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如今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有效性,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養(yǎng)。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也在眾多語文研究者的智慧推動下,緊跟時代的需求,以人為本,根據(jù)學生當下的學習要求,需要我們教師進一步體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我們常見的第一課時教學有以下幾個步驟:審題——自讀課文——學習生字——理解詞語——了解內容 ——劃分段落等。老師們通常都十分重視對課題的導入,如簡介人物、介紹背景、講述故事或是引導質疑,形式可謂是豐富多彩。但是當老師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以上程序,學生的積極性剛被調動起來的時候,就很少再涉及課文的內容,老師們太過留戀傳統(tǒng)教學的結果往往就是抹煞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我們說這樣的教學方式是枯燥無味的,是無效的課堂體現(xiàn)。
如何關照第一課時的教學呢?我認為,提高第一課時的有效性乃是當務之急。
一、努力做好預習工作
1.加強課前初讀指導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都是讀書的重要性。的確,在語文教學的第一課時中,讀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是為理解課文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老師能多多利用早讀課,深入班級了解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比如詞句的解釋,難句的朗讀,都能使老師在第一課時中進行針對性的朗讀指導,提高度讀書的有效性。
2.為學生提供具體的預習要求
我們面對的往往是缺乏自學能力的小學生,要提高課堂的效率,抓好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至關重要的。老師可以提高預習作業(yè)的難度和深度,或是指定需要查字典的詞語,或是請同學們每人準備好一個最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前就進行了有目的的思考,帶著思考來學習課文,會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從課題著手,激趣導入
文章的標題就像眼睛一樣。出色的題目,準確鮮明,引人入勝,提示文章內容,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例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品讀好課題,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再由課題質疑,“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有什么獨特之處?這棵樟樹長什么樣子?和宋慶齡有什么關系?”帶著這些問題去讀,學生會比較有興趣,能自己在課文中找到答案,學生有成就感,那閱讀的興趣會高一些,接著再相機引導學生讀通一些難讀的句子,記牢幾個難讀、難寫、難理解的詞,把課文讀通順。
三、抓關鍵詞句,讀通理順文本
我們有時會錯誤地認為第一課時的教學不能理解課文,也就是不能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其實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根據(jù)我們自己的閱讀習慣,試問,有哪個人閱讀一篇文章時一定要把所有的生字與詞語都理解清楚了再閱讀的?我們要求將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而“讀通”是第一課時的重點,應放手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朗讀課文,讓他們更多地接觸語言材料,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在試讀中教師還要注意指導,引導學生在讀中動筆,劃出生字新詞、難讀句段,并在難點處回讀、反復讀,示范讀等,以期達到正確、通順的朗讀。
所以,我認為在第一課時的時候,可以根據(jù)情況適當涉及課文的理解,這就需要老師能抓住課文的重點,找到能統(tǒng)領課文的關鍵問題,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做好很好的鋪墊工作。如《只揀兒童多處行》一課,課文重點就是要讓學生通過朗讀課文感悟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文中多次描寫了兒童,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兒童的語句,重點朗讀體會。不需要過多的講解,讓學生可以談談各自的體會,這對下階段的學習很有幫助。
在讀通理順課文后,引導學生抒說感受,形成整體印象。在此基礎上,再適時切入重點,拋出話題,引導學生讀悟,然后在高潮處、在疑難處、在矛盾處戛然而止,留下懸念。這樣既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又達到課雖下、趣還濃的目的。這樣的第一課時才不失有味道,有亮點。
四、結尾處留下懸念,為下一課做好鋪墊
語文第一課時在結束時,教師設置疑問,拋下話題,啟發(fā)思考,留下懸念,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還是《二泉映月》一課,在一遍遍朗讀描寫月亮的語句之后,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同學們,課文明明是寫阿炳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的背景的,可為什么課文給了很多關于月亮的描寫呢?”老師就可以以此留下一個懸念:“對阿炳來說,他歷經(jīng)滄桑……有太多太多人生磨難,是什么讓阿炳有了創(chuàng)作這首世界名曲的靈感?和月亮有關系嗎?”
又例如教學《黃河的主人》一課,初讀后學生充分感受了黃河的氣勢非凡,課結束時拋下話題“這么壯觀的黃河,誰能成為它的主人呢?它需要哪些條件呢?我們下節(jié)課來討論?!币源藖硪饘W生細讀的欲望,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做足鋪墊。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很多公開的教學活動中,的確也很少能聽到第一課時的教學,這樣會給語文老師造成第一課時并不重要,或是第一課時不精彩可言的假想。但是,如果你留意的話,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特級教師的公開課,第一課時的教學往往比第二課時更精彩。例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執(zhí)教的《第一次抱母親》,看似漫無目的地閑聊,卻通過幾個關鍵詞的理解與體會,將學生一步步代入課文的意境中去。對“愧疚”、“慚愧”、“仰面摔倒”等詞語的感悟,都在課文中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以此來感悟“我”和母親的內心世界。
我們知道教無定法,老師應根據(jù)課文的題材與長短來合理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師本人的特點靈活駕馭課堂教學,不再重復以往單一的第一課時教學。
我們的教學始終是為了服務與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大化地學習知識,第一課時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需要我們第一線的教師不斷地探究鉆研,讓每一節(jié)課上出高效來,是我們每一位母語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臨泉路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