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彤
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實證考察與反思
傅 彤*
“債為法鎖”,古老的羅馬法諺形象生動地闡明了債之要義。不過,根據(jù)古羅馬法,“締約行為應在要約人和受約人之間達成”,“任何人不得為他人締約”,這把法律之鎖只是牢牢地鎖住了要約人與受約人的“二人世界”。這個世界不邀請第三人參與,更不歡迎第三人擅自進入。作為對古羅馬法精華的一種傳承,后世各法系對此奉行不渝。如法國、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均把債權相對性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寫入民法典。①例如,《法國民法典》第1134條規(guī)定:“依法訂立的契約,對于締約當事人雙方具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薄兜聡穹ǖ洹返?41條規(guī)定:“債權人因債的關系得向債務人請求給付?!庇秩缬?在1915年的鄧洛普輪胎公司訴塞爾復里奇公司案(Dunlop v.Selfridge)中,上議院霍爾丹(Haldane)法官寫道:“英國法的基本原則之一,便是唯合同的當事人才有權提起合同之訴,我國法律對合同第三方的權利一無所知?!雹谠谠摪钢?生產商起訴要求執(zhí)行批發(fā)商和零售商之間的合同,法院駁回了這一請求。
然而,即使在羅馬法時期,也存在例外情形?!捌刹鲿r期,關于代理及債權移轉之理論逐漸形成,法學者遂根據(jù)此兩種理論承認享受利益之第三人得以當事人之代理或其債權受讓人之名義向有履行義務之當事人直接請求給付?!雹坳惓?《羅馬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頁。發(fā)展到現(xiàn)代市場經濟社會,第三人大量介入合同關系之中,突破合同相對性,關注合同第三人“話語權”的呼聲越來越高。尤其在第三人利益合同領域,不論是傳統(tǒng)的大陸法系國家還是恪守合同相對性的英美法系國家都已經認可受益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并建立起了較為完善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而在我國,受益第三人的“話語權”卻仍飽受爭議。從2004年深圳刷卡風波到2011年淘寶新政風波,①2004年,深圳40多家大型商場不滿銀聯(lián)刷卡手續(xù)費過高,組成商家聯(lián)盟與銀聯(lián)談判,談判破裂后其中35家以“系統(tǒng)維護”為由拒絕消費者刷卡購物。這一風波迅速波及全國其他城市,不少商家趁勢對持卡消費者提高消費價金。2011年,淘寶網宣布實施新政,大幅度提高商家年費,引發(fā)中小賣家不滿,圍攻淘寶網導致網站一時癱瘓,淘寶商城大賣家為自保紛紛下線停止營運。商場違背與銀行簽訂的持卡消費協(xié)議,拒絕刷卡消費,甚至提高消費價金,網站賣家下線拒賣,直接的受害者就是消費者。如何保護作為銀商、網商協(xié)議之第三人的消費者的利益,成為風波平息之余令人反思的問題。保護作為受益第三人之消費者的利益逐漸走進公眾視野。然而,從法律規(guī)定上看,盡管我國《合同法》第64條已正視合同第三人存在的現(xiàn)實,但僅要求“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責任”②《合同法》第64條規(guī)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的,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這一條文究竟是重申合同相對性原則,還是確立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規(guī)則?合同當事人變更或解除合同的權利是否因此受到限制?當前對此類問題的學理探討雖已頗豐,但在司法實務中,面對受益第三人的現(xiàn)實訴求,法官是如何理解并適用法律的?為此,需要從裁判文書中作進一步的實證考察。
為考察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國的司法現(xiàn)狀,筆者收集整理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中國審判法律應用支持系統(tǒng)、北大法寶、中國裁判文書網等收錄的從1999年至今涉及第三方利益合同的裁判文書,發(fā)現(xiàn)《合同法》第64條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適用五花八門,著實尷尬。即使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二》)第16條對此作出解釋,排除了受益第三人成為訴訟中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可能以后,情況也不容樂觀。
