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連花,馬 達(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人文地理學視域下的梅州客家山歌初探
賀連花,馬 達
(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
摘 要: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產(chǎn)物,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图疑礁栌芍性线w至粵東地區(qū),融合了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和畬瑤等土著文化,梅州的地形、地貌、氣候、溫度等自然環(huán)境與制度文化、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人文環(huán)境對梅州客家山歌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從而演化成具有梅州地域特點的客家山歌。
關鍵詞:梅州;客家山歌;客家文化;人文地理學
(一)客家山歌的擴散
文化空間擴散有擴展擴散(expansion diffusion)和遷移擴散(relocation diffusion)兩種方式?!皵U展擴散是指某種思想以及文化在根源地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向外傳播和擴散。遷移擴散是指某個地方的文化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地方,把當?shù)氐奈幕瘞У竭w移所居住的地方。”[1]
客家人的祖宗是中原漢人,總共經(jīng)歷了五次大南遷,客家人由于受到戰(zhàn)亂和天災的影響,為了尋求活路而不斷向南遷徙。秦漢時期由中原至嶺南地區(qū),東晉至唐末時期與贛南、閩西、粵東北地區(qū)的融合,明末至清末時期由粵東北至廣西、湖南、四川、臺灣、香港、澳門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地的外遷。據(jù)統(tǒng)計,中國大陸客家人有幾千萬,海外客家人有一千多萬。[2]客家山歌在空間上通過客家人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空間分布越來越廣,具有明顯的遷移擴散特征。
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和交通環(huán)境的改善,帶動了梅州城市的發(fā)展繁榮,客家人的生產(chǎn)方式發(fā)生了變化,耕田為生的勞作方式已不是主要生產(chǎn)方式,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變化,其娛樂和審美取向也越來越多元化。老一輩客家人成群結隊在梅州市的公園和廣場對唱客家山歌,其中包括傳統(tǒng)客家情歌,但由原先唱情歌來表達愛意的根本動機變成了一種文化娛樂活動;中小學校開設了客家山歌校本課程,聘請客家山歌大師開展講座;人們還會在舞臺、會場、宴會等場所聽到客家山歌,這些都屬于文化地理學中的擴展擴散現(xiàn)象??图疑礁璧膫鞑ヅc擴散,離不開當?shù)剡@些優(yōu)秀的民間山歌手,如廣東梅州地區(qū)的張六滿、楊四娣、刁嫂子、張水三等,以及山歌大師湯明哲、陳炳華、周天和、陳賢英、余耀南、肖建蘭、羅小紅等。
(二)客家山歌的整合
任何音樂形式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都不是獨立的藝術個體,而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產(chǎn)生并與此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成?!拔幕习▋煞N:一是高勢位文化與低勢位文化的抗衡,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取代影響力較小的文化,另一種是文化的整合,兩種文化保持各自的獨特性同時又相互借鑒和吸收彼此的優(yōu)勢文化。”[3]梅州客家山歌與中原文化、江南民歌和畬瑤等土著民歌的整合,體現(xiàn)了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的兼容與并蓄。古代中原漢人南遷至江淮地帶時,在當?shù)亟疵窀璧挠|動下,中原民歌吸收了其中一部分養(yǎng)分,后又移民向南遷徙,與粵、贛、閩的畬瑤歌相互交流、碰撞、沖突進而交融。在長期的客家人口遷徙和傳播過程中,客家山歌經(jīng)過無數(shù)代民間歌手的口頭傳唱,在經(jīng)過每一個遷徙地時,都產(chǎn)生了一些變異,最后在梅州生根落地時便定型為具有梅州特點的客家山歌。客家山歌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特性,又反映了不同的地域特色。
客家山歌隨著時間的與日俱增不斷變化發(fā)展,主要分為三個時期:唐宋時期為客家山歌的萌芽時期;宋元時期,隨著客家先民南遷至江淮一代,與江南吳歌兼收并蓄,客家山歌不斷發(fā)展演變;明清時期落地生根,定格為各具地方特色的客家山歌。①2015年3月22日在梅州市嘉應大學湯明哲老師工作室,采訪所獲資料整理而成。
梅州客家山歌歌詞最初源于我國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它的歌詞富有詩味,如山歌運用重復、雙關、夸張、比喻、排比等表現(xiàn)手法,語言生動形象。如:“同縣同村同鄉(xiāng)里,同出同入同赴圩,同年同月同時日,同心同膽同到尾。有好山歌溜等來,一條去里一條來,一條去里一條轉,水流燈草放心來?!边@首山歌運用了典型的重復手法??图疑礁韪柙~結構以七字為一句、四句為一段,被稱為“豆腐塊”,結構嚴謹均衡,歌詞講究對稱,方整性句式為典型特征。如梅縣山歌《客家山歌最惹人》:
