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敏,朱偉?。ǎ畯V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州 50006;.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上海 00433)
斷裂與重構:失獨老人情感危機干預策略研究
周利敏1,朱偉健2
(1.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州 510006;2.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上海 200433)
摘 要:失獨老人群體是中國獨特的社會現(xiàn)象,論文對失獨老人情感變化歷程進行了類型化分析,同時結合危機干預理論,研究了社工在失獨老人不同情感變化階段的介入策略。在危機干預中,社工主要針對案主提供起始診斷、首級干預、次級干預和評估等服務。實務研究發(fā)現(xiàn),社工需要運用短期焦點解決,忌用自己價值觀引導案主;危機干預方案應具彈性;主動幫助案主重建支持網(wǎng)絡;培養(yǎng)案主自我解決能力、實行跨專業(yè)團隊合作和全人康復服務等策略。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社工本身處于不當情緒之下,很有可能出現(xiàn)反效果服務行為。這一實務研究為失獨老人情感危機干預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借鑒和理論反思。
關鍵詞:失獨老人;情感危機;危機干預;康復服務;團隊合作
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逐步邁進老年階段,越來越多獨生子女老年父母問題不斷顯現(xiàn)出來。根據(jù)一些學者統(tǒng)計推算,30多年來我國出生了近一億名獨生子女。當年嚴格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只生一孩的青年夫婦們到現(xiàn)在大部分已經(jīng)進入了中老年階段。如果失去獨生子女,這部分人就成為中國的新生群體即“失獨群體”。盡管目前還沒有官方發(fā)布的失獨老人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從人口調(diào)查數(shù)據(jù)和報告來看,失獨老人數(shù)量不斷上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由于已過了生育年齡,很多失獨老人正面臨巨大創(chuàng)傷,原生家庭結構破裂和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等問題使其承受生理和心理雙重打擊,他們有可能面臨著“生活無依、求助無門、維權無據(jù)、無人交往、病無所醫(yī)、老無所養(yǎng)、死無人送”等問題。目前,無論政府還是民間社會對這一群體關注尚顯不足,社工則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失獨群體有效整合多方資源,修復斷裂的社會網(wǎng)絡以重建社會支持,進而恢復和增強其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國內(nèi)有關失獨老年人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視角:一是數(shù)量及增長趨勢研究視角,學者們從社會層面對此進行較為宏觀的研究,缺乏對失獨群體微觀層面的考慮。二是計劃生育政策風險研究視角,學界主要探討了計劃生育政策與失獨現(xiàn)象的相互關系,但缺乏對不同家庭風險的實務服務研究。三是保障機制研究視角,學界從物質(zhì)和精神等外在層面對失獨老人的社會救助問題進行了研究,而對失獨老人應對風險和獨立生活能力的危機介入研究不足。危機介入在于幫助失獨老人處理無法應對的情緒危機,提供可用的社會資源,避免其進一步受到傷害,幫助其恢復到危機前的良好狀態(tài),在此過程中促進其成長和提高應對能力。
