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嫡庶、長幼、賢愚
      ——皇儲制度的幾點爭議

      2015-07-22 08:14:00霍明宇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100029
      大眾文藝 2015年19期
      關鍵詞:皇位中華書局

      霍明宇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100029)

      嫡庶、長幼、賢愚
      ——皇儲制度的幾點爭議

      霍明宇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100029)

      古代立儲制度,原則上以皇子母親的身份尊卑作為第一考慮因素,即嫡出優(yōu)先于庶出。其次以年齡的長幼之差作為第二考慮因素,即兄長優(yōu)于弟幼。再次考慮賢與不肖等其它因素。這就是被封建王朝代代沿用的“嫡長子繼承制”?;饰坏睦^承資格由先天因素決定,有利于規(guī)避皇位繼承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紛爭,實現(xiàn)皇位的順利過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但是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反對者往往以舉賢授能進行反駁。立長或者立賢,其間的得失利弊需要進行權衡。

      嫡尊庶卑;長幼有序;立長立賢

      在古代社會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中,長與幼、嫡與庶之間有著不可僭越的鴻溝。嫡出的兒子地位重于庶出,哥哥的地位重于弟弟。宗族之內的嫡庶、長幼地位決定了宗族權力的歸屬,嫡長子為繼承皇位的太子,庶子則只能另立為宗。這就是以嫡長子系為主的繼承制度。對于以宗法組織為主要社會結構的中國,宗族最高權利繼承人的選定,關系到家族社稷的穩(wěn)定、綿延,因此,在制度中對皇位的繼承標準進行約定,在執(zhí)行中加以貫徹維護,是宗法社會的核心問題。受到多方利益和歷史因素的制約牽制,每個朝代的皇位繼承制度和實際執(zhí)行情況各有不同,但以嫡庶、長幼為衡量標準設立出的嫡長子繼承制,為多數(shù)王朝采納,而“嫡庶有別”“長幼有序”的思想也因此代表了一定的倫理和社會價值。

      一、嫡庶、長幼的選擇

      在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部落領袖的選舉采取“舉賢不舉親”的禪讓制,繼承人不限于王族血親,亦不存在嫡庶、長幼的考慮。三代之后,隨著禪讓制的廢棄,皇位繼承人往往自皇室成員中產生,皇室諸子的嫡庶、長幼問題也逐漸成為選擇繼承人的依據(jù)。西周初年,周公旦創(chuàng)立了嫡長子繼承制?!洞呵铩す騻鳌贰半[公元年”:“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睗h代何休解釋說:“適,謂適夫人之子,尊無與敵,故以齒。子,謂左右媵及侄娣之子,位有貴賤,又防其同時而生,故以貴也。禮,嫡夫人無子,立右媵;右媵無子,立左媵;左媵無子,立嫡姪娣;嫡姪娣無子,立右嫡姪娣;右嫡姪娣無子,立左嫡姪娣……”1按照這個說法,嫡長子繼承制要求由皇后所生的長子繼承皇位,只要是皇后所生,不論其賢與不肖。如果皇后無子,就要立后宮中級別最高的貴妃之子為太子,這個時候不考慮哪位兒子的年齡最長,而是看哪位皇妃的級別最尊貴,所謂“子以母貴”。由此看來,西周嫡長子繼承制的首要標準是母親身份的貴賤尊卑。在母親身份一樣的情況下,再按照“長幼”的順序進行選擇?!蹲髠鳌は骞荒辍酚涊d,當魯國要立襄公妾“敬歸之娣齊歸之子公子(魯昭公)”為太子時,大臣叔孫豹(穆叔)反對說:“大子死,有母弟,則立之,無,則立長。年鈞擇賢,義鈞則卜,古之道也?!?昭公二十六年,記載王子朝的話說:“昔先王之命曰:‘王后無嫡,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魯國的皇位繼承原則是太子死了由同母的弟弟繼承,如果沒有同母的弟弟,那么就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在其他皇子中選擇繼承人。如果其他兄弟年歲相當,那么就要選擇賢能的那一位。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時期的皇位繼承原則是以母親的身份尊卑作為第一考慮因素,其次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進行選擇,再次考慮賢與不肖的問題。

