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晨
雅 玩
金樽清酒斗十千
——沈陽故宮院藏清宮酒具
文/劉曉晨
剖析沈陽故宮院藏清宮酒具,離不開對滿族的研究。滿族是一個善于學(xué)習(xí)的民族,曾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起到過主導(dǎo)的作用,也曾創(chuàng)造出許多輝煌燦爛的文化。滿族酒器的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實際跟滿族社會的發(fā)展一脈相承的,可以說是同步前進。酒具作為酒文化的載體,是滿族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它是認識滿族社會的一個窗口。
此杯通高6.6厘米,口徑7.8厘米,足徑4.5厘米,重0.586千克。杯圓口,深腹,淺圈足。杯外壁一側(cè)飾粉彩嬰戲圖案,頑童和雄雞在庭院中嬉戲,頑童俏皮可愛,雄雞昂首挺立。另一側(cè)有御制詩:“李唐越器人間無,趙宋官窯晨星看。殷周鼎彝世頗多,堅脆之質(zhì)扵焉辨。堅樸脆巧久暫分,立德踐行義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遙,宣成雅具時猶見。寒芒秀采總稱珍,就中雞缸最為冠。牡丹麗日春風和,牝雞逐隊雄雞絢。金尾鐵距首昂藏,怒勢如聽賈昌喚。良工物態(tài)肖無遺,趨華風氣隨時變。我獨警心在齊詩,不敢耽安興以晏?!鼻”暧},下鈐款“≡”、“隆”連珠印,底“大清乾隆仿古”篆書三行六字款。整體構(gòu)圖和諧,絢麗多彩,畫面精美,制作精細,是乾隆時期仿明成化瓷官窯器中的佳品。
酒,滿語稱“阿魯克艾”。滿族先氏很早就有了飲酒風習(xí)。
滿族先氏最初使用的是木質(zhì)酒具,這是當時滿族人居住的環(huán)境和落后的生產(chǎn)條件所決定的。他們居住在東北地區(qū)——白山黑水特定的大環(huán)境中,那里的氣候類型主要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而漫長——從10月中旬直至第二年的4月中旬。因此,寒冷的氣候決定了滿族人先民們“嚼米釀酒”、“嚼米為酒”,這樣既可以暖和一些,又可以治病。隨后,最初的酒具就產(chǎn)生了。
由于當時滿族先民過著農(nóng)牧業(yè)生活,狩獵活動是他們的主要生產(chǎn)生活方式,經(jīng)濟文化、生存環(huán)境等都十分落后,這決定了滿族先民早期的烹調(diào)和飲食等器具都十分簡單粗陋。因為滿族先民居住地生長著許多榆樹、椴樹、樺樹等樹木。有句俗語叫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所以,早期的滿族先民的飲食器具就多以木器和樺樹皮為主。
高7.3厘米,口徑長14厘米、寬6.4厘米,足徑5.1厘米。耳杯又名羽觴,為酒具,盛行于漢、魏晉時期。一般為橢圓形,淺腹,兩側(cè)附新月形耳,平底。東晉時,耳杯常與托盤配套使用。該杯在造型上不同于漢、魏晉器物,較為秀美,口部兩端微向上翹,斜壁深腹,形似元寶,一側(cè)為丹鳳耳,另一側(cè)為突狀流,底足較高,厚圈足。杯里為綠色釉,素面無紋飾;外表通體施醬色釉,釉面鮮亮,描金繪畫各種花紋圖案,鳳耳描金邊及圈點紋,口沿描金,其下為一圈三角形幾何紋;杯腹部主體紋飾為番蓮花卉紋,腹下部為一周須彌紋;足外飾以花卉圖案,橢圓形圈足露胎,杯底為白釉地,中心有紅色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
全高13厘米,口徑長11.2厘米、寬5.2厘米,足高1.6厘米,足徑寬16.5厘米。瓷爵以古代青銅爵為仿制原型,口沿前后兩側(cè)均呈圓弧形,一側(cè)略高且長,左右兩側(cè)各有立柱耳,腹部一邊有方形環(huán)把;爵底較平,下部為三個尖狀長足;爵下附有圓盤,盤中央為插放三足的凸起承托,盤為折口板沿,盤下為折邊平底,圈足上另有云頭狀四足。爵及承托均以青花為紋飾,口沿及腹間有青花三角形幾何紋,爵表面有云鶴紋,爵腹下部至腿部均為花卉圖案;爵底有青花篆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方形款;爵托架滿飾繁密的海水江崖圖案,頂部繪折枝仙桃紋;托盤板沿為青花三角形幾何紋,盤里面為4只飛翔的仙鶴,其身側(cè)滿飾流云圖案;盤外壁為四組花卉紋,盤足飾纏枝花紋,盤底部有青花篆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方款。