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通報了集中整治空氣和飲用水凈化類生活用品專項行動情況,發(fā)現(xiàn)部分經營者在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虛假宣傳,并開出了總計183萬元的罰單。
工商部門檢查各類經營主體1720余戶次,網站80余戶次,檢查品牌10余個次,立案54件,已經結案22件,罰款183萬余元。目前空氣凈化、水凈化產品本身存在質量問題的少,更多的是存在虛假宣傳。
此次查處的商家涉及的違法經營行為包括,虛標商品性能、獲得的榮譽、企業(yè)規(guī)模及專利;無科學依據夸大空氣、水污染損害后果,造成消費者恐慌,誤導消費者;仿冒、假冒他人知名空氣和飲用水凈化類生活用品特有名稱包裝裝潢、企業(yè)字號或姓名,造成消費者誤認的。他舉例說,行動中發(fā)現(xiàn),有的產品在宣傳用語中表述為“PM2.5去除率>99%”、“聯(lián)合中科院、清華大學400多名教授、研究員”等。
目前我國空氣凈化器執(zhí)行的是推薦性標準,沒有實行強制性認證,所以企業(yè)宣稱的通過了哪些機構認證都是自愿性的,通過了的產品不一定是最好的,沒有通過的也不一定不好。
至于商家宣稱的“去除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告訴記者,國家標準中只有潔凈空氣量的概念,即此類產品需要標注的CADR值,沒有去除率一說,“去除率反映不出來空氣凈化器的凈化能力?!?/p>
“一帶一路”或催生農業(yè)海外投資市場
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我國糧食從2004年恢復增產以來,至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07億噸,比2013年增加516萬噸,增長0.9%,實現(xiàn)了“十一連增”。數據顯示,我國糧食進口在2014年也再創(chuàng)新高,僅前10個月的糧食進口量就幾乎相當于2013年全年進口量,全年進口總量突破1.042億噸,其中70%以上進口的是大豆,達到了7140萬噸。
一邊是國內糧食產量連年增加;一邊卻是進口總量連年暴漲,這成為近年來我國糧食市場的基本特征。農業(yè)需要的是全球戰(zhàn)略,必須掌握統(tǒng)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主動權,占據農業(yè)國際競爭的制高點?!耙粠б宦贰闭侵袊七M農業(yè)對外投資、重塑國際農業(yè)規(guī)則、維護全球市場穩(wěn)定的有利契機。
中亞地區(qū)地廣人稀,土地集中平坦,物種資源豐富,農業(yè)生產效率低,勞動力不足,經營方式粗放。如中亞耕地面積最大的哈薩克斯坦,谷類單產卻是中亞最低的,小麥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80%,小麥單產1噸/公頃,僅為中國的1/5,提升潛力巨大。
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yè)合作,種植業(yè)至少有5000億元合作的空間,養(yǎng)殖業(yè)有2000億元合作的空間,種子領域合作空間有500億元。
京津冀將建80蔬菜綠色基地
北京市蔬菜全程綠色防控示范基地建設啟動會暨京津冀綠色防控技術交流會召開。京津冀有望啟動蔬菜綠色聯(lián)合防控,三地將建設首批80個綠色防控示范基地,向北京供應安全、綠色的蔬菜。
目前北京市蔬菜產品許多都來自于河北、天津等地的供應,津、冀兩地技術、設備相對不太完善,而北京在蔬菜綠色防控、病蟲害防控等方面有較為豐富的經驗和技術。
京津冀三地將聯(lián)合開展蔬菜病蟲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首批80個蔬菜綠色聯(lián)合防控基地,計劃北京建設40個,津冀兩地建設40個。這些基地都將按照北京現(xiàn)有綠控基地的標準來建設,并實行嚴格的考核標準,一旦發(fā)現(xiàn)違規(guī)使用劇毒、高毒農藥或農藥殘留超標問題的,將從嚴處理,執(zhí)行嚴格的退出機制。
北京的40個基地每個可獲得30萬的技術補貼資金,津冀兩地的基地則將按照當地標準給予技術補貼。同時,北京還將組建專業(yè)化的蔬菜病蟲防治隊伍,為津冀兩地的蔬菜綠供基地提供各種技術支持和服務。
外賣平臺瘋狂燒錢補貼
說起來,出行領域應該是O2O風口中最先飛起來的豬,各種補貼大戰(zhàn)之后,億萬用戶獲得實惠的同時,出行公司也培養(yǎng)了億萬級的用戶,只是各種撕逼之后,快滴的合并讓一切戛然而止,然后接棒繼續(xù)補貼撕逼的就是外賣了,直到今天還沒有停的意思。
其實說來也怪,通過手機打車可能真的需要培養(yǎng)用戶,而外賣本來就是手機打電話訂餐的,換成網絡訂餐而已,真需要那么砸錢培養(yǎng)用戶么?至少不用那么破費吧,個中緣由,怕只有平臺們自己清楚了。只是幸福了那么多用戶,哪一天補貼停止了,我們會不會像用打車軟件那樣,感到失落,然后又站到街邊,揮手打車?
