奸臣秦檜,打擊抗金將士,并以割地、納貢、稱臣的屈辱條件,與金朝訂立了“紹興和議”。最高統(tǒng)治者既然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做為一員大將的岳飛,能夠抗拒君命或脫離朝廷,孤軍北上進行抗金和恢復中原嗎?
其二,岳飛被害,丘浚對之深表同情,而對宋高宗趙構和奸臣秦檜則口誅筆伐。這在丘浚的詩文中隨處可見。如丘浚作《岳王墳》詩云:“我聞岳王之墳西湖上,至今樹枝尚南向。草木猶知表藎臣(忠臣),君王乃爾崇奸相。青衣行酒誰家親,十年血戰(zhàn)為誰人。忠勛翻見遭殺戮,胡亥未必能亡秦。嗚呼!臣飛死,臣俊喜。臣俊無言世忠靡,檜書夜報四太子,臣構再拜從此始?!? 他又作《寄題岳王廟》詩云:“為國除患,為敵報仇,可恨堪哀!顧當此乾坤,是誰境界。君親何處,幾許人才。萬死間關,十年血戰(zhàn),端的孜孜為甚來。何須苦,把長城自壞,柱石潛摧。雖然天道恢恢,奈人眾,將天抝轉回。嘆黃龍府里,未行賀酒,朱仙鎮(zhèn)上,先奉追牌。共戴仇天,甘投死地,天理人心安在哉!英雄恨,向萬年千載,永不沈埋?!?
清《河南通志》卷74《藝文三》也載:“明丘浚過朱仙鎮(zhèn),責髙宗殺武穆。”?
又丘浚在《世史正綱》卷27《宋世史》載:紹興十二年夏四月,“女真遣使以袞冕來冊帝為大宋皇帝?!毕录影凑Z說:“嗚呼!帝者中國所自立,上受天命而下應人心者也。……嗚呼!夷狄之禍至是極矣。天理人倫于是乎掃地,天冠地履于是乎倒置。秦檜之罪上通乎天矣。……嗚呼!高宗救親之道亦多端矣,而必為此者,由其心術不明,怵于秦檜之邪說。所謂秦檜之罪上通乎天者,此也?!彼衷诮B興三十二年下按語說:“高宗志氣昏懦,不能恢復土宇以報不共戴天之仇,不孝之罪固大矣。甚至受側于仇虜,稱臣上表,大為中國千萬世之恥?!瓫r高宗素無奮發(fā)之志、應變之才,輔之者,始乃柔奸之汪、黃,終則剛惡之秦檜也哉!”
從上述可見,丘浚的愛憎極其分明:對岳飛無限同情,而對宋高宗和秦檜則深惡痛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后世史家抨擊宋高宗當以丘浚始。
其三,南宋能夠偏安江南與秦檜有關。在紹興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雙方達成“紹興和議”之后,宋金雙方南北對峙的局面開始形成。在此之后的半個多世紀里,宋金之間基本上保持和平交往關系。后來雖發(fā)生過三次戰(zhàn)爭(1161、1163、1206年),但對宋金雙方南北對峙形勢都沒有多大的影響。這說明當時宋金雙方勢均力敵,誰都難以消滅對方。既然“紹興和議”的訂立奠定了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使南宋政權能夠偏安江南一隅之地,使宋高宗為首的南宋統(tǒng)治集團能夠在臨安過上醉生夢死的生活,那么,為“紹興和議”作出重大貢獻的秦檜當然是“有功”之臣。由此觀之,丘浚說“南宋再造,檜之力也”并不為過。這是丘浚的高超見解,常人當然難以理解。
其四,范仲淹多次上書批評時政,也未免有失當之處。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和文學家,素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政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人彭百川《太平治跡統(tǒng)類》卷10也載:皇佑三年五月,“時呂夷簡執(zhí)政,進者徃徃出其門。仲淹言官人之法,人主當知其進退、升降之序,其進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又上《百官圖指》,其次第曰:‘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不可不察也。夷簡滋不悅。帝嘗以遷都事訪諸夷簡,曰:‘仲淹迂闊,務名無實。仲淹聞之,為《四論》以獻:一曰帝王好尚,二曰選賢任能,三曰近臣,四曰推委。大抵譏指時政。又言:‘漢成帝信張禹,不疑舅家,故有王莽之亂。臣恐今日朝廷亦有張禹壞陛下家法,以大為小,以易為難。且以未成為已功,以急務為閑務者,不可不早辨也。夷簡大怒,以仲淹語辨于帝前,且訴仲淹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仲淹亦交章對,其辭愈切?!?
