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鵬
(河南大學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1)
漢畫像中的角抵圖初探
朱 鵬
(河南大學 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河南 開封 475001)
角抵由原始先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角力搏斗發(fā)展演化而來,是一種具有強烈的觀賞性、娛樂性、競技性的伎藝表演。角抵在秦漢時期形成,并由其內(nèi)涵的競技與觀賞兩種性質分別對后世的體育競技和戲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漢畫像中有著大量反映角抵的圖像,本文將這些角抵圖大致分為四類:人相斗圖、人斗獸圖、獸相斗圖、角抵百戲圖。
漢畫像;角抵;百戲
角抵由原始先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角力搏斗發(fā)展演化而來,是一種具有強烈的觀賞性、娛樂性、競技性的伎藝表演。它的雛形孕育、發(fā)展和形成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至秦方定名為“角抵”。角抵在秦漢時期形成,并由其內(nèi)涵的競技與觀賞兩種性質分別對后世的體育競技和戲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漢代的角抵在漢畫像中有著大量的反映,這為后人直觀地了解角抵提供了便利。
“角抵”一詞,始見于《史記·李斯列傳》,其中記載:“是時二世在甘泉,方作角抵優(yōu)俳之觀”[1]170。對此,應劭釋曰:“戰(zhàn)國之時,稍增講武之禮,以為戲樂,用相夸示,而秦更名曰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觸也?!?可見,兩兩“抵觸”是“角抵”的本來含義。
秦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經(jīng)過四年的楚漢之爭。高祖劉邦建立了漢王朝。西漢初年,戰(zhàn)火初息,國力貧弱,百廢待舉。“角抵”作為一種娛樂活動一度被廢黜。然而“角抵”并沒有絕跡,《太平御覽》(卷七五五):“‘角抵’一條講得更為具體: 《漢武故事》曰: 未央庭中設角抵戲者,角者,六國所造也,秦并天下兼而增廣之。漢興,雖罷,然猶不都絕。至上復采用之,并四夷之樂,雜以奇幻,有若鬼神角抵者,使角力相抵觸也”[2]3352。漢武帝時,民生得以恢復,國力得以增強,各項文化事業(yè)也得到發(fā)展?!敖堑帧币搽S之復興。《漢書·武帝本紀》載: “(元封) 三年春,作角抵戲,三百里內(nèi)皆來觀”[3]167?!稘h書·武帝本紀》載 “(元封) 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于上林平樂館”[3]171。《史記·大宛列傳》載 “是時上方于是大觳抵,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行賞賜,酒池肉林,令外國客遍觀各倉庫府藏之積,見漢之廣大,傾駭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戲歲增變,其盛益興,自此始”[1]2403??梢韵胍姡藭r的“角抵”已經(jīng)不單單是“兩兩相當”“相抵觸也”那樣簡單了,“角抵”的含義也發(fā)生了演變。這時“角抵”不僅在內(nèi)容上有了很大的豐富,吸引了大量的民眾,其宣揚國威的作用更是有了充分的發(fā)揮。
漢昭、宣、元時期,“角抵”一度被廢黜?!稘h書·刑法志》載:“至元帝時,以貢禹議,始罷角抵,而未正治兵振旅之事也”[3]1002。表明當時人眼中新式角抵不但與軍事毫無聯(lián)系,甚至還成為“治兵振旅”的對立面,這與“角抵”的本義相去甚遠。然而“角抵”仍不絕如縷。
東漢時期,“角抵”的含義有了更進一步的擴張?!逗鬂h書·南匈奴列傳》:“詔太常、大鴻肪與諸國侍子于廣陽城門外祖會,饗賜作樂,角抵百戲。順帝幸胡桃宮臨觀之”[4]2382。文穎曰:“秦名此樂為角抵,兩兩相當,角力,角伎藝、射、御,故曰角抵也”[1]170。文穎是東漢末期人,他對“角抵”的解釋應該代表了當時人的觀點。按照文穎的解釋,無論徒手對抗、射箭、駕車、伎藝表演,凡是“兩兩相當”,存在兩股或多股勢力的對抗性競技類項目都可稱為“角抵”。