客家山歌真好聽(哦嗨),第一韻腳又愛平(哦),第二內容愛豐富(喔),第三腔好聲又甜(哦嗨)。
這首歌中總共是四句,每一句以七個字為標準,每一句的句尾聽(tang4)、平(piang2)、富(fu4)、甜(tian2),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韻腳(ang)規(guī)整和諧,第一、二、四句以(a)規(guī)韻,第一、三句都用去聲(第四聲),第二、四句都用陽平(第二聲),具有《詩經(jīng)》中嚴格、規(guī)整、對稱的特點。
(一)地形因素對梅州客家山歌的影響
“氣候并不是完全孤立地、單一地對音樂產(chǎn)生影響,還與水系、山脈、地形三種地理因素互相結合在一起,對本地區(qū)的社會生活、民族文化發(fā)生作用,影響當?shù)厝说男睦砗托愿裉蒯?。”?]梅州的地形地貌以丘陵和山地為主,地勢起伏較大,地形較復雜,山嶺高低起伏,交通不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客家人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過著勤勞儉樸的生活。梅州客家山歌受山地、丘陵地形影響,客家山歌調式以羽調式為主,在羽、商兩音上加上宮音,使得旋律具有悲涼婉轉的感覺,素有“古樸之風,又略帶幾分憂愁”的情調?!胺晟奖赜锌?,無客不住山”,客家人居住在這種人煙稀少、崇山峻嶺的地域環(huán)境下,他們無論是在山上砍柴、田野勞動,客家山歌都會如影隨形。隨著山歌在田野、樹林、山峰、山坳、山坡等演唱場所不同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客家山歌形成了三種山歌類型,如曲調高亢嘹亮、激越奔放的高腔山歌,曲調緩慢悠長、委婉迤邐的平腔山歌和抒情優(yōu)美、幾無裝飾音的矮腔山歌。
梅州市分為五縣兩區(qū):梅江區(qū)、梅縣區(qū)、五華縣、大埔縣、蕉嶺縣、平遠縣和豐順縣。梅州客家山歌因五縣兩區(qū)的地形、氣候以及水系等不同,又分為松口山歌、長布山歌、羅崗山歌、長潭山歌和湯坑山歌幾種唱腔,以梅縣的松口山歌最為典型。梅縣以梅江為母親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地形以丘陵為主,亞熱帶季風氣候,山歌抒情婉轉;興寧縣屬于山丘地帶,中亞熱帶過渡氣候,羅崗山歌幽默風趣;五華屬于丘陵地帶,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長布山歌音寬纏綿;蕉嶺縣以山地為主,四面環(huán)山,海洋性季風氣候,長潭山歌幽怨含蓄;豐順縣地勢比較高聳,粵東第一高峰銅鼓峰就位于此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湯坑山歌以徵調式為主,歡快急促。以五華的長布山歌《唱歌愛上石馬峰》為例。
這首五華長布山歌是徵調式,由于五華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以丘陵地帶為主,在旋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三小節(jié)和第十小節(jié)的D音均為切分音式的延留音,表現(xiàn)了歌曲中對愛人的思念和綿延纏繞的情感,突出了該區(qū)域客家山歌纏綿的特點。
(二)氣候因素對梅州客家山歌的影響
“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是非物質文化景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是非物質文化景觀形成的物質基礎?!保?]梅州市夏長冬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一年平均氣溫高,溫差較小,降水量較多,氣候資源豐富;春季屬于過渡季節(jié),氣溫逐漸上升;夏季受海洋氣團的影響,6月份為降雨高峰期,而7月份為最熱時期;冬季較溫暖。俗話說:“北樂悲壯,南樂靡曼”,北方溫差大,旋律起伏大,南方溫差較小,旋律比較平緩、柔和。梅州客家山歌聲音高亢,但抵不過北方山歌那樣激昂有力;委婉流暢,但抵不過江南民歌那樣細水流長;鄉(xiāng)土氣息濃厚,韻味深長。
梅州客家山歌一大特點就是前后倚音、上下滑音比較多,經(jīng)過這些裝飾音的修飾,使旋律變得柔和委婉,而另一大特點就是拖腔,把節(jié)奏放寬拉長,使旋律變得舒展飄逸。這體現(xiàn)了演唱者的演唱風格和客家山歌的特點,也反應了不同氣候環(huán)境下所形成的審美意識和心理需求?!靶傻淖呦颍瑥囊魳氛Z言學的視角分析受兩種因素影響:一種是聲調,屬技術層面;另一種是語調,屬感情層面。而歌曲的語調受某個地區(qū)人的性格和審美制約,進而產(chǎn)生不同氣候條件下人們對旋律走向的不同審美追求?!保?]如《有好山歌溜等來》這首山歌號子高亢委婉,抒情性強,節(jié)奏自由奔放,歌曲中加入了前倚音和后倚音,增強了客家山歌的鄉(xiāng)土氣息。
(一)梅州城市環(huán)境