該套瓷爵及其托架均做工精美,青花迷人,應(yīng)是清宮所藏珍貴的祭禮用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女真的完顏阿骨打建立了金國,這是女真族的第一次崛起。即便是金初時上京也是“無瓢陶,皆以木為盤。春夏之間,止用木盆貯(鮮)粥,隨人多寡,盛之以長柄小木勺子”,“以木碟盛飯,木盆盛羹”,“飲食皆以木器”,平時飲酒“只用一木勺自上而下循環(huán)酌之”。使用這些木質(zhì)器具皆證明當時的滿族人的生存條件還很艱苦,因此,他們還是以隨時都能采集到的木頭作為制作酒具的原材料,同時,木質(zhì)酒具具有容易制作且價廉、堅固耐用等優(yōu)點。
女真興起之初,百姓酒具仍以木質(zhì)為主,而貴族們的飲食器具發(fā)生了變化,酒具出現(xiàn)了銅、鐵器,甚至少量金銀器,到了明萬歷年間,朝鮮使者贈送了一套銅碗銅箸給努爾哈赤兄弟作為見面禮,尚覺十分稀罕。
高16.5厘米,口徑長17.8厘米、寬7厘米。造型類似商、周時期的青銅爵,兩側(cè)為弧形長流,中間部位左右兩側(cè)有立式柱;前部有凸雕鋬,上部為梅花形,下部花瓣銜以圓環(huán);爵腹下部有一圈凸起弦紋,底部為立式外撇三足,爵體修胎規(guī)整,廓線流暢優(yōu)美,胎骨堅細,有厚重感。整器均施以黃釉,口沿之下至腹部弦紋之間滿飾貼金,風韻自現(xiàn);器底中心為平底,雕刻篆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方暗款。該器為清帝御用之物,原藏于清宮內(nèi)廷。
十二月花卉杯共由十二件小杯組成,每杯上繪一種花卉,并配以詩文。十二件為同一尺寸。均高5厘米,口徑6.5厘米,足徑2.5厘米。一月水仙花,畫一太湖石前水仙花開放,詩“春風弄玉來清畫,夜月凌波上大堤”;二月玉蘭花,畫樹干如虬枝,玉蘭花爭相怒放,詩“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三月桃花,畫一棵桃樹枝繁葉茂,桃花競開,片片花葉散落在樹叢中,詩“風花新社燕,時節(jié)舊春濃”;四月牡丹花,畫太湖石旁紅、黃牡丹花斗艷開放,詩“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五月石榴,畫彎曲的石榴樹上,結(jié)滿了石榴,紅紅的石榴花點綴其間,詩“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六月荷蓮,畫鴛鴦戲水,浮萍漂浮在水上,大荷葉紅蓮花綻放,詩“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七月蘭草,畫山石之上,蘭花盛開,詩“廣殿輕香發(fā),高臺遠吹吟”;八月桂花,畫桂花盛開,白兔來賞月,詩“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九月菊花,畫太湖石旁彩蝶飛,千頭菊花競開放,詩“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十月芙蓉花,畫一棵芙蓉樹,花開滿枝頭,詩“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十一月月季花,畫月季花開,彩蝶飛舞,詩“不隨千種盡,獨放一年紅”;十二月梅花,畫山石立,梅花開在竹枝旁,詩“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以上詩句后都于方框內(nèi)寫有“賞”字,為青花篆字。每個杯底都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青花楷書款。畫工精致,薄胎。它們是清宮重要宴會上才會使用的器具。