(一)在保險、海商等領域認可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但在其他領域對受益第三人的請求權認定不一
所謂第三人利益合同,又稱利他合同,是指合同當事人約定由其中一方向合同關系之外的第三人給付,第三人因此取得直接請求給付權利的合同。與一般合同當事人不同,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不是訂約當事人,合同的訂立無須事先通知或征得其同意,但其卻享有獨立的請求權,有權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債務人提出請求。③王利明:《論第三人利益合同》,載公丕祥主編:《法制現(xiàn)代化研究》(第8卷),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然而,從筆者搜集的裁決文書上看,當前我國司法實務僅明確認可保險、海商等領域中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對于其他領域受益第三人是否享有獨立請求權卻顯得搖擺不定。
1.判決認可保險、海商等領域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
【案例1】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西峽支公司與王紀信保險合同糾紛上訴案。①河南省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2011)南民商終字第45號民事判決書。河南龍城集團公司為包括王紀信在內的607名職工在人民保險公司西峽支公司處投保意外傷害險,后王紀信意外摔倒受傷,訴請保險公司履行理賠責任。法院判決認為:龍城公司為王紀信所投保險種屬于人身保險合同,是典型的第三人利益合同,當保險事由發(fā)生時,王紀信有權期待得到及時理賠以彌補其經濟或精神損失,這是保險合同簽訂的目的所在。
在我國的保險、海商等領域,存在著大量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案例1中,龍城公司與保險公司簽訂的保險合同就是以王紀信等607名職工為受益人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根據(jù)我國《保險法》第18條的規(guī)定,受益人享有保險金請求權。在保險事由發(fā)生后,王紀信作為受益第三人當然可以依保險合同直接請求保險公司理賠。又如,在海商領域的貨運合同中,實際承運的往往不是與發(fā)貨人簽訂貨運合同的承運人,承運人與實際承運人間的合同實際上是以發(fā)貨人為受益人的第三人利益合同。根據(jù)我國《海商法》關于實際承運人的規(guī)定,對于實際承運人造成的損失,發(fā)貨人享有向實際承運人獨立索賠的請求權??梢?當前在保險、海商等領域的司法實務中,基于單行法的明確規(guī)定,受益第三人對債務人的獨立請求權通常得到明確的保護。
2.判決認為《合同法》第64條堅守合同相對性原則,對第三人的救濟需通過債權人追究債務人的迂回方式實現(xiàn)
【案例2】中恒消費公司與武漢廈中公司、廈華電子公司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案。②最高人民法院(2005)民二終字第90號民事判決書。武漢廈中公司與中恒消費公司簽訂《承包經營合同》,約定由中恒消費公司承包經營武漢廈中公司,承包期限為兩年。廈華電子公司收取承包金1000萬元。現(xiàn)中恒消費公司起訴武漢廈中公司與廈華電子公司作為發(fā)包人違約。法院判決認為:廈華電子公司雖收取了承包金,但并不能就此認定其為發(fā)包人,有如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即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第三人雖受領合同利益,但并非為合同當事人,不受合同約束。合同義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義務者,所產生之違約賠償請求權由合同權利人向合同義務人行使而不歸屬于第三人?!逗贤ā返?4條即作如此規(guī)定。
