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汕頭大學文學院 515063)
論《大宗師》之“一”
徐 敏 (汕頭大學文學院 515063)
“一”作為古代哲學當中一個重要的字,在莊子的哲學思想當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有著齊同萬物、天人合一的含義,也代表著天地未分之時自然、純一的狀態(tài)。在《大宗師》當中,“一”的這兩層意思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
一;一樣;萬物之源
《大宗師》為《莊子·內(nèi)篇》中極為重要的一篇文章,本文以“道”為宗師,自此展開論述。在《齊物論》當中,莊子就提出了“道通為一1”“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2”等重要觀念。到了《大宗師》,莊子依舊秉著此觀念,闡釋作為“宗師”的“道”。莊子也并未離棄“一”這個字。從“故其好之也一”到最后“乃入于寥天一”,這個字在本文中出現(xiàn)過十四次。
“一”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3在道家的觀念中,“一”象征著“整體”和“同一”。在《大宗師》中,這十四個“一”中也有著復雜的含義。
《大宗師》是論述“道”及得“道”者的一篇文章,全文的根本主旨是以“道”為宗師,“道”即為“自然”。文章開篇即開始說明當人有了“知”之時,便已破壞了生命的整體性。在否定了人們現(xiàn)在的生存狀態(tài)后引出“真人”和“真知”的辯解。莊子在此強調(diào)了“道”的作用,從“道”的角度看來,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同一的。他描述了得道之人——真人的種種狀態(tài)。
緊接著,莊子回歸到“道”本身。在莊子看來,“道”即為“順其自然”。他認為人們運用知識來有心而為,不如順乎自然。之后,莊子在下文解釋“道”是“自本自根”的,在天地產(chǎn)生之前,道便已經(jīng)存在,它不僅是天地萬物之所以生存的根據(jù),也是天地萬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本原。得道之人便能體驗“天人合一”的精神。下文的寓言故事引出了“得道”的方式,即“外”,亦為“忘”——忘天下,忘物,忘生死。忘掉一切,依乎自然,就能獲得生命的本真體驗。
從某種角度上而言,《大宗師》即為一篇歌頌“道”的文章,文中無不體現(xiàn)出莊子順乎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通過“忘”到達“物我為一”的境界,從而成為得道的“真人”。如同莊子其他的篇章一樣,混同世間萬物而為“一”同樣是《大宗師》中的重要命題。
1.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
在這個句子當中,“一”的含義應當理解為“相同,一樣”。在這里,整個句子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他對于事物的愛好是一樣的,對于事物的不愛好也是一樣的。莊子是不贊成“成心”的,成心即為偏見,喜歡與厭惡在他看來即為有“成心”,“好”與“弗好”兩者的區(qū)分不存在,因此在他看來那么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當然是相同、一樣的。
2.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
在這里,“其一”指能同于天道,與天為友的人。曹礎基說:“天包羅萬物,故從相同方面說,與萬物同,就是師于天。4”與天交友的人,應該去除“成心”,對待事物都是同一的,這樣的人才能與天相交。“其不一”,即為束縛于凡情,與人交友的人。在社會當中,一個人對待所有的事物都一視同仁是及其困難的,而當“成心”出現(xiàn),我們能夠與他人相伴之時,便只能與人為友,而不能與天為友。真人的魅力之處便在于,無論是對人對天,他的態(tài)度都是同樣的,這種“一”便是他以“道”為宗師能夠達到的目標。
因此,在這個句子中,“其一”指對待天地萬物秉持同樣的態(tài)度,是拋棄世俗情感的束縛的,是與天相交時的態(tài)度;“其不一”則代指凡情,受凡情影響,對于不同的事物人們會有著不同的態(tài)度,這是用于與人相交的。得道的真人不管是與天交友或是與人交友,他們的態(tài)度始終是一樣的,在他們眼里,天與人都是同樣的?!捌湟灰惨?,其不一也一”當中,第二個和第四個都當理解為“同樣”。
3.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曹礎基在《莊子淺注》中解釋到:“一化,一切變化?!?張默生則解釋為:“一化者,萬化之原也。”6在此,筆者認為“化”為“變化”,“一”即為萬物之源。變化是為追求混同萬物的境界,天地合一,所有的東西都不再有區(qū)分。這里的“所待”即為“道”,而“道”所能帶我們走到的世界是混同萬物的,因而,在這個句子當中,“一”可以解釋為“一切”,但它的同時也包含著“整體”的概念,這個“一”,不僅僅是“一切變化”的“一”,更是“萬物合一”的“一”。
4.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也。
生死存亡在普通人看來是不相同的,生者歡樂死者哀傷。而對于子祀、子輿、子犁和子來這些得道之人來說,他們要忘生忘死,對于他們而言,生與死是相同的、一樣的,“生死存亡是一體的”。這個“一”,在這里的意思同樣可以解釋為“相同,一樣”。能夠忘記生死,知道死生沒有什么區(qū)別的人,就是他們要找的道同志合的朋友。
莊子在本文中解釋了“道”之后,便回到如何得道這個問題。他說明要得道就得忘生忘死,知道生死本是一體的,它們無從分開,也無需區(qū)別對待。這是修道的人必須要理解的。
5.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本句中的兩個“一”當是相同意思。從整段看來,這里是說:一個用模子作的人形,說:“我是人!我是人!”造物者必定會認為它是不祥之物。那么把天地當成這個爐子,把造化者當成鍛冶的工人,人生存在這個大爐子之中,哪里會有不適宜的地方呢?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一”在這里可以理解為“一旦”的意思,一旦用模子刻成的人有了人的自覺,造物者必定會認為它是不祥的,而一旦能夠?qū)⑻斓乜醋饕粋€大爐子,將造物者看成那個冶金的人,就會明白天地之間沒有什么地方不適合待的,生與死也沒有什么可怕的,命運也沒有什么不能順從的。
6.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
