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莉麗
一、 故事激疑,引出“相爭”
1. 同學們,通過課前的了解,老師發(fā)現(xiàn)大家喜歡聽故事。那好,老師就給大家講一個歷史小故事。
2. (課件播放《蘇代止趙伐燕》故事視頻)戰(zhàn)國時候,中原大地分裂成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各國之間經常發(fā)生戰(zhàn)爭,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有一回,趙國想出兵攻打燕國,燕國的大臣蘇代聽說后,主動向燕王表示,愿意去見趙王,設法阻止這場戰(zhàn)爭。蘇代來到趙國,見到趙惠王后,便給他講了一個故事,趙惠王聽完故事后,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3. 故事先講到這兒。哦,我看出了你們眼中的好奇。一個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場戰(zhàn)爭,是什么故事有這么大的力量呢?
【設計意圖】借用歷史典故引入新課,意在抓住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也讓學生明了這則寓言的背景淵源,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 初讀課文,感知“相爭”
1. 蘇代講的故事,就是這個流傳了數(shù)千年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誰來讀讀課題?(隨機正音:“蚌”和“爭”都是后鼻音)
2. 都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會讀書的同學會把它讀成一個字?誰能?(板書:爭)猜猜看,圍繞這個“爭”字,故事會告訴我們哪些內容呢?(為什么爭?怎么爭?結果?在“鷸蚌”之間依次板書:???)
3. 這個故事就藏在我們課本的139頁,放聲讀一讀吧,努力把課文讀順,字音讀準。
4. 課件出示:啄肉 夾住 毫不示弱 筋疲力盡 不禁 威脅 得意洋洋 喜笑顏開
(1) 指名讀詞語,隨機正音。
(2) (課件出示:田字格“弱”)“弱”是這一課的一個生字,“弱”的模樣很特別。(左右一樣)但這個雙胞胎的身材一樣嗎?注意看老師寫“弱”字:左收,小肚子不能挺出去;右放,個子高一點,小肚子鼓一點出去,這樣字就漂亮了。
(3) 學生在“習字冊”中描紅、臨寫。
【設計意圖】運用形象比較法感知字形,努力避免詞語教學的枯燥乏味,力求達到寓教于樂,事半功倍。
5. 現(xiàn)在,我們再讀課文,一定又有進步了。(課件出示“讀書小貼士”,讀一讀:小組成員按自然段輪著讀,互相提提建議;想一想:哪些小問號已經解開了,互相合作討論。)學生按四人小組合作探究。
6. 大家讀得很認真,你一定解開了一些小問號吧?(根據(jù)學生的回答依次擦去???)如果把它們串起來,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了,誰來試著用簡潔的話,講講故事的主要內容?
【設計意圖】中年級開始要著手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將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練讀課文、釋疑解惑、概括故事,努力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
三、 讀演結合,體驗“相爭”
▲合作研讀一:我當解說員(第1自然段:為什么爭)
1. 故事發(fā)生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暖暖的陽光灑滿了軟軟的河灘,一只河蚌慢悠悠地爬到河灘上,張開貝殼,懶洋洋地曬太陽??烧l知,它的出現(xiàn)竟引來了一場爭斗。
2. 你們看,(課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讀)它倆爭得真激烈,我們來觀戰(zhàn),好不好?(課件出示:鷸蚌相爭的視頻)看到這樣情景,你想說什么?