      嫡長子繼承制創(chuàng)立以來,歷代帝王對其進行了采納和改革。從歷史記載來看,秦代不施行嫡長子繼承制,而西漢對于嫡長子繼承制的執(zhí)行相對較為嚴格。從太祖劉邦到朝中大臣,吸取秦王朝不早確立太子,又廢長立幼使得天下大亂的教訓,認為“天下之命,懸于太子”,“太子正而天下定矣”。4劉邦晚年因寵愛戚姬、如意母子有改立如意為太子的想法,遭到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叔孫通以秦亡教訓進諫:“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shù)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早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豈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誅,以頸血汙地”。5這番話令高祖受到了極大觸動,放棄了廢長立幼的念頭。到了東漢,特別是后期,外戚集團獨攬君權,外戚往往擁立一個個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幼兒皇帝以保證自己專權,讓東漢政權陷入長期混亂,直致滅亡。因此,嫡長子繼承制在東漢的提倡和執(zhí)行不力。魏晉南北朝時期,亂世的政權更迭頻繁,按照嫡長子原則繼位的皇帝極少。隋朝,文帝楊堅廢長立幼,也放棄了嫡長子繼承制。唐代政府提倡嫡長子繼承制,為了維護這一制度,保證兄長的特權,唐代政府還將嫡長子繼承制寫入法律,將舍嫡立庶、舍長立幼視為違法?!短坡墒枳h,戶婚》:“諸立嫡違法者,徒一年。”另,《唐律疏議》解釋唐代嫡長子繼承制的繼承方法和原則:“無嫡子及有罪疾,立嫡孫;無嫡孫,以次立嫡子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子;無庶子,立嫡孫同母弟;無母弟,立庶孫。曾、玄以下準此?!?皇室立儲,先在嫡出的皇子中按照長幼的原則進行選擇,如果嫡出的皇子有疾或者實在無德忤逆,不能“立嫡”,再從庶出的皇子中按照長幼的原則確立繼承人。唐朝前期從太宗到敬宗,嫡長子繼承制得到了較好的延續(xù)。但從武宗到昭宗,宦官把持朝政、確立嗣君,嫡長子繼承制也就不得延續(xù)。宋代統(tǒng)治者從整體上看并不嚴循嫡長子繼承制。宋代皇帝立儲時的嫡庶觀念往往并不嚴明,很多時候是以長幼為序,不分嫡庶。如仁宗、哲宗、徽宗皆為庶出,都是按長幼而非嫡庶的原則得以繼承皇位。元代未能確立起相對固定的嫡長子繼承制,爭奪皇位的戰(zhàn)亂也頻頻發(fā)生。到了明代,皇室的立儲制度又沿用西周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明太祖朱元璋明確規(guī)定:“國家建儲,禮從長嫡,天下之本在焉?!?“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洪武二十八年秋八月,更是頒《皇明祖訓》條章于中外:“后世有言更祖制者,以奸臣論。”9這些都強調了嫡長子制度的嚴肅性。另據(jù)《明史》記載,明神宗孝端皇后無子,恭妃生長子元嗣,鄭貴妃生皇三子常詢。由于神宗寵愛鄭貴妃,“中外藉藉,疑帝欲立愛”。先是有戶科給事中姜應麟上疏請求神宗正名定分,冊立元嗣為東宮,“陛下誠欲正名定分,別嫌明微,莫若俯從閣下之請,冊立元嗣為東宮,以定天下之本以定天下之本”。10后又有內閣閣臣、六部官員為神宗施壓,力主遵守“立儲自有長幼”的祖訓。這一事件竟然堅持了十五年之久,直到神宗不得不立元嗣為太子。清代自雍正王朝開始創(chuàng)立秘密建儲制度。所謂秘密建儲也是從皇子中選擇一位太子繼承皇位,但選擇的標準是皇帝認為賢良者,不再考慮嫡庶、長幼等問題。皇帝駕崩之前,將繼承人的名字秘密寫在詔書上,駕崩之后由要臣公布。這樣,皇帝生前就不再公開冊立太子。清代自雍正起,直至咸豐都堅持遵行了這一立儲制度。清代的秘建制度可以視為對嫡長子繼承制的一種否定,也即是對皇位繼承制度中“嫡庶”“長幼”這一標準的否定。

