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華
【內容摘要】在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要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體驗,教師要采取更為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要深化對于教學目標的探究,讓教學過程能夠更好的得到組織與設計。同時,教師應當有意識的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讓大家在歷史課堂上有更多獲取。此外,深化學生的知識體驗的另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是構建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平臺,這樣才能夠讓大家能夠更好的深入歷史中,深化對于知識的體驗。
【關鍵詞】初中歷史 ?學生 ?知識體驗 ?研究
與其他科目的教學過程不同,歷史課程的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們對于歷史知識形成一定的了解與認知,要讓學生自身的歷史框架以及歷史知識的體系逐漸得以構建。在這樣的教學背景下,深化學生對于知識點的體驗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中一個最為核心的教學目標。想要實現這一教學目的,這需要教師對于教學方法有合理的創(chuàng)設,要透過各種有針對性的教學模式讓大家對于課本知識形成更為深刻的體驗。這樣才能夠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教學目標的探索與確立
教學目標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參照,這也是讓知識教學能夠效率更高的指引所在。教師在教學目標的確立前一定要展開對于教學內容的深入研究,并且要結合學生的認知層面創(chuàng)設更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只有對于教學目標有深入的探索,教師才能夠讓課堂教學有更好的組織與設計,并且讓教學的重點更加突出。同時,在教學目標中也會有非常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這將會讓教師的課堂教學側重點更加明確。是注重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吸收,還是深化對于學生的引導與啟發(fā),這些都會在教學目標中明確得到體現。完善且合理的教學目標才能夠讓教師的教學過程更為高效的展開,這也是打造高質量課堂的指引所在。
比如:在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時,教學目標的設計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了解四大發(fā)明,了解造紙術的發(fā)明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產生的巨大影響,了解秦漢時期“醫(yī)圣”張仲景和“神醫(yī)”華佗在醫(yī)學領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國現存最早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全面掌握秦漢時期數學領域的突出成就。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體教學,使得學生對中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一個大體的把握和了解,進而深化學生對于知識的體驗。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在清晰的目標的指引下教師的教學過程也會更加明確。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對于知識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吸收,進而深化大家對于教學內容的體驗。
二、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教師應當積極嘗試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這對于深化學生的知識體驗同樣能夠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歷史課程的教學很容易讓學生覺得理論且枯燥,學生會簡單的覺得歷史課程的學習就是記憶那些歷史事件,在這樣的理解下自然很難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積極改變學生的這種偏見,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課程的學習樂趣。教師可以將很多好的教學輔助工具引入課堂,也可以透過一些教學內容的發(fā)散與延伸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體驗。這些都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學革新,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讓大家在歷史課堂上有更多獲取,并且全面提升知識教學的效率。
比如:在學習《尋訪絲綢之路》之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讓學生分類和整理收集到的有關史實,或者是讓小組成員通過對網絡、書籍、報刊、雜志、光盤等媒體的找尋和瀏覽,收集有關“絲綢之路”的資料。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學生搜集的這些素材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播放,這個過程將會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帶領大家尋訪探究絲綢之路上的名勝古跡、古代名人、省份民族、文化物產和山脈河流。另外,教師還還可以通過對照古今地圖,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識記與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史地結合、學科滲透的能力。這些都是很值得采取的教學革新,在新穎多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體驗才會更加深入。
三、構建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平臺
深化學生的知識體驗的另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是構建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平臺,這是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影響力,并且讓大家意識到歷史課程教學意義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不少歷史事件發(fā)生后其影響力到今天都還殘留,有的歷史事件甚至塑造了一個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內容也會在今天人們的生活中找到遺留。教師要善于挖掘歷史和現實的一些聯系,要透過良好的對話平臺的構建讓大家能夠更好的深入歷史中,深化對于知識的體驗。這將會極大的激發(fā)學生對于歷史課程的探究欲望,并且讓大家對于相關知識有更好的掌握。
例如,在學習《侵略與反抗》時,教師不要單純地只是講解中國近代史始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止于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覆亡,期間經歷了清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北洋軍閥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和瓦解的歷史??梢酝ㄟ^當下的我國邊境的動亂與鴉片戰(zhàn)爭進行相關的對比與結合,使得學生對中國人民不屈不撓不斷抗爭,使中國免于亡國的境地的頑強精神所感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構建歷史與現實的橋梁的教學過程,這種靈活的對比也讓學生們對于歷史知識有更為深入的認知。這才是歷史課堂上更倡導的教學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夠不斷深化學生的知識體驗。
【參考文獻】
[1] 許靜. 論初中歷史課程的綜合化[D]. 重慶師范大學,2005.
[2] 郝建彬. 初中歷史探究學習的實踐與反思[D]. 內蒙古師范大學,2004.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景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