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潛馳+楊凝暉+廖麗梅
摘要:志愿服務是當代大學生群體的一個重要標簽,也是當前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以蘇州大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挖掘的志愿服務因素、以志愿服務反哺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實踐為出發(fā)點,闡述志愿服務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相互促進關系,以志愿服務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支撐,以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志愿服務深化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校園文化建設;蘇州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00802
一、有關志愿服務與校園文化建設
我國的志愿服務發(fā)端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1],已經經歷了二十余年的長足發(fā)展。如今,無論是志愿服務的內容、形式還是外部環(huán)境都已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成為大學生群體與社會各界普遍接受的主流價值和生活時尚。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中堅力量,“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fā)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大學精神和人文精神、道德養(yǎng)成成為衡量大學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標尺。長期以來,志愿服務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實踐從未停止。
二、蘇州大學惠寒志愿服務行動的具體實踐
在蘇州大學有一段百年前的“志愿服務”歷史被蘇大師生銘記。1911年,蘇州大學的主要前身東吳大學的學生們看到學校周邊有很多貧困子弟無法讀書上學,就向學校申請了兩間平房,籌措經費開辦了一所公益性質的全日制義務小學——惠寒小學,校長、老師、教務人員都由大學生義務擔任。2011年,在“惠寒”小學建校100周年之際,蘇州大學團員青年響應團中央號召,以“惠寒”之名,發(fā)起蘇州大學惠寒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行動(簡稱“惠寒行動”)。四年來,已累計募集愛心錢物140余萬元,在全國設立惠寒分校21所,建立惠寒書屋8家,結對幫扶農民工子女近萬名。
1.惠寒基金——增進志愿服務的外部動力
設立惠寒基金,并向廣大團員青年發(fā)出了“每人每月省下2元錢,幫助農民工子弟讀書成才”的號召,鼓勵大學生在經濟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為農民工子女提供支持。同時,面向在職教師和校友廣泛宣傳,校團委、發(fā)展辦、校友會等部門積極探索與社會愛心力量的多元合作方式。制定惠寒基金管理辦法,實現專門賬戶、專人管理、??顚S?,并定期在網上公示每一筆資金的用途和去向,接受各方共同監(jiān)督。
2.校地共建——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的工作機制
百年之前,惠寒小學對貧寒農家學子開放免費教育。百年之后,志愿者們已在蘇州市的多所農民工子女學校開展了4年多志愿服務,校青協、院青協、學生志愿者團隊三級分別有長期結對的服務對象。全國21所惠寒分校惠及廣大農民工子女,累計派出300余支志愿服務實踐團隊行程10萬多公里,足跡遍布16個省區(qū)市。開辦惠寒社區(qū)學校向農民工子女提供適齡少年兒童課外輔導和興趣教育,將志愿服務推向常態(tài)化、多元化。
3.“愛心九宮格”——豐富志愿服務的有效載體
愛心九宮格是惠寒行動開展的九項志愿服務的總稱,包括“惠寒”基金、親情結對手、“惠寒”七彩假日課堂、愛心“三個一”、愛心再接力、“惠寒”合唱團、“惠寒”獎學金、“大手拉小手”、“惠寒”助教團。通過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既保證了志愿服務的質量,又增加了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群體的吸引力。
4.惠寒品牌——打造志愿服務的內生動力
惠寒精神激勵五萬大學生奉獻社會。截至2015年3月,以傳承“惠寒”精神為主題的團日活動已經舉辦3 096場,結合新生入學教育已經舉辦相關講座146場,幾乎所有蘇州大學的學生都知道“惠寒”歷史和“惠寒”行動。據統計,“惠寒”精神的認同率高達96%,參與“惠寒”各類活動的學生人數達到57 000余人次。
在惠寒行動的引領和感召下,蘇州大學涌現出一批先進典型、模范榜樣。助學紅娘張壽華老師16年如一日,籌得社會各界善款總計400多萬元,資助400多名蘇大貧困學生。來自蘇北農村特困家庭的張瑞梅同學自立自強,熱心公益,被評為2010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紡織服裝與工程學院教師童勤倫臨終前立下遺愿,將自己的遺體和全部遺產捐獻給蘇州大學惠寒基金,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三、關于高校開展志愿服務和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1.志愿服務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動關系