“研究傳統(tǒng)音樂,不僅要研究其音樂本體,也需要從其文化角度進行分析,這體現(xiàn)了研究方法和解釋方法的延伸?!保?]梅州市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譽為“東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讀不完的百科全書”。梅州市相繼建立了客家藝術中心和客家公園,成立了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與梅州市客家研究院。1996年,梅縣被評為“山歌之鄉(xiāng)”;2002年,梅州市提出“文化梅州”發(fā)展戰(zhàn)略;2003年,梅州市提出“打好生態(tài)、文化兩塊牌子”,兩年一度的“中國客家山歌旅游節(jié)”已成為文化品牌;2006年,梅縣對唱《客家山歌特出名》,成為世界紀錄,客家山歌成為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客家山歌是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當時代、生活、生產(chǎn)方式、思想觀念發(fā)生變化時,客家山歌也隨之發(fā)生一定的變化,而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求。梅州市客家山歌隨著城市人文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不斷繁衍生息,梅州客家山歌分為傳統(tǒng)山歌、革命山歌和新山歌,傳統(tǒng)山歌得到了保存,而新山歌數(shù)目也與日俱增??图疑礁璧膫鞒泻桶l(fā)展離不開梅州市政府、各行政部門與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市政府提供撥款,對傳統(tǒng)客家山歌進行整理分類,出版了客家山歌專輯;梅州市文化局創(chuàng)辦“客家山歌協(xié)會”,成立“客家山歌合唱團”,開設“山歌幼苗班”。2009年3月梅縣新城小學開展“客家山歌進校園”,開設常態(tài)化的客家山歌校本課程,編寫《客家山歌入門》和《客家山歌唱腔與創(chuàng)作》等校本教材;聘請湯明哲客家山歌大師在校園內普及客家山歌知識;舉辦各式各樣的梅州市山歌比賽;開展客家山歌美食嘉年華活動,把旅游業(yè)與客家山歌結合起來,促進客家山歌發(fā)展的同時也帶動梅州市經(jīng)濟發(fā)展。梅州城市文化環(huán)境不可避免地對客家人的思維觀念、審美意識和內心情感等產(chǎn)生影響,客家山歌在這種人文環(huán)境的作用下散發(fā)光芒,“梅州客家山歌這一顆耀眼的明珠,散發(fā)著無限的光芒,體現(xiàn)了客家山歌無窮無盡的藝術價值”。[7]
(二)梅州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勞動生產(chǎn)和生活中,經(jīng)過漫長歲月所形成的被客家人一致認可的文化總和,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客家建筑、服飾、工藝品等物質文化,宗教、風俗、禮儀等制度文化,客家語言、文學、教育等精神文化。
1.客家人的生產(chǎn)生活習慣
研究客家山歌,不僅要立足于客家山歌音樂本體,還應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解讀音樂。梅州客家山歌的起源,相傳劉三妹為始造歌之人,劉三妹為梅縣松口人,她與秀才的一次對歌使得客家山歌更加出名??图疑礁枋强图胰藗儫o意識的、為了抒發(fā)內心情感和精神需求而產(chǎn)生的音樂,離不開客家生活和生產(chǎn)方式,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伐木、砍柴、挑擔、耕作中,通過唱歌來消除勞累、驅除恐懼、表達內心的喜怒哀樂。在梅城文化公園的假山上,每夜都有客家山歌手和聽眾自發(fā)而來,筆者調研途中經(jīng)過此地,有位山歌愛好者唱到:“姑娘一看有才華,長得好看又端莊,笑容大方又燦爛,定能找個如意郎”,即興創(chuàng)作、觸景生情的特點,體現(xiàn)了客家山歌妙趣橫生的藝術魅力,也反映了客家人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
“客家人喜唱山歌從外因看,可以打發(fā)寂寞,舒緩疲勞,在深山野林中還可以壯膽……從內因看,過去勞動人民在封建社會里,特別是勞動婦女,受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束縛,因此借山歌來釋放壓抑已久的情感?!保?]梅州客家山歌多反映生活和傳統(tǒng)習俗,內容豐富,以情歌居多,因為受客家傳統(tǒng)封建思想的影響,男女雙方有著較遠的距離,他們很少有親密的交往,怕受到外界的冷眼嘲諷?!俺礁璨粌H能夠代替說話,有時,唱山歌甚至能夠起到比講話更好的作用:可以唱出不便說出的話;可以唱得比說出更為得體;可以唱得比說出更為巧妙?!保?]因此他們通過唱山歌來溝通思想和談情說愛,進而發(fā)展為戀人。
2.客家人的精神文化
客家人具有勤勞淳樸、重視教育、知恩圖報、棄惡揚善等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這些傳統(tǒng)客家文化精神影響和激勵著每一代客家人,梅州新城小學為了展現(xiàn)客家精神,展現(xiàn)學校師生的精神風貌以及配合學校的“禮儀、禮貌、禮節(jié)”三禮教育活動,由湯明哲老師和學校教師創(chuàng)編了具有校園特色的客家山歌《新城小學好學堂》《三禮教育進課堂》《人民教師好園丁》《文明風尚要提倡》,體現(xiàn)了客家人重視教育、重視文化、重視知識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梅州客家山歌作為民間推行教育的重要載體,抑惡揚美,崇尚真善美,追求高尚情操,樹立正確價值觀?!队袡嗖┦繍蹖W堂》此首歌曲主要是贊美著名的企業(yè)家、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李有權博士為其學校捐資,反映了客家人勤勞刻苦、知恩圖報的美德?!稜幃斪鎳蒙倌辍贰犊茖W發(fā)展明方向》《改革開放更輝煌》《黨的恩情永不忘》幾首新編的校本教材歌曲體現(xiàn)了客家人愛國愛鄉(xiāng)的美德,也反映了長期的南遷經(jīng)歷與艱苦歲月的磨練塑造了梅州客家先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意志。