國外對獨生子女相關問題研究主要集中在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心理及與非獨生子女比較研究,很少對“失獨”問題進行研究,這是因為國外養(yǎng)老保障制度較為完善,老年人不需過多依靠子女贍養(yǎng)。而且,孩子成年后也需要自力更生,因而脫離了與父母的撫養(yǎng)關系。針對失獨老人實務干預研究缺乏的現(xiàn)狀,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幾方面問題:失獨老人的情感危機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危機干預(intervention)的實務理論基礎有哪些,在失獨老人服務過程中如何運用危機干預理論,危機干預策略與技巧有哪些,如何反思危機干預實務,等等。
(一)失獨老人情感危機干預的理論基礎
1.林德曼危機理論
林德曼是危機理論的奠基者之一,這一理論始于他對1943年美國波士頓火災難民及死亡者家屬的悲傷反應研究,他將危機干預分為四個階段即平衡遭到破壞、對案主進行短程治療或對悲傷進行干預、案主克服危機問題或從不適中走出來及重新恢復到平衡狀態(tài)等階段(如圖1)[1]。這一理論認為老年人在情緒嚴重低落時特別是喪親時陷入過度悲傷的時間越長,危險就會越高,導致平衡因子缺失而進入危機狀態(tài)。社工應協(xié)助案主盡快走出情感危機,給予其足夠支持并鏈接相關資源,使其恢復危機前的平衡狀態(tài)。
圖1 林德曼危機理論模型
2.擴展危機理論
隨著危機理論和實務干預的發(fā)展,學者們越來越認為從個人角度出發(fā)解釋危機事件是不全面的,陷入危機狀態(tài)是由心理、社會和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的結果(如圖2)。危機理論除了精神分析理論,還應包括系統(tǒng)理論、適應理論、人際關系理論及混沌理論等。以系統(tǒng)論而言,它強調(diào)危機不是案主個人的內(nèi)部反應,更多的是案主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對案主產(chǎn)生影響的系統(tǒng)被視為有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任何部分發(fā)生變化,都會導致整個系統(tǒng)變化。適應理論則認為危機是由于案主適應不良、消極應付和毀壞性的防御機制等原因造成,只有案主的這些不適應行為得到矯正,危機才能得到解決。社工協(xié)助案主學習新的適應行為,能以更加積極的行為去代替原來不適應行為,這有利于解決危機及增強案主信心[2]。
(二)失獨老人情感危機干預模型
1.庫布勒-羅斯模型
這一模型主要是描述人們面對自己即將到來的死亡時經(jīng)歷的各種情緒反應,后來也被廣泛運用到遭受喪失親人的悲傷情緒研究,這一模型將人們經(jīng)歷喪失親人后的情緒分為幾個階段。
圖2 擴展危機理論模式
第一,否認期。當人們聽到自己或家人患上絕癥或死亡消息時,會首先感到震驚和麻木,心理上會否認所接收到死亡信息的真實性。第二,憤怒期。在震驚和麻木感覺過后,案主會變得非常憤怒,會向周邊人發(fā)脾氣,并將原因歸咎到自己或其他人身上。第三,討價還價期。在這段時間內(nèi)案主會進入自欺欺人時期,希望再有機會彌補過去沒有完成的事情,案主會以一系列東西和上天討價還價以換取或延長生命。第四,抑郁期。在這一階段案主有兩種抑郁傾向,反應性抑郁和準備性抑郁,前者是一種不可消除的情緒反應,后者是放棄一切事情的內(nèi)部情感準備。第五,接受期。經(jīng)歷整個哀傷歷程后,案主開始接受現(xiàn)狀而表現(xiàn)出平靜的狀態(tài),這一階段卻是最憂傷時期。
與一般喪親事件一樣,失獨老年人也會經(jīng)歷這一系列的情緒變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經(jīng)歷每一個階段,有些人會跳過某些階段,有些人會停留在某一階段。與其他年齡或其他喪親事件比起來,失獨老人可能需要更長時間度過每一階段的情緒變化。如果沒有專業(yè)人員的哀傷輔導,失獨老人很難憑借自己力量走出困境。而且,失獨老人的自責感和非理性情緒會更加明顯,身心狀態(tài)會變得更差,抑郁的可能性也越大。
2.心理—社會交互模型
這一模型認為危機不只是案主的內(nèi)部狀態(tài),在干預過程中,社工需要評估個體的外部環(huán)境,考慮改善外部哪些因素可以解決危機,同伴、家庭、組織和社區(qū)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外部系統(tǒng)。對于案主的危機問題,除非影響案主的社會系統(tǒng)能得到有效調(diào)節(jié),或者案主擁有足夠平衡能力去協(xié)調(diào)和適應失衡的各個危機情境系統(tǒng)。否則,危機會一直持續(xù)下去(如圖3)。在實際干預過程中社工要注意個別化原則,逐個消除影響案主危機的不同困境,并結合危機干預策略,制定個別化服務方案。另外,社工也可以與案主探討早年生活經(jīng)驗,這有利于發(fā)掘案主過去經(jīng)驗來解決現(xiàn)在的危機。
