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文藝理論刊物發(fā)展看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演變

      2015-06-25 14:57童劍劉小波
      揚子江評論 2015年3期
      關鍵詞:文藝理論文壇新世紀

      童劍?劉小波

      新世紀以來,隨著整個文學版圖的不斷擴大,文學場發(fā)生著劇烈的分化和重組。”a作為文學場最重要的部分——期刊,無論是原創(chuàng)作品刊物、選刊、文摘還是理論研究刊物等,都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文學正在經歷著怎樣的發(fā)展與變化,這一系列變遷都在文學場中完成。在整個文學場與其他社會場域的復雜關系中,存在著包括作家個體、作家群體、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出版等在內的形形色色的文學行動者,這些文學行動者的文學實踐必然會與社會其他行動者發(fā)生關系,在觀察這些關系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文學行動者所遵循的無疑是“文學”的法則。新世紀以來,期刊作為大眾傳媒之一,其出版過程也是一種文學實踐,本身也蘊含著無窮的訊息。“大眾傳媒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正是依靠傳媒的刊載、評論、傳播,文學方得以保存、流布和發(fā)展,才能對民眾、對社會、對美學觀念與道德等方面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b文藝理論刊物作為期刊的一個種類,其發(fā)展影響著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演變。本文以《當代文壇》為例,通過對該刊的刊文情況進行統(tǒng)計、對比、分析和研究,梳理文藝理論期刊在整個文學場中的作用,一窺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的發(fā)展演變軌跡。

      一、理論期刊促進文藝創(chuàng)作與研究雙向繁榮

      圖書、雜志、報紙等媒體構筑起當代社會的日常公共文化空間,社會個體通過媒體與這個世界聯(lián)系起來,而這些媒體在潛移默化中左右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作為文藝理論刊物則會影響我們對文學的態(tài)度,因為文藝理論刊物與讀者、作家、評論家之間的關系相當緊密。從文學角度看,理論期刊“除了真實記錄同時代文學活生生的、微妙的、駁雜的進程,批評還必須對文學的發(fā)展條分縷析,追求其來龍去脈,從汗牛充棟的作品中篩選出可以流傳的作品,以偉大的經典作為審美參照,彰顯雜蕪的當代作品中那些與所處時代緊密結合同時又超越了所處時代的、不朽的情思,以淵博的學識和邏輯的分析存菁去蕪,激濁揚清”c。從文藝理論刊物自身的角度看“就是構建一個開放的對話空間”d。反之從讀者角度講,文學批評可以讓讀者了解某位作家,某部作品,調整自己的閱讀感悟,從而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趣味。從作者的角度講,文學評論可以讓作者知道某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水平,作品的風格與優(yōu)劣,從而影響作者的創(chuàng)作實踐。再從批評家(學者)的角度講,一篇研究文章是否被認可與自己選擇的評論對象有很大關系,其原因就在于文學批評本身具有選擇性,帶有很強的主觀性,以至于現(xiàn)很多批評家與作家形成了某種固定的關系,這就不難理解很多研究文章往往扎堆于名家名作。但是批評的聲音集中在少數(shù)人口中,往往形成話語霸權,不利于文學的多元化發(fā)展,更會湮沒許多作家作品。

