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雪姍
(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 淮北 235000)
淺析清末民初山東的新式婚俗
滕雪姍
(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 淮北 235000)
清末民初山東新式婚俗表現(xiàn)出禮儀由繁到簡、婚姻自主權增大、男女平等意識增強等特征,這些變化是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觀念多重作用的結果,并且這種新式婚俗對當時的山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末民初;山東;新式婚俗
清末民初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蕩、思想大變革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婚俗作為一種社會習俗也不可避免的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本文試就清末民初山東的新式婚俗略作探討。
(一)婚姻禮儀由繁到簡,文明婚禮開始出現(xiàn)
山東作為孔孟之鄉(xiāng),深受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婚姻禮儀一直遵循著傳統(tǒng)的“六禮”的規(guī)定,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直至清末,這種婚姻禮俗在山東各個地區(qū)均有體現(xiàn),據(jù)史料記載:“近代禮俗,婚喪為重?;闀r納彩、問名頗存古制,至合髻、坐夫鞍則自唐五代以來皆沿而行之?!背藗鹘y(tǒng)的六禮之外,清朝末年山東的一些地區(qū)結親時還存在著下通書、會親家、下啟、押啟、要年命、看日子、添箱等程序,親迎時則需押轎,夫婦成禮時要拜天地,而婚后還存在著看六、看九、看十二等程序,可見當時的婚禮極為冗長復雜。
進入民國以后,這種復雜的婚禮習俗開始受到了一部分進步知識分子的反對,一部分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倡導新式婚禮。新式婚禮在民國時期推廣到山東,各地方志多有記載。如民國時期的青城縣,“民國以來,又有一種新婚禮,除通告結婚日期,約定少數(shù)親友及延請證婚人、司儀人外,繁文悉皆捐除,但仿行者少。最近又有不舉行婚禮而直接宣布同居者,亦免過于茍簡矣。”新式婚禮程序簡單,反對傳統(tǒng)的繁文縟節(jié)。同時由于社會風俗的變化,在當時也出現(xiàn)了新的結婚手續(xù),且手續(xù)極為簡潔,當時的齊東縣就流行“結婚前,男女交換定親物品(戒指類)。結婚時,庭設禮案,按新式結婚手續(xù)舉行。迎娶不用花轎,改用花車,前有西樂或雅樂導引?!迸c此同時,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婚禮的服飾由繁變簡,新郎由傳統(tǒng)的長跑馬褂改穿西裝革履;新娘則由傳統(tǒng)的鳳冠霞帔改穿時尚的婚紗。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夏津縣志續(xù)編》記載:“清代婚娶,新郎刨靴頂戴,儼然紳衿,故俗稱“小登科”,民國以來,皆穿便服,惟新婦妝飾仍沿清制?!贝送?,民國時期的《續(xù)修廣饒縣志》,不僅詳細的介紹了文明結婚儀式的三十四個步驟,而且還附錄了新式結婚禮堂圖,此處不再贅述。但是婚姻禮儀由繁到簡并不是絕對的,民國時期的山東一些地區(qū)仍沿襲舊制,《齊河縣志》記載:“至納彩、親迎、合巹、廟見,一如舊儀?!笨梢?,民國時期的山東地區(qū),新舊婚俗并存。但是,在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下,婚俗總的趨勢是新式婚禮普遍流行,且婚姻禮儀由繁到簡。
(二)婚姻自主權有所體現(xiàn)
傳統(tǒng)婚俗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雙方在自己的婚姻問題上沒有自主權,婚姻得不到尊重。由于受孔孟禮儀思想的影響,婚姻中父母一直占有主導權,兒女擇婚講究門當戶對,出于對父母的“孝”,即使是對婚姻不滿意也不能反對。且清朝有這樣的法律規(guī)定:“婚嫁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碑敃r的地方志中對這種現(xiàn)象也有記載,《滕縣緒志稿》中記載到:“兒女婚姻,主自父母,無求聘金者”?;橐鲋髯愿改福瑒荼嘏c當時時代的發(fā)展相沖突。清末民初時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西方思想的傳入。山東父母獨斷的主婚權利受到近代思想的沖擊。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批具有近代思想意識的新人,他們沖破封建禮法,追求自由平等、個性解放,主張婚姻自主。一些比較開明的家長自覺或不自覺的受近代文明的洗禮,開始尊重兒女的選擇。由此父母的主婚權逐漸下移,婚姻自主權逐漸加強。民國三十年鉛印本《濰縣志稿》寫到:“舊式婚約,系由父母主婚,媒人傳諫;新式但由雙方同意即交換訂婚證書及相片。”《臨清縣志》記載到:“今則先通情愫,由冰人介紹,征得彼此同意,然后訂婚?!庇纱丝梢?,民國時期的山東婚俗,已經開始注重男女雙方在婚姻中的自主權,婚姻講求感情基礎,而不是全權由父母做主、包辦替代。但是,這種變化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在部分地區(qū)傳統(tǒng)婚姻禮俗仍然較為濃厚,即婚姻依然是父母做主,另外個別地方也存在著“半自擇,半由父母做主”的擇婚現(xiàn)象。
