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芬,李娟娟,徐娟明
(桐鄉(xiāng)市中醫(yī)醫(yī)院,浙江桐鄉(xiāng) 314500)
冬病夏治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是根據(jù)中醫(yī)學“天人合一”“子午流注,適時開穴”之理論,在三伏天采用補氣壯陽、祛濕化痰藥物貼敷于肺、脾、腎經(jīng)腧穴上,透過皮膚和經(jīng)絡傳注,進到相應的臟腑,使藥物直接作用到宿痰潛伏之處,將其祛除,或者從汗解,或者從呼吸道、腸道排出體外的外治法[1]。該法不僅能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還能調節(jié)機體免疫,增強機體抗病能力,起到“藥穴同療”的作用。但冬病夏治穴位貼敷致皮膚不良反應較為常見,輕者局部皮膚潮紅、灼熱、瘙癢、輕度刺痛,嚴重者局部皮膚紅腫、水皰、潰爛、疼痛,甚至低熱,給患者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痛苦,甚至成為影響患者不愿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一個突出因素[2]。本院針灸推拿科采用3M 傷口保護膜及燒傷濕潤膏對穴位貼敷后出現(xiàn)皮膚水皰、破潰創(chuàng)面進行處理,并進行比較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入組標準:患有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進行冬病夏治的成年患者,無合并其他嚴重慢性疾病,采用同一方劑制成的藥餅貼敷,每次貼敷時間4~6h,首次貼敷后皮膚出現(xiàn)水皰>1.0cm;排除貼敷部位皮膚有創(chuàng)傷、潰瘍、感染患者,對貼敷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瘢痕體質者,咳黃濃痰、咯血、正在發(fā)熱的患者。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9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A 組(3M 傷口保護膜)和B組(燒傷濕潤膏)各45 例。A 組男18 例、女27例;年齡26~75歲,平均年齡45.6歲;慢性支氣管炎25 例,過敏性哮喘13例,反復上呼吸道感染7例。B 組男21例、女24例;年齡29~72歲,平均年齡46.2歲;慢性支氣管炎21例,過敏性哮喘15例,反復上呼吸道感染9例。兩組患者營養(yǎng)狀況均良好,貼敷前皮膚完整無異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穴位貼敷的方法 取穴:肺俞(雙側)、膻中、天突、定喘(雙側)、膏盲(雙側)。貼敷方劑:白芥子、補骨脂、地龍、膽南星各20g,干姜30g,細辛、甘遂、沉香各10g,研為細末,用生姜汁適量調和,做成中藥餅,每貼含生藥1.5g,每次貼4~6h,貼敷時間為夏季入伏日起,三伏天中每伏的第1天貼敷1次。
1.2.2 皮膚損傷創(chuàng)面處理方法
1.2.2.1 A 組 采用3M 傷口保護膜。水皰未破潰,以碘伏消毒后用無菌針具挑破其基底部,排盡滲液后用等滲鹽水擦洗待干,手持3M 傷口保護膜噴瓶,噴嘴距離皮膚10~15cm 將藥液均勻噴灑于創(chuàng)面。若水皰破潰,在碘伏消毒、等滲鹽水擦洗待干后噴上3M 傷口保護膜,根據(jù)滲出情況間隔6~12h噴1次。
1.2.2.2 B組 采用燒傷濕潤膏外涂。水皰未破潰,以碘伏消毒后用無菌針具挑破其基底部,排盡滲液后外涂燒傷濕潤膏,厚度約1~2mm,直徑范圍大于創(chuàng)面2~3cm。若水皰破潰,按上述方法外涂燒傷濕潤膏處理后用無菌紗布包扎。
1.2.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皮膚損傷創(chuàng)面的治療效果及愈合時間。皮膚損傷治療效果的判斷標準: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紅、腫、熱、痛完全消失為治愈;創(chuàng)面愈合2/3以上,疼痛減輕或消失為好轉;創(chuàng)面無明顯改善或有感染發(fā)生為無效[3]。治愈率+好轉率為總治愈率。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秩和檢驗。
2.1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創(chuàng)面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創(chuàng)面治療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皮膚損傷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