      二、立長、立賢的爭議

      除了根據(jù)“嫡長子”這一與生俱來的身份標準遴選皇太子之外,皇子個人的才德也成為立儲考慮的要素,很多時候甚至左右著立儲的結果。此外,皇帝和皇子生母的感情、皇室各方面的利益糾葛等也對立儲形成程度不同的影響。其中立嫡長還是舉賢能的問題,在立儲制度中爭議較大。

      立長還是立賢的問題,春秋時期思想界已多有探討?!芭e賢授能”的思想針對擢舉人才而提出,百家之中墨、儒兩家對此尤為推重?!赌印酚小渡匈t》篇專論推賢任能的意義:“故古者堯舉舜于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禹舉益于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湯舉伊尹于庖廚之中,授之政,其謀得;文王舉閎夭泰顛于罝罔之中,授之政,西土服?!?1墨子:“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不以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2墨子祖述堯舜禹的禪讓之行,是提倡將君權授予賢能之人。在儒家理想中,“尊賢使能”也被大力提倡,但與墨家學派有所不同?!墩撜Z·顏淵》:“子夏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3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4荀子也說:“故尊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5“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其人載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16“故能當一人而天下取,失當一人而社稷?!?。17細看先秦儒家言論,雖然十分提倡舉賢授能,但范圍僅限于卿相臣子,并不包括君主。即使荀子也只說“上賢使之為三公”,“三公”是輔佐君主的重臣。這與墨家提倡連君主都要立賢能的思想不同。對于君主的選立,先秦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仍然是立嫡長而非舉賢能。

      先秦儒家在立儲問題上堅持嫡長制而非舉賢授能,其原因與儒家學派的社會治理觀念有關。儒家學派的理想是建立一個長幼尊卑、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社會,在儒家學派看來,也唯有先建立起一個牢固而被普遍認可的等級秩序,才能進一步提出舉賢授能的問題,相比之下,一個牢固的等級體系是更為重要和根本的。而等級體系以先天的嫡庶長幼作為標準就會牢固,若來源于后天賢或不肖的判斷,則容易引發(fā)爭議而不穩(wěn)固。同時,儒家思想把處理家族成員的長幼倫理關系視為最重要的義、禮,用它為社會建立秩序,而立儲問題就是皇室成員以倫理道義昭告天下的過程。要讓這個意義得到實現(xiàn),必然應該按照嫡庶長幼的先后,選擇地位尊貴的嫡長子繼承大統(tǒng)。從維護等級秩序的角度來看,這顯然比選擇一位賢能的國君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一個朝代皇儲確立的制度,與這個朝代的政治思想有密切關系。西漢嫡長子繼承制得到了大力提倡,就與那個時代儒家學者提倡“正名”思想的影響有關。董仲舒發(fā)展了孔子“必也正名乎”的思想,認為“是非之正,取之逆順;逆順之正,取之名號;名號之正,取之天地,天地為名號之大義也?!?8照這種理論,名份一旦確定,其所規(guī)定的尊卑秩序就不能輕易改變,即使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這對太子地位的穩(wěn)定與嫡長子繼承制的實現(xiàn)都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宋代理學家也針對立儲過程中涉及的秩序問題展開了諸多討論,特別探討了春秋時期齊國公子小白和弟弟糾的王位之爭,以及唐代李世民取代哥哥登基為王等事件背后的道義問題。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引述了宋代理學家程頤的觀點:“程子曰:‘桓公,兄也。子糾,弟也。仲私于所事,輔之以爭國,非義也。桓公殺之雖過,而糾之死實當。仲始與之同謀,遂與之同死,可也;知輔之爭為不義,將自免以圖后功亦可也。故圣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若使桓弟而糾兄,管仲所輔者正,桓奪其國而殺之,則管仲之與桓,不可同世之仇也。若計其后功而與其事桓,圣人之言,無乃害義之甚,啟萬世反覆不忠之亂乎?如唐之王珪、魏征,不死建成之難,而從太宗,可謂害于義矣。后雖有功,何足贖哉?’愚謂管仲有功而無罪,故圣人獨稱其功;王、魏先有罪而后有功,則不以相掩可也?!?9在這里,程頤認為齊國管仲和唐代魏征一個是幫助公子糾爭奪王位失敗,轉而投靠了昔日的敵人公子小白。一個是幫助李建民爭奪王位失敗,轉而投靠了逆謀皇位的李世民。兩個人都違背了“忠”的道義,但是管仲卻值得稱道,而魏征則罪不可赦。這是因為,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是庶出,母親的地位相當。而從年齡來看,公子小白年齡更長,按照“長幼有序”的原則,本該即位為王,管仲最終投靠于他是順從了“長幼有序”的倫理原則,這在倫理的層面是道義的;而李世民是李建民的弟弟,皇位本該歸屬于李建民,李世民不該逆謀篡位,魏征投靠于他是先違背了自己對李建民的忠心,又更加不尊重封建社會的嫡長之義,因此要遭到譴責。理學家程頤把重點放在辨明宗族之內的倫常關系上,長幼尊卑的法則是不容破壞和違背的,其神圣與尊嚴關乎整個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是大義。

