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
一位教師在教學《長城》時,有如下片段:
師:同學們,學到這里,老師想起了有關孟姜女的故事,不知同學們聽過沒有?
師:請看資料:孟姜女與丈夫成親之日,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范杞梁當民夫抓走了?!D眼一年過去了,丈夫杳無音信,孟姜女決定去找。歷經(jīng)千難萬險,她終于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長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
師:讀了這則資料,大家有何感想?
生1:我覺得孟姜女太可憐了。
生2:我覺得秦始皇為了修長城,動用了這么多人,弄得很多人家破人亡。
生3:秦始皇本來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殺人不眨眼。
生4:我從課外書里看到,當時為了建造長城,只要是男的,就被抓去修長城,有不少人還沒到長城,就在半路上死掉了。
生5:老師,為了造長城,死掉這么多人,我覺得不值。
師:這不是值不值的問題。
……
這是在教學《長城》時的一個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此處安排“孟姜女尋夫”的傳說故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建造長城的辛苦??墒?,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并沒有往這方面想,而是得出了建造長城不值、秦始皇是暴君的結論。其實,學生的體會沒錯,“孟姜女尋夫”的傳說就是在反映勞動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錯就錯在教師沒有弄清編者編排這組課文的意圖。編者安排這一單元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的世界遺產(chǎn),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世界遺產(chǎn)的濃厚興趣,從而激發(fā)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可是案例中“孟姜女尋夫”的故事所傳遞給學生的信息卻完全與編者目的不符,此處的拓展完全是個敗筆。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案例。一位教師教學《狼牙山五壯士》,當學到五位壯士從狼牙山上跳下去時,出示以下資料:
狼牙山戰(zhàn)斗打響后,棋盤坨廟的道長李海忠便躲在棋盤坨山的仙人洞里,他目睹了7連6班抗擊日軍,最后全部跳崖的經(jīng)過,還親眼目睹了日寇在“五壯士”跳崖后,竟然整齊地排成幾列站在“五壯士”跳崖處,隨著指揮官的口令,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隨后,教師問學生:“大家看了這則資料有何感想?”
生1:“我覺得很難相信。殺人不眨眼的鬼子怎么會向五壯士鞠躬?”
生2:“日本鬼子可能是被五壯士感動了?!?/p>
生3:“日本鬼子良心發(fā)現(xiàn)?!?/p>
……
教師拓展這則資料,是為了從反面來烘托五壯士的英勇。可是,現(xiàn)場情況卻不是他想的那樣,反而讓學生的思維陷入了迷茫。要知道,教師的這一拓展,使原本在學生心中的日本鬼子形象變得模糊起來。新課程改革要求語文學科重視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是我們不能為了追求人文,而忽視了已沉淀在人們心底的民族情感,忘卻那段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歷史。
每篇文章都有其主旨。主旨就是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文章的靈魂,這靈魂我們可以稱之為文之“本”。文本拓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深讀文本、理解課文開辟了一條有效途徑。但是文本拓展,如果不理解編者意圖,脫離了文之“本”,結果往往與文本的主旨背道而馳,這樣的拓展是不可取的。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