      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作為文學發(fā)展的兩極不可偏廢。在文學場中,寫作者、出版者和閱讀者實際上就是在文學的法則之下進行著深刻的精神交流與文學對話?!拔膶W期刊在作品的經典化過程中無論從‘選輯還是‘論述方面都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其對典律的構建,也反映出各種權利關系的博弈與消長。正是文學期刊,構成了作品經典化過程的第一個重要場域”。e新世紀以來老一輩作家永葆青春,佳作不斷;新生代力量不斷涌現(xiàn),為文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作家隊伍在擴大,作品數(shù)量急劇增加,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作為文藝理論刊物必須處理好期刊、作家和評論家之間的微妙關系,在把握文壇創(chuàng)作宏觀動態(tài)的同時,既要考慮評論稿件的質量,也要考慮被評論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潛力,不斷加強評論欄目的策劃?!安邉澰谝I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思潮、文學風尚、推出文學新人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將現(xiàn)代化大生產中的調配、誘導功能發(fā)揮到極致?!眆在欄目策劃過程中“關注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流變、研究和推介當代作家作品,一直是《當代文壇》的重點所在?!眊新世紀以來,作為出版者的《當代文壇》既注重刊發(fā)研究莫言、賈平凹、格非、池莉、邱華棟、紅柯等學界以及讀者熟悉的當代作家作品的文章,也有意識地刊發(fā)方磊、夏商、王方晨、張欣、沈東子等暫時不為人熟知的文壇新銳的研究文章,開設評論小輯便是研究重要作家的重要欄目。莫言榮膺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是中國文學發(fā)展的里程碑,莫言也因此成為了一個文化現(xiàn)象。1980年代《當代文壇》就開始關注莫言,刊發(fā)了《莫言的感覺》 (《當代文壇》1986年第4期)、《談〈透明的紅蘿卜〉的一點缺憾》 (《當代文壇》1986年第4期)等評論文章,之后又幾次開設莫言評論專輯,發(fā)表了多篇研究莫言的文章,共同見證了莫言的創(chuàng)作成就。新世紀以來《當代文壇》還通過欄目策劃,推出了“賈平凹評論小輯”、“韓少功評論小輯”、“阿來評論小輯”等作家作品評論專輯數(shù)十次,這種有效的互動促進了作家的創(chuàng)作,也促進了文學研究的發(fā)展。

      文學研究的繁榮還體現(xiàn)在研究視閾的拓寬。文學現(xiàn)象、作家作品、出版機制、評級機制等等外部領域都進入文學研究者視野,并最終以論文的形式在文藝理論刊物上和讀者見面。這些文藝評論往往通過具體的作品分析尋找共通的規(guī)律,兒童文學、科幻小說、電影電視、文學刊物、圖書裝幀、文藝與傳媒關系研究、建筑美學、文學譯介等等都納入現(xiàn)當代文學的研究范疇,形成全方位多格局的研究體系。當然,文學研究繁榮的背后也有令人堪憂的一面。新世紀以來有關“文學之死”的話題討論層出不窮,多家文藝理論刊物都參與了討論,2006年《當代文壇》也參與過“文學之死”的話題討論,刊發(fā)《“死者”身份的幾點考核》等文章。關于文學之死的說法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經典的缺失,而《當代文壇》等一大批文藝理論期刊本身的文學實踐可以給這個問題以答案,文學期刊和文藝理論期刊通過自身的努力都在塑造著經典,為構建正常的文學秩序,為認識文學、研究文學提供了有益借鑒。

      “當代文學批評目前缺乏的不是理論,而是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既需要有理論的眼光,也需要有對現(xiàn)實的敏銳觀察和體驗,如何把這二者結合起來,文學批評刊物就起到了銜接和溝通的作用,在批評家類型化越來越明顯的狀態(tài)下,文學批評刊物的作用就更加突出了?!県有了問題意識,“刊物不再是跟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后面,而是與文學創(chuàng)作并肩前行。這同時也就給文學批評家提供了一個更高的平臺?!眎如對“底層文學”的關注,“檢審新世紀十年的文學實績,‘底層敘事無疑是其中最為醒目和最具文學史可能的文學現(xiàn)象……在《天涯》《小說評論》《文藝爭鳴》等刊物的合力推動下,‘底層敘事幾有一振文壇之勢?!眏再如“身體寫作”、“讀者之死”、“《兄弟》的爭鳴”、“反智主義”、“生態(tài)批評”等等,也都極具問題意識,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對其研究引入新視點,既繁榮了文學創(chuàng)作,也活躍了文學研究。其間的《當代文壇》敢于直陳文壇時弊,向作者敲響警鐘。如刊發(fā)了唐小林的《論三位名作家的幾個小問題》k一文,通過文本實例分析,提出閻連科、格非、賈平凹三位作家的創(chuàng)作缺陷以及評論家對此的忽視,直指三位作家存在的語言問題、生活哲學問題和細節(jié)描寫的自我重復問題,在眾多的溢美之詞中發(fā)出了異樣的聲音,為文壇增添了些許活力。