從判決上看,審理該案的法官顯然認同《合同法》第64條是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堅守與重申,受益第三人僅受領合同利益,不是合同當事人,自然不享有合同當事人所享有的違約賠償請求權。誠然,從文義上看,《合同法》第64條強調的是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而非第三人承擔違約責任?!逗贤ń忉尪返?6條規(guī)定,法官不得依職權將《合同法》第64條規(guī)定的第三人列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依此邏輯,受益第三人不是合同當事人,不享有獨立的請求權,對第三人的救濟則只能通過債權人請求債務人履行后,由債權人向第三人履行的迂回方式實現(xiàn)。
3.判決認可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第三人享有獨立請求權
在保險、海商等領域外,如案例2,盡管有法官以《合同法》第64條為依據(jù)否認第三人的獨立請求權,但在實踐中也有不少法官大膽嘗試,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決。限于篇幅,筆者選取其中4個典型案例予以討論。
從判決結果上看,面對受益第三人的直接訴請,上述四個案件的法官無一予以駁回,反而直接認可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判決支持受益第三人直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不過,從裁判理由上看,四者卻有所不同。在案例3中,審理法官試圖從《合同法》第64條中尋找突破口,然而法條本身并沒有賦予第三人請求權,于是審理法官采用了語焉不詳?shù)摹皯斦J為”支持了第三人的請求,卻未對“應當認為”的正當性作出說明。相比之下,案例4則含蓄得多,盡管審理該案的法官同樣適用了《合同法》第64條,但卻沒有對此作出闡釋。在案例5和案例6 中,審理法官并沒有適用《合同法》第64條,而是另辟他徑,從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原理入手,依照《合同法》第60條全面履行和誠實信用原則、第44條合同的效力和第107條違約責任等規(guī)定支持了受益第三人的獨立請求權。至此,可以明顯看到,在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認定問題上,由于缺乏明確的一般規(guī)則,實務中面臨重重困境乃至出現(xiàn)同案不同判的司法窘境。
(二)在未征得受益第三人同意的情形下,對合同當事人解除合同的行為認定不一
理論上,合同的效力僅發(fā)生在雙方當事人之間,不作用于合同關系外的第三人。當約定或法定的變更、解除條件成就時,當事人可以變更或解除合同。然而,隨著第三人利益合同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突破,合同當事人還能否完全憑其合意行使合同的變更與解除權?從裁決文書上看,當前我國的司法實務作出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解答。
1.判決認為未經第三人同意當事人協(xié)議解除合同的行為無效
【案例7】呂小成訴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宜興支公司、宦俊良保險合同糾紛案。①江蘇宜興市人民法院(2005)宜民二初字第2669號民事判決書。呂小成所在單位宜興市熔煉廠為包括呂小成在內的職工向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宜興支公司投保養(yǎng)老保險。熔煉廠被工商部門注銷后,該廠原會計宦俊良以該廠的名義解除了養(yǎng)老保險合同。呂小成訴至法院要求確認保險公司與宦俊良之間解除養(yǎng)老保險合同的行為無效。法院判決認為:由于被保險人呂小成的加入,合同與呂小成利害相關,只有征得其同意才能解除該合同。保險公司作為從事人壽保險業(yè)務的專業(yè)公司,未盡審查義務,在呂小成毫不知情的情形下僅根據(jù)宦俊良的申請辦理了合同解除手續(xù),該解除行為無效。
2.判決認為未經第三人同意當事人協(xié)議解除合同的行為有效
【案例8】李甲與盧某、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上海分公司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案。②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09)滬二中民三(商)終字第411號民事判決書。盧某為其妻李甲在人壽保險上海分公司投保遞增型養(yǎng)老保險合同,后李甲與盧某離婚,保險公司根據(jù)投保人盧某的退保申請與盧某解除保險合同,李甲訴至法院請求確認保險公司與盧某解除保險合同的行為無效。法院判決認為:投保人盧某作為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享有合同解除權,可以根據(jù)約定解除合同,但無論從法律規(guī)定還是系爭保險合同的約定來看,均未賦予被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保險公司根據(jù)盧某的申請解除系爭保險合同的行為既符合合同約定,亦不屬于我國法律所確定的民事行為無效情形,李甲主張未征得其同意擅自解除系爭保險合同行為無效于法無據(jù)。