圖3 心理-社會交互模型
危機預估(risk assessment)需要確定案主危機狀況,為危機介入服務提供計劃,并對創(chuàng)傷后壓力病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irder)進行專門診斷,因此,預估應是簡短性、立即性及有焦點性的。一般采取漏斗式的預估,從案主廣泛社會環(huán)境預估到聚焦核心問題預估,需要逐步完成評估,這一預估是主觀的且有很多不確定的過程(如圖4)。
圖4 漏斗式的預估層次
(一)危機起始診斷(diagnosis):案主問題預估
危機分為情感危機與發(fā)展危機,本個案屬于情感危機,社工通過危機處理策略幫助案主正確面對失去兒子導致的內(nèi)在或外在壓力(如圖5)。在介入時,需要遵循立即響應、時間限制、聚焦危機結構、問題解決、案主自決及社會網(wǎng)絡連結等原則[3]。
圖5 案主家庭生態(tài)圖
1.資料收集
何阿姨今年63歲,已經(jīng)退休8年,她的老伴劉伯65歲,他們結婚已四十年,年輕時何阿姨身體虛弱,流產(chǎn)過一次,兩人一直到了三十多歲才有一個兒子,本來妻子33歲再次懷孕,但是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施,被迫放棄第二個孩子。兒子從小到大都是家里的驕傲,從小縣城考到大城市重點大學,畢業(yè)后也找到一份較為穩(wěn)定的工作。兒子今年30歲,事業(yè)處于上升期,三年前在廣州買了一套房子,把他們從家鄉(xiāng)江西接過來一起住。
他們一直希望兒子能快點結婚,但兒子一直以事業(yè)為重,經(jīng)常加班。兩周前,他們接到兒子同事的電話,說兒子在公司暈倒,被送往了醫(yī)院,當他們趕到醫(yī)院時,醫(yī)生已經(jīng)宣布兒子由于心梗塞意外去世。何阿姨幾乎把自己封閉起來,整天躺在床上流淚,說要和兒子一起走,晚上也經(jīng)常失眠,整天自言自語地跟兒子說話,也不準動兒子房間里的東西,兩周幾乎都沒怎么吃飯。整個人看起來消瘦了很多,經(jīng)常說頭痛頭暈,劉伯非常擔心她的健康,但帶她去醫(yī)院檢查時沒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當鄰居探望時,她也不愿出房門。劉伯說本來想忙完兒子身后事就帶老伴回家鄉(xiāng)休養(yǎng),起碼那里有親戚可以幫忙照看,但妻子怎么也不愿離開,她經(jīng)常說我們走了兒子回來就找不到我們了。
2.問題診斷:社會網(wǎng)絡的斷裂
由于支持網(wǎng)絡斷裂導致生活失衡,當事人容易出現(xiàn)不適及生理問題。經(jīng)歷哀傷的人普遍有一個問題就是失眠,擔憂睡著之后夢見死去的親人或噩夢驚醒而不能熟睡。由于缺乏足夠的睡眠,生理系統(tǒng)容易出現(xiàn)紊亂,導致疲倦、四肢無力和頭痛頭暈等癥狀,睡眠問題也會帶來呼吸困難和呼吸短促等問題。一些失獨老人會因此陷入沉默的悲慟,所形成的傷害會更加嚴重,本次服務中的案主就是如此(如圖6)。
圖6 案主危機問題及需求
兒子去世前,何阿姨一直過著幸??鞓返耐诵萆?,領著退休金,每天早上會在樓下花園和其他老人一起耍耍太極或跳跳舞,然后去市場買菜,晚上和老伴出去散散步。兒子去世后,案主將自己封閉起來,也不做家務了,情緒非常低落。兒子突然去世,對案主來說是社會資本的喪失,另外也是支持網(wǎng)絡的斷裂。由于何阿姨和老伴都是隨兒子從家鄉(xiāng)搬過來住的,在廣州沒有什么親人。社工的介入就成為其最重要的社會支持,為案主提供社會支持服務就成為影響悲傷恢復的重要因素。在這一服務過程中,喪親者需要人理解其心情并傾聽悲傷傾訴,同時提供建設性社會支持服務。
(二)危機首級干預:緊急介入
1.提供心理援助
社工通過提供“情感急救”(emotional first aid),協(xié)助個人厘清所處情境,激發(fā)其內(nèi)在力量,使其情感生活機會最大化[4]。這一時期社工需要主動介入以提供情感緊急服務,幫助案主避開危機和重建希望。在對案主情況進行評估后,社工發(fā)現(xiàn)案主目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自殺傾向,因此進行緊急心理援助。當案主問題得到初步緩解后,社工與案主一起制定長期干預計劃(planning for intervention)。第一,明確問題。社工從案主角度了解其主觀感受,把自己置于受助者處境中,運用傾聽技術讓案主感受真誠、共情、接納和積極關注。第二,確保案主安全。在整個危機干預過程中,始終把案主安全放在首要地位,將案主身體或心理上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降到最低。第三,提供心理支持[3]。在服務過程中,社工首先與何阿姨建立關系,因為她拒絕見其他人,所以一開始只能在房門外交談。社工運用積極的傾聽技術,逐步與案主建立信任關系。當?shù)玫叫湃芜M入房間后,社工開始在床邊與案主談論對目前情緒的看法,促使其釋放負面情緒,同時向案主傳授一些情緒放松方法和情緒管理技巧,并與其約定不準傷害自己。
