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標
如果說現(xiàn)代文教學相對側重內容解讀,那么文言文教學則更注重字面解釋。一般教師采取按部就班式的逐段翻譯法,力求做到字字解釋,句句翻譯,再穿插一點朗讀,省事而不乏實效。但長此以往,一成不變的教學套路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消解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利于思維的激活和深入,長遠來說,學習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教學是一門藝術活。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只是巧妙不同。不言而喻,大家都喜歡巧妙靈動的“戲法”,同樣,學生也樂意有所變化的教學程序。變化,使課堂更靈動,使互動更活躍,使思維更開闊。
鑒于此,本學期筆者一改以往直入式的文言文教學,而是研磨每篇課文的內在邏輯,尋求作者的寫作脈絡,思考教學的突破口,力求有所創(chuàng)新,從而激活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趣味和思維,使文言文教學朝著“活、實、趣”的目標進展。
一、海底撈月式
此種教學方式以底為頭,層層倒逼,步步設疑,環(huán)環(huán)相扣,最后不知不覺地直搗黃龍。它避免了一般按部就班的直線式程序,由果溯因,邏輯推理性強,有利于文本內容的清晰解讀和學生思維的深度開發(fā),學生始終處于興奮點,使教學顯得趣味盎然。
教學《陋室銘》從最后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入手。下面是教學片段。
師:陋是客觀存在的,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陋室之“陋”?
生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說明房子不高,連草都能伸入窗內,還有說明來的人少,可能是因為不是很有錢吧。
生2:屋里的擺設很簡單。只有一臺素琴,一張桌椅,還有一些佛經(jīng)。沒有其他多余的物品。
師:我們可以想見屋子陳設的簡陋。可是作者自己有沒有感到簡陋呢?
生齊:沒有。
生3:從“綠”“青”可看出屋子所處的環(huán)境非常清幽,他很喜歡這個地方。
生4:從“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看出作者交往的人高雅,不是粗人,人雖少卻是有共同志向的同道者,想必談話充滿著樂趣和機智。
師:同學們從環(huán)境、人際交往、興趣愛好等方面看出了陋室其實并不陋,歸根結底,是因為作者的什么?
生5:品德高尚。課文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者從結尾句起底,抓住“何陋之有”這個牛鼻子,確切地說,是緊抓“陋”這個黃金字眼,追問“陋”在何處,又追問作者是否感到“陋”,最后歸結到“陋室不陋”。由果推因,由現(xiàn)象到本質,逐層推進,渾然天成。
再比如教學《大道之行》,也可采用此法。抓住文中三個“故”字,首問:作者的目標是什么?明確最末一句話:是謂大同社會。再問:要實現(xiàn)這個理想,須達到什么條件?由此一步步往上追溯條件,最后回到文本首句:大道之行也。這是實現(xiàn)大同社會的根本條件。整個教學自然回環(huán),一氣呵成。學生既厘清了作者思路、把握了文本主旨,也落實了重點字詞和重要句式,優(yōu)化了教學效益。
二、中間開花式
此種教學法是從文本中間“橫插一杠”,然后“瞻前”又“顧后”,貫穿起文本的整體內容,起到承前啟后、抓重點帶兩頭之功效。
下面是《核舟記》教學片段。
師:這枚桃核刻的是什么內容?
生:蘇軾泛舟圖。
師:就他一人泛舟湖面嗎?
生:連他在內共有5人。
師:究竟是哪5人呢?他們各自在干些什么?
生:蘇東坡、黃庭堅共閱一手卷,佛印和尚“矯首昂視”。
(重點分析第三段的內容。略)
生:還有兩個是舟子,也就是船工。一個仰著面,靠在一橫木上,好像在呼喊;另一個拿著扇子,在燒水。
(重點分析第四段的內容。略)
師:這艘船上除了5個人,還有哪些物品?
生:頂上有箬篷,船側各有八扇窗,窗上各刻著8個字。
(重點分析第二段的內容。略)
生:船背上刻有4個字,還印著一枚4個字的篆章。
(重點分析第五段的內容。略)
師:這么多人和物都刻在怎樣的一枚桃核上的?誰有這樣高超的手藝?
生:長只有八分多一點,高只有二分左右。
(重點分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本設計從人物入手,搞清有哪些人物,各自在做什么,再擺列舟上的所有物品,可謂是琳瑯滿目。接著話題一轉,追問是怎樣大的船容下了如此多的人和物,答案提示:原來是一枚不滿一寸的核舟。不禁讓人驚嘆中國民間藝術的精美絕倫和民間高手的巧奪天工。
突出重點,兼及其余是這種教學法的特點,適合篇幅較長的文本。運用巧妙,可起到一箭雙雕之效,而且學生對重點內容印象深刻,避免平分秋色。
三、牽一發(fā)動全身式
這種教學法以某一句話為基點,通過層層設問,不斷鋪展,像滾雪球一般最后席卷所有內容,推進有序,教法靈動。
下面請看《桃花源記》的教學片斷。
師:文中有一句話,“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請問“此中人”是誰?又是跟誰說的?
生1:“此中人”是桃花源里人。他們是對漁人說的。
師:漁人是怎么遇見桃花源人的?
生2:漁人沿著溪流走,遇到了一大片桃花林,感到奇怪,便順著水源,穿過一個小山洞口,來到了桃花源。
師:在桃花源,他看到了怎樣的一幅景象?
生3:土地平坦空曠,房子整整齊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青翠的桑樹和竹林,田間小路縱橫交錯,雞狗的叫聲此起彼伏,男男女女各忙各的,老人小孩,快快樂樂。
師:桃花源人是怎么到這個地方的?
生4:是秦朝時為了躲避戰(zhàn)亂拖家?guī)Э冢屯l(xiāng)人一起來到這里的,久而久之,與外界隔絕了,不知外面世界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師:桃花源里的人是怎么對待漁人的?
生5:都非常熱情,各家各戶邀請他去自家做客,殺雞備酒做飯,招待了好幾天。
師:他們?yōu)槭裁匆獓诟罎O人不能對外面的人提起?
生6:一旦被人知曉,肯定會蜂擁而來,這樣他們平靜安逸的生活就會被打破。
生7:暗示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就這樣以一句話為引線,中心爆破,發(fā)散如云,看似松散,實則緊緊圍繞核心,把主干內容一網(wǎng)打盡,渾然一體。
也可以一字、一詞作為核源,層層抽剝,有序點擊。如《傷仲永》一文緊緊抓住一個“傷”字,問學生作者究竟“傷”什么。第一層,“傷”仲永幼時天資過人最終卻”泯然眾人”;第二層“傷” 仲永之父貪財短視的可悲行徑;第三層“傷”天資不佳卻又不重視后天教育的普通人。從而帶動相關內容的理解。整個教學緊湊匝密,鋪墊自然。
教學如同寫文章,都喜歡有些波瀾起伏,跌宕回旋。如果上課程式老是千篇一律,平鋪直敘,中規(guī)中矩,四平八穩(wěn),學生也會產(chǎn)生審美疲勞的。尤其是多數(shù)學生不那么鐘意的文言文,更是如此。而變序教學多少彌補了這一缺憾,在平靜的湖面上投進了一顆小小的石子,激起了些微的漣漪。當然并不是有了變序,就有了活力和效率。變序僅僅是形式,不能為變序而變序,最重要的是變序有其現(xiàn)實必要性和內在邏輯性,能使文脈更清晰,文意更貫通,文本更緊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在一次次活潑有機的變序中迸發(fā)出來,使得文言文變得可愛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