      二、 消費時代文藝理論期刊的新境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文學創(chuàng)作獲得了空前的自由,文學審美本質也得到充分的肯定,文學的發(fā)展進入一個多元化時代。同時,由于全球化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后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消費主義文化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領域,出現(xiàn)了以文化工業(yè)為標志、以市民大眾為消費對象、以現(xiàn)代傳媒為手段的消費主義文化。它通過大眾傳媒制造的幻覺文化不斷地對大眾進行馴化尋喚,并將其置換為消費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進而實現(xiàn)對大眾的制約。在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中,文學的消遣、娛樂價值已經被放在第一位,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感性的消費性的文化,在被整合到市場之后已經徹底商品化了。文學的大眾化對繁榮文化市場、滿足大眾對多元文化的需求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但這種徹底的商業(yè)化也給文學和文學期刊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一改傳統(tǒng)文學期刊在計劃經濟下主要為作家服務的宗旨,取而代之以市場經濟下為大眾讀者服務?!眑文學在新世紀以來發(fā)生了悄然改變,文學期刊在不斷適應著商業(yè)化的趨勢,有觀點認為商業(yè)化是文學的大忌,期刊刊登商業(yè)廣告一度被認為是向商業(yè)妥協(xié)的舉動。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有雜志因拒絕商業(yè)廣告而成為美談的案例,“這刊物可算為中國出版界辟了一個新局面。它的產生似乎就是為著糾正目前‘雜志年的風氣,于是,從形式和內容上,來一個徹頭徹尾的滌清。當許多擁有數(shù)萬讀者的大刊物招攬起補腎丸及其女用襪帶的廣告時,這小刊物硬著脖頸,一份廣告也不肯登”。m直到今天,很多人對純文學刊物刊發(fā)商業(yè)廣告頗為不滿,甚而認為這是商業(yè)化對文學的入侵,其實不然,這反而是文學繁榮的體現(xiàn)之一。文學的商業(yè)化愈演愈烈,文學刊物的表現(xiàn)尤為明顯,四封上開始刊登商業(yè)廣告,如《人民文學》刊登白酒廣告,組建董事會,通過商家贊助舉辦文學獎,擴大商家和刊物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達到雙贏??菑V告的最終目標是廣而告之,發(fā)行量越大的雜志越具有商業(yè)價值,受眾越多才越受到商家的親睞,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刊物影響力的大小。

