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嘉虹?黨旭玲?林弋涵
摘 要:國家承認理淪是國際法上的一項重要制度,關于國家承認,主要存“構成說”和“宣告說”的學術分歧,也有國家承認的行為是法律行為還是政治行為的爭論,但由于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的擴展以及人權觀念的強化,實踐和理論的沖突矛盾日益突出,更應該認清國家承認的性質,使這一制度制度更充分地體現(xiàn)人民意志、保護國家利益,也更有利于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寧。
關鍵詞:國家承認;構成說;宣告說;法律行為;政治行為
國家承認是指現(xiàn)存國家對新成立國家的以某種形式表示接受的政治法律行為。 對于國家承認的性質在理論上主要存在“構成說”和“宣告說”的爭論,但現(xiàn)如今如果一味的區(qū)分“構成說”,“宣告說”,或者是法律行為還是政治行為,都過于狹隘,“構成說”與“宣告說”的根本分歧是:一國的國際人格是否依賴于他國的承認。要回答這一問題,首先應該明確,承認僅僅是一項政治行為,還是它同時也是一項法律行為?
一、政治行為與法律行為
政治承認行為屬于承認國任意決定的行為,而法律行為,在承認所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上,因為承認一旦作出,便產(chǎn)生一系列法律效果,“承認產(chǎn)生的法律效果影響被承認國政府在國際法上及其在承認國的國內(nèi)法上所享有的權利、權力及特權”①。“一個未被承認的國家既不能締結條約,也不能從事外交往來,更不能在外國進行訴訟?!雹?/p>
將國家的承認行為分為政治行為和法律行為這種觀點,是不符合國家承認的國家實踐的。因為在國家承認的實踐中,承認國作出的承認行為是統(tǒng)一的,其承認行為同時會產(chǎn)生政治性和法律性的效果。如果強行劃清界限,就會產(chǎn)生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如果把國家承認行為視為純屬政治性,那么勢必否認國家承認可以賦予被承認國一定的權利義務,而且承認不承認由承認國自行判斷,那么每個國家就會完全依據(jù)本國的利益和好惡進行國家承認的實踐,從而確定國際法上的主權國家,這必然導致國際法律秩序的混亂。第二種情況,如果把國家承認的行為視為純屬法律行為,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國際法由于其特殊性地位,不可避免的受到國際政治的影響,帶有濃厚的國際政治色彩。因為一國的承認行為產(chǎn)生的效果是國際性的,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甚至國際社會的法律秩序。所以筆者認為國家承認既是政治行為又是法律行為,不能割斷其中的聯(lián)系,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
2 “構成說”的缺陷
“構成說”突出了承認對一個國家或政府在國際社會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保障或限制作用,周鯁生指出:如果承認是構成性的,那么一國對承認它的甲國而言是國際法的主體而對不承認它的乙國而言又不是國際法的主體,承認的效果又不是指向第三國的,因而出現(xiàn)了一國既是國際法的主體又不是國際法主體的尷尬局面。③從實證的角度看,“構成說”過于拘泥于純粹的理論,承認若具有構成性,還存在一個簡單的邏輯上的困難,新國家必依既存國家承認才能成立,那么第一個國家又由誰來給予承認而成為國際法的主體呢?科索沃獲得了74個聯(lián)合國國家的承認,是否就因此成為國際法的主體呢?如果不是,那么又要多少國家的承認才能成為國際法的主體呢?更重要的是國家沒有任何義務去承認其他國家,所以一味的贊成“構成說”只會導致強權政治,霸權主義的盛行,為其開辟一片新天地。換個角度說,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得到他國的承認,可能是源于其本身的貧窮,于是更應該看清自己國家的長處尋找與他國建立雙邊關系的契合點,但事實上,這些國家通過戰(zhàn)爭等形式獨立,正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tài),第一時間希望與他國的合作或者他國的承認來幫助自己的建設,而霸權主義國家趁此機會干涉該國內(nèi)政,并侵犯主權和領土,使其依附于大國而生存,若如此,不僅違反了“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國際法原則,而且夸大的說,大國的風吹草動都將影響新獨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個方面,故此,國際法更應該保護弱勢群體,不能因為依靠他國的承認而在國際法舞臺上的茍且的生存。
3 “宣告說”的缺陷
“宣告說”是與“構成說”相對立的,該學說認為新國家的國際法主體資格在其成為國家時就已經(jīng)存在,既存國家的承認僅具備宣告或確認的性質,并不是構成國際法主體資格的要件。那么事實上一個新國家只有得到既存國家的承認才在國際上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僅僅通過“宣告說”新國家又能獲得什么實質性的意義呢?所以法學界對“宣告說”的缺陷普遍認為,它只看到承認對一個新國家作為國家獨立或孤立地存在不會發(fā)生影響,而忽略了承認對于新國家與其他國家相互關系的作用。在當代,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同時筆者認為著時代的發(fā)展,在邊緣案件中,事實還不是很清楚時,這時的承認就具有決定性作用,而此時“宣告說” 則不能滿足。也就是說,既存國家對新國家的承認多數(shù)出于政治利益的考慮,通常不考慮其是否符合國家存在的四大要素,如果新實體不能作為國家而存在,但其他國家承認它為新國家,愿意與其發(fā)生雙邊貿(mào)易,那么其權利和義務是從何處來的,如果按照“宣告說”的觀點,只是對新國家的確認而已,這就存在自相矛盾了。所以國家承認是對國家事實的確定,國家成立既然是一個事實,那么對一個事實的確認又有什么意義呢?
4 筆者的建議
國家承認的構成說與宣告說之間不存在誰優(yōu)誰劣,兩者的缺陷也因為時代的進步而被逐步的放大,就如同奧本海所認為的那樣:“構成說”和“宣告說”的分歧只是在理論上存在,國際社會的時間確實沿著自己的路向前,國家承認實踐并沒有一致支持“構成說”或“宣告說”而是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jù)勞特派特的理論,就國家的地位而言,承認國家具有宣告的性質,而就其承擔國際人格和有關權利義務的地位而言承認國家具有構成的性質。 筆者認為,國家承認的性質與新國家產(chǎn)生的方式是密切相關的,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非自治領土脫離宗主國或保護國建立新國家的情況下,國家承認應毫無疑問地只具有宣告的性質。因為這些新獨立的國家是依據(jù)民族自決原則而建立的,它們的獨立在國際法上具有天然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它們主權國家身份的建構完全不依賴于其他國家或國際社會的承認。④也就是說,當事實清楚時,承認或不承認的價值不足以影響結果,在這種情況下為宣告性。在另一方面,既存的主權國家的一部分通過分離方式建立新國家的情況下,母國和廣泛的國際社會的共同承認具有構成性,是建構國家身份的決定性因素。⑤故在邊緣案件中,事實還不是很清楚時,“構成說”就具有決定性作用。
注釋
①〔英〕詹寧斯·瓦茨.奧木海國際法(第9版第1分冊>.王鐵崖,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5
②(奧〕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l.沈宗靈,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1995; 248-249.
③周鯁生:《國際法》(上冊),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22.124頁。
④論國家承認與當代國家身份的建構—以科索沃“獨立”為例張光,陳彥斌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西安710063; 2.陜西省人民檢察院,西安710004
⑤論國家承認與當代國家身份的建構—以科索沃“獨立”為例張光,陳彥斌西北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西安710063; 2.陜西省人民檢察院,西安710004
作者簡介
毛嘉虹(1994—),女,浙江省金華市人,工作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職務:學生,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