成玄英解釋“一氣”為“天地未分的混沌狀態(tài)7”?!耙弧弊鳛橐粋€重要的古代哲學概念,指萬物的本源,也指由“道”派生的原始混沌之氣。曹礎基解釋“一氣”時說:“道的作用是支配著天地萬物的,所以叫天地一氣。游乎天地一氣,即順著道的作用而游。8”莊子希望能夠順著道回歸到天地初開的原始狀態(tài),追求的是混同萬物、冥一變化的境界。子桑戶他們要與造物者為相交,必然要回到造物者造出的萬物為一的世界當中去。因而,“一氣”便是天地未分時候的狀態(tài),在這個狀態(tài)之下,物我不分,忘生忘死。
7.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對于“乃入于寥天一”,林云銘的解釋為:“乃入于寥而不紛、天而不人、一而不二之域?!?莊子在《齊物論》中說過“道通為一”,《大宗師》的主題是“以道為宗師”,而在“道”的視野之中,從“道”的角度來看,所有事物的本質(zhì)是一般無二的。在本句當中,我們可以讀出如下意思:完全聽任自然的安排,就能夠進入到自然的純一境界。這個“一”,有著純一、無二的意味。
總體看來,在這十四個“一”當中,包含著莊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和“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上面的分析中,莊子在《大宗師》中間的“一”,主要是將其放在哲學意義的層面上來講,從這個方面來看上述的十四個“一”,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將“一”作為“相同、一樣”的意思,另外就是“萬物之源,天地未分時的混沌狀態(tài)”的意思。
1.作為“相同、一樣”的“一”
《大宗師》中很多的“一”釋義為“一樣”這個“一”與“二”相對的。道家認為道生出天地未分的混沌之氣,隨后天地分開,便出現(xiàn)“二”。有了“二”,就有了兩極的區(qū)分,陰陽的不同,也有了喜與惡,好與壞,美與丑的區(qū)別,在這種二元對立的環(huán)境之下,人難以不帶偏見的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成心”也就隨之而來。
莊子在《齊物論》中說過要去除成心,因此,就不得不將這種二元對立“合二為一”。莊子不時地提及到要將不同的事物看作是一樣的,并提出“道通為一”的概念,從道的角度來看,無論貌美的王嬙,還是丑陋的癩子,其本質(zhì)都是一樣的。在天地之間,站在道的高度上,無論生死、美丑都無需計較。真人作為得道之人,看待世間萬物就應等同視之,表面上一樣的東西是一樣的,表面上不一樣的東西本質(zhì)上也是一樣的。與其痛苦地喜生惡死,相濡以沫,不如回歸到道的世界里在天地之間歡快地暢游。
莊子在這里用“一”字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二元對立的世界讓人活得痛苦倒不如“兩忘而化其道10”,秉著“道通為一”的立場,去除個人偏見,將萬物等同視之,從而順乎自然,活得無憂無慮。
2.作為“萬物之源、混沌之氣”的“一”
“一”在古代中國有著很強的哲學意味,莊子繼承了老子“道生一”的思想,這個指代萬物之源的“一”在莊子的思想體系中同樣很重要。
莊子認為最原始的社會才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社會,是最完美的狀態(tài),文明的出現(xiàn)打破了原始社會的生態(tài)結(jié)構(gòu),人類應該要回到那種原始的狀態(tài)當中去,回歸到生命之本源?!洱R物論》中莊子提出的“復通為一”正是如此。
《大宗師》中的真人以“天人不相勝”為特征,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這里的真人通過“忘”的方式讓自己與天地混為一體,將萬物合一,自己的心境則回歸到天地未分之時。
莊子看到了二元對立的世界中的種種苦難,追本溯源上去,自然是回歸到天地未分,“一”未分成“二”的世界當中去,這種苦痛自然就能終止。那是未曾破壞生命的本真狀態(tài)。在混沌日鑿七竅而死的寓言里我們也能清晰的看到,混沌遭到破壞的時候,死亡也隨之而來
因而,“一”在這里是代表著生命之初的純一狀態(tài),它不能被拋棄,不能被破壞。在莊子的眼里,人類文明破壞了這種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得道的真人和凡夫俗子的區(qū)別就在于,他們能夠通過“坐忘”“心齋”等方式來“游乎天地一氣”,不被凡情所束縛,在自然的狀態(tài)之中過著順應自然的生活。這種順乎自然的思想,即是莊子哲學思想的最根本。
“一”在整部《莊子》當中出現(xiàn)了上百次,它不僅僅是作為量詞的“一”,更是莊子哲學思想當中的一個重要命題?!耙弧笔侨f物之始,天地未分之時便是“一”,它象征著生命之源、天人合一;在天地分開,私心出現(xiàn)之時,它亦象征著去除成心、齊同萬物??偠灾f子的“一”不僅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并且最終回歸到了他“順其自然”的根本哲學思想上去。
注釋:
1.郭慶潘.《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82年1月版,第70頁.
2.同上,第79頁.
3.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上海書店,1985年4月第一版,第1頁.
4.曹礎基.《莊子淺注》.中華書局,1982年10月第一版,第93頁.
5.曹礎基.《莊子淺注》.中華書局,1982年10月第一版,第95頁.
6.張默生.《莊子新釋》.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第131頁.
7.郭慶潘.《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82年1月 版,第269頁.
8.曹礎基.《莊子淺注》.中華書局,1982年10月第一版,第104頁.
9.轉(zhuǎn)自:楊柳橋.《莊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第79頁.
10.郭慶潘.《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82年1月 版,第242頁.
[1]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郭慶潘.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楊柳橋.莊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張默生.莊子新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