      從制度實施的角度來看,用一個相對客觀、“天定”的身份標準——嫡尊庶卑、長幼有序來確立繼承人,是將儲君的候選范圍限制到最低,從而使得皇位的繼承資格有比較明確的、可操作性的標準,有利于規(guī)避君位繼承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紛爭,消弭可能引發(fā)的政治動亂,實現(xiàn)王位的順利過渡,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對嫡長子繼承制進行分析說:“蓋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爭。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以天,爭乃不生。故天子、諸侯之傳世也,繼統(tǒng)法之立子與立嫡也,后世之用人之以資格也,皆任天而不參以人,所以求定而息爭也。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賢之利過于立嫡,人才之用優(yōu)于資格,而終不以此易彼者,蓋懼夫名之可藉而爭之易生,其敝將不可勝窮,而民將無時或息也。故衡利取重,掣害而取輕,而定為立子、立嫡之法,以利天下后世?!?0大家都明白立賢的好處,但是“任天者定,任人者爭”,為了避免紛爭不如干脆以先天的身份確定立儲的原則。因為天下安定是更重要的因素,與之相比,一個皇帝才能的賢與不肖對于國家社會的意義就沒有那么重要了。王國維的這段話與儒家思想提倡立嫡長的原因相近。

      當然,說到嫡長子繼承制自身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君主雖然不至于“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但其實際的政治能力對國家的治理也有不可否認的影響。歷史上幼兒、癡呆、昏庸之皇帝誤國的事實,與皇帝選立的失敗自然脫不開關系。因此,歷史上也有極力反對立嫡長而主張立賢能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分析嫡長子繼承制的弊端說:“紂以嫡立而喪商,若立微子之庶,商未必亡也……至于立嫡立長說,尤非確論。漢之文帝最賢,并非嫡子,使?jié)h高祖令其嗣位,何至有呂氏之禍?又如唐太宗為群雄所附,明永樂亦勇略著聞,使唐高祖不立建成而立太宗,明太祖不立建文而立永樂,則玄武門之變,金川門之難,皆無自而起,何至骨肉傷殘,忠良慘戮。此立嫡立長之貽害,不大彰明較著乎?21他進一步指出嫡長制“夫興賢之說,后世固不可行,顧于諸子之中,獨不可擇賢而與之,必拘于以長以貴之小節(jié),而不為天下萬民擇賢君而立之,是直以祖宗社稷為輕,而以己妻媵娣為重。千金之家,有所不可,而況天下萬民之大乎?”22