從裁判結果上看,兩份判決截然相反。在案例7中,審理法官以投保人未事先征得受益人呂小成的同意為由,判決解除合同的行為無效。而在案例8中,審理法官卻以于法無據(jù)為由駁回了受益人李甲的訴求,認定投保人與保險人合意解除合同的行為無須征得受益第三人的同意。事實上,按照意思自治這一合同法的基本原則,當事人協(xié)議一致即可變更或解除合同。但在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由于受益第三人基于合同享有合理的預期利益,倘若對此不加限制,將有損受益第三人的權益。不過倘若對此嚴加限制,亦有損于意思自治這一私法根本價值所在。那么,這一限制之界限何在?顯然,由于缺乏規(guī)則的指引,實務中同樣面臨著同案不同判之困境。在力倡裁判文書上網,著力做好司法公開工作的今天,如此同案不同判,極易造成司法不公、不廉的負面輿論效應,既破壞法的秩序價值,亦有損司法公信力的建設。
根據(jù)古典契約理論,合同相對性原則的地位堅不可摧。受此限制,第三人依據(jù)合同取得的利益如何得到法律的承認與保護,法律對此保護的限度又是如何,在契約理論的現(xiàn)代化過程中,兩大法系因循的進路不盡相同。
(一)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
大陸法系國家正式認可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以立法的形式賦予第三人直接請求給付的權利,始于1804年《法國民法典》。①丁亮華:《民法判例與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9頁。該法典第1121條規(guī)定:“一人為自己與他人訂立契約時,或對他人贈與財產時,亦得訂定為第三人利益的約款,作為該契約或贈與的條件……”顯然,法典承認“為第三人利益的約款”是有效的,但需附加被允諾人對允諾人進行附條件贈與或對其自己履行義務等嚴格的條件。不過對于這些限制,法院并未理睬,司法實踐對該條的規(guī)定進行了擴大的解釋,①尹田:《法國現(xiàn)代合同法:契約自由與社會公正的沖突與平衡》,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2版,第329頁。結果在現(xiàn)代法國法中,唯一的問題就是當事人雙方是否意圖給予第三人訴訟權利。②[德]海因·克茨:《歐洲合同法》(上卷),周忠海等譯,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57頁。《德國民法典》第328條第1款、第333條則直接規(guī)定,“可以合同約定向第三人給付,此種約定具有使第三人直接取得請求給付的權利的效力”,但“第三人向立約人表示拒絕由合同所取得的權利的,此項權利視為未被取得”。③《意大利民法典》第1411條、《奧地利民法典》第881條、《葡萄牙民法典》第447條、《日本民法典》第537條、《瑞士債法》第112條也作了類似的規(guī)定。
英美法歷史上第一個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發(fā)出挑戰(zhàn)的案例出現(xiàn)在1859年勞倫斯訴??怂拱钢?Lawrence v.Fox),④[英]特雷特爾:《二十世紀合同法的幾個里程碑》,楊帆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頁。上訴法院援引信托原則“依據(jù)向某人做的為另一人的允諾,享受利益者可以提起違約之訴”判決原告勝訴,成為近代英美合同法中第一個認可受益第三人享有直接請求權的判例。到1980年,根據(jù)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302條的規(guī)定,只要合同的雙方當事人作出意欲使第三人從中受益的意見表示,該第三人就有權直接請求債務人履行其允諾的債務。而在英國,近代意義的合同相對性原則在此形成并得以根深蒂固地堅持。盡管英國法律改革委員會曾于1937年嘗試改革,并在“關于《欺詐法案》和對價原理的報告”中提出:當合同以明示條款說明將其中的利益轉讓與第三人時,該第三人可以以自己的名義請求履行合同,并享受合同的任一當事方可以享有的抗辯權。但這一改革沒有奏效,沒有一例案件應用這一提案。⑤傅靜坤:《二十世紀契約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56頁。直到《1999年合同(第三人權利)法》獲得通過,英國法才得以以成文法的形式賦予第三人直接請求權。⑥該法第1條第1款規(guī)定:“在合同明確規(guī)定第三人有權執(zhí)行或合同條款旨在讓第三人受益的情形下,第三人有權執(zhí)行合同條款?!?/p>
