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玲艷
摘要:不論從討論式教學的理論,還是從教學實踐來看,討論式教學都具有相當?shù)纳Γ恳粋€教師都有必要了解并熟練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只要我們在使用過程中,根據教師實際和學生現(xiàn)狀循序漸進,在傳統(tǒng)教學法為主的課堂教學中逐漸有意識地穿插使用討論式教學法,相信通過我們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討論式教學法一定會發(fā)揮出巨大作用。
關鍵詞:課堂教學;討論式教學法;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1-065-2
一、“討論式教學法”的含義和實施
1.含義:所謂討論式教學是指經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讓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中心問題,各抒己見,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通過師生間、生生間的多邊交流,互相探討,以尋求獲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模式。
2.在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探索中,相關的教學內容主要有:
①難點問題。例如:中國古代園林具有哪些特殊的人文內涵;怎樣體會中國民間美術獨特的藝術魅力;怎樣理解西方現(xiàn)代藝術等。
②熱點問題。例如:圓明園是應該保留殘址,以顯示其悲壯,還是逐步修復,以再現(xiàn)昔日的輝煌;中國畫今后的發(fā)展趨向是什么;祖國優(yōu)秀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的關系是怎樣的。
③富有爭議的問題。例如:藝術與非藝術有沒有界限;行為藝術是對藝術的創(chuàng)新還是對藝術的作踐。
3.美術討論式教學的程序與模式如圖所示。它是一種螺旋上升式的教學過程,主要分個人學習、小組學習和班級討論三個環(huán)節(jié)。
個人學習是學生自己通過收集材料和閱讀分析、歸納論證和確立觀點。小組學習是分小組進行交流與質疑,重新整合材料和深入論證,分組討論,爭取使每個學生都有發(fā)言的機會,然后選出代表在全班發(fā)言,為班級討論做準備。這種討論范圍小,周邊環(huán)境熟悉,學生敢想敢說,無拘無束。有時這種討論也可以安排在課外進行。
課堂討論時,各小組推選的發(fā)言人分別闡述本組觀點,然后可質疑對方的觀點并展開辯論,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就有關觀點和材料進行小結與評價,這種討論面向全體學生,范圍較大,它的特點,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中心,學生廣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全班同學共享資源與科學結論。
在上述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老師只是給以恰當巧妙的啟發(fā)、引導和點撥。
二、討論式教學法的意義
1.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教學較多地運用講授法和談話法進行教學,為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美術教師們費盡心機,運用掛圖、課堂演示、讓學生動手等等,這樣確實使課堂教學效果有了一定提高。但最根本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還是偏重于“教”,忽視學生的“學”;課堂教學大多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比較習慣于教師給出現(xiàn)成的結論。所以結果往往是老師們滔滔不絕地講得明明白白,反饋結果總使教師大失所望。
討論式教學法則給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在小組討論中,學生能自主地抒發(fā)己見,當對同樣的問題持有不同的看法時,討論給予參與者解釋自己觀點的機會。這樣學生在討論過程中不僅解答了自己的疑問,同時在解決其他同學的疑問的同時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參加小組討論、傾聽小組討論結果的匯報等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作適當?shù)闹笇?,從而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主動學習,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在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教學中較少有學生自主發(fā)言或向教師提出問題,更缺乏學生間的相互提問、相互切磋合力解決問題的合作學習,所以即使有個別同學被教師“點將”回答教師的提問,也是師生之間的單向交流,所以在現(xiàn)代社會急需合力攻關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我們的學生缺少的恰恰就是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討論式教學法通過盡力營造尊重的、民主的、有批判性的討論,學生就會養(yǎng)成合作學習的習慣。他們在討論中學會認真傾聽小組中每個人的發(fā)言,逐漸認識到討論中不應該只會指責別人或在討論中一直講話,學會了沉默和反思。在逐漸形成的討論式集體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和老師及其他同學一起探究,所有學生都可以在探討中進行感悟、做出判斷、調整自己的思維并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形成多元互動的活潑局面。學生們通過討論發(fā)現(xiàn),美術科學研究是需要共同合作、承前啟后的,課本上的一個看似簡單結論其實是經過幾十年、幾百年幾代學者的共同努力才得出的;同時這句結論也不一定是完全準確的,還需要繼續(xù)研究、發(fā)現(xiàn)和不斷完善。這樣不但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關注美術學發(fā)展方向的意識。
3.有利于提高學生交流思想和看法的能力。
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很少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再說在教師“練口才”的教室中,學生也沒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所以一旦被教師“點將”,很多學生也是詞不達意,不能簡潔明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討論式教學法可以通過討論,使學生逐漸明白互相交流看法的困難以及所表達的意思不可能立即被對方理解,他們會努力通過試用多種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討論中學生學會用例子來解釋自己的觀點,學會使用類比和比喻的方法來思考和講話,會越來越變通地理解他人的思維框架,并盡可能多方位在看待這個世界。通過討論式教學,原來在美術課上演講得結結巴巴,聲音輕得只有演講者自己聽見的現(xiàn)象逐漸地消失了,回答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也逐漸變得清晰大膽。在美術課中經常使用比較法,學生能層次清楚地描述知識點之間的異同。
三、教學實施中的問題
1.學生方面。
我們的學生從接受學校教育開始,就一直處于被動的灌輸狀態(tài),他們已經習慣于教師或書本給出現(xiàn)成的答案,習慣于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否則他們會無所適從;而“好學生”的標準是上課專心聽講,認真筆記。所以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習慣來積極思考,更不習慣自己得出結論或對老師或課本上的結論提出質疑。
2.教師方面。
教育改革的浪潮在不斷地沖擊著我們教師,教師們也做好了積極應對沖擊的思想準備,忙于參加學歷進修、忙于參加各級種類培訓。但一方面我們的教師還缺乏實踐經驗,另一方面畢竟傳統(tǒng)的一講到底的教學方法一直是我們老師所熟悉的,教師不習慣更不放心放手讓學生自己來解決一些問題。
四、運用討論式教學法的思考
1.學生因素。
應該說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他們具有很強的學習自主性,但是我們要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必須注意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預習和參與討論的意識等。特別像美術這樣的學科,仍有新的發(fā)現(xiàn)、原有理論在不斷修正,所以更需要學生關注美術發(fā)展,并通過相互交流不斷加深對美術知識的理解,不斷擴大知識面。
2.教師因素。
討論式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教學法比較,對教師的考驗更重了。討論式教學法中有許多問題要由學生提出,如何能夠使討論圍繞主題展開,那就需要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的討論方向,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一方面需要教師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磨練自己,同時也需要教師之間多進行交流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