2.進行轉介服務
危機干預的重要工作就是對轉介資源的有效運用,有時候案主危機并不是社工能全部解決的,應準備一個通訊錄,記錄相關醫(yī)療機構、法律機構或社會保障機構聯(lián)系方式。而且,案主許多問題會超出社工工作范圍,例如精神疾病、法律糾紛或經(jīng)濟困難等,這時社工就需要把服務對象轉介過去。社工在對何阿姨進行心理援助后,雖然其情緒有所改善,開始少量進食,但失眠問題還沒得到解決,她反映每次躺下都聽到兒子在對自己說話,幻覺比較嚴重,社工聯(lián)系社區(qū)醫(yī)院進行咨詢,社區(qū)醫(yī)院把案主介紹到??漆t(yī)院接受克服睡眠障礙服務,待她幻覺和睡眠問題得到緩解后,社工再為其進行后續(xù)支持服務。
3.制定實施策略
案主在醫(yī)院接受睡眠障礙醫(yī)療服務期間,社工通過對案主情緒問題進行專業(yè)分析,制定適當?shù)奈C干預階段性目標。社工以適當?shù)母深A模式和具體的危機介入策略,幫助失獨老人調(diào)適面臨的情感創(chuàng)傷及危機后的相關反應(見表1)。
(1)否認期的干預策略
事件發(fā)生后失獨老人的第一反應往往出現(xiàn)目瞪口呆狀態(tài),情緒接近崩潰邊緣,并且極力否認事件的發(fā)生。這一階段危機干預應強調(diào)“此時此刻”理念,社工對案主及危機核心問題要有一定程度了解并進行評估及制定計劃,針對案主問題與其達成共識,主要任務是支持和陪伴以幫助失獨老人從情感非現(xiàn)實性困境中走出來(如表1)。案主一開始是不準任何人碰兒子的遺物,通過引導案主回憶兒子死訊時間、地點及去世原因等具體事件,案主逐步接受兒子已去世的事實,雖然在回憶過程中案主非常悲傷,但有利于其下一階段的恢復。另外,案主出現(xiàn)了幾次把社工當作兒子的情況,把對兒子情感和相關事件投射到社工身上。因此,社工在案主傾訴期間扮演其兒子角色,讓案主情感得到部分釋放以減輕其心中壓力。此后,社工澄清服務關系和介紹服務目的,讓案主從非現(xiàn)實關系中走出來,避免案主對社工繼續(xù)移情。
(2)情緒爆發(fā)期的干預策略
由于喪子所帶來的巨大悲痛和落差,使得案主情緒崩潰和極度孤獨,對兒子思念和未來絕望感情不斷涌現(xiàn)出來。這一時期,社工主要是幫助案主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為其注入生活希望,防止抑郁或自殺事件的發(fā)生。案主老伴反映案主經(jīng)常說頭痛、頭暈且四肢無力等生理問題,社工聯(lián)系社區(qū)醫(yī)院幫助案主進行身體檢查,醫(yī)生排除了疾病對案主的影響,初步診斷可能是案主飲食失常引起的低血糖導致的暈眩,還有睡眠不足也會導致頭痛。飲食和睡眠問題很大程度是由心理問題引起的,社工鼓勵案主積極進行情感傾訴,將壓抑情緒釋放出來,并傳授案主放松情緒方法(如肌肉放松法與呼吸放松法)。一開始,案主不能很好使用這些方法,社工建議其老伴參與進來,案主開始與別人傾吐心中悲傷情緒,睡眠問題有所緩解。家庭是最重要的基本組織,情感危機爆發(fā)后家庭成員的彼此支持尤為重要[5]。這一階段需要再次確認案主核心問題所在,制定具體可行的短期目標,并檢查案主在此過程中行為及心態(tài)上的改變,幫助案主思考方案及實施計劃。
表1 失獨老人危機介入原則與干預策略
(3)恢復期的干預策略
從情緒爆發(fā)期到恢復期的轉換需要漫長等待,這往往與案主心理特質(zhì)及前一階段干預效果有關,這一階段目標是幫助案主建立起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并增強其應對危機的能力。案主即使進入了恢復期,思念兒子的情緒還會不斷出現(xiàn),但她會與別人傾訴這段時間的經(jīng)歷,能以更加理性和溫和的態(tài)度面對。社工通過與案主一起回顧這段時間的經(jīng)歷并總結經(jīng)驗,鞏固案主應對危機的技巧和能力?;謴推诟深A計劃需要案主協(xié)商參與,計劃焦點應放在服務對象功能發(fā)揮和恢復上,而不是解決整個案主問題。社工需要注意增強案主的控制力和自主性,雖然危機干預強調(diào)社工的主動介入,但是案主最清楚自己問題所在,社工要時刻注意增強案主自主能力,協(xié)助其獨立克服困難。
