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林
【內容摘要】在以成績?yōu)橹鞯膯我辉u價標準下,學生被人為地分為“優(yōu)等生”、“差等生”。“優(yōu)等生”容易有的一個不良的性格是“過分追求完美”,本文結合心理咨詢個案,探討了此不良性格的表現(xiàn)、成因及輔導策略,以喚起人們對“優(yōu)等生”心理健康的關注。
【關鍵詞】心理輔導 “優(yōu)等生” 過分追求完美 表現(xiàn) 成因 輔導策略
【案例介紹】張某,女,18歲,高二某班學生。感覺學得很累,重大考試前經常失眠,不知該怎么辦;該生人際關系一般,在班級中沒有知心朋友,遇到問題時無人傾訴,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感到困惑:為此,到心理咨詢室尋求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幫助。
自述:家庭教育氛圍較民主,父母對自己很關心、疼愛,學習上從不給施加太大壓力。自小學習成績很好,初中時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進入高中后,成績在班中仍屬于上游水平。學習目標是考南京大學(通過班主任側面了解到:以她目前學習現(xiàn)狀來說,這個學習目標定得過高),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對目前成績不滿意,很想將名次再提前些,害怕被別人趕上,放棄了很多娛樂時間。在人際交往方面,覺得對很多人看不順眼:有的人看上去很傲慢,有的人好顯示自己,有的人胸無大志,只知道談吃談玩。在與人交往時,經常會像老師一樣“教訓”別人。
一、“過分追求完美”的內涵
追求完美是一種人格特質,即在性格中具有凡事追求盡善盡美的傾向。綜合Hamachek、Rice、Slaney和Parker等人的研究,追求完美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正常追求完美,有較高但又不是極高的標準,做事有條理有組織;另一類就是過分追求完美,有極高的標準,但又特別害怕犯錯。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研究都表明:過分追求完美與焦慮、抑郁、強迫癥、厭食癥、自殺等顯著相關,此外,過分追求完美還會導致精力衰竭、失眠、頭痛等身心障礙。
通過咨詢、測量和側面了解,發(fā)現(xiàn)張某屬于過分追求完美。
二、學生“過分追求完美”的主要表現(xiàn)
1.設定的標準、期望過高
任何人和事,完美是相對的,而不完美才是絕對的,才是真實的存在。過分追求完美的學生往往對自己、他人或社會設定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標準,常會忽視自己、他人、社會的實際情況。
2.自我評價過于依賴成功和成就
過分追求完美的學生對于自我的評價往往建立在行為的結果上,若成功了,取得成就了,就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反之,則認為自己毫無價值,忽視了自己努力的過程。
3.批評過多,賞識過少
過分追求完美的學生對于自己、他人、社會的缺點與不足關注過多,往往不允許自己、他人、社會犯錯誤,稍微犯錯,就會嚴厲地自責,指責他人,埋怨社會等。同時,對自己、他人、社會的優(yōu)勢關注過少,過于吹毛求疵,很少以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及社會。
4.學習與生活過于秩序化與條理化
過分追求完美的學生往往過分地苛求秩序和條理性,甚至有強迫化傾向,非常重視細節(jié)、要求精確、恪守時間、過于理想化等。
5.對失敗過于恐懼
過分追求完美的學生往往過于擔心出錯,甚至一點小錯也會使其認為未能達到預定的標準。這種心態(tài)使個體對失敗的恐懼壓倒了對成就的追求。
張某到心理咨詢室求助,表面上看是學習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但通過深入咨詢,詢問班主任,側面了解情況及專業(yè)測試,發(fā)現(xiàn)根本問題是“過分追求完美”的性格。她的學習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都是由“過分追求完美”的性格引起的。如果咨詢僅僅停留在學習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層面,而沒有深入到“過分追求完美”的性格層面,那么,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利于其健康成長。
三、“過分追求完美”性格的成因
1.父母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
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兒童時期,此時的家庭因素對兒童性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父母不切實際的高期望,過度的批評責罰會使兒童不斷處于緊張之中,產生不安全感。為了獲得贊許,避免懲罰,兒童做事往往會力求盡善盡美;過于保護、溺愛會使兒童形成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這類兒童為了贏得父母持續(xù)不斷的愛,他們會寧愿放棄自己的個人喜好和觀點,按照父母的高期望學習與生活;父母若以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兒童成功與否的惟一指標,就會使得兒童拼命追求學業(yè)上的高成就和盡善盡美。
2.學校不當?shù)慕逃绞?/p>
霍華德·加德納博士指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單一的,主要由八項智能組成,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yōu)勢組合,都有著聰明之處。而傳統(tǒng)的教育評價標準單一,偏重傳統(tǒng)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智能),偏重學習活動,偏重競爭,人為地分出“優(yōu)等生”、“差等生”?!皟?yōu)等生”由于在學習的競爭中長時間處于優(yōu)勢地位,容易產生不恰當?shù)膬?yōu)越感,為了在學習的過度競爭中繼續(xù)保持這種不恰當?shù)膬?yōu)越感,往往會力求盡善盡美。如果教育者再對“優(yōu)等生”有高期待,則會進一步強化“優(yōu)等生”過分追求完美。
