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加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2-0009-01
問題設計的再設計,其核心是“啟”?!皢ⅰ痹谡n堂,再設計在課前;再設計是“啟”的出發(fā)點,“啟”是再設計的目的及再創(chuàng)造;再設計要圍繞“啟”展開,又要為“啟”服務,最終達到“啟”的目的??鬃邮钦嬲娜澜纭皢l(fā)式教學”第一人。他的啟發(fā)式數(shù)學,只有八個字:“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憤”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正在積極思考,急于解決又尚未弄懂時的矛盾心理。這時應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適時指導,幫助學生開啟思路,這就是“啟”;“悱”就是學生對某一問題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思考,但尚未考慮成熟,處于想說又難以表達的另一種狀態(tài),這時才“發(fā)”??梢妴栴}設計的再設計,如果方法得當,“啟”的效果自當顯著。以下提出幾種方法一起探討。
一、切入法
找到問題的“癥結”,切入其中,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教學郭沫若的《海燕》時,如果設計這個問題:作者明明在寫海燕,為什么還要問“它們果是我們故鄉(xiāng)的小燕子么”?那學生恐怕一時回答不上。這時便可抓住“故鄉(xiāng)”一詞切入:把“故鄉(xiāng)”一詞去掉如何?再把“我們”一詞也去掉咋樣?這樣學生便能理解燕子身上寄托著作者的鄉(xiāng)愁,而后進一步設計:作者寧愿相信眼前的海燕就是故鄉(xiāng)的小燕子,不是嗎?至此,問題迎刃而解。
二、矛盾激趣法
利用問題本身的矛盾,引導學生層層解開其中之謎。同樣以郭沫若的《海燕》為例。起先的問題設計是:為什么要以“海燕”為題?問題一出,學生往往很難回答。如果利用問題本身的矛盾再設計:本文并不僅僅寫海燕,還寫了故鄉(xiāng)的小燕子,可見作者以“海燕”為題是錯誤的,我們來幫他改一改。這樣,有的學生就“傻傻”地改了,有的學生就有了矛盾:既然題目錯了,為什么課文會這樣用;如沒錯,老師說的確實有理。怎么回事?學生帶著心結,但請不要急于分析,先看看學生擬的題目:《海燕與家燕》《故鄉(xiāng)》《想家》……最多的自然是《海燕與家燕》,果真中標。先肯定學生的擬題,然后并不急著分析哪個好,而是再設計:“我”當時在哪里?看到的是什么?“我”那時有沒有看到故鄉(xiāng)的小燕子?那為什么又寫到故鄉(xiāng)的小燕子去了?到這時,問題的矛盾之處連同學生的矛盾心理頓時化解。
三、漸進法
針對問題設計,再設計幾個小問題,層層剝筍,達到教學目的。這個問題設計,就像筍心,再設計的幾個小問題,就像筍衣,啟發(fā)學生一層層剝進去,往往會讓他們感覺思維清晰,理解透徹。以朱自清的《背影》為例,原先這樣設計:父親的背影著實讓人感動,可是作者是怎么寫得這樣感人的呢?“怎么寫”,一時回答有點困難。若用漸進法啟發(fā):1.請找出描寫“父親”背影的三句話。2.這三處背影出現(xiàn)時,“兒子”有何反應?3.無論是“兒子”八年前看見“父親”的背影還是八年后回憶“父親”的背影,都流淚了,可見,作者寫本文時是一邊回憶一邊流淚一邊書寫的。換個角度,如果你此時是作者,你的心情會怎樣?通過再設計的三個小問題,由淺入深,層層剝開筍心,學生就能順利地進入預設的情境之中。這樣,問題設計也就達到了真正的教學效果。
四、拋磚引玉法
這個“磚”不是謙虛的“磚”,而是我們故意拋出去的真“磚”。只有拋出真“磚”,才能引出學生的真“玉”來。拿魯迅的《孔乙己》來說,問題設計是:小說揭示的主題是什么?這個問題,學生大多能照本宣科:本文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答案太籠統(tǒng),且?guī)讉€能真正理解?如果拋出這樣一塊“磚”:孔乙己偷書而被丁舉人打折腿,我覺得活該。你想,我們抓到小偷時的心情不也和丁舉人一樣嗎?“磚”一拋出,學生就會替孔乙己抱不平,給丁舉人數(shù)罪狀。討論不覺回到了主題上——孔乙己和丁舉人都是讀書人,一個考上,一個沒考上;一個成了科舉制度的犧牲品,一個飽讀詩書,以禮義標榜舉人身份,卻行不仁不義之事。這兩個人都變得人不人,鬼非鬼,不正是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使然嗎?學生的真“玉”就這樣不知不覺被引出來。接下來,再啟發(fā)學生圍繞科舉制度的罪惡找“證據(jù)”,自然難度大大降低,而學生對主題的理解也就更為透徹。
圍繞“啟”而進行的問題設計的再設計,方法多多。關鍵是:實際教學中,如能重新審視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將會大大增強;如能在再設計中達到“啟”的目的,有“法”亦歸無“法”,無“法”的框框,反而對“啟”更為有利。但有一點,無“法”并不等同于僅憑經驗或聽天由命。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