從漢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角抵”的含義不盡相同。有狹義的以“兩兩相抵”為主要內(nèi)容的“角抵”,有雜糅了諸多伎藝表演的趨同于“樂舞百戲”的“角抵”??当3上壬凇墩摑h代戲劇的形態(tài)》指出:“狹義的角抵戲, 就是指角斗、摔跤之類的游戲,包括少數(shù)有打斗表演的故事戲如《東海黃公》”[5]19-36;吳曾德、周到在《漫談南陽漢畫像中的角抵戲》一文中把角抵戲分為四類:蚩尤戲、牛斗戲、東海黃公以及廣義的角抵戲即百戲;孫世文則在《漢代角抵戲初探——對漢畫像石中的角抵戲的考察》一文中將角抵戲為三類,即“象人”與獸斗,人與獸斗,“象人”與“象人”斗;徐永斌主編《漢畫像石藝術》一書中將角抵分為三類:斗獸、人與人相搏、獸與獸斗。本文在前人基礎上,以漢畫像為考察對象,將其中的角抵圖分為四類:人斗獸圖、人相斗圖、獸相斗圖、角抵百戲圖。
(一)人斗獸圖
斗獸起源較早,漢代時斗獸為一種競技娛樂項目,以展現(xiàn)人的力量、智慧和勇敢。斗獸的漢畫像石有很多,包括斗牛、斗虎、斗兕、斗熊、搏虎斗牛、搏獅斗牛等。這些畫像刻畫得十分形象逼真,給人以如臨其境之感。這些斗獸漢畫像石表現(xiàn)了漢代人征服自然的愿望,積極昂揚的樂觀精神以及生生不息、朝氣蓬勃的生命力,表現(xiàn)了漢代人崇尚力量的特點。
1.斗牛圖
圖1中一位力士袒露上身,蹲身弓步,左手持一似短兵器的器物,勇斗一牛。牛健壯有力,回首怒目,四蹄跳躍,有凌空而起之勢。這幅漢畫像以藝術化的方式刻畫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斗牛場面,使人仿佛進入了斗牛場上那種猛牛嘶吼,蹄飛風塵的場景中。
圖1 斗牛圖
2.斗兕
圖2是一幅象人斗兕圖。兕,古書指雌性的犀牛。畫面上刻的是一個象人,正奮力與一兕相斗。從畫像中可以看出,兕健壯兇猛,獨角前刺。著假面的象人毫不畏懼地迎上前去,與兇兕相斗。
圖2 斗兕圖
3.斗虎
圖3是一幅南陽漢畫像石圖,一勇士面對二虎,毫無懼色,雙手左右搏擊;另一勇士則持矛刺向虎,右前一人鼓掌歡呼。
圖3 斗虎圖
《漢書·李廣蘇建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矢。視之,石也。他日射之,終不能入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常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射殺之”[3]2127?!稘h書·王莽傳》:“莽拜將軍九人,皆以虎為號,號曰‘九虎’,將北軍精兵數(shù)萬而東”[3]3576?;⒌默F(xiàn)實危害和威猛形象,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記載,在漢畫像石中亦有充分地反映。這些角抵圖中斗虎或戲虎畫像,也展現(xiàn)了漢代人的勇武精神。
“東海黃公戲”是漢代角抵戲中的典型代表,也是表演人與虎斗的。東海黃公的故事在漢以前就已經(jīng)開始流行,到了漢武帝時期才進入角抵戲,其內(nèi)容在《西京賦》及《西京雜記》中均有記載。此戲流行時間很長,“至少在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之前,即《西京賦》寫成之前,作為角抵戲‘劇目’之一的東海黃公戲還甚為流行,而西漢武帝元封六年在上林平樂館,設角抵,以供首都人民觀看的傳統(tǒng)做法,至那時還保留著”[6]100-104。
漢畫像角抵圖中的人斗獸,除了斗牛、斗兕、斗虎還有斗熊、斗獅等多種表現(xiàn)人與猛獸相斗的畫像。有戴面具的“象人”,也有不戴面具的力士。有缺乏故事情節(jié)的斗獸表演,也有初備故事情節(jié)的“東海黃公”戲。
(二)人相斗圖
人與人相斗的漢畫像分為三種:徒手相搏、徒手搏兵械、持械相搏。
1.徒手相搏
圖4為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出土的角抵圖。圖中兩位彪形大漢,坦胸赤膊,身材魁梧,赤手空拳地站在表演場上呈跳躍之勢,像是在尋找合適的攻擊機會。從圖中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漢朝的這類角抵與日本的相撲極為相似。
圖4 徒手相搏圖
2.徒手搏兵械
徒手搏兵械一般是兩人相搏,一人徒手,一人持兵械。徒手者以掌或拳擊敵,持兵械者以刀、矛、棍等武術器械對敵。圖5是石橋漢畫像石墓中的徒手搏長矛圖,右側武士手握長矛,衣甲束身,跨步前驅,將進攻重心聚于矛頭,左側武士廣袖寬裳,右弓步,將全身重心下落躲開矛鋒,同時以右手格擋已經(jīng)刺來的長矛,左掌后揚作待攻擊狀。畫像中雖然只有兩人相搏,但因動作刻畫得傳神而又有力度,將搏擊中的氣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圖5 徒手搏兵械圖
3.持械相搏
圖6中左側表演者頭戴面具,著獨角,手持棍棒類兵器。右側表演者亦頭戴面具,著有兩只牛角,手執(zhí)兵器呈跌倒狀。畫面中的兩人搏斗可能即將分出勝負,右側表演者已被擊敗,左側表演者顯出得勝之狀。
圖6 持械相搏圖
(三)獸相斗圖
漢畫像石中有不少獸與獸斗的畫像,包括牛與虎斗、熊與兕斗、熊與虎斗、群獸相斗等,也是角抵戲的一種形式。