外賣平臺瘋狂補貼,除了圈用戶以外,一個簡單粗暴的理由就是想拖死對手,最后剩一家才好呢,獨享壟斷紅利,筆者覺得,這又是平臺的一廂情愿了。外賣和打車畢竟不同,供應商一個是B端性質-餐廳,一個是C端性質-個人司機,打車是行車效率的提升,而外賣則不光是效率提升的問題。
那么外賣平臺如此夸張的用戶補貼運動,他們真的想好怎么賺賺錢了么?張旭豪說,誰先考慮賺錢誰就輸了,問題是,你可以先不掙錢,但你設想的那些盈利模式,真的那么靠譜么?
據筆者觀察,現(xiàn)有外賣平臺平臺盈利模式無外乎四種:平臺使用費;流量分發(fā)費用,如排名、廣告、交易傭金、大數據等增值服務;物流配送費用;食材或餐廳耗材供應鏈。筆者以為,這四種盈利模式都有待市場驗證。
盈利模式一:平臺使用收費
目前,平臺為了做大市場,B端資源全部免費,還給出大量訂單補貼。未來若是向這些商家收取平臺使用費,還是取決于商家對于自家外賣市場怎么看。目前有補貼,用戶愿意點單,而商家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也忙的過來,那么OK,商家可以向平臺交租。反過來呢,補貼停止了,商家要增加額外的租金成本,后面還要交流量費,這些成本勢必要轉嫁到餐品身上,用戶肯定不樂意,用戶意愿降低了,平臺的價值也就不在了。最終的結果是,用戶再次拿起商家外賣單上的電話,電話訂外賣,高級一點的,通過微信公眾號訂餐。多年積累的用戶和B端會慢慢流失掉。
不排除,餐廳愿意為ERP系統(tǒng)花錢,這是餐廳運營系統(tǒng)的線上化,包括采購、庫存、銷售、財務等等,但你只是做外賣平臺的,我的生意重點是到店消費,若只是一個引流平臺,免費可用,花錢免談。
盈利模式二:流量分發(fā)收費
很重要的一點,外賣客單價均不高,本身就是低毛利產品,想向商家收費本身就有邏輯上的矛盾。不像淘寶,沒有時空界限,投入產出比是正向的。外賣的時空屬性極強,既有區(qū)域的要求,更有時間的限制。商家多接單就意味著成本驅動,而這部分成本因為訂單的不穩(wěn)定而沉沒掉。舉個例子,一家餐廳外賣單量峰值大多在百單左右,現(xiàn)有的廚師傳菜員送送足夠。一旦我交了平臺費用、刷榜費用就要雇傭更多的配送人員,意味著人力成本上升。而今天下雨可能單多,明天涼快可能單少,那么人力就會閑置,當然這還不包含廚房人力的增加。商家就會算賬,我增加2萬元做外賣,最終也多掙了2萬塊,投入產出比低效,幾乎白忙。所以對于一般餐廳而言,堂食為主,外賣是補充,盤活閑置即可,最后又回到電話訂餐上。平臺到后來,可能雞肋,也可能一地雞毛。
盈利模式三:物流配送收費
至于從物流配送上盈利,我看也難。暫不說社會化物流(餓了么的蜂鳥等)靠不靠譜,自建的物流都未必賺錢。目前的外賣都屬于盒飯級別,用戶的價格敏感性極強,多收1塊錢都可能擠掉一大部分用戶。那么好,做高端產品,客單價幾百的那種,配送費收十幾二十塊,夠多了吧。但這自然又是小眾的市場,單量起不來,誰又愿意送呢?本來就是辛苦錢,想想還是算了。所以,平臺想靠物流賺錢,怕也只是一廂情愿而已。
盈利模式四:食材或餐廳耗材供應鏈
食材或餐廳耗材供應鏈,大規(guī)模集采,降低供應價格,賺取鏈條差價,順著想想,應該是OK的,畢竟食材的周轉效率不高是公認的,多級成本疊加也是公認的,手握大量B端資源的平臺做這門生意也是水到渠成的。但我們仔細推敲一下,先看看現(xiàn)在的店家食材供應鏈,規(guī)模小一點的,都是附近菜市場攤位C2C地送菜上門,比零售菜品低30-50%左右。大一點的品牌商家都有自己的生鮮供應鏈,B2B直送,采購價最多能比零售價低60%左右。這些供應鏈具有極強的本地屬性,一貫一網打盡的平臺要介入這門生意那得多么龐大的系統(tǒng)啊,從上游到直送,全國區(qū)域那么多、那么大,個人直呼受不了,成本都扛不住,你能更低?最關鍵的關鍵:你也不是干這個的。所以啊,食材供應鏈有空間,但外賣平臺想靠它賺錢,只怕也只能呵呵了。
所以,現(xiàn)在有一些外賣區(qū)域平臺給品牌商家做引流,做高客單價配送,做深下來,通過物流、通過產品差價,賺錢還是靠譜的(到家美食會)。還有一些開發(fā)商專門為餐廳做ERP軟硬件開發(fā),這也是靠譜的,因為這是餐廳的基礎設施,花錢是理所當然的,至少餐廳是這么認為的(客如云)。還有些外賣第三方以外賣為入口,接入其他品類,如跑腿等,賺錢也是可期的(如點我吧)。以上種種,都是從費用支付方的的角度在打造自己的盈利模式,你光說我用戶多,早晚都能賺錢,但我作為一個小店,百萬千萬級的流量與我又有何用?即便有用,這生意我也接不了了啊。
還是那句話,外賣也好,O2O也罷,都是本地屬性極強的生意,想賺誰的錢,就得從他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并解決問題,不然到最后,沒有淘寶,只有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