3. 無聲的畫面,卻讓我們感受到爭斗的激烈,如果再配以生動的解說,那一定會更精彩!那我們就以課文第1自然段作為解說詞吧。小組里先練一練,推薦讀得最好的同學來當解說員。
4. 各組推薦的“解說員”進行展示。
【設計意圖】看動畫觀戰(zhàn),感受鷸蚌相爭場景之激烈,并以解說的方式,詮釋對文本的理解。發(fā)揮“團隊效應”,采用一人參選,人人參與指導,在合作中共同提升文字感悟、朗讀表達的能力。
▲合作研讀二:我演鷸和蚌(第2自然段:怎樣相爭)
1. 大家想不想過把癮,感受一下什么叫激戰(zhàn)?那好,鷸蚌爭執(zhí)的話語也很精彩。(課件出示第2、3自然段)看,“讀書小貼士”又來幫助我們了。(課件出示“讀書小貼士”:分角色讀一讀鷸和蚌的話,想想提示語中紅色詞語的意思,并用表情朗讀體現(xiàn)出來。)
2. 同座分角色合作朗讀表演,并作展示。
3. 讀鷸的話用什么語氣?(板書:威脅)你有沒有被別人威脅過?大家想想,故事里這只鷸鳥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點來威脅它?
4. 我們全班同學分成兩組——“鷸鳥組”和“河蚌組”,來體驗它們之間的互不相讓?,F(xiàn)在先請全體“鷸鳥組”威脅“河蚌組”。先派個代表來試試?大家一起來?
5. “河蚌組”,多可怕的鷸鳥啊,你們會被它嚇住嗎?為什么不怕?因為河蚌也知道鷸鳥的弱點。雙方都表示自己很強,一點也不軟弱,這就是——“毫不示弱”。(板書:毫不示弱)“河蚌組”,我們也來毫不示弱地回擊一回。
6. 咱們接著看,鷸蚌的對話很有意思。(引讀)鷸說:“今天 ?!卑龌貞f:“ ?!柄栍终f:“沒有了水 ?!卑稣f:“ ?!卑l(fā)現(xiàn)了什么?
7. 就這樣,他們相持著,誰也不讓誰。既然是相持著,他們只爭了一次嗎?那我們就爭三次好不好?第一次,我們“鷸鳥組”和“河蚌組”各派個代表站著爭,注意加上你們的動作和表情;第二次,我們大家一起斗,一起坐著斗;第三次,就要注意了,我們分析一下,它們爭斗的聲音是越來越高還是越來越低?從文章的哪個地方可以看出來?那我們第三次就筋疲力盡地趴著斗一斗。
8. 師生合作體驗鷸蚌的“三爭”。
第一次:鷸用盡力氣,還是拔不出嘴來,便威脅蚌說: 河蚌毫不示弱,說: (生讀)
第二次:就這樣,時間過去了三個小時,他們還在烈日炎炎下相持著……(兩組分角色讀)
第三次:8個小時過去,他們都很累了,還在爭斗著……(兩組分角色體會“筋疲力盡”)
▲合作研讀三:我評鷸和蚌(第3自然段:相爭的結果)
1. 鷸和蚌這樣“互不相讓”,如果就這樣相持下去,最終會有怎樣的結果?這就叫——“兩敗俱傷”“同歸于盡”。
2. 雖然結局不是如此,卻戲劇性地讓一位漁夫撿了個便宜。(引讀)就這樣,鷸和蚌相持著,誰也不讓誰。正當雙方精疲力盡的時候——這位幸運的漁夫會說什么?這真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ò鍟旱美┕适伦x到這兒,你覺得鷸和蚌傻不傻呀?傻在哪兒?
【設計意圖】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了一個個活動場境,借助于角色擔當,讀演結合,體會鷸的“威脅”和蚌的“毫不示弱”, 并將鷸蚌之“爭”設計成站、坐、趴三個層次的朗讀,讓學生進入“爭”的情感體驗之中,真切地體驗情感。這樣逐層深入,學生很好地理解內化了語言,對故事蘊含道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 回歸典故,領悟“相爭”
1. 當年,蘇代就是給趙王講了這個《鷸蚌相爭》的故事,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
2. 最后,老師給大家留了一道作業(yè),續(xù)編故事:鷸和蚌被關進漁簍后,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
【設計意圖】把故事和寓言背景鏈接起來,“如果你是趙王,聽了這個故事,你會怎樣想呢?”這一問題給學生一個把手,突破了理解寓意這個難點,幫助學生通過“趙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講大道理的弊病。
(作者單位:南通市如東縣洋口鎮(zhèn)光榮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