蘇州大學開展惠寒行動的實踐表明,志愿服務與校園文化建設既互為內容、相互促進,又相得益彰。
志愿服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增進了對社會的認知,提升了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有助于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營造積極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功能特點,也使得越來越多的高校通過倡導志愿服務活動,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引領作用和服務輻射效果。
校園文化建設是志愿服務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具備傳播正能量的先天優(yōu)勢,挖掘其中的志愿要素,可以為志愿服務的深入開展持續(xù)注入資源和能量。通過傳播志愿精神、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志愿服務品牌,以校園文化認同帶動志愿精神認同,推動志愿服務的深化發(fā)展。
2.以志愿服務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力支撐
一是進一步強化宣傳體系建設,加大志愿服務典型選樹的力度,組織專門力量開展志愿服務相關的理論研究。根據大學生的特征和需求,充分運用好校園網、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媒體平臺,注重研發(fā)志愿服務相關的網絡文化衍生品,推動志愿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選樹大學生“志愿服務之星”“志愿服務標兵”“優(yōu)秀志愿者”等典型,通過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帶頭作用,營造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是推動高校志愿服務品牌化發(fā)展,以志愿服務品牌的向心力提升校園文化認同。蘇州大學的惠寒行動挖掘了校史和優(yōu)秀校友的志愿服務事跡,在啟動惠寒行動之前,蘇州大學的志愿服務內容相對零散,工作不成體系,影響力和認同度遠不如現在。可見,整合學校的志愿文化資源,以深入人心的校訓、校史或優(yōu)秀校友典型,打造高校的志愿服務名片,對于增進大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大有裨益。
三是志愿服務具有深厚的精神內涵,能激發(fā)和提升參與者的道義、良知、同情心和公民責任感[3]。大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為有特殊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幫助,為社會公共利益提供服務,可以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內化道德行為要求,并將此轉化為自覺行動。
四是志愿服務增強了大學和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志愿服務以滿足青年精神追求為出發(fā)點,以滿足青年渴望社會參與為第一信號,把青年的個人需要與社會需要有機結合,架起了高校聯系大學生的橋梁,成為校園文化建設中宣傳動員青年的重要載體。
3.以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志愿服務深化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作貢獻、受鍛煉、長才干”的工作理念,將實踐育人、思想引領和組織青年為社會作貢獻有機結合,引導青年在服務和奉獻中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促進青年一代健康成長,贏得大學生的內心認同,成為高校志愿服務蓬勃發(fā)展的動力源泉。
從物質方面而言,改善校園文化建設的硬件設施,如為志愿服務提供場地、資金、資源的支撐,是保障志愿服務深化發(fā)展的重要外部條件。
從精神層面而言,大學精神和優(yōu)秀文化是高校志愿服務深入實施中的特殊資源和正能量。如校風、校訓、校史、杰出校友的事跡等,都是增進校園文化認同和推動志愿服務認同的重要因素。正如蘇州大學通過宣傳“惠寒”精神、打造“惠寒”志愿服務品牌,以校園文化認同帶動志愿服務,以志愿服務促進校園文化認同,實現校園文化認同和志愿精神的相互促進、相互轉化。
從制度層面而言,依托高校較為完備的組織體系和基層組織網絡,借助高校的組織力量和管理手段推進志愿服務,可以快速動員和組織大學生投入到志愿服務當中,保證了志愿服務的正確方向和高效,為擴大和增強志愿服務的影響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仲國,聶鑫,劉淑艷.雷鋒精神與志愿者行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
[3]丁元竹,江汛清,譚建光.中國志愿服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朱嵐)2015年6月第34卷第6期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n.2015Vol.34 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