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朱瑩 王歆
多年來,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積極開展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其中校本課程的建設、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和學科特色實踐活動的開展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和亮點,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無國界”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和延伸。清華附中的初中英語校本課程設置充分體現(xiàn)了外語學習的開放性和實踐性。
就開放性而言,附中的初中英語校本課程設置具有“廣”和“活”的特點?!皬V”體現(xiàn)在課程所涉及的知識范圍廣和服務學生面廣。所有課程面向全體初中部學生,采取電腦錄取的招生方法,保證了公平性。附中初中部共開設了包括:翻譯、戲劇、文學史、影視欣賞、口語、日語、法語、寫作和語法等10多門不同的課程。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課程跳出了常規(guī)課的框架,將屬于高等教育領域的“翻譯”“第二外語”等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中來,并推出了“口語”“戲劇”等形式活潑、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以翻譯課程為例,該課程以通過簡單的翻譯教學,讓學生了解翻譯理論、掌握簡單的翻譯技巧,提高學生的語言賞析能力為課程目標。通過翻譯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提高了對母語和英語的理解力和運用力,而且對中西方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活”體現(xiàn)在課程招收對象的設置上。附中初中英語校本課程打破年級和任課教師的限定,實現(xiàn)了三個年級的“融會貫通”。每個課程由不同英語教師開設初級、中級和高級分層班,以確保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水平,靈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相應級別的課程。
就實踐性而言,附中的初中英語校本課程設置又具有“趣”的特點?!叭ぁ斌w現(xiàn)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設計中。課程強調(diào)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將語用作為授課的重點,并積極鼓勵學生自主使用語言。以戲劇表演課程為例:該課程通過觀看影視戲劇視頻、研讀劇本、專題講座、戲劇排演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參與英文戲劇表演。該課程包括理論課和實踐課,其中實踐課占了課程70%以上的課時,并以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英語短劇作為課程考核。該課程所涉及的表演概述、肢體語言訓練、即興表演、臺詞朗誦、劇本創(chuàng)作、表演賞析、戲劇創(chuàng)作與展示都采用“邊講邊練”的模式,讓學生融入情境,在實踐中有所收獲。
為了與世界教育模式接軌,給學生提供更真實的語言交流機會,附中充分利用外籍教師和國際學校資源,面向初中部全體學生開設了每周一次的外教課程,并為創(chuàng)新實驗班開設了每周各一次的外教科學課和外教口語課等課程。這些外教課程在真實交流和情景對話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用英語作為媒介的學術性內(nèi)容,包括生物學、物理學、邏輯學等。在運用英語進行真實的交流和學習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提高,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開闊了視野,培養(yǎng)了學術能力,提升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課內(nèi)課外結合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習慣
如培根所說:“Reading makes a full man.”閱讀是第二語言學習中最持久的模式。鑒于此,清華附中高度重視學生英語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
學校特別購置了各類經(jīng)典原版英文讀物及配套的音像制品作為國家課程教材之外的補充閱讀材料,學生根據(jù)不同班型和自身水平進行英語原版小說的閱讀。初中學生每兩周有一次閱讀課,在閱覽室進行指定小說的師生閱讀。
閱讀的評價方式包括讀書報告、個人演講、小組匯報、戲劇表演等過程性評價,以及在期中期末考試中進行的終結性評價。每日課前演講構建起學生展示自我和建立自信的舞臺。學生5人一組,從背景和作者介紹、小說情節(jié)、主題分析和讀后感四個方面對在讀書目進行講解。
在這種學生自主閱讀、教師適當引領的模式下,學生形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初中三年,能達到50萬至250萬詞的閱讀總量,遠高于《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提出的15萬詞課外閱讀的要求。
組織豐富多彩的學科特色實踐活動
七年級起始年級的英語學科實踐活動以拓展學生英語語言學習的渠道、激發(fā)學習興趣為目標。學生將每周口語作業(yè)傳送上網(wǎng),教師借助評價軟件進行評價。在學生自主進行口語實踐的基礎上,舉辦英語歌曲大賽和英語配音大賽,一方面檢驗學生口語練習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給學生一個語言實踐和展示才藝的平臺。
八年級的主要目標是鼓勵學生通過模仿、體驗、實踐、探究等活動提高英語表達和交流能力。兩個學期的英語演講比賽和英語短劇大賽將展示學生一年英語學習所取得的提升。英語演講比賽初賽在各班舉行,要求全員參與,選出代表后進行年級比賽。短劇比賽的劇本要求原創(chuàng),參演人員不得少于本班人數(shù)的30%。
九年級總結階段力求進一步提升語用能力。兩個學期的讀書報告評比和閱讀競賽將對學生的三年學習成果進行考核。兩項活動皆要求全員參與。
此外,附中通過組織國際學生交流活動來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交際能力。全體學生有機會利用寒暑假時間,遠赴歐洲、美洲和大洋洲進行研學,感受各地的風土人情,體驗異國他鄉(xiāng)的文化魅力。
總結與反思
第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清華附中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努力實現(xiàn)英語學習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實踐、運用等活動提升語言能力。一方面學校努力通過豐富的校本課程、學科特色實踐活動、研學活動等多種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建學習的環(huán)境、搭建展示的舞臺,將學科教學中更多課時用于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另一方面,學校充分關注學生英語自主閱讀興趣和能力的培養(yǎng),在閱讀的廣度和理解的深度上進行突破,使學生獲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
在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問題。首先,師資力量的短缺成為英語課程建設和課內(nèi)外實踐活動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英語教師既要承擔國家課程的教學任務,又要負責所有校本課程和課外實踐的實際工作。實際上,創(chuàng)新課程的設計和教學、課外閱讀的監(jiān)督和輔導、學科實踐活動的組織和實施等工作的強度和壓力遠遠大于傳統(tǒng)的國家課程的教學,教師們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tài)。其次,受學校和學生家庭實際經(jīng)濟能力的限制,只有部分學生能得到海外研學的實踐機會。
未來,附中將繼續(xù)秉承創(chuàng)新開拓的精神,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實踐,不斷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進一步推進英語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推進英語教學的改革,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