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瑜
歷史上,只有縣治所在地才能建孔廟。同安五代立縣后便有了孔廟,廟宇千百年來歷經(jīng)興廢,現(xiàn)為清代乾隆年間的建筑,和古同安的年歲一樣大。孔廟坐落在古縣城里,挨著實驗小學(xué),這樣的布局,似乎是一種可愛的巧合,孔夫子仍舊可以看顧這些活潑的孩子,不忘本分。當我們到達孔廟時,孩子們正當放學(xué),黃色、粉色的校服雀躍在孔廟前,嬉鬧聲充斥著孔廟的安靜院落,為它續(xù)上了生命的活力。
孔廟里,梧桐落葉,鋪滿了石板路,“興賢育才”的古牌坊靜立其中。廟里陳列著許多顏立水老先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同安各處收集來的歷史石雕和碑刻,趕在了文物盜竊猖獗的時期前,為同安留下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作為廈門唯一的孔廟,現(xiàn)今同安的博物館用自己的一磚一瓦,述說著古縣城的漫長歷史。
前人常用“許瀅開疆二千載,朱熹過化八百年”來概述古同安。同安的歷史真的很長,長到千百年的建制流變讓它從一個擁有港口和海岸的廈漳泉黃金三角地,變成了逐漸內(nèi)陸化的廈門“后花園”。先是金門早早從中析分出去,再是嘉禾里變成了現(xiàn)在的廈門島,接著是集美、灌口、翔安劃出,同安一步步失去自己的版圖,被蠶食了大片的海岸線。當年赴京趕考的“古道十八彎”,金門考生登船上岸的五通港,都已劃入了別人的轄境。值得欣慰的是,歷史也長到讓同安處處都能翻找出動則千百年的歷史印記。
在環(huán)城路和鋪前路包圍下的城關(guān),就是被稱作“銀城”的老縣城,形如銀錠,東溪、西溪作為護城河依舊在這里靜靜流淌,匯聚,流向大海。城關(guān)里的古縣衙遺址,現(xiàn)今是舊的政府辦公處。每到朝代更迭,社會動亂,縣衙都是首當其沖,古縣衙已不知被毀過多少次,只是每次都還在原址復(fù)建,里面甚至還保留了朱熹當年喝過的井。鋪前路過去,可以找到一條當年同安通往泉州的古官道,已經(jīng)經(jīng)過休整,在大同街道碧岳社區(qū)里。近千米的官道上,有廈門第一座“小妾坊”——蔡宗德妾楊氏貞節(jié)坊,葉氏宗祠“郡馬府”,清代所立“蘇頌故里碑”,譚維鼎帶領(lǐng)軍民擊退倭寇的“銘恩亭”,碧岳社區(qū)里還留存了一段古建和牌坊,依稀可見當年這里商家云集的熱鬧場面。古同安的牌坊,據(jù)查有80多座,現(xiàn)存的有20多座,文物的密集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再遠一點的地方,同安影視城邊上,還躺著一座700多年歷史的第一溪橋,始建于元大德年間,全長64米。它是同安與金門水運交通的啟運點。直到清末民初,金門往來的行船還可以到第一溪橋停泊,把當?shù)爻霎a(chǎn)的紅糖、花生油、大豆、豆餅、地瓜苗等運往金門。
同安有太多地方值得停留,當年初出茅廬的朱熹在這里勤勤懇懇地干著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同安主簿。勤快又愛玩的朱子,游山玩水,還泛舟到過廈門島和金門,看見好山好水就忍不住要在大石頭上題字,要么就寫寫詩,為這個地方斷一斷風(fēng)水,虧得他這么任性,給同安留下了不少珍貴的遺跡。在同安,朱子是被神化了的人,朱文公的印記無處不在,連婦女出門遮面的紗巾都叫成了“文公兜”。他的話常常一說就準,去金門“采風(fēng)”的時候,說某處“此日山林,他年儒林”,果如是。盡管不知是不是后來人的附會,大家都喜歡借著朱文公的圣口,表達美好的愿望。
千百年的時間,能夠醞釀出多少名人史話,科技巨匠蘇頌、民間醫(yī)圣吳夲、理學(xué)名宦林希元、民族英雄陳化成、語言大師盧戇章……在孔廟里,至今還保留著蘇頌的蘇公祠和林希元的林公祠,城內(nèi)還有蘇頌故居蘆山堂和盧贛章故居。這些隱在城中的歷史,需要有心人的探訪,而那些深藏在山林間的歷史,更需要被一一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