特定的自然地理、人文環(huán)境是不同區(qū)域音樂形態(tài)產(chǎn)生的基礎條件,客家山歌在中原文化的基礎上汲取了江淮民歌與畬瑤民歌的成分,經(jīng)過漫長的遷徙和擴散演化成具有梅州地域特點的客家山歌??图疑礁柙诿分莸貐^(qū)以山地和丘陵為主的地理環(huán)境下,具有節(jié)奏自由奔放、音調高亢明亮的特點,以梅縣松口山歌為代表。客家先民居住山區(qū),交通受限,生活貧窮,因此客家山歌又不乏憂愁傷感之味。隨著梅州城市環(huán)境的發(fā)展變化,梅州市被譽為“客家山歌之鄉(xiāng)”,為客家山歌的傳承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市政府提供經(jīng)費,對傳統(tǒng)客家山歌整理分類;梅州市文化局創(chuàng)辦“客家山歌幼苗班”;開展“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聘請客家山歌大師湯明哲在校園內普及山歌知識;舉辦各式各樣的梅州市山歌比賽;開展客家山歌美食嘉年華活動等等,體現(xiàn)了客家山歌與梅州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下人地關系的相互適應、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 陸林.人文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178.
[2] 胡希張,余耀南.客家山歌知識大全[M].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2004重?。?8.
[3] 江金波,司徒尚紀.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在梅州的整合研究——以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為例[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01):132-161.
[4] 張繼昂.氣候·人·音樂——對音樂地理學的思考[J].人民音樂,1997(08):34-35.
[5] 陳雄.文化地理學[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8 (8):49.
[6] 尹勛峰.音樂地理學與音樂人類學的綜合運用——以江西傳統(tǒng)音樂類非物質文化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學報,2012(5):243-245.
[7] 廖綺秋.客家山歌進校園教學探究[J].新課程:上,2014(1):94-95.
[8] 溫萍.客家音樂文化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1):9.
[責任編輯 肖 湘]
A Study of Hakka Folk S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Geography
HE Lianhua,MA Da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Abstract:Hakka folk music is one of the outcomes of Hakka culture,also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Hakka culture.Hakka folk music originated from the Central Plains and spread southward to east Guangdong region,therefore blending elements from Central Plains Culture,Jianghuai Culture and east Guangdong aboriginal culture.Both Meizhou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influence Hakka folk music in their own way.Meizhou Natural environment here refers to Meizhou landscape,landform,climate and temperature,while cultural environment include system culture,materi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All the above facts together cultivate modern Hakka folk music with Meizhou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Meizhou;Hakka Folk Music;Hakka culture;human geography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94X(2015)12-0084-04
收稿日期:2015-09-0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4YJA760021)
作者簡介:賀連花,廣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從事音樂教育學、嶺南傳統(tǒng)音樂研究;馬達,廣州大學教授,博士,從事音樂教育學、嶺南傳統(tǒng)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