(三)危機次級干預:社會支持網(wǎng)絡重構
1.建設社會支持網(wǎng)絡
正常的獨生子女家庭結構一般是穩(wěn)定的三角形結構,由于子女去世,穩(wěn)固的家庭結構被打破,導致一個亞健康的、難以抵御風險的線型結構的形成。失獨老人能否順利度過情感危機,很大程度取決于其社會支持網(wǎng)絡能否順利重建。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是社會網(wǎng)絡(social network)的構成要素,兩個概念結合就成為社會支持網(wǎng)絡(social support network),社會支持包含情感性支持、信息性支持及具體性支持[6]。社工需要協(xié)助案主建立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在宏觀層面,社會各界要加強對失獨群體的關注,政府也應建立和完善失獨群體的社會保障機制,對于不同年齡的失獨群體區(qū)別對待。在中觀層面,以社區(qū)為基礎建立社區(qū)照顧體系,使失獨老人能納入社區(qū)體系并得到適當照顧。對于社會組織而言,政府應鼓勵和支持其開拓失獨群體社會服務。在微觀層面,社工需要協(xié)助親屬幫助失獨群體建立穩(wěn)固的支持網(wǎng)絡,對其提供非正式支持與照顧(如圖7)。
同質(zhì)群體之間更容易建立互信和互助網(wǎng)絡,彼此分享相似經(jīng)驗及處理負面情緒方法,因此,社工應鼓勵和幫助案主更好利用原來的內(nèi)在與外在資源。
圖7 失獨老人社會支持系統(tǒng)干預模型
2.引導計劃將來
失獨老人最擔心的就是“老無所養(yǎng),老無所靠”,因此社工要把焦點放在案主恢復和發(fā)揮功能上,即使未來面對風險也能快速恢復。這一計劃關鍵是協(xié)助其學會獨立生活,增強自身抵御危機的能力。在此過程中,社工讓案主把未來可能遇到及擔憂的問題列舉出來,然后與案主共同商討解決對策,使其增加對未來生活的掌控欲和自信心。簡言之,社工與案主及其家人一起預測將來可能出現(xiàn)困難并商討應對計劃,調(diào)動案主履行具體、積極和建設性行動,協(xié)助案主恢復以往能力及增強應對危機信心。
3.治療性學習轉移
這是指當失獨老人遇到困難或“出現(xiàn)問題”之后,社工運用專業(yè)方法為案主提供治療性服務,社工將案主帶到真實生活情境中,幫助案主將喪失子女危機的處理方法和技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治療性學習轉移需要社工有目的地設計一些方法,如角色扮演、行為演練和家庭作業(yè)等,并模擬生活中的困難情境,使得案主學習如何面對這些困境,從而協(xié)助其恢復失調(diào)的社會功能,以便未來遇到類似問題時能自如應對(如圖8)。
圖8 治療性學習轉移服務方案
治療性學習轉移主要有兩個方法鞏固社工傳授的技巧:一是家庭作業(yè),每次會談結束后都給案主布置家庭作業(yè),并囑托案主老伴進行監(jiān)督。另外就是角色扮演,通過社工扮演鄰里朋友等角色,讓案主學會如何在他人面前談起這段時期的經(jīng)歷感受及如何應對其他問題,使其逐步恢復以往社會交際狀況。在這一過程中,社工鼓勵案主運用學到的危機處理(treatment)方法解決問題,增強其重新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社工要始終注重讓案主以一種全新的危機處理方式應對未來生活。
4.評估與結案
(1)評估與結案
本次個案服務評估主要采用量表方法,分為前測和后測,根據(jù)案主及家人的描述來填答量表,使用的是危機干預三維評估表,對案主的情感、行為和認知三個角度進行評估。在本個案服務過程中,社工首先使用量表對案主進行了后測,發(fā)現(xiàn)其情緒、行為和認知從之前高度受損狀態(tài)向輕微受損狀態(tài)恢復,基本能與周圍環(huán)境相適應,情緒在正常范圍內(nèi)波動。案主增加了出門次數(shù),也幫忙做一些家務,逐步恢復之前的生活狀態(tài)。社工于是與案主商量結案,案主及家人也表示同意,并表達對未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評估不能光看個案呈現(xiàn)的外在部分,案主情緒反應可能無法預警及以非情緒方式表達出來。因此,除了評估案主目前服務效果,還要找出潛藏在案主身上未來傷害及應對彈性。
(2)跟進服務
