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陜西楊凌712100]
《我彌留之際》的意識流和多重敘事技巧
⊙丁向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陜西楊凌712100]
美國作家威廉·??思{的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以實驗性多重敘事技巧而聞名,作者在小說中大膽地嘗試了意識流和多重敘事角度等現(xiàn)代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整篇小說的59個片段是15個人物以意識流方式輪流講述故事。通過不同的敘述者從多重視角以意識流的方式敘述,表達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判斷,為讀者對小說進行全面地欣賞和評判提供了充分的前提。
意識流多重敘事創(chuàng)作技巧
福克納的小說對20世紀日益增長的現(xiàn)代主義運動做出了顯著貢獻,他的創(chuàng)作做了許多敘事角度的革新性實驗,無疑也受到了當時正受歡迎的潛意識理論的影響,他的小說潛意識思考被認為比有意識的行動或言論更重要。嚴格地說,??思{并不是一個純粹的意識流小說家,因為在他的19篇長篇小說中,僅有《喧囂與騷動》與《我彌留之際》兩篇小說是運用意識流手法創(chuàng)作的。然而這兩部代表作品被認為是他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并被看作是??思{高超意識流技巧的完美體現(xiàn)。其中《我彌留之際》是??思{1929年僅用了六個星期就完成的作品,1930年僅做了很小的改動就被出版。??思{自認為這是他最好的小說,并建議讀他的作品應該從這部小說開始,這就足以說明這部小說在??思{作品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這部小說以實驗性多重敘事技巧而聞名,其中的59段人物內心獨白正是15個人物以意識流方式輪流講述故事。
《我彌留之際》講述了本德倫一家埋葬女主人公艾迪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相對比較完整,按照時間順序可分為三個階段:艾迪從彌留到死亡,艾迪的子女和丈夫送她的遺體回故鄉(xiāng)安葬,艾迪下葬。小說全篇采用了15個人物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以內心獨白的形式敘述了59個長短不一、看似凌亂,但卻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意識片斷。小說中關于艾迪和卡什的人物心理和內心獨白都是意識流技巧的體現(xiàn),而最精彩的是關于艾迪彌留之際的內心獨白,盡管只是一個片斷,但卻是理解整篇小說的關鍵和高潮部分,并將當時流行于西方國家的意識流技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艾迪,即小說中的“我”,不僅處于本德倫家庭的核心地位,在小說中也處于舉足輕重的中心位置。她處在彌留之際并將命赴黃泉,她的意識流動被安排在她死亡之后,即小說中間的第40個片段,但是從她的內心獨白中讀者不難看出她的人生經(jīng)歷和她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更能看出她對家庭、婚姻及生死的態(tài)度。虛無主義思想使艾迪對生活絕望、對家人冷淡,甚至“她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沖突大都根源于她,就連運尸體這個死亡旅程也是她要求的,是她對全家人的報復”。然而艾迪的內心深處其實也渴望幸福和與人正常交往,這種矛盾造成了她孤獨、絕望,甚至有些變態(tài)的心理。因為丈夫安斯的自私、吝嗇、怯懦和冷酷使艾迪感到厭惡,他們之間沒有夫妻之間的恩愛和溝通,彼此形同陌路,在她心里,安斯已經(jīng)死了。她從心理上也排斥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對二兒子達爾從小排斥、拒絕,使最渴望母愛的達爾精神受到很大的刺激,個性變得孤僻、乖張,結果在送葬途中放火燒了停放母親棺材的倉房,被當作瘋子抓起來并送進了瘋人院。后來當艾迪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情人惠特菲爾德牧師也是個虛偽的懦夫時,她對生活徹底的絕望了,感覺只有死才是一種解脫。