      新世紀以來文學的邊緣化乃至文學之死成為文學場討論較多的話題之一,這種討論的興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量期刊發(fā)行量的急劇下降以及文學雜志的改刊、停刊。在新時期之初文學發(fā)展的黃金時代,許多文學期刊發(fā)行量動輒達到百萬,而現(xiàn)在連維持基本生存都成問題。作家要生存,刊物要正常運行,離不開資本投入與市場運作,也離不開商業(yè)活動與文學的合作。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無論是資金來源、期刊銷售、辦刊模式,甚至包括部分刊物向作者收取費用都深刻而鮮明的體現(xiàn)了商業(yè)化對文學、文學刊物和文藝理論刊物的沖擊。在此大背景下,《當代文壇》也嘗試過刊登商業(yè)廣告,同時也借助商家的力量舉辦過文學獎活動。不過,這種商業(yè)贊助治標不治本,不利于文學的發(fā)展,因為一般文藝理論期刊的商業(yè)支持往往依靠主編個人努力,疏通關系而來,具有偶然性、短暫性而不具有持續(xù)性。更為重要的是“凡是提供‘高級文化的機構,只有靠國家資助才能生存,這是一個違背市場規(guī)律的例外,而只有國家的干預才能使這個例外成為可能,只有國家才有能力維持一種沒有市場的文化。我們不能讓文化生產依賴于市場的偶然性或資助者的興致”n。如果沒有體制的保障,國家的資助,這種提供“高級文化”的文藝理論刊物會因為資助者的偶然流失而走向絕境。文藝理論期刊面臨的困境正是文學發(fā)展境遇的真實寫照,這是整個文學在市場化、商業(yè)化影響下的共同命運。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大部分的學術刊物將面臨更嚴峻的生存困境,“文學批評刊物的改制,是文化大發(fā)展還是文化大毀滅?這其實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面對體制和市場的壓力,刊物每期真正想要發(fā)的文章其實非常有限,還有很多文章是與高校合作,來解決生存的問題?!眔這既是所有理論刊物共通的命運,也是《當代文壇》的困境?!翱茖W期刊由于學術規(guī)律決定的創(chuàng)新性、小眾性、窗口性的特點,絕不是將其集中起來做大做強就能解決改革問題的……學術研究成果不能也不可能像普遍商品那樣批量生產,科學期刊也不可能像批量生產那樣炮制,這樣只能是粗制濫造?!眕這種期刊改革一刀切的做法應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在當下中國的歷史語境中,由于同人刊物的不可能,中國文學便脫離不了意識形態(tài)的依附?!敖涍^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對極左思想的糾偏,一些人認為,文藝可以忽略或者擺脫與政治的關系,這是欠準確的。社會主義文藝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完全脫離政治,社會主義文藝任何情況下都必須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只要我們的文學是面向現(xiàn)實的,就不可能脫離現(xiàn)實。”q在消費時代,文學以及整個文學刊物遭遇的境況讓我們反思,同時文藝理論刊物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更應該具有歷史擔當意識。1980年代初正是刊物為政治造勢的大時代,之后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科技的進步,傳媒的發(fā)展,消費時代的來臨,大眾文化中各種問題所引發(f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中國文學面臨著新的境遇。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感性的、消費性的文化影響著中國文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大眾文化這一現(xiàn)象,在1982年就引起了《當代文壇》創(chuàng)辦者的注意,在其創(chuàng)刊號便刊發(fā)了邱仲彭有關流行音樂的文章《漫談港澳“時代曲”》,雖然觀點深受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但是關注的視野為以后的辦刊方向奠定了基調。作為20世紀末大眾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影視劇熱這一文化現(xiàn)象,在引起大眾和研究者關注的同時,《當代文壇》開設特色欄目“影視畫外音”,專門刊發(fā)研究影視劇作品的文章,對影視劇熱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隨著互聯(lián)網絡的日益成熟,大眾文化在新世紀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網絡文學的興起,網絡文學的興盛也是新世紀大眾文化發(fā)展的體現(xiàn)之一,與之相關的討論、論爭也緊隨其后?!熬W絡文學在我國興起已經整整十個年頭。在這十年里,網絡文學由當初零散的心靈絮語變成了如今文字的汪洋大海,關于網絡文學的研究也由當初的被人質疑成為了時下文學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眗各種文學網站不僅發(fā)表圈子內的文學作品,而且還能夠開展有關的文學討論,從而形成微型的文學公共空間,至此文學圈子的出版行為有了一種新的方式。從2001年起《當代文壇》開設“網絡文學點擊”欄目,刊發(fā)了《網絡寫作的時代變革》s等數(shù)十篇文章,梳理了網絡文學在中國的發(fā)展脈絡,對網絡文學進行了及時回應,體現(xiàn)了歷史擔當意識?!皩W術與政治之間的關系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t,文藝理論期刊的品格決定著文學的高度,面對大眾文化一步步崛起,《當代文壇》自始至終都對此保持了清醒的認識,通過“名家視閾”欄目多次約請名家撰稿,這些文章圍繞“祛魅”、“消費社會”、“大眾文化”等關鍵詞展開討論,分析大眾文化現(xiàn)象,推出大眾文化理論研究成果,在對大眾文化的接納中保持著高度警覺,推動著大眾文化的不斷勃興。

