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芳
【緣起】
“又是造句,我最討厭造句了!”
“就是,每次我絞盡腦汁都想不出來。寫得不好,老師還批評這不夠五年級的水平……”
這是我無意中聽到學生對造句作業(yè)的抱怨,令我震驚的是這些話竟出自兩個優(yōu)秀學生之口。造句真那么難嗎?為什么簡短的句子練習在學生眼里那么高不可攀?不過,回憶起學生每次做的造句練習,結果確實都不太令人滿意。以前總怪學生思路不開闊,不會留意生活中的經歷,但優(yōu)等生也有這樣的困惑,問題是不是在教師身上呢?回想自己平常總是先給學生一個詞語,或給一句例句便讓學生寫句子。批改時,我只要看到該詞語被用到了句子中,而且語句通順,就算是通過了,而對于借助詞語提示學生留心生活,經常觀察和思考生活,點撥學生不斷發(fā)現生活的情趣,確實做得很少?,F在看來,學生造句有困難,不全是他們的緣故。
【我的嘗試】
一、加一點動態(tài)
又一次造句練習:用“念叨”寫一句話。
這次我嘗試著出題:念叨著——
學生一看題,先愣了一下,而后嘴里不住地重復著“念叨著……念叨著”,接著會心一笑,刷刷動筆……作業(yè)交上來,精彩紛呈:
生1:姑姑生病需要動手術,奶奶每天早上都點香,一邊拜一邊不住地念叨著:“菩薩保佑……”
生2:又一次,因為小軒同學上課表現好,所以,徐老師給他發(fā)了一張表揚卡。我的同桌很不服氣,便小聲地念叨著:“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張表揚卡嗎?”
生3:校首屆書法節(jié)開幕了,許高明是主持。只見他坐立不安,一會兒摸摸頭,一會兒又拍拍胸口,嘴里還不停地念叨著:“千萬別出錯,一定要記住臺詞……”
生4:老師最近記性好像差了很多,經常在上課時找東西。這不,又在找他的紅筆了。只見他一邊翻,一邊念叨著:“怎么會不見了呢?明明拿來的!”很多同學也在下面小聲念叨著:“老師一定得了健忘癥了,嘻嘻……”
因為多了一個“著”,卻呈現了別樣的精彩。
[意圖與發(fā)現]
“念叨著”,為什么要加一個“著”呢?因為所有的詞語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都是從具體的社會生活中被抽象成符號的。加一個“著”字,就初步還原了“念叨”這個詞語的具體動作形象,給學生聯想具體的生活場景搭設了臺階,這樣寫出來的句子就有了具體的生活內容。另外,如果不加“著”字,學生還很有可能將“念叨”作為名詞來用,出現在句子的末尾。
事實也證明,這個“著”給了學生一個起點、一個支點,由此激發(fā)了學生多方面的感官體驗,不僅造句內容新鮮活潑,還反映了真實有趣的學習和生活。
二、加一些情景
即用來自課文句子中的一些典型的短語所攜帶的情景意象來激活學生的記憶,再現生活學習的經歷,引導學生的表達。
原題:埋藏——
我的出題:
埋藏在心底——
埋藏了很久——
學生作業(yè):
1.新來的同學是個靦腆的小男生,整天不聲不響,喜歡把什么都埋藏在心底。我們叫他,他總是笑笑,不多說一句話。
2.李老師對我們一向很嚴格,我們有一小點做得不對,李老師便會嚴厲地要求我們改正缺點。雖然她是好心,但我還是希望她能對我們稍微放松一點,但是誰也不敢提出來,就只能把這個愿望埋藏在心底。
[意圖與發(fā)現]
運用短語造句,意在為學生呈現一個話語情景,能夠自然開啟學生頭腦中豐富但沉睡著的表象資源,讓學生迅速圍繞相似語境的主題進行重組,形成屬于自己的語言材料,這樣寫出來的句子就很容易了。另外,這樣的改變也有助于引導學生理解同一詞語的不同含義,并根據不同的含義寫句子。這其實也是習作訓練的雛形,這樣聚沙成塔,可以為將來的作文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換一張面孔
造句,實際是一種微型的習作練習。如何讓一次造句發(fā)揮多重功效,調動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得到更全面的訓練呢?我嘗試變換句式,以“一詞帶多詞”進行拓展性訓練。
原題:焦急——
我的出題:
朗讀下面的句子,然后用帶點的詞語造句。
眼看太陽漸漸下山,飛鳥歸林,師徒倆不免焦急起來。
眼看……不免……——
[意圖與發(fā)現]
我本來可以直接用“焦急”這個詞來讓學生造句,他們一樣可以寫出許多有關“焦急”的事情,還會說出不少體現“焦急”的場景。但是,我發(fā)現用“眼看……不免……”來寫句子,學生不僅可以寫出以“焦急”為內容的事例,還可以寫出諸如以“慚愧”“開心”“驕傲”“傷心”“興奮”等為內容的更多的事例來,更有價值的是這樣的句式,學生能把焦急的情景寫出來,就是一次微型的習作訓練。而且借助這樣的句式,降低了造句的難度,對中等生、后進生來說也不再是負擔??梢哉f是一舉多得。
【我的體會】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我們老師很少身體力行地教會學生如何發(fā)現生活中的種種樂趣。給枯燥的造句練習變一變臉,收到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我想原因就在于給了學生一個思考的支點,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活動,學生在愉悅合理的情景中,就會利用生活和學習中熟悉的材料進行語言表達。由此,我更體會到教師的職責應該是利用好可能的機會和載體,給予學生自由表達方面的熏陶和指導。給造句添一點作料,給了我啟迪,更給了我動力,將會促使我在作業(yè)設計上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