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后金”),自稱汗王,改元“天命”。這是滿族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滿族人的第二次崛起。隨著后金政權(quán)的逐漸穩(wěn)定,滿族社會的經(jīng)濟和文化迅速發(fā)展,滿族與外部蒙、漢等民族聯(lián)系日益增多,加之四處征討的節(jié)節(jié)勝利、戰(zhàn)利品和財富的增多,貴族、宮廷的飲食器具日見奢華。天聰九年(1635年)八月二十二日,皇太極贈給額駙
班第及格格的飲食器具在質(zhì)地上涵蓋了金、銀、銅、錫、瓷等制品,在功用上包括烹食器、盛食器、酒器、茶具等物品,做工也十分奢華精致。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皇太極用來賞賜給別人的飲食器具尚且達到如此程度,想必自己用的酒器等器具更精美華貴。民間的烹食具則主要是鐵鍋、銅鍋和陶鍋。食器和盛食器應(yīng)當仍以木器為主,并有少量的瓷器和金屬器。
高21.5厘米,腹徑15.5厘米。此器物以古代傳統(tǒng)用具盉為原型,上部為圓狀蓋,撇口,束頸,鼓腹,一側(cè)為直流,一側(cè)圓弧狀把,腹之下另有四腿立足。蓋頂有青花半圓形提紐,蓋口沿處有一周青花回紋,蓋面滿飾青花番蓮紋;盉頸部、流部、把部及四腿足均滿繪纏枝花卉,肩部有一圈回紋;腹上部為青花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寶紋飾,腹下部為折枝番蓮紋;盉底部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方款。這件清宮原藏的青花之器將古代舊器形加以繼承和弘揚,很好地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清代文化之中。
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后金”為“清”。清朝,滿族人當權(quán),無論是文化、政治、禮儀、各種用具等滿族人都開始向漢族和其他民族學(xué)習(xí)。因此,這個時期的酒不僅僅是飲用品,不光起到御寒的作用了,還出現(xiàn)在了祭祀以及具有嚴格規(guī)定的清宮宴筵等方面。而盛酒的酒具,在繼承前朝的基礎(chǔ)上,更有許多創(chuàng)新,產(chǎn)生了許多無論是材質(zhì),還是釉色、器型,都比前朝更加豐富多彩的器具,可以說是集古人之大成。特別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經(jīng)濟更加繁榮,社會穩(wěn)定,加之皇帝的喜歡,所以當時也制造了不少堪稱精品的仿古酒具。就酒具而言,材質(zhì)就有瓷、玉、金、銀、竹、木、牙、角等。清宮酒具主要有各種杯、壺,它們的造型多樣,主要有方形、圓形、八角、六角、雙耳、單耳、敞口鐘式、平口斗形、仿古爵杯等等。
銅胎畫琺瑯制。高3.6厘米,口徑5.6厘米,足徑2.5厘米。此套琺瑯杯為飲酒之器,一套共10件,做工相同,紋飾相仿??谘赝饩?,原有鎏金;杯里為粉紅色素面,釉色光亮晶瑩;杯外面為淺綠色地,以畫琺瑯工藝繪紅、藍、粉、綠色變體寶相花卉,各紋飾均描以金邊。此套酒杯色彩鮮艷華麗,但材質(zhì)、做工和紋飾均較粗糙,應(yīng)是清代晚期宮內(nèi)使用的琺瑯制品。
滿族人當權(quán)后,隨著清朝的發(fā)展壯大,酒具已不單是盛酒工具。酒具發(fā)展反映了強烈的民族意識、民族特征和民族心理。其功能主要有四點:
首先是民族的審美意識強,以酒具助飲。滿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他們使用的酒具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清朝的酒具造型、裝飾均是集前朝之大成,對飲酒者所起的美感作用是巨大的,使飲酒者在舉杯之際,得到文化的陶冶和藝術(shù)的熏陶。
其次是民族的約束力強,以酒具節(jié)飲。清代的酒具有杯、爵等等,不管任何酒具,都是按照一定的容量來設(shè)計制造的,以起到適量節(jié)飲的作用,從而約束其百姓、官員飲酒有德、有節(jié)、有序。
再次是民族的禮儀特征強,使用酒具有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酒具已經(jīng)不光是生活用品了,而是