      三、 傳媒與文學的時代博弈

      文學研究大都從內部展開,而文學賴以存在的文化制度和社會條件往往被忽略,事實上,“凡文學事實都必須有作家、書籍和讀者,或者說得更普通些,總有創(chuàng)作者、作品和大眾這三個方面。于是產生了一種交流圈;通過一架極其復雜的,兼有藝術工藝及商業(yè)特點的傳送器,把身份明確的(甚至往往是享有盛名的)一些人跟多少有點匿名的(且范圍有限的)集體連接在一起。”u圖書、雜志、報紙等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的大眾傳播媒介就是這樣的一架傳送器,構成了一個特殊的社會活動場所,這個場所影響著進入這一文化空間的內容性質,影響到內容性質如何相應地在這個語境中的表現(xiàn),影響公眾對內容性質的反應。誠如戴安娜·克蘭所言,“傳送意義的方式與被傳送的意義同樣重要”。文學出版是文學的生產部門,對出版機制的研究與考察也是進入文學場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影響文學內容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

      新世紀以來文學出版是以商業(yè)利益最大化展開的。無論是對《兄弟》的炒作,還是對衛(wèi)慧、棉棉作品毫無遮攔的大肆渲染,都是為了贏得讀者,獲取最大的商業(yè)價值而進行。面對消費社會的到來而改變的文學生產機制,其生產完全被市場掌控,不斷挑逗著我們的窺探欲望,同時也悄悄篡改著時代的敘事方式和敘事想像,但新世紀文學場最大的改變還在于傳播媒介的改變??萍嫉倪M步將人們帶進了一個社會結構、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時代,廣播、電視等多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電腦、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幾乎顛覆了傳統(tǒng)文學發(fā)展的所有模式。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大眾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它越來越成為一種具有支配性力量的文化,它以其無所不在的形式和無孔不入的方式強而有力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塑造著我們的時代。文化的內涵從精英走向大眾,從高雅走向通俗,從狹隘走向寬泛,從神圣的領域走向日常生活,這是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趨勢和規(guī)律。同時,大眾傳播媒介由往昔政治的傳聲筒變成了催生符號、制造符號的搖籃,其大眾傳播媒介美學不可避免地變成媚俗的美學。

      傳播機制的改變讓文學在邊緣化的同時也產生了另外一種景象,那就是文學的泛化,文學由此進入了量產時代。電視、廣播、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都可以成為文學的載體;空間、博客、微博等都是寫作平臺;工人、農民、學生、醫(yī)生、商人等都可以成為作家;樓書、廣告文案、短信、段子、新聞等都成為文學的可能,文學的體裁也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詩歌、散文、小說與戲劇等形式。媒介對文學尤其是對長篇小說的價值判斷和審美趣味性的引導逐漸加大,并且都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如小說就衍生出了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奇幻、玄幻、魔幻、修真等多種新樣式。報紙,雜志、網絡關注甚至是炒作的作品很容易進入大眾的視線,人們往往被那些花里胡哨、夸張變形的推介言辭所迷惑,而一些精致又不乏深厚韻味的作品反而被打入冷宮,不斷地被忽視,這種情況還會隨著我們對媒體的依賴性增強而不斷加劇。由于媒體的強勢介入對中國文學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生存危機,一些文學爭鳴現(xiàn)象逐漸升級為口水戰(zhàn),充滿庸俗與市儈的氣息,缺乏必要的理性審視立場,看似轟轟烈烈,實則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作為文藝理論刊物在這一點上應尤為注意。對學術爭鳴現(xiàn)象的關注,體現(xiàn)出了《當代文壇》對中國文學發(fā)展所傾注的熱情。如2012年《當代文壇》刊發(fā)了王彬彬撰寫的《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9——1966)〉雜論》一文,質疑“《革命》一書通過‘繞的方式,把偽問題‘繞成真問題,把小問題‘繞成大問題,把舊問題‘繞成新問題。對時髦的外來理論生吞活剝……”這些言論體現(xiàn)出作者的學術膽識,引起很大了的影響,對被媒體炒作的文藝爭鳴現(xiàn)象進行了匡正。

