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燁
我小時候是個頑皮的淘丫頭,因為闖禍,挨了不少打。長大成人后,被長輩們稱贊是好姑娘,沒有不良習慣,懂禮貌,守規(guī)矩,努力工作,勤奮學習。這些,當然要歸功于我的家教。但,是不是我的被打呢?
當了老師后,職業(yè)讓我們接觸到更多的學齡兒童,看到種種更加頑劣的孩子。父母的溺愛使得孩子越來越自我,越來越霸道。和父母頂嘴,因為自己犯了錯不能面對而動手打父母的現(xiàn)象多次出現(xiàn),讓老師們深深地為“家教的缺失”感到無力,我們的循循善誘,往往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反之,我們還要動腦筋去想怎樣化解父母對孩子錯誤的庇護,甚至有些孩子的父母是聽不得一點孩子的問題的。我們經常會覺得這些孩子“欠收拾”。
應該怎樣“收拾”呢?懲罰?責打?其實里面的尺度,教師是無法掌控的,也無法給予家長好的建議。
再后來,自己有了孩子,陪伴他長大的過程中,打還是不打,變成了家庭教育中最糾結的一個難題,甚至升級為導致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的導火索。兒子是個有點執(zhí)拗的小孩,淘氣,好動,喜歡探索也喜歡挑戰(zhàn),當然也喜歡破壞。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我的主張是父母樹立行為榜樣,讓孩子不自覺地去模仿。當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也要盡量好言相勸,善意引導,采取一種慢慢“磨”的態(tài)度。比如孩子玩完玩具亂丟的問題,我很同意幼兒園老師告訴我們的,每一次都要提醒告訴他,我們的語氣堅定,態(tài)度堅持,但決不呵斥指責,更不能動手責打。用專業(yè)的觀點,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的“秩序感”,而這種秩序感必須是建立在兒童自主的意識上。孩子的父親并不認同我們的觀點,他看到的是孩子目前還沒有自覺整理玩具的習慣,并且在他告訴孩子之后,孩子會叛逆地說“不”,還有叛逆的表情,甚至會有叛逆的行為,比如把環(huán)境搞得更糟。于是局面會越來越糟糕,升級到他不得不動手打孩子,孩子痛哭一場后,再道歉,再去收拾玩具。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這一過程多么痛苦,這種痛苦不是我有多么寵愛孩子,而是我認為經歷了這一過程,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不會提高,反而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陰影,造成創(chuàng)傷。
寫到此處,眼前不禁出現(xiàn)了兒子因為懼怕出現(xiàn)的膽怯的表情。那段時間,我、孩子的爸爸還有奶奶對他的要求都很嚴格,如果他犯了錯,我們就會小小地懲戒他,這小小的懲戒很大成分就是打。有一次,孩子的爸爸要對他說什么,一走過去,孩子就下意識地向后退,雙手不知所措地想要保護自己,一臉緊張的神情!我們都意識到我們的教育行為出現(xiàn)了很嚴重的問題!
我們從來不認為孩子是不能打的,也許是因為自己的童年都經歷過這種傳統(tǒng)教育,覺得適當?shù)膽徒涫强梢宰尯⒆用鞔_什么是不應該做的。但是,實際情況卻與我們想的大相徑庭。在責打中鍛煉出來的孩子,開始出現(xiàn)了很多我們始料不及的表現(xiàn)。
首先,是叛逆!你厲害,他比你還厲害!我們在以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怎樣是用武力解決問題,我們想讓他明辨是非,卻先教會了他易怒,用我們懲戒他的方法去嘗試著侵害別人。環(huán)境育人的道理,我們都懂,想讓孩子溫文爾雅,謙和有禮,父母要做好榜樣,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圍。必須承認,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后,我們再懲罰,我們的教育已經滯后了!想要選擇立竿見影的方法去彌補,往往適得其反。
其次,是妥協(xié)!更深層次的可能是我們教會了孩子虛偽,在強勢之下,如何違心地認錯,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孩子在頂嘴、反抗無效之后,他會發(fā)現(xiàn)他斗不過大人,大人又不給他講理的機會,再堅持只能讓皮肉受苦,于是,孩子小小的心也逐漸地懂得了,如何看眼前形勢,先低頭學乖,這樣大人就會停下手來,平息怒氣。那么,時間一久,孩子便模糊了認知的標準,學會了看人眼色,學會了說假話。這一切,是我們親手打造的。
還有,是麻木!高強度,高頻次的責打,漸漸地會讓孩子變得麻木,一般的教育更不起作用,到最后,連打也失去了原來的效果。因為孩子適應了,反正也得挨打,打就打吧。如此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該有多么冷漠和乖戾。
說了半天,都是打的不好,那是不是孩子就根本不能碰了呢?我認為還不是!教育需要智慧,教育也是門科學,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要懲戒,要分清楚問題的性質,要把話說清楚了,要理智地體罰孩子,罰過之后,還要和孩子談清楚,讓孩子的心里不能有疙瘩。而不論怎樣把握和操作,都要記得,他是孩子,他在成長,我們教育的方法有千萬個,而打實在是最無奈最不高明的一種,但愿我們都慎用,少用,最好不用!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