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旭斌 楊如美
【摘要】目的 分析、探討血漿NT-proBNP水平與原發(fā)性高血壓左室肥厚和心功能間的關系。方法 選擇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260例,其中伴有左室肥大者200例設為觀察組,左室功能正常者60例,設為對照組。為所有患者采血,檢測血漿NT-proBNP濃度,通過超聲心動圖觀察、計算并比較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左室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與左室重量指數,并采用直線回歸分析數據。結果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平均血漿NT-proBNP濃度分別為(35.31±12.05)pg/ml、(54.11±10.21)pg/ml,后者遠大于前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無顯著差異(P>0.05),對照組患者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左室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與左室重量指數均遠小于觀察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直線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LVMI和血漿NT-proBNP水平呈正相關(P<0.01)。結論 原發(fā)性高血壓且伴左室肥厚的患者具有較高的血漿NT-proBNP水平,測定其濃度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有力依據,反映出患者的心舒張功能和左室肥厚狀況。
【關鍵詞】NT-proBNP;原發(fā)性高血壓;左室肥厚;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在飲食結構、環(huán)境變化、生活節(jié)奏和遺傳基因等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原發(fā)性高血壓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該病屬于一種代謝紊亂綜合征,許多患者會同時伴有左室肥厚,逐漸影響舒張功能,嚴重時還可能導致全心衰竭。有關資料顯示血清N末端B型利鈉肽原(NT-proBNP)水平在冠心病、心力衰竭、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中較高,且其濃度會隨心功能的惡化而增高,對其加以檢測有助于盡早發(fā)現并治療左室肥大[2]。我院選擇260例高血壓患者,并依據患者是否伴有左室肥大分成兩組,通過檢測有關指標,針對
NT-proBNP與原發(fā)性高血壓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關系進行了探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26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與WHO診斷高血壓的有關標準(不是同一日內測定血壓舒張壓≥90 mmHg或收縮壓≥140 mmHg,已經超過2周時間停用降壓藥物或沒有經過降壓治療)相符合,以左心室重量指數(LVMI)女性>120 g/m2,男性>125 g/m2為標準,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共60例患者,左心室均正常,包括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36~79歲,平均年齡(45.31±6.12)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3.12±2.45)年;舒張壓平均為(98.52±11.84)mmHg,收縮壓平均為(153.13±16.72)mmHg。觀察組共200例患者,均伴有左室肥厚,包括男性132例,女性68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45.42±5.58)歲;病程6個月~11年,平均病程(3.23±2.24)年;舒張壓平均為(99.04±11.75)mmHg,收縮壓平均為(152.98±16.57)mmHg。所有患者均為竇性心律,本次研究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腎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糖尿病、心包疾病、瓣膜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病、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在兩組患者之間無統(tǒng)計學上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采集血樣:要求患者保持平臥位,30 min后采集3 ml其手肘部位的靜脈血,馬上放置于預先準備的試管(含有10%EDTA30μl)內,將500 IU/ml抑肽酶加入其中,調節(jié)速度至3000 r/min后離心10 min,在-70℃的冰箱中放置得到的血漿以備使用。②測定血漿NT-proBNP:運用美國博適干式快速、定量BNP檢測儀測定血漿NT-proBNP濃度。③超聲心動圖檢查:運用的儀器為美國惠普SONOS 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所配的探頭具有2~4 MHz的頻率,對兩組患者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IDed)、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LVPWd)、左室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IVSTd)和左室射血分數(LVEF)進行測定,按照公式S=0.0128×體重(kg)+0.0061×身高(cm)-0.1529計算體表面積(BSA),以公式LVM(g)=0.8×[1.04×(LVPWd+LVIDed+IVSTd)3-LVIDed3]+0.6計算左室質量(LVM),最后根據公式LVMI=LVM(g)/BSA(m)2計算LVMI(左室重量指數)[3]。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時采用的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16.0,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并采用x2進行組間比較的檢驗,采用直線回歸分析不同參數之間的相互關系。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血漿NT-proBNP濃度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血漿NT-proBNP濃度平均為(35.31±12.05)pg/ml,觀察組患者的血漿NT-proBNP濃度平均為(54.11±10.21)pg/ml,后者遠大于前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超聲心動圖各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左室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與左室重量指數均遠小于觀察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1。