      傳播媒介的變化并不能對文學產生絕對的影響,但文學的泛化實質是文學邊緣化的另一種進程?!盁o論我們如何批評媒體的作用,作為大眾文化的搖籃,媒體在消費社會已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的視野、我們的思維和我們的選擇已經很難和媒體決裂。其對消費生活介入得如此深廣,我們甚至很難在我們的獨立追求與媒體的影響之間劃出清晰的界限?!眝文學被邊緣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傳統(tǒng)的紙媒和這個時代拉開了距離,我們不能一廂情愿地讓歷史停下來,讓文學一直駐足在紙媒時代。大眾文化的崛起促使紙質期刊走上數(shù)字化轉型之路,依靠技術支持,文學傳播進入全新局面。我們不能因為媒介的變遷對文學悲觀,甚至憂慮文學會死亡?!皞鹘y(tǒng)媒體一旦網絡化,不僅能使其固有的優(yōu)勢更完善的體現(xiàn),還能擁有網絡媒體的幾乎所有優(yōu)勢:可實現(xiàn)即時傳播與更新;可進行海量信息儲存;可打造傳播方與受眾的超強互動平臺;可及時了解受眾的反饋與取向;可實現(xiàn)全球范圍的傳播等等”w。當然,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價格便宜了許多,降低了閱讀成本。新世紀以來作為直接參與網絡傳播的《當代文壇》,見證了大眾文化的崛起與現(xiàn)代傳播技術的發(fā)展與變遷,也在新的傳播體系中由傳統(tǒng)紙質期刊一步步轉型。除了傳統(tǒng)紙質傳播外,引入網絡傳播帶來的好處,首先是傳播模式的擴展;其次進行數(shù)字化轉型,開展優(yōu)先出版,縮短了出版周期,適應了時代新需求。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當代文壇》的傳播方式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成為梳理和了解中國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文藝思潮發(fā)展的重要媒體之一”。x

      由于全球化的進程不斷加深,跨文化交流讓各國的文學通過媒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媒介與文學在博弈中也在相互促進,特別是文藝理論期刊的作用不容小覷。從1982年《當代文壇》在創(chuàng)刊號介紹《淺談存在主義》一文開始,直到目前常年開設的特色欄目“海外文壇”,一直對西方的文藝理論、海外重要作品與文學現(xiàn)象給予高度的關注,同時在高影響力論文作者的支持下,不斷加強對前沿理論問題的研究,持續(xù)關注各種西方文藝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關注國外文壇動態(tài),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擁抱世界文學資源。新世紀文學更是進入互譯時代,“如今,任何一個國家的詩歌都不可能只在自身單一、封閉的語言文化體系內發(fā)展,它需要在‘求異中拓展、激活、變革和刷新自身。在這樣一種全球語境下,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互譯(inter-translation)的時代。”y在互譯時代,同詩歌一樣,所有的文學體裁以及文學理論都通過翻譯進行了交流與互動。文藝理論刊物對西方文學的關注也催生了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翻譯對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近年《當代文壇》新設了“文學與翻譯”欄目,刊發(fā)《論當前文學翻譯事業(yè)中倫理話語的推行》(《當代文壇》2013年第3期)等多篇文章,對文學翻譯事業(yè)進行專題探討。在傳媒與文學的時代博弈中,文藝理論期刊應緊跟時代步伐,堅持學術立場,就一定可以為新世紀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四、 期刊推動下的地域文學圈與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關系

      新世紀以來文學的地域性特征愈發(fā)顯著。雖然文學地域性有“偽命題”之嫌,甚至地域文學逐漸淪為地方政績的一個標簽,僅為增加地方文化自信而服務,但是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不同的方言之下孕育的文學風貌的確不同,地域文學視乎又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時,文學也因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體現(xiàn)出不同的地域文學水平,加之在各地文學刊物的推動下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學圈。全國幾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區(qū)都有標識其地方特色的文學作品期刊或文藝理論期刊,這些刊物往往成為當?shù)匚膶W發(fā)展的陣地,在推動地方文學的發(fā)展方面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道理很簡單,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學作品需要在期刊、報紙等媒體上發(fā)表才能和讀者見面,而作品發(fā)表之后的反響、回應以及影響力的擴大需要文藝理論期刊的評介才能得以實現(xiàn)。如《當代作家評論》之于東北文學尤其是遼寧文學的發(fā)展;《小說評論》之于陜西文學的發(fā)展。近年來新興的文藝理論刊物正逐漸增加,如江蘇的《揚子江評論》、山東的《百家評論》、重慶的《紅巖評論》等。