(三)出現(xiàn)了離婚、寡婦改嫁等現(xiàn)象
山東自古以來受孔孟文化的影響,講究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禮教觀念,清代的山東沿襲明代實行貞節(jié)旌表制度,嚴重壓抑人性,只允許男子休妻,而決不許婦女改嫁或提出離婚。隨著清王朝的滅忙、辛亥革命的婦女運動以及五四運動所產生的思想解放運動,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迫使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讓步,并且當時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民法》規(guī)定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是可以解除婚約的,《中華民國民法》規(guī)定:(1)婚約定訂后再與他人定婚約或結婚者。(2)故違結婚期約者。(3)生死不明已滿一年者。(4)有重大不治之病者。(5)有花柳病或其他惡疾者。(6)婚約定訂后成為殘廢者。(7)婚約定訂后成為殘疾者。(7)婚約定訂后與人通奸者。(8)婚約定訂后受徒刑之宣告者。(9)有其他重大事由者。這就為人們擺脫婚姻陋習,追求離婚自由和個人幸福提供了法律依據(jù)。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夏津縣志續(xù)編》記載:“近數(shù)十年來,結婚、離婚頗尚自由,通都大邑時有所聞?!贝祟惉F(xiàn)象,《濰縣志稿》中也有記載:“婦人喪夫,紳商之家多重守節(jié),惟貧寒之家不待夫死三年而改嫁,多由母家主持,夫家不過聽之而已?!彪x婚的出現(xiàn),以及當時的婦女改嫁都是山東地區(qū)婦女地位提高的表現(xiàn)。早在同盟會成立之時,孫中山先生就明確提出了國人應一律平等的思想。可見,當時要求男女平等已是時代的一種強烈的呼聲,正是這種思想觀念的變化,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從而促進了離婚、寡婦改嫁這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離婚、寡婦改嫁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社會進步、人們思想意識提高的表現(xiàn),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捆綁式婚姻,避免了許多婚姻悲劇,也因此創(chuàng)造了許多幸福家庭,有利于當時社會的穩(wěn)定。
任何社會變革都有一定的社會動因,婚俗作為一種社會習俗也不例外。清末民初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影響婚俗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觀念等方面作簡單論述。
政治方面,清末民初的山東動蕩不安,天災人禍不斷,生產力落后,急需社會改革。清末民初作為一個從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的過渡時期,社會變革在所難免。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制度的變革就為婚俗的變革提供了政治基礎。同時,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推行有利于風俗改革的政策,這就促進了婚俗的變革。但是隨著二次革命的失敗,袁世凱奪取政權后,封建倫理道德又卷土重來,從而使婚俗的變革出現(xiàn)了一段時間的停滯。但是隨著袁世凱的垮臺,婚俗變革又得以繼續(xù)??梢娬恼邔樗椎淖兏锲鹬艽蟮淖饔?。
經濟方面,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山東地區(qū)與外界聯(lián)系較少,生產力比較落后,生產方式主要以傳統(tǒng)的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隨著民國的建立,國民政府推行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政策,再加上外來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沖擊,傳統(tǒng)的小農經濟開始瓦解,隨之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這一時期的工業(yè)、手工業(yè)、紡織業(yè)、面粉業(yè)、卷煙葉等發(fā)展的特別快。經濟形態(tài)開始朝著多樣化的趨勢發(fā)展。由此,這就為當時山東地區(qū)婚俗的變化奠定了經濟基礎。
文化方面,清朝時期的山東,由于長期受孔孟文化、禮教制約的影響,使得這一地區(qū)的文化相對保守、落后。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和舊的選官制度的變化,知識分子開始進入新式學堂,接受新式教育。民國以后,山東地區(qū)也開始接受西方文明的影響。而西方文明則對傳統(tǒng)的婚俗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這種催化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層次:其一,近代中國人直接閱讀西方有關兩性及婚姻方面的著作。其二、外國傳教士直接宣傳介紹。其三、中國人到歐、美、日游歷、留學,從中直接觀察。正是由于這種催化作用,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受到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影響,他們開始批判傳統(tǒng)文化的弊端,特別是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運動,是傳統(tǒng)的儒學受到巨大的打擊。這就潛移默化的推動了婚俗的變革。