      相對于嫡長子繼承制將皇位的繼承人圈定在一個固定和有限的范圍,立賢的標準的確具有較大的寬松性和進步性,但這種寬松卻帶來了一定的隨意性和引發(fā)爭端的借口。賢與不賢本身是一個主觀評價的問題,往往取決于君主個人的判斷、好惡,甚至可能受到權臣或寵臣的操縱。標準不容易把握,就等于喪失了標準,忽略了制度的嚴肅性。另外,覬覦皇位的皇子也往往揣測君意,刻意在皇帝面前表現(xiàn)賢能,而在朝中暗蓄勢力,以“賢能”作為廢掉嫡長自立為王的合理根據(jù),這樣立賢又被利用成為對抗嫡長的陰謀,引發(fā)朝廷內亂。因此,立賢的標準帶來的隱患也令歷代帝王心存芥蒂??v觀歷史,如果嫡長者的表現(xiàn)不是過分頑劣忤逆,無德無能,優(yōu)先冊立嫡長者的標準仍然被多數(shù)朝代所采納和認可。再從實際的政治生活來看,皇室立儲在原則上往往選擇嫡長子而不以賢能為標準,這在執(zhí)行過程中也往往得到朝臣的維護。例如,魏晉時期,曹操主張立賢不問嫡庶、長幼:“操于諸子,將擇才而與之,意不專在嫡”23這遭到朝中大臣的紛紛反對。支持長子曹丕的尚書仆射毛玠說:“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24崔琰更是堅決:“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之?!?5從大臣們的堅持,也可以感受到按照先天的嫡庶長幼決定皇儲的原則,對于順利立儲、安邦定國的意義。

      注釋:

      1.[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注疏·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春秋公羊傳注疏》,總第2197頁.

      2.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譯注.《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514頁.

      3.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譯注.《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2006頁.

      4.[漢]賈誼著,方向東譯注,《新書·卷三·保傅》,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160頁.

      5.[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張守義正義,《史記》,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八冊,總第3281頁.

      6.[唐]長孫無忌等編纂、疏議,岳純之點?!短坡墒枳h·戶婚》(立嫡違法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99頁.

      7.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二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總第482頁.

      8.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五十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總第1000頁.

      9.[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卷三·太祖三》.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53頁.

      10.[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列傳第一百二十一》,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069頁.

      11.方勇譯注.《墨子·尚賢上》.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2頁.

      12.同上

      13.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顏淵篇第十二》.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129頁.

      14.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卷三·公孫丑章句上》.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71頁.

      15.楊伯峻譯注.《荀子譯注·君子第二十四》.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54頁.

      16.楊伯峻譯注.《荀子譯注·君道第十二》.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70頁.

      17.楊伯峻譯注.《荀子譯注·王霸第十一》.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155頁.

      18.[漢]董仲舒著,張世亮,鐘肇鵬,周桂鈿譯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66頁.

      19.[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七·憲問第十四》.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44頁.

      20.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第八冊)《觀堂集林》(卷第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頁.

      21.[清]慶桂等編纂.《國朝宮史續(xù)編·卷之十一·典禮四》.北京古籍出版社,上冊,第86-87頁.

      22.清]慶桂等編纂.《國朝宮史續(xù)編·卷之十一·典禮五》.北京古籍出版社,上冊,第100-101頁.

      23.[宋]葉適著.《習學記言序目·卷二十七·魏志》(下).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84頁.

      24.[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漢紀六十》.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195頁.

      25.[宋]司馬光編著.《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漢紀六十》.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194-2195頁.

      猜你喜歡
      皇位中華書局
      從遼代皇位繼承制度看契丹族的漢化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52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潛心磨礪 精益求精
      出版參考(2019年2期)2019-03-25 06:54:44
      略論清朝皇位繼承制度
      大經貿(2018年7期)2018-08-29 11:20:10
      論東漢皇位繼承的主要模式
      遼朝皇位繼承研究
      建筑史話
      中華書局第二屆“雙十佳”圖書評選揭曉
      出版廣角(2015年18期)2015-05-30 12:11:08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學術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成武县| 高邮市| 桃江县| 从江县| 安远县| 嘉定区| 双流县| 濮阳市| 乐陵市| 临沭县| 潮州市| 拉萨市| 静乐县| 北流市| 江津市| 富民县| 哈密市| 旅游| 黄冈市| 玉门市| 临桂县| 南安市| 合山市| 长垣县| 临漳县| 弥渡县| 栾川县| 开封市| 天峻县| 德化县| 文山县| 通辽市| 密山市| 柳州市| 嘉义市| 奉化市| 武川县| 高雄市| 巴中市| 土默特左旗|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