      由于中國地方政府對文學發(fā)展的關注度不同,地方的經濟發(fā)展和文學資源的分配不均,致使各地的文學發(fā)展與影響力不對等,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區(qū)隔與差異。但當一家刊物在全國有影響之后,其關注的重點就不再是本地文學圈那點事。甘肅文學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就是和文學刊物《上海文學》有關,在推出甘肅八駿之后《上海文學》又推出新甘肅八駿,再之后又有甘肅詩歌八駿推出。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是《揚子江評論》2012年第5期推出“西部文學專號”時,“甘肅”也成了關鍵詞,似乎成了西部文學的代名詞,這其中除了“西部文學”會議在甘肅召開之外,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甘肅文學的影響力逐步擴大,成為全國有影響的文學期刊和文藝理論期刊關注的焦點?!懂敶膲芬餐瑯咏洑v了從地方走向全國的過程,創(chuàng)刊之初的1982年正是四川作家作品在全國的影響逐漸擴大的時期,創(chuàng)刊詞中更明確提出“以評論和研究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文藝思想為主,立足本省,面向全國”。新世紀之前,《當代文壇》刊發(fā)的文章重點關注四川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評論,其目標就是推動四川文學圈建設,讓天府學派在全國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擁有話語權。新世紀以來,隨著《當代文壇》在全國的影響逐漸擴大,其刊發(fā)的文章便重點關注全國的作家作品的研究和評論,但任繼續(xù)推動四川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的發(fā)展,除開設四川作家、作品研究專欄外,還刊發(fā)大量四川評論新秀的研究文章。根據(jù)統(tǒng)計,近五年來《當代文壇》刊發(fā)關于四川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四川學者、四川評論界新秀的研究文章的比重接近發(fā)文總量的三分之一,繼續(xù)推動天府學派和四川文學圈在國內已擁有的話語權。

      文藝理論期刊不僅對地域文學和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不同的學科理論刊物對該學科的學科建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懂敶膲返木庉媹F隊較早的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帶著問題意識對當代文學學科建設做整體的關注,不斷加強約稿和選稿力度,刊發(fā)了《從“國家關懷”到“浪漫回望——中國當代小說五十年之我見”》(《當代文壇》1999年第6期)、《知識分子精神與重寫文學史——陳思和訪談錄》(《當代文壇》2009年第5期)等多篇文章,對文學史的建構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2014年又新設欄目“一個人的文學史”,刊發(fā)了《捆綁之后——〈黃雀記〉及闡釋中的蘇童》 (《當代文壇》2014年第4期)等文章,通對蘇童、張煒、馬識途等作家的回眸綜述,從一個側面梳理當代文學發(fā)展的歷史。正是帶著問題意識,《當代文壇》不斷刊發(fā)這些迅疾的研究與評論,構成了當代文學學科建設的第一現(xiàn)場并留下了第一手資料,為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結語

      新世紀以來,文學生態(tài)與文學場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文學在新的場域中何去何從,值得我們關注并深入研究。文學跳出自足性的窠臼,與商業(yè)活動、大眾文化(特別是影視)、新聞媒介、政治意識形態(tài)等關系越來越密切,場域的變遷使得文學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的動向。商業(yè)化浪潮之下文學界也出現(xiàn)了經紀人,作為媒人、推手、催化劑在增加文學作品銷量的同時,提升了文學的商業(yè)價值。但也正因為文學的商業(yè)化和大眾文化的興起,使純文學逐步走向邊緣化。所以,文學刊物和文藝理論刊物的品格就顯得尤為重要,是以文取人,還是以人取文,會左右整個文學場。文學刊物和文藝理論期刊作為中國共產黨團結中國作家、評論家,領導中國文學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陣地之一,影響和見證著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通過對《當代文壇》在新世紀以來扮演的角色研究,可以看出文藝理論期刊不僅僅是對作家的創(chuàng)作進行關注和回應,還要擔負起引導整個中國文學的發(fā)展與流變的重擔。只要人類存在,只要人類還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文學就會一直存在;只要文學存在,只要人類還需要獲得情感的慰藉,媒體就會一直存在;只要媒體還會存在,期刊也一定會存在;只要期刊存在,文藝理論刊物就會存在,并將一直伴隨著中國文學事業(yè)繼續(xù)走向輝煌。