正因為艾迪這種悲觀厭世的態(tài)度和與丈夫安斯之間畸形、變態(tài)的關系對自己的孩子也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所以讀者并不難理解為什么杜威·德爾會告密哥哥達爾放火并導致他最終被抓,當達爾被當作瘋子抓起來時,妹妹杜威·德爾又“像野貓一樣撲向達爾,又抓又撕”;弟弟朱厄爾也把哥哥達爾按倒在地,并破口大罵“殺死他,殺死這個狗娘養(yǎng)的”;甚至連父親安斯也同別人一道將自己的親生兒子達爾“推到在地,壓住他不讓他動”。這種絲毫不顧及兄妹之情、父子之情、家人反目的場景堪稱人間悲劇,這同時也證明了這次送葬過程又是一次感情波折的精神旅行。
由此可見,《我彌留之際》的意識流寫作技巧已經(jīng)達到了成熟、完美的地步,這部小說不僅顯示了??思{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和與眾不同之處,而且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思{以其獨有的寫作手法,大膽地創(chuàng)新,其中意識流技巧的運用也對傳統(tǒng)的敘事結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福克納在《我彌留之際》中使用多重敘事角度和敘事技巧的目的是為了讓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故事的發(fā)展和理解人物的性格,同時更全面地推進情節(jié)發(fā)展。小說雖然不是按照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故事開始、發(fā)展、高潮、結尾等情節(jié)敘事,而是一段又一段人物內心獨白或人物對話片段。但是在這部由59段內心獨白的片段所構成的小說中,作者嘗試分別讓15個人物來參與敘事,每個章節(jié)通過一個人物視角去講述故事和自己對事件的感受和理解,彼此相輔相成、不可替代。
《我彌留之際》寫作結構形式的新穎、獨特之處便是運用了15個人物的59個相互獨立的內心獨白片段,而每個片斷又形式不一、長短不一,最長的上千字,最短的僅五個字;每個人物講述的片段多少也不一,最多的僅達爾一人就占了19個片段,而包括核心人物艾迪在內的其他7個人物的意識流動卻分別各占了一個片斷。作者嘗試從本德倫家人和外人兩個視角展開多重敘事,這樣,“作者給讀者提供了兩個相對的立場和兩種不同看法的同時,給讀者留下一定余地和想象空間,讀者還可以保留自己的觀點,采取自己的立場,未必一定要與其中的一種茍同,那么,讀者自己做出的判斷和反應便形成第三個視角”。
1.本德倫家庭內的敘事者
家庭在《我彌留之際》中并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主題,貧窮和缺乏溝通使本德倫家庭成員之間,特別是兄弟姐妹之間,產生強烈的障礙、誤解和不滿。本德倫家庭成員包括丈夫安斯、大兒子卡什、二兒子達爾、三兒子朱厄爾、唯一的女兒杜威·德爾和小兒子瓦達曼,對送艾迪的遺體回她的故鄉(xiāng)杰佛遜鎮(zhèn)安葬這一點上基本都能保持步調一致。因為在本德倫家人看來送葬是必須遵守對妻子或母親的承諾,不管送葬路途多么艱難,即使遭遇洪水與火災,他們也要按照艾迪的遺愿去完成。在他們眼里這次送葬旅程行為十分莊嚴,甚至帶有一定的英雄主義色彩??墒鞘聦嵣厦總€家庭成員都各懷鬼胎,例如未婚先孕的女兒杜威·德爾打算到杰佛遜鎮(zhèn)去買打胎藥;丈夫安斯則是想去給自己裝一副像樣的假牙,順便另求新歡。
貧困的本德倫一家生活在20世紀20年代密西西比州的農村農場,小說一開始達爾就向我們介紹了他的兄弟朱厄爾和卡什以及他快要死去的母親艾迪,卡什是一個熟練的木匠,并在著魔似的為母親打造最完美的棺材。我們從小說的前幾部分,三個兄妹——達爾、朱厄爾和杜威·戴爾,以及父親安斯的敘述中可以看到艾迪處于彌留之際,而朱厄爾和達爾為掙到三美元要為他們富有的鄰居弗農·塔爾出外拉木材,他們希望能在艾迪死之前回來,但卻沒能如愿。奇怪的是達爾當時雖然并不在場,卻講述了艾迪死亡時的情景。
