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向博 王歡歡 谷福順
摘要:目的觀察自擬疏頸止眩方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20例頸源性眩暈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0 例,治療組予口服自擬方湯治療,對照組給予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73.00%,2組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自擬舒頸止眩方治療頸性眩暈具有顯著療效。
關(guān)鍵詞:頸源性眩暈;自擬方;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5.3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6-0047-02
頸性眩暈(CervicalVertigo,CV)指椎動脈顱外段因受頸部病變影響導致血流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又稱椎動脈壓迫綜合征、頸后交感神經(jīng)綜合征、椎動脈缺血綜合征等[1]。目前,國內(nèi)外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可能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神經(jīng)、體液以及血管本身的病變有關(guān)[2-3],其具體發(fā)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治療方法包括藥物、中醫(yī)、理療、外科手術(shù)等,但療效都不肯定[4]。頸型眩暈屬祖國醫(yī)學“眩暈”、“耳鳴”范疇,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眩暈、耳鳴、頭痛、惡心嘔吐等,臨床發(fā)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身心健康?,F(xiàn)記錄本院骨科門診自2013年9月—2014年6月自擬疏頸止眩方加減治療頸源性眩暈60例取得理想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診斷標準參照第2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確定的關(guān)于椎動脈型頸椎的診斷標準[5]:眩暈同時伴有頸椎病表現(xiàn),可有卒倒史;引頸試驗陽性;X線片有異常表現(xiàn);多伴有交感神經(jīng)癥狀;應除外眼及耳源性眩暈;除外椎動脈Ⅰ段、Ⅲ段供血障礙,神經(jīng)官能癥及顱內(nèi)腫瘤等。除外顱腦器質(zhì)性疾病,高血壓,頸部腫瘤,五官科疾病等引起的眩暈。
1.2一般資料根據(jù)以上標準選取2013年9月—2014年6月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骨科門診患者12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男50例,女70例;年齡27~77歲,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0 例,年齡平均為40.04 歲,病程平均 9.12 個月。對照組60 例,年齡平均為 39.88 歲,病程平均8.97個月。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因素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 1。
1.3治療方法治療組予自擬舒頸止眩方加減治療,方藥組成:天麻15 g,鉤藤15 g,葛根15 g,升麻15 g,桃仁15 g,紅花15 g,生黃芪15 g,地龍8 g,當歸10 g,川芎10 g,法半夏10 g,云牛12 g,甘草6 g。失眠者加酸棗仁 30 g 以寧心安神;伴有冷痛、怕冷等陽虛癥狀者加桂枝、附片;痰濕較重者加膽南星、遠志;伴有口苦、煩躁等肝陽上亢癥狀者加柴胡、刺蒺藜、白菊花。日1劑,水煎2次,每次取汁150 mL,混勻,早晚溫服。10 d為1療程,2個療程完成后統(tǒng)計療效。對照組予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天津藥業(yè)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316)10 mg,每日2次,每次1粒,早、晚餐后30 min服用。
2療效標準與治療結(jié)果
2.1療效標準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制定:治愈:眩暈伴隨頸、枕部癥狀癥狀消失,恢復日常活動,半年內(nèi)未復發(fā);顯效:眩暈基本消失,能夠基本勝任日常工作和生活,伴有或不伴有其它癥狀,半年內(nèi)眩暈未復發(fā);無效:眩暈及其它癥狀無明顯緩解或惡化。
2.2治療結(jié)果見表2。
3討論
頸性眩暈具體發(fā)病原因尚不清楚,治療包括藥物、中醫(yī)、理療、外科手術(shù)等,但療效都不肯定。中醫(yī)學認為,人過中年,腎氣日衰,水不涵木,肝陽偏亢,《內(nèi)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杜R證指南·醫(yī)案·眩暈門》華蚰云按:“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說明眩暈與肝風上擾關(guān)系密切?!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諸痙項強,皆屬于濕”;“濕淫所勝,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闭f明濕邪中項,亦發(fā)項強眩暈。濕邪積聚日久化痰,痰濕阻絡于項,則督脈氣機不利而項強頭眩;痰濕停聚于脾,則脾陽不升,無力升發(fā)清陽以濡養(yǎng)頭目?!鹅`樞·海論》曰:“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闭f明眩與虛有關(guān)。治療上應以祛瘀通絡、除濕化痰為主。故方以天麻、鉤藤熄風止暈;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地龍搜風剔絡,當歸養(yǎng)血活血,川芎乃血中之氣藥,取“氣行則血行”之意,同時補而不滯,共奏活血通絡之效;半夏、茯苓祛痰除濕;生黃芪益氣,葛根解肌生津,又可升發(fā)清陽,配伍升麻鼓舞脾胃之氣上升,以濡養(yǎng)頭頸,直達患處;甘草調(diào)和諸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方在治療眩暈方面存在一定的優(yōu)勢[7],桃仁、紅花配伍可顯著降低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率及纖維蛋白原含量[8]。葛根總黃酮能溫和地改善腦循環(huán)和外周循環(huán),這種改善作用并非單項擴張血管增加血流量所致,而是使異常波趨向正常[9]。川芎嗪對鼠大腦缺血性再灌注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川芎總生物堿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10]。全方藥味少而功效專,如此則清陽得升,痰濕自除,經(jīng)絡通暢,頸項得舒,眩暈自止。
參考文獻:
[1]丁旭明,趙智.頸性眩暈的發(fā)病原因及治療進展[J].脊柱外科雜志,2009,(3):176-179.
[2]林鵬,吉中國,呂京光.腦CT灌注聯(lián)合CT血管造影成像對診斷頸性眩暈病因價值的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7,(5):512-515.
[3]HaynesM:MilneN.colorduplex sonographic findings in human vertebral arteries during cervical rotation[J].J Clin Ul trasound:2001,29(1):14-24.
[4]張曉剛.頸性眩暈的臨床診治研究進展[C].//甘肅省中醫(yī)藥學會201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2012:11-14.
[5]孫宇.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476.
[6]ZY/T001.1~001.9-94.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7]劉秋燕,呂光耀,張春蘭,等.天麻鉤藤飲及其加減治療眩暈的系統(tǒng)評價[J].世界科學技術(shù)-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4,(2):239-248.
[8]肖洪彬,趙艷明,王海,等.桃仁、紅花配伍對慢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醫(yī)藥信息,2005,22(4):75-76.
[9]段重高,李庶偉.葛根素對金黃地鼠腦微循環(huán)的影響[J].中華醫(yī)學雜志,1991,71(9):516.
[10]魏洪超,李蕾.川芎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yī)藥,2008,(5):101-102.
(收稿日期:201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