3.1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致皮膚損傷的原因 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導致皮膚不良反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A藥物白芥子濃度過高,白芥子,性味辛、溫,歸肺、胃經(jīng),具有溫肺化痰、利氣散結的功效,據(jù)現(xiàn)代中藥藥理研究證實,白芥子含有芥子油苷、白芥子苷、芥子堿等,其中白芥子苷水解后的產(chǎn)物白芥油具有較強的刺激,可致皮膚充血、發(fā)泡[4]。貼敷時間過長,部分患者不遵醫(yī)囑,認為療效與貼敷時間成正相關,自行延長貼敷時間,有些患者貼敷時間甚至達到24h以上,由于藥物較長時間持續(xù)刺激局部皮膚,導致瘙癢、刺痛、水皰等皮膚不良反應的發(fā)生。體質過敏因素,部分患者由于個人體質因素,對藥物、膠布(固定藥物所需)過敏,導致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強,出現(xiàn)穴位貼敷處出現(xiàn)蕁麻疹、血管神經(jīng)性水腫等皮膚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3.2 不同方法處理皮膚創(chuàng)面的效果分析 燒傷濕潤膏是一種中藥膏劑,由黃連、黃芩、黃柏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止痛生肌作用,能有效保持創(chuàng)面濕潤,促使創(chuàng)面愈合,對促進組織生長有一定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疼痛[5]。但外用燒傷濕潤膏,因其缺少局部屏障作用,無法阻止細菌繁殖,同時油性膏劑使局部粘膩,不適感明顯。3M 傷口保護膜由聚合物、增塑劑、載體溶劑HMDS組成,在皮膚表面噴涂后可形成無色透明膜,該膜防水、防摩擦,氧氣能滲透其膜下,膜下的水及CO2可通過該膜揮發(fā),起到隔離刺激、減低摩擦、預防皮膚擦傷的作用[6-7]。3M 傷口保護膜是一種不含乙醇配方的皮膚保護膜,不刺激傷口,無疼痛感,噴膜后皮膚無繃緊、牽拉感,具有舒適性,皮膚自然呼吸使創(chuàng)面更快愈合[8]。本研究分別采用3M 傷口保護膜及燒傷濕潤膏對因冬病夏治穴位貼敷致皮膚損傷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A 組總治愈率為100%,B組總治愈率為88.8%;A 組平均愈合時間為(2.3±1.1)d,B 組平均愈合時間為(4.8±1.3)d。說明3M 傷口保護膜治療冬病夏治穴位貼敷致皮膚損傷效果優(yōu)于燒傷濕潤膏外涂法。
3.3 使用3M 傷口保護膜注意事項 3M 傷口保護膜應在常溫下陰涼避光保存,使用后立即蓋好噴嘴蓋子;使用時不宜與其他消毒液混用,應用滅菌等滲鹽水擦洗傷口待干,再將傷口保護膜噴于患處;一般24h使用1次,如傷口滲出較多,可根據(jù)情況6~12h重復使用。如傷口出現(xiàn)感染,應配合抗感染藥物治療。
[1]徐洪潔.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護理及健康指導[J].新中醫(yī),2013,45(6):210.
[2]鐘濤,龐慧,何平,等.冬病夏治穴位貼敷致皮膚不良反應的防范與處理[J].新中醫(yī),2013,45(6):177-178.
[3]雷曉霞.紫草油治療三伏貼后皮膚損傷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35(7):169-170.
[4]高學敏.中醫(yī)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410-411.
[5]余海珠,吳劍,羅金丹.龍血竭聯(lián)合濕潤燒傷膏治療Ⅱ~Ⅲ期壓瘡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3,12(12):1155-1156.
[6]李亞莉,崔勇,冀琨,等.3M 無痛保護膜對深靜脈置管后皮膚保護效果的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8,24(7):45-46.
[7]魏惠燕,胡宏鴦,邱瑾,等.聯(lián)合處置技術用于嚴重腸瘺患者1例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3,12(2):197-198.
[8]周寧寧.二種皮膚保護方法用于肛周刺激性皮炎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0,9(4):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