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虹
摘 要:抒情散文是現(xiàn)代文閱讀中較難理解的一種形式。本文就其閱讀方法提出了幾點建議:分析特定之景及其特點,挖掘物中凝聚的思想情感,體會景與情交織的意境美。
關(guān)鍵詞:抒情散文;特定之景;情感;意境
抒情散文是一種重要的散文形式,以抒發(fā)作者思想感情為目的,主要表達了獨特見解與感受,抒情色彩極其濃厚。它一般沒有貫穿全篇的完整故事和情節(jié),其行文線索往往就是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這個情常常通過特定的景物抒發(fā)出來,以達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它往往將人的思想感情移注到客觀對象中,把對于客體的審美發(fā)現(xiàn)與作者主體的精神追求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亦此亦彼,相得益彰。如果沒有特定的景物,則不可能抒發(fā)那特殊的情。所以,在閱讀和鑒賞抒情散文時,要研究作者所選之景及此景在文中的特點,挖掘作者在這一個景物中凝聚的思想感情,并且在景物與情感相互交織中細(xì)細(xì)體會抒情散文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
一、分析特定之景及其特點
理解作者選擇的特定景物和它在文中的特點是讀懂抒情散文的基礎(chǔ)。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寫景抒情的名篇,作者選擇的景物鮮明突出。顯然,離開荷塘和月色,作者復(fù)雜、微妙、深沉、豐富的感情便難以得到如此理想的表達。這些景物有:幽僻的小路、蓊郁的樹木、淡淡的月光、曲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零星的荷花、縷縷的荷香、顫動的荷波、脈脈的流水、薄薄的青霧、斑駁的黑影、稀疏的倩影、陰陰的樹色、空蒙的遠山以及沒精打采的路燈和蟬聲蛙聲等等。這些景物在文中的特點是突出美、靜、淡。
首先是美。清華園的荷塘,原本是極平常、普通的,但經(jīng)過作者的描繪、渲染、著色等藝術(shù)加工,變得異常優(yōu)美,貯滿詩情畫意,情趣高雅,鮮活多姿。作者正是用大自然的美好來反襯社會的丑惡,鮮明地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痛恨丑惡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筆下,平凡的景物一躍變成了充滿靈性、優(yōu)美動人的仙景,令人心醉神迷。作者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追求,正是通過這些景物表現(xiàn)出來的。其次是靜。這也是本文景物的一個特點。作者寫的時間是夜深人靜,地點是幽僻少人行的小路和被樹木重重地包圍著的荷塘。月光是靜靜的,連流水也是脈脈的,蟬聲蛙聲方顯出生命的存在,既調(diào)節(jié)了沉寂的氣氛,又使人感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之妙。總之,作者寫靜,正是為了襯托自己心中的不平靜,即幻想超脫現(xiàn)實給他帶來的苦悶愁緒。但作者賞完了美的荷塘月色之后,依舊什么也沒有,無法超脫現(xiàn)在的苦悶之情。最后,美也好,靜也罷,都建立在淡的基調(diào)上。淡是本文最顯著的特點,淡淡的月光籠罩著一切,也都無不素淡朦朧。文章處處扣住這一特點,突出了夜游荷塘的特定情境,即作者對美好事物的淡淡的喜悅和對現(xiàn)實世界的淡淡的哀愁。閱讀和鑒賞時,抓些特定景物和它們在文中的特點,分析和理解作者獨特的情感也就不難了。
二、挖掘物中凝聚的思想情感
抒情散文以抒發(fā)作者濃厚、真摯而又獨特的感情為根本目的。朱自清先生就主張,散文的藝術(shù)生命最大因素在于感情的濃厚。沒有感情貫注其中的寫景文,充其量不過是一幅沒有靈性、沒有神韻、呆板拙劣的山水圖案,像沒有情感的樂曲,只是些互不相關(guān)的音符的組合。所以,王國維在專著《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逗设┰律分赃x這樣的景色并如此描繪,正是情之所需。那寧靜的荷塘、柔和的月色,與作者心中涌動的深沉苦悶的心緒,從相反處相得相通,情和景在此達到了完美的統(tǒng)一,所謂物皆著我之色彩。這是學(xué)生閱讀和賞析抒情散文必須高度重視的以物體情。同時,更應(yīng)重視的是作者的情,一定會打著鮮明的時代烙印?!逗商猎律纷髡咝闹蓄H不寧靜之情,正是時代政治所造成的。也正是社會現(xiàn)實的黑暗,使他不可能陶醉于荷塘月色中,這就是為什么全文自始至終都籠罩著那淡淡哀愁的原因。抓住了這個景物,作品內(nèi)在的情韻,即作家心中的感情波瀾也就不難理解和把握了。
三、體會景與情交織的意境美
什么是意境?就是使人動情的事或景,它是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象相交融而產(chǎn)生的一種藝術(shù)境界?!逗商猎律穼懢皟?yōu)美,寧靜淡雅;抒情真摯、濃厚、獨特。二者完美和諧的交織,產(chǎn)生了優(yōu)美、清淡、動人的意境。作者筆下的景,都是高度情化的;同時,作者心中的情又是高度物化的,二者在文中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所以有人說,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抒情散文也是如此。閱讀與分析時,仔細(xì)體會其意境,對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極其重要。
閱讀抒情散文,還需要認(rèn)真揣摩作品的語言。《荷塘月色》的語言是極其優(yōu)美、清新、凝煉、自然,富于形象性、生動性、音樂性的,是詩化的語言,醇厚而深遠。作者選用的語言詞匯,都是自然平常的,但它正如亞里斯多德在《修辭學(xué)》里所說的那樣:“是給平常的語言賦予—種不平常的氣氛,在常用的詞匯中見出變化的用法,從而使語言顯得格外富麗堂皇。”這種樸素與華美辯證統(tǒng)—的散文語言,如同美人,又如同鮮花,是一種真正的美好情感在自然和諧的表現(xiàn)形式中的流露。另外,還有大量清新奇特的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這種多姿多彩、富于變化的語言,完成了景物的描寫,完成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