范仲淹雖為北宋名臣,但被其上書攻擊的呂夷簡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是宋仁宗時的著名宰相。孰是孰非,今難以評斷。但僅從以上記載來看,其上書內(nèi)容未免有失當之處,如建議皇帝“其進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等。宰相是皇帝的輔佐,是百官之首,安能不管官吏之進退?由此觀之,丘浚雖然失言說其“多事”,但畢竟也有史實根據(jù),并非完全無端責備。
其五,所謂丘浚“議論好矯激,聞者駭愕”,其本意雖是批評丘浚議論歷史往往顛倒是非,不近人情,但實際上是表彰丘浚具有高超的見解,與眾不同。試想,如果丘浚治學或評價歷史人物毫無創(chuàng)見,而完全盲從前人的說法或與常人之見無異,那么,其著作還有學術價值嗎?他能夠獲得“明體適用,酌古凖今,褎然為一代文宗”的褒獎嗎?在經(jīng)濟思想領域,他能夠在世界歷史上最先提出“勞動價值論”?嗎? 所以,我們對“聞者駭愕”,應進行具體分析,千萬不可人云亦云而隨之“駭愕”!
總之,世人對丘浚的以上非議,完全是對丘浚的高見不理解所致,乃庸人之見,不辨不明。
注釋:
①見《尚書》卷6《周官》、《周禮·天官》。
②見(明)丘?!洞髮W衍義補》卷7《治國平天下之要·正百官·簡侍從之臣》。此
又見 明黃佐撰《翰林記》卷1《官制因革·職掌》;明黃佐、廖道南《殿閣詞
林記》卷11《官制·職掌》。
③見《新唐書》卷132《劉子玄傳》。
④(唐)劉知幾《史通》卷18《雜說下第九》。
⑤《后漢書》卷70上《班彪傳子固》。
⑥以上參見《明史》卷11、卷12、卷168、卷170等。
⑦見(明)何喬新《椒邱文集》巻30《贈特進左柱國太傅謚文莊丘公墓志銘》;明項
篤壽《今獻備遺》卷27《邱?!罚弧睹魇贰肪?81《丘浚傳》等。
⑧見(明)何喬新《椒邱文集》巻30《贈特進左柱國太傅謚文莊丘公墓志銘》;明項
篤壽《今獻備遺》卷27《邱?!?;《明史》卷181《丘浚傳》;《御定淵鑒類函》
卷69《設官部九·殿閣總載一》等。
⑨參見《明史》卷11《景帝本紀》、卷119《諸王四·懷獻太子見濟》、卷159《李
棠傳》;《明史紀事本末》巻35《南宮復辟》;《御批歷代通鑒輯覽》卷104明
景泰三年。
⑩(明)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卷2《武英殿大學士邱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見《宋史》巻327《王安石傳》。
?見(明)何喬新《椒邱文集》巻30《贈特進左柱國太傅謚文莊丘公墓志銘》,文淵
閣《四庫全書》本。又見明徐纮撰《明名臣琬琰續(xù)録》卷21何喬新《太學士
文荘丘公墓志》。
?(明)文征明《甫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凌迪知《萬姓統(tǒng)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眀)胡應麟《少室山房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見(明)黃宗羲編《明文海》巻260《序五十一》。
?(明)夏良勝《中庸衍義》,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見(明)丘?!妒朗氛V序》。
?見(明)丘?!妒朗氛V》卷17《唐世史》武則天天授元年、中宗神龍元年。
?見(明)丘浚《世史正綱》卷31《元世史》。
?見(明)丘?!吨鼐幁偱_稿》卷2《岳王墳》,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丘?!吨鼐幁偱_稿》卷6《寄題岳王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河南通志》卷74《藝文三》,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都會郡
縣之屬。
?見《宋史》卷10《仁宗紀二》景佑三年夏五月丙戌。
?(宋)彭百川《太平治跡統(tǒng)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此又見宋李燾《續(xù)資治
通鑒長編》卷118景佑三年、元陳桱撰《通鑒續(xù)編》卷六景佑三年、宋徐自明
《宋宰輔編年錄》卷4等。
?丘浚在《大學衍義補》里說:“財生于天,產(chǎn)于地,成于人?!保ň?1)“世間之
物雖生于天地,然皆必資于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其體有大小精粗,其功力有
深淺,其價有多少?!保ň?7)意謂一切財富雖然來源于自然界,但必須經(jīng)過
人的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由人付出的勞動大小而決定產(chǎn)品的價值多少。這就是
所謂的“勞動價值論”。比英、法學者提出同樣觀點約早180年。
參考文獻:
[1](明)丘浚.大學衍義補[M].林冠群,周濟夫點校.京華出版社,1999.
[2](清)章學誠.文史通義[M].岳麓書社,1993.
[3]王曾瑜.秦檜事跡述評[J].江西社會科學,1981(4).
[4](明)丘浚.世史正綱[M].海南出版社,2005.
[5](明)王鏊.震澤紀聞[M]//說郛三種.(明)陶宗儀等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明)黃瑜.雙槐歲鈔.[M]//歷代文人筆記中的海南.周偉民,唐玲玲輯.海南出版
社,2006.
[7]唐啟翠輯錄.明清〈實錄〉中的海南[M].海南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李勃,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史學教授、碩士生導師,海南省地方志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和海南古代史。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