      【注釋】

      a葉祝弟:《新世紀文學生產機制批判——關于“作家學院化生存”的思考》,《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

      b廖斌:《臺灣當代文藝傳媒〈文訊〉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

      c黃發(fā)有:《行動中的美學——〈當代作家評論〉與當代文學批評》,《上海文化》2008年第6期。

      d羅勇:《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2012年增刊,序言。

      e史建國:《文學期刊與典律的構建》,《小說評論》2013年第1期。

      f廖斌:《臺灣當代文藝傳媒〈文訊〉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頁。

      g羅勇:《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2012年增刊,參見序言第3頁。

      h賀紹?。骸段膶W批評刊物與問題意識——以〈當代文壇〉為例》,《小說評論》2008年第5期。

      i賀紹?。骸段膶W批評刊物與問題意識——以〈當代文壇〉為例》,《小說評論》2008年第5期。

      j趙學勇、梁波:《新世紀:“底層敘事”的流變與省思》,《學術月刊》2011年第10期。

      k唐小林:《論三位名作家的幾個小問題》,《當代文壇》2006年第6期。

      l黃松飛:《八十多種期刊大“變臉”》,《江蘇作家》2001年第1期。

      m《大公報·小公園》,天津,1935年8月19日第1330號。

      n皮埃爾·布爾迪厄、漢斯·哈克:《自由交流》,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第68頁。轉引自黃發(fā)有《行動中的美學——〈當代作家評論〉與當代文學批評》,《上海文化》2008年第6期。

      o韓松剛:《“當代文學評論期刊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討會綜述》,《揚子江評論》2014年第3期。

      p蔣南平:《堅持正確的科學期刊改革方向——兼評〈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天府新論》2012年第6期。

      q劉智躍:《新世紀初十年中國文學流變論——以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文藝理論〉“索引”為中心》,《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5期。

      r歐陽文風、李玲:《十年行程:網絡文學研究的理論視域及其問題》,《云夢學刊》2011年第5期。

      s楊毅:《網絡寫作的時代變革》,《當代文壇》2001年第1期。

      t李華芳:《學術與政治之間》,《讀書》2013年第3期。

      u[法]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王美華、于沛譯,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31頁。

      v申霞艷:《消費社會的文學生產》,《文藝爭鳴》2009年第2期。

      w簡姿亞:《試論分眾傳播時代高校學報的發(fā)展策略》,《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1期。

      x羅睿、馮源:《文學批評深化與文學理論期刊建設》,《小說評論》2013年第1期。

      y王家新:《翻譯與中國新詩的語言問題》,《文藝研究》2011年第10期。

      猜你喜歡
      文藝理論文壇新世紀
      當先鋒不再先鋒
      哭正中老
      新世紀都有哪些日本科學家獲得自然科學諾獎
      《南方文壇》2018年度優(yōu)秀論文獎揭曉
      從《會飲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圖的文藝理論
      淺析動畫《螢火蟲之墓》的現(xiàn)實主義美學思想
      論《文藝理論中的無產階級》
      酷圖爆語(5)
      新世紀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商周青銅器集粹
      我的祝愿:堅持與發(fā)展
      高雄县| 历史| 原平市| 洛南县| 会昌县| 和田市| 宜昌市| 萨迦县| 彰武县| 康定县| 佛坪县| 巴青县| 上虞市| 长沙市| 雅江县| 神木县| 高雄市| 英吉沙县| 昌图县| 敦煌市| 清镇市| 上林县| 五华县| 襄樊市| 金寨县| 建昌县| 盐源县| 普宁市| 伊川县| 依安县| 兴安盟| 临潭县| 苍溪县| 丽水市| 平山县| 华蓥市| 桦甸市| 焦作市| 历史| 临沭县| 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