思想觀念方面、清末民初是一個社會動蕩的時期,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自然而然的就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封建國家的落后、腐朽使當時的中國人受到了極大的刺激,開始尋求民族復興的途徑。隨著清王朝的滅亡,由于受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出來的就是傳統(tǒng)習俗的不滿。在婚姻上則追求新式婚禮、要求婚姻自由、男女雙方在婚姻中地位平等、離婚自由等。正式這種思想觀念的變化,無形中推動了婚姻的變革。
總之,清末民初中國婚俗的變革所經歷的是:由政治經濟變化—思想觀念變遷—婚制婚俗變革這樣的一個過程。當然,山東的婚俗變革也不例外?;樗字皇巧鐣幕畹囊粋€側面,但是它確是近代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婚俗變革的動因從側面上也可以反映出近代社會變革的動因。
婚俗作為社會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變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清末民初山東新式婚俗的出現(xiàn),推進了社會進步。但是這種婚俗變革并不徹底,也存在著一些矛盾,這是不應忽略的。
山東新式婚俗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習俗的變革。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使傳統(tǒng)的封建社會習俗深入人心。傳統(tǒng)社會習俗中的一些陋習造成了社會的落后,同時也對人們的肉體和精神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山東新式婚俗的出現(xiàn)表現(xiàn)出來的是當局政府政策的變化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婚俗作為社會習俗的一個側面,它的變革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社會習俗的變革。其次,山東的新式婚俗為日后舊式婚俗的徹底改革奠定了基礎。新式婚俗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婚俗的統(tǒng)治地位,以各種不同形式影響著普通民眾的生活,使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的婚姻價值觀和尊重個人尊嚴的人本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從而為舊式婚俗的改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再次,從婚姻本身來說,新式婚俗促進了家庭和諧。山東的新式婚俗講究婚姻自主(這在第一章已有介紹),不再是傳統(tǒng)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且是在男女雙方你情我愿的情況下組成婚姻家庭。這樣的婚姻有愛情的基礎,有一定的婚姻質量,從而保障了家庭的和諧,而婚姻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
但是,清末民初山東的新式婚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當時社會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首先,新式婚俗的變革并不徹底。婚俗具有很強的穩(wěn)定性和傳承性,即使那些陳規(guī)陋習,在短期內很難得到摒棄和剔除,甚至還會一直延續(xù)下去,比如冥婚、童養(yǎng)媳、納妾及“貞潔牌坊”等思想仍然存在。前面第一章也有介紹,且也有地方志記載,一些的婚俗仍沿用舊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其次,山東新式婚俗的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據(jù)《牟平縣志》記載:“現(xiàn)在婚姻,在鄉(xiāng)村仍用舊禮;邑人間有自由結婚,采取文明新式者,類皆于外埠行之,地方上不多見也。”這就說明了新式婚俗在城鄉(xiāng)間發(fā)展不平衡。再次,新式婚俗還存在著階級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就極易引發(fā)社會矛盾。另外,新式婚禮儀式雖然簡化,提倡質樸。但是在具體操作中,一系列西化的儀式,如軍樂、交換戒指等事宜所需的花費是特別高的,這就造成了一定的社會浪費。最后,新式婚俗提倡離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離婚率,致使家庭破裂,社會安定受到一定的影響。
[1]《嶧縣志》(清光緒三十年刻本)
[2]《青城縣志》(民國二十四年鉛印本)
[3]《齊東縣志》(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
[4]《夏津縣志續(xù)編》(民國二十三年鉛印本)
[5]《齊河縣志》(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