結案時已經(jīng)與案主討論跟進服務問題,并向案主解釋后續(xù)服務原因。案主表示想先回鄉(xiāng)下休養(yǎng)一段時間再回來,于是社工與案主一起協(xié)商通過電話方式對其進行跟進。一個月后,社工對案主及其丈夫進行電話回訪。案主表示現(xiàn)在還在家鄉(xiāng),其侄子過完年后會來廣州工作以方便照顧他們。在危機干預過程中,安全感與信任感是社工介入重點,幫助案主找到隨時可以聯(lián)絡的親人,讓其一起介入服務過程。電訪中案主也反映現(xiàn)在周圍有親戚在,大家對她也很照顧。案主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食欲恢復正常,頭痛和暈眩等情況也逐漸消失。案主丈夫表示現(xiàn)在每天早上案主都會和他一起到外面散步,雖然有時還會半夜醒來,但睡不著的現(xiàn)象越來越少了。案主語氣也輕松了許多,還與社工談了一些家鄉(xiāng)開心的事情。
由于失獨老人情感危機的爆發(fā),社工需要從精神和實質(zhì)層面進行緊急干預。危機介入一定程度上是一種“問題視角”,社工針對案主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緊急干預以度過情感危機。在結論部分,需要進一步強調(diào)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短期焦點解決策略在危機干預中的運用。在介入早期,社工尤其需要通過焦點式問題解決方法,確定案主情感危機焦點所在,然后進行適當規(guī)劃并設計具體行動計劃。在早期,失獨老人經(jīng)歷喪子陣痛往往選擇逃避,如不能以正確態(tài)度接受現(xiàn)實,案主會一直處于否認和回避狀態(tài),情感危機會進一步蔓延。之后,案主進入痛苦承受期,這一時期最容易發(fā)生自殺事件,社工選擇以個人為焦點的危急處理模式,重點糾正其非理性情緒,重新灌注希望以助其重拾生活信念[7-8]。焦點干預策略目的是使案主正確面對現(xiàn)實,社工在介入時要避免傷及自身或傷及案主。
第二,社工不能在危機干預中用自己的價值觀引導案主適應新計劃。這樣可能會將案主原有生活經(jīng)驗抹殺掉,社工干預目標是恢復案主心理平衡與動力。雖然失去兒女使案主情緒、生理和認知平衡受到破壞,但案主也會自動努力以期待各方面逐漸回到正軌,社工需要幫助案主增強自我概念及激發(fā)自我信賴感。危機干預原則是幫助案主樹立自我意象(selfimage)及建立專業(yè)關系,社工鼓勵及協(xié)助案主釋放悲傷情緒并表達同理心,使其將痛苦情感化為積極行動。
第三,危機干預方案應隨案主變化及具體處境而作彈性調(diào)整。在干預過程中,通常有許多情況與當初的設想不一樣,而且社工往往無法對案主準確預估和預控,因此,方案需要靈活調(diào)整。案主通常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舞,并不一定要有建議,干預方案也未必適合他。此外,保密原則也應根據(jù)具體情況而有不同反應,在案主沒有對自己傷害或對他人產(chǎn)生危險時,社工要對案主披露的信息保密。如果案主情況危險或生命安全受到威脅時,便不應繼續(xù)予以保密,這是不違反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的。
第四,在危機干預中社工要主動參與案主支持網(wǎng)絡重建。社工應善于分析與診斷案主內(nèi)在或外在支持網(wǎng)絡,同時積極動員、適當整合及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失獨老人即便度過喪子情感危機,但本來穩(wěn)固的三角家庭結構已被打破,未來生活也會再次面臨風險。社工通過幫助其重構支持網(wǎng)絡,積極修復斷裂的家庭結構,幫助其恢復生活信心及避免支持網(wǎng)絡再次斷裂。社工從自然求助、網(wǎng)絡促進和社會網(wǎng)絡技巧訓練角度入手,以家庭危機干預模式或多元干預模式(multilevel intervention)策略介入,教授案主如何建立及維持與他人的支持性互動,并讓案主對環(huán)境有更好的掌控[9]。
第五,社工在危機干預中始終要以積極引導和培養(yǎng)案主自我解決能力為核心。社工應鼓勵案主致力于增加自身力量及采取復原行動,包含三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環(huán)節(jié):對自我有更正面和有力感覺的發(fā)展、理解社會網(wǎng)絡與政治現(xiàn)實的知識能力建構、能達到個人或集體目標的資源、策略與能力培養(yǎng)[10]。此外,案主定義情感危機的問題方式及解決方法是整個危機干預的主軸,社工需幫助案主專注本身優(yōu)勢以促進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因此,社工在危機處理過程的每個層面都允許和鼓勵案主自決,讓其學習自已做決定[11]。社工與案主之間最佳對話以活潑方式且能達到提醒與頓悟效果為最好,以此促進案主自助能力的建立。