2.3 直線回歸分析結果
直線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LVMI和血漿NT-proBNP水平呈正相關(P<0.01),即高血壓伴左室肥厚患者的血漿NT-proBNP濃度越高,患者的左心室肥厚程度越嚴重。
3 討 論
人體中的多個組織,包括肺、心臟、脊髓和腦中都分布著腦鈉肽系統(tǒng),但是心室中的心肌細胞才是其主要是合成與分泌部位,所以含量最高的器官就是心臟。通常其調控水平為轉錄,基本上不會因行走、姿勢與鹽負荷的改變而影響血漿濃度,在健康人的靜脈血中具有穩(wěn)定且很低的濃度。然而當心臟擴大或心室負荷過重的情況下,機體會釋放和迅速分解儲存于心肌中的proBNP,產物是NT-proBNP和BNP,可以將心室功能狀態(tài)很好地反映出來。BNP屬于心血管肽類激素的一種,其作用主要包括減少水鈉潴留、促進尿鈉排泄、抑制交感神經活性、擴張血管等,能夠降低血壓,而且對于心肌代償性肥厚與增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而推測高血壓患者血漿中NT-proBNP濃度升高主要是室壁張力與心室內壓力導致的,特別是左室肥大者,所以左室肥大對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子,必須引起足夠重視[4-7]。
楊傳高[8]等在《血漿腦利鈉肽濃度與高血壓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關系》中對血漿腦利鈉肽(BNP)濃度和高血壓病心功能與左室肥厚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其中9例為非左室肥厚者,12例為左室肥厚者,左室射射分數與左室短軸縮短率在兩組間的比較并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腦利鈉肽濃度和E/A比值在兩組之間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腦利鈉肽濃度和E/A比值顯示為負相關,和左室重量指數顯示為正相關。說明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患者發(fā)心舒張功能和左室肥厚情況可以較好的反映于血漿BNP水平中[9]。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平均血漿NT-proBNP濃度分別為(35.31±12.05)pg/ml、(54.11±10.21)pg/ml,后者遠大于前者,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無顯著差異,對照組患者的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左室舒張末期室間隔厚度與左室重量指數均遠小于觀察組,差異顯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直線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LVMI和血漿NT-proBNP水平呈正相關(P<0.01)。陶婷[10]等在《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左心房內徑與血清NT-proBNP的關系》研究中得出結論,NT-proBNP可作為此類高血壓患者左心房重構的生化評估指標。同本次研究結果相符。
心血管致死率與致病率的一個重要預測因子就是左室肥厚,所以左室肥厚的早期發(fā)現和治療能夠為多種疾病的診斷與預防提供有力依據。心臟病早期患者通常會發(fā)生左室松弛性下降,但由于現階段各醫(yī)院很難采用非創(chuàng)傷性方法對左室松弛性進行檢查,所以臨床檢測中可將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左室肥厚程度和血漿NT-proBNP濃度呈明顯的正相關作為依據,從而盡早發(fā)現各種心功能障礙疾病,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廣勝,李新立,許 迪,等.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清腦利鈉肽水平與左室重構的關系[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2,5(2):7-9.
[2] 林 營.動態(tài)血壓及左心室肥厚與認知狀態(tài)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0,(22):57-58.
[3] 方京沖,朱禧星,姬井孟,等.2型糖尿病患者心室肥大與血漿腦利鈉肽濃度的關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13):218-221.
[4] Benjamin EJ,Levy D. Why is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so predictiv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American Jou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2009,(03):168-175.
[5] 徐興森,楊萬濤,劉道燕. 高血壓合并代謝紊亂及對心腎血管的影響[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2,(14):894-898.
[6] van Bilsen M,Smeets PJ,Gilde AJ. Metabolic remodeling of the failing heart:the cardiac burn-out syndrome[J].Cardiovascular Research,2014,(02):218-226.
[7] 王 偉,史曉雨,馬力遠.氯沙坦對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左心室肥厚影響的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02):283-284.
[8] 楊傳高,李紅霞,周亞峰,等.血漿腦利鈉肽濃度與高血壓病左室肥厚及心功能的關系[J].蘇州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23(2):193-194,202.
[9] Suzuki M,Hamada M,Yamamoto K.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 risk marker for incident hypertensive cardiovascular events[J].Hypertension Research,2012,(5):669-676.
[10] 陶 婷,李嫣然,趙詠桔,等.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左心房內徑與血清NT-proBNP的關系[J].檢驗醫(yī)學,2010, 25(6):43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