作為禮儀制度的載體,顯示出使用的場合以及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使用的酒具也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使用酒具的方式也如此,如主人向客人敬酒,須雙手十指抱酒杯,右四指表示滿族四正旗,左四指表示滿族四鑲旗,八個手指表示滿族八旗的意思;左大拇指表示左翼王,右大拇指表示右翼王,十個手指表示“十王”的意思;“十指”也表示真心實意。
銀制皇宮內(nèi)專用飲具。杯高7厘米,口徑7.7厘米,足高3.5厘米,底足徑4.4厘米,重120克。此杯一套應(yīng)為4件或6件,現(xiàn)僅存3件,為銀質(zhì)刻花鎏金制成,3件杯子材質(zhì)、做工和紋飾皆相同,均為傳統(tǒng)的高足酒杯造型。上部為撇口圓弧底杯盞,下部為高足式杯座。杯里為光滑素面,杯外面及高足、杯腳表面均凸雕纏枝葡萄、獾鼠圖案,并施以鎏金工藝,其余部分滿飾點狀紋飾。
銀制皇宮內(nèi)專用炊飲用具。全高46.5厘米,最寬處37.3厘米,足徑16厘米,重3.87千克。此壺為銀合金制造,外形總體呈葫蘆形狀。壺身為束腰式,頂部為多層圓臺式壺蓋,上部有圓桃形提鈕,均為素面鍍金。壺口部、頸部雕有鎏金番蓮紋圖案。壺流部上口為鎏金纏枝花卉紋,下部為鎏金龍首造型。流頸部與壺身連接處雕鎏金云朵紋。壺把為一條彎曲的龍形,上、下分別為龍首和龍尾,均為鎏金制成。壺底刻有滿文四字。
沈陽故宮院藏此套玉爵共16個,均用碧玉制成。每件玉爵均通體高11.5厘米,口部長12.3厘米,足部高4.9厘米。爵相當于后世的酒杯,是古代的酒器。此套玉爵杯造型依青銅古爵仿制,通體呈長橢圓形,底設(shè)三足,前有傾酒用的流,后有尾,沿口中部有兩柱,口部浮雕回紋,腰部有把,腰部浮雕回紋地,圓腹,腹部浮雕四夔鳳,底部有“大清嘉慶年制”金字篆書方款。
該杯通高10厘米,口部直徑7.3厘米,足部直徑3.4厘米。此杯用黃玉制成,杯口外撇,底圈足,杯外側(cè)采用了浮雕、線雕的工藝。外側(cè)雕刻主要分為3層,其中上部采用浮雕的手法,刻成卷云紋,中央部分用線雕工藝雕成旋渦紋,下部用浮雕工藝雕刻成獸面紋,杯中部及底部另外雕有三道弦紋,杯口部及內(nèi)側(cè)平潤光滑。底部刻有“乾隆年制”篆書陰文四字兩行款。
同時,清朝還有許多仿古酒具,例如梅瓶、花觚、玉壺春等等,不過其功能卻發(fā)生了變化,變?yōu)殛愒O(shè)品,成為人們欣賞藝術(shù),展示生活的一部分。
清代宮廷在不同季節(jié)使用的酒具也有所不同。冬季的北京比較寒冷,人們多向往溫暖,皇宮中的人們多飲熱酒,所用酒具也多為金屬暖色酒具,如金銀酒杯、琺瑯酒杯;夏季的北京比較炎熱,人們多向往清涼,所用酒具多為潔白、透明的冷色酒具,如水晶杯、白玉杯、犀角杯。清代宮廷所用的水晶杯,常作斜方六面型,晶瑩如玻璃,硬度很高。犀角杯是用犀牛角制成的,犀牛角質(zhì)地細密柔潤,紋理美麗,有含蓄的琥珀色彩,用其制成酒杯,華貴高雅又具有藥性,有解毒、清熱、退燒的功能。
清代皇帝在不同的節(jié)日使用不同的酒具。除夕、元旦清宮要舉行家宴、宗親宴,皇帝飲酒用金鏨雙龍酒杯、金鏨云龍海水酒壺。正月十五宴請王公大臣,皇帝飲酒用白玉酒杯、白玉酒壺,并用白玉酒杯賞眾人酒。萬壽節(jié)生日宴,皇帝用萬壽無疆琺瑯酒杯、酒壺,也用萬壽無疆琺瑯酒杯賜眾人酒。
清代皇帝使用的酒具處處體現(xiàn)皇權(quán)。古人云“器以藏禮”,酒器有表現(xiàn)身份地位的功能,反映上下尊卑的差別。因此,這些奢華的酒具除了有使用價值、觀賞價值以外,更主要的作用是體現(xiàn)一種皇權(quán)象征。酒具中除了附有皇帝專屬的顏色以外,還有專屬的紋飾,這是一種威嚴,是有規(guī)定的,不可侵犯的。
高3.3厘米,口徑10.02厘米,重114.3克。撇口,斂腹,一鰭,一耳。用乳白瑪瑙制成,通體光素無紋,內(nèi)隱鱗紋。
總之,沈陽故宮院藏的一件件清宮酒具,不僅展現(xiàn)了清宮酒具的美,更像是在傾訴著滿族飲酒器具的發(fā)展史,也體現(xiàn)了滿族崇尚融合的民族精神,美化生活的創(chuàng)造精神、件件酒具本身都蘊藏著豐富文化,而且從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清宮酒具其實就是滿族的酒具發(fā)展歷史與滿族的發(fā)展史的寫照。只有真正了解滿族歷史,才能真正揭開滿族酒具成長史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