第六,情感危機介入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詢和治療。社工干預側重于當前創(chuàng)傷的應急內(nèi)容,在有限時間內(nèi)用簡單技術達到個體行為表現(xiàn)的恢復,這是危機狀態(tài)下特殊的短期心理治療模式,突出特點是服務的及時性和迅速性,有效行動是立竿見影的關鍵。就長期而言,社工需要聯(lián)合心理學專業(yè)服務人員,以跨專業(yè)團隊合作方式為案主提供全人康復服務。社工要盡量避免案主對其產(chǎn)生移情或依賴現(xiàn)象,當社工本身處于不當情緒之下,很有可能會發(fā)生反效果服務行為。
由于失獨老人面臨情感困境具體情形不盡相同,服務效果與社會處境也緊密相關,所以這一模式并不一定適用于所有失獨老人危機干預服務。而且,由于作者首次介入這一領域服務,在理論和實務方面都存在不足。盡管如此,失獨群體已成為中國社會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不僅需要從本土視角探索實務模式,而且也有賴于學界從理論層面進行深入探討,這一實務研究則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借鑒和理論反思。
【參考文獻】
[1] RICHARD K J,BURL E G.危機干預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2] GERALD C.心理危機咨詢與治療經(jīng)典案例[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4:122.
[3] SLAIKEU K A.Crisis intervention:A handbook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M].Boston:Allyn&Bacon,1984:75-80.
[4] JAMES R K,GILLILAND B E.Crisis Intervention Strategies(4th ed),Pacific Grove[M].CA:Brooks/Cole,2001:1-8.
[5] BOSS P.Family stress management,Newbury Park[M].CA:Sage,1988:81-85.
[6] TRACY E M.Working with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networks[Z].In Roberts A.R.,&Greene,G.J.(eds.),Social Work Desk Reference,2002:402.
[7] 周利敏.大陸災害社會工作的實務反思及本土化啟示[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25-31.
[8] 周利敏.“化危機為轉機”:社工非營利組織在災害救助中的角色實踐及組織策略[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 (4):114-120.
[9] KEMP S P,WHITTAKER J K,TRACY E M.Person-Environment Practice:The Social Ecology on Interpersonal Helping[M].New York.NY:Aldine De Gruyter,1997:263-265.
[10]DIXON S L.Working with People in Crisis,S.L.Mosby [J].Emergency Management,1987,23(2):251-261.
[11]PARSONS R J.Guidelines for empowerment-based social work practice[Z].In Roberts,A.R.,&Greene.G.J (eds.).Social workers’desk reference,2002:396-401.
[責任編輯 肖湘]
Collapse and Restoration: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Emotional Crisis of Parents with loss of Only Child
ZHOU Limin1,ZHU Weijian2
(1.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2.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F(xiàn)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3,China)
Abstract:Parents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child are unique in China.Based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emotional change of these parents together with theory of crisis intervention,the article maintains that we can intervene their emo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Social workers can offer them such services as initial diagnosis,first intervention,second intervention and estimation.In practice,we find that social workers should focus on some important problems and solve them in short term.Besides,social workers should not impose their own value on clients.Strategies of crisis intervention should be flexible and beneficial to clients to reconstruct their aiding network and foster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on their own.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social workers to conduct teamwork among different majors and groups and offer recovery service.Further study finds that it is most likely to cause adverse results when the social workers are in improper emotions.We can take some usefu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rom such empirical study on intervention of emotional crisis of parents who have lost their only one child.
Key words:parents with loss of only child;emotional crisis;crisis intervention;rehabilitation service;teawork
中圖分類號:C916;D668;D6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94X(2015)12-0018-08
收稿日期:2015-11-06
基金項目:2015年廣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面上重點課題(1201522893);2015年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15Y26)
作者簡介:周利敏,博士,廣州大學副教授,復旦大學社會學博士后,從事社會學和災害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