從艾迪彌留之際的敘述部分我們也可以了解到她以前的故事,她不喜歡自己的丈夫、生活甚至孩子們(除了朱厄爾,是她和惠特菲爾德牧師的私生子)。從孩子們的敘述里,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在不同的孩子心中的不同形象,母親的冷淡從達爾的敘述中體現(xiàn)最明顯;而父親的自私從安斯拿走兒子卡什買留聲機的錢、賣了朱厄爾心愛的馬、后來又搶走了女兒杜威·德爾準備用于打胎的錢等敘述中都可以看出來。從本德倫家孩子們的敘述中讀者也能了解到他們對于長途送葬所抱有的不同動機和態(tài)度,意識到送葬行為的莊嚴和送葬過程的艱難。
事實上,讀者不僅能從本德倫家庭內部敘述了解這一家人,也能從家庭外部的其他敘述者那里認識到這一家人和他們的家庭關系。
2.本德倫家庭以外的敘事者
小說中的15個敘述者中有8個是本德侖家庭之外的鄰居、鄉(xiāng)親和目擊者們,他們目擊了本德倫家庭內部夫妻背叛、兄弟反目、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病態(tài)家庭關系和送葬過程。雖然??思{“他的敘事技巧創(chuàng)新增加了作品的難度,他的敘述實驗對于讀者是一種智力的挑戰(zhàn),非凝神靜氣用頭腦來思索不能領悟其敘述的妙處。但是讀者通過耐心地研究或者反復地細讀克服了困難后,會發(fā)現(xiàn)他的技巧在傳統(tǒng)敘事技巧的框架內提升了這些敘事技巧的表現(xiàn)力,給閱讀帶來了更深刻的、知性的快感”。
小說第二章出現(xiàn)的敘事者是本德倫家的鄰居科拉·塔爾,她共敘事3個片段;而敘述最多的是她的丈夫弗農·塔爾先生,占6個片段;醫(yī)生皮博迪敘述有兩個片段;其余5個人物敘述各占一個片段,其中包括牧師惠特菲爾德,即艾迪的情人,朱厄爾的生父;前后收留本德倫一家在送葬途中在他們的農場過夜的兩位農民山遜和阿姆斯迪德;反對墮胎的藥劑師摩斯利和冒充醫(yī)生并誘奸杜威·德爾的壞家伙馬克高恩。
從本德倫家的鄰居塔爾一家,弗農、科拉夫婦及他們的兩個女兒凱特和歐拉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安斯是個懶惰、自私的家伙;而在他們眼里,艾迪是個勤勞、能干、會貼補家用的家庭主婦;從醫(yī)生皮博迪的敘述中可以看出安斯的吝嗇和冷酷;從其他人的敘述里,讀者也可以感覺到艾迪作為母親對家庭的付出和烙盡職守;安斯作為父親的失職和作為丈夫的失信。在本德倫家庭以外的人看來,送艾迪的棺材回故鄉(xiāng)安葬一事是非?;?、荒謬、愚蠢的行為,尤其是要在炎熱的夏天把已經(jīng)發(fā)臭的尸體運到四十多英里之外的地方去埋葬,而且還要冒著極大的危險通過一條被大水沖走了橋的河。
??思{把每一部小說創(chuàng)作都看成是一次革新性的實驗,他從小說的布局、語言、寫作技巧和敘事技巧都不滿足于雷同的寫作手法,尋求創(chuàng)新和出其不意,給人一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感覺?!段覐浟糁H》的創(chuàng)作技巧無論從意識流還是多重敘事角度而言,都比較成功,這些創(chuàng)作技巧為探索小說的藝術形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William Faulkner.AsI Lay Dying(TheCorrected Text)[J].New York Vintage,1990.
[2]唐國卿.《我彌留之際》主要人物形象解讀[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
[3]朱賓忠.??思{與莫言比較研究(博士學位論文)[D].武漢:武漢大學,2005(8).
作者:丁向東,碩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教學法。
編輯: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