3.學生錯誤的認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為方式
學生錯誤的認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為方式是形成“過分追求完美”性格的內部根源。這種學生不能接受自己有缺點,犯錯誤;認為通過努力,可以實現(xiàn)“完美”;過分看重成績和名次;設定過高的不切實際的目標;事事與人比較,卻很少與自己過去比較:這些錯誤的認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為方式往往會使學生形成“過分追求完美”的性格。
通過咨詢發(fā)現(xiàn),張某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恰當、科學(例如其家庭教育氛圍比較民主,父母對她的期望也適中)。張某“過分追求完美”性格的形成主要與童年時期家庭之外的環(huán)境及她錯誤的認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為方式有關。
四、對“過分追求完美”學生的輔導策略
1.家長要改善教養(yǎng)方式
家長要抱有平常心,降低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值。對孩子的關愛要適度,不要過分投入,尤其不要讓愛成為孩子沉重的心理負擔。
采用民主型、賞識型家教方式,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氣氛,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并且經常和孩子一起欣賞這些閃光點。
2.學校要采用多元評價體系
學校要從學生發(fā)展、健康成長目的出發(fā),建立有利于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多元評價體系,特別是學生潛能的開發(fā)和個性的張揚,而不是僅僅以成績作為單一評價標準。
3.輔導學生改變錯誤的認知、信念和不合理的行為方式
(1)讓學生學會欣賞。教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和社會。使他們懂得完美是相對的,是理想狀態(tài),而不完美才是絕對的,才是真實的存在。放棄“完人”、“超人”的思想,既能看到自己、他人和社會的長處和進步之處,也能接納其不足,學會以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
(2)調整過高的目標。指導學生在設定目標時應從自身現(xiàn)狀出發(fā),設定“跳一跳,摘得到”的目標。一個人只有為符合實際、適合自己的目標去奮斗,才會有充實感和成就感,才能使人有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信心和勇氣。
(3)正確看待學習成績,樹立過程意識和事業(yè)意識。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是一種成長,一種樂趣。學習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有什么樣的過程,就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在學習中樹立事業(yè)意識,為了將來的事業(yè)而學習是一種高尚的享受,而不僅僅是為了成績,也不僅僅是為了考大學。
(4)改變比較方式,多縱向比較,少橫向比較。要多與自己比,少與別人比,只要自己和過去相比有所進步,就應感到快樂。
(5)正確認識失敗和挫折。引導學生認識失敗和挫折具有普遍性,是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每一個人都會遇到。要學會正確進行成敗歸因,一般來說,應把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于是否勤奮與努力:成功是勤奮與努力的結果,下次繼續(xù)努力;失敗主要是勤奮與努力程度不夠,下次加倍努力。
根據張某的實際情況,經過分析,對其實施多渠道、綜合性輔導: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放松訓練,防治失眠;運用認知療法,改變其錯誤認知和不合理信念,這是咨詢后期的重點:幫助她意識到人際交往態(tài)度的錯誤,轉變交往態(tài)度;幫助她意識到性格上的缺陷(過分追求完美),學會欣賞;引導她認識和調整不現(xiàn)實的目標;引導她正確看待學習成績,樹立過程意識和事業(yè)意識。
在張某上高三時,通過交談、觀察和側面了解得知:她能經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同學,比以前更加自信了;能與同學友善相處,也有了知心朋友;感覺學習與生活比以前輕松多了,不再為成績、名次而學,而是為自己將來的事業(yè)(醫(yī)學心理學)而學。這證實對張某采取的輔導策略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 傅宏. 兒童青少年心理治療[M].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2.
[2] 馬珺、馮澤永、楊小麗. 完美主義心理探析[J]. 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6):87.
[3] 陳曉康. 給孩子卸下“追求完美”——復旦大學研究生“虐貓”事件對家庭教育的啟示[J]. 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3):119.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黃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