圖7 獸相斗圖
圖7是一幅熊與牛、虎相斗的漢畫像石圖。圖中熊兩上肢左右平伸前推后拒。后有一牛俯首怒抵,前有一虎張口猛撲,虎下有一鳥,后有一兔。這是一幅群獸抵斗混戰(zhàn)的緊張場面。
(四)角抵百戲圖
《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記: “詔太常、大鴻臚與諸國侍子于廣陽城門外祖會,饗賜作樂,角抵百戲,順帝幸胡桃宮臨觀之”[4]2382。此處用“百戲”,而不是“諸戲”,極言新型角抵變化之豐富。又杜佑 《通典》引漢蔡質《漢儀》:“舍利獸從西方來”之后,說:“如是雜變,總名百戲”[7]3727??芍賾蛞彩菛|漢人對各種雜技、樂舞、魔術表演的總稱。在東漢人眼中擴張的“角抵”等同于“百戲”。
將角抵百戲圖作為角抵圖的一類,并不是說角抵圖包括樂舞百戲圖,也不是說樂舞百戲圖和其他三類角抵圖是絕對地并列關系,而是出于對漢畫像的考察和漢代“角抵”內(nèi)涵的有狹有廣,在此把廣義的“角抵”中除了狹義角抵所包括內(nèi)容之外的部分歸作一類,以便對廣義的“角抵”在漢畫像中的反映作初步了解。
東漢張衡 《西京賦》以“程角抵之妙戲”為領起,其后鋪敘角抵諸戲,有:“烏獲扛鼎,都盧尋橦; 沖狹燕濯,胸突钅舌鋒; 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百馬同轡,騁足并馳。撞末之技,態(tài)不可彌。彎弓射乎西羌,又顧發(fā)乎鮮卑?!睆闹形覀兛梢钥闯?,這里的角抵戲是糅合了舉鼎、爬桿、鉆刀圈、跳丸、走索、竿頭戲等雜技表演,設有華美舞臺背景的音樂歌舞表演,舞龍、舞怪獸、吞刀、吐火、劃地成河等魔術幻術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演出。
由于百戲所含種類繁多,在此僅舉2例以作對漢畫像石中百戲的初步了解。
圖8中左一人表演的為長袖舞、往右依次應為耍鐔、倒立,席地五人為樂師、一人彈琴,四人吹奏不同樂器。張衡《觀舞賦》載“抗修袖以翼面,展清聲而長歌”。石像中所刻舞人應為女子,高髻細腰,展長袖而舞、后一男子,一臂托陶罐,呈跳躍之勢。再后應是一倒立的女子。倒立是漢代比較常見的雜技項目之一,在漢畫像中多有反映,常和樂舞同臺出現(xiàn)。倒立者一般頭挽髙髻,身體倒豎,下腰抬頭,雙腿上舉,體態(tài)輕盈。有的雙臂倒立,有的單臂倒立;有的以頭頂碗,有的以手擎碗。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倒立者確是抬頭下腰,體態(tài)輕盈,無疑是個女子。
圖8 百戲圖一
圖9是一副百戲圖。圖中四位主客跽座席上,旁有類似大小酒器的物品。四位表演者的節(jié)目各不相同。左上一人表演的是百戲中的跳丸,和現(xiàn)在的表演幾無差別。右上一人表演的應是舞劍或者飛劍跳丸。左下的表演者右手所持似是火把,有可能是在表演吐火。右下的表演者則可以看出是一女子在表演長袖舞。
圖9 百戲圖二
在漢畫像中角抵圖的考察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史籍材料對漢代角抵有更加全面形象的認識,加之許多角抵項目與當下的一些人類競技娛樂活動極為相似,比如蒙古摔跤和日本相撲、漢代百戲中的跳丸和當今的表演等。漢畫像中的角抵圖研究為我們深入認識漢代的各式角抵提供了途徑,對于角抵在中國體育和戲劇史上的研究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1] [漢]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
[2] [宋] 李 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 [漢] 班 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 [漢] 范 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5] 康保成.論漢代戲劇形態(tài)[J].中華戲劇,2003(1).
[6] 吳曾德,周 到.漫談南陽漢畫像石中的角抵戲[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2).
[7] [唐] 杜 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
[責任編輯 袁培堯]
2015-06-02
朱 鵬(1987- ),男,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學黃河文明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漢畫像、民間文學研究。
K879
A
1671-8127(2015)06-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