(二)第三人利益合同的變更與解除
《法國民法典》第1121條作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典型的立法例,明確規(guī)定:“……如果第三人聲明有意享受此約款的利益時,為第三人訂立契約之人即不得予以取消?!逼渌箨懛ㄏ祰沂艽擞绊懮鯙槊黠@,如《意大利民法典》《瑞士債法》等都承襲了這一規(guī)定,將第三人聲明“接受”作為第三人利益合同不可變更或解除的標準。①《意大利民法典》第1411條第2款、《瑞士債法》第112條第3款。不過,《德國民法典》卻稍有不同。根據(jù)該法典第328條第2款的規(guī)定,合同當事人是否有權不經第三人同意而撤銷或變更第三人的權利的問題,是由當事人予以協(xié)議的問題,當事人對此享有充分的意思自由。如果他們對此未達成明確的協(xié)議,則取決于根據(jù)情況特別是合同的目的推定。
與大陸法系國家不同,英國和美國是以第三人的信賴作為判斷標準的。如美國《第二次合同法重述》第311條規(guī)定:“(1)如果創(chuàng)設義務的允諾條款作出如下規(guī)定,則通過受允諾人的行為或通過允諾人與受允諾人事后訂立的合同變更或解除這一義務的行為是無效的;(2)如果允諾中沒有如此規(guī)定,則允諾人和受允諾人保留訂立事后合同變更或解除該義務的權利;(3)在受益人收到解除或變更義務的通知之前,該受益人正當?shù)匦刨嚵嗽撛手Z,并基于這種信賴而實質性地變更了其主張,或者就這一允諾提起訴訟,或者應允諾人或受允諾人的請求對允諾表示同意,則此種權利終止;(4)如果受允諾人收到為變更或解除允諾人義務而支付的對價,且該對價對受益人無效,則受益人可以就受允諾人已經收到的該對價主張權利。允諾人的相應義務在受益人領受的數(shù)額范圍內解除?!庇?999年合同(第三人權利)法》第2條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即除非合同有相反的約定,否則允諾人和受允諾人在第三人已信賴該合同的情形下不得變更或撤銷合同。
通過對域外國家的簡要探尋,可以看出,盡管路徑不盡相同,但兩大法系國家均已建立較為完善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既認可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賦予受益第三人獨立的救濟請求權,同時亦積極尋求在保障第三人權益與當事人合同自由之間的衡平。反觀我國,情況不容樂觀。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合理借鑒兩大法系國家之經驗,構建我國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成為解決當前我國第三人利益合同實踐困境的關鍵。
(一)對《合同法》第64條的再探討
“司法權的行使總是以實現(xiàn)立法機關的意志,即法律規(guī)范為目的,而決不能受法官個人意志的絲毫影響?!雹诩拘l(wèi)東:《法律解釋的真諦》,載《中外法學》1998年第6期。對《合同法》第64條的理解仍應回歸法立法原義與法條本身。
1.從文理解釋上看,《合同法》第64條明確規(guī)定的是“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責任”,并不要求債務人向受益第三人承擔違約責任,第三人自然不因此獲得獨立的法律地位。
2.從體系解釋上看,該條文規(guī)定在《合同法》第四章“合同的履行”之中,屬于債務履行中“向第三人履行”的一種特別方式,其性質是“經由被指令人而為交付”,是“不真正的第三人利益合同”。從這一角度上看,該條文反而是對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一種堅守,明確將此類合同的效力限制在合同當事人之間。
3.從歷史解釋上看,《合同法草案》第65條第2款曾明確規(guī)定,“第三人可以向債務人請求履行”,不過正式文本刪除了這一表述,可見,立法者在起草之初并非沒有預見到受益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問題,但最終不知緣何回避或放棄了對第三人此種獨立請求權的賦予。
此外,如前引《合同法解釋二》第16條的規(guī)定,顯然也排除了受益第三人成為訴訟中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可能??梢?受益第三人的獨立請求權已經超出了《合同法》第64條的字義范圍,從法律解釋的角度無法得出受益第三人具有獨立請求權的結論。從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之實際、節(jié)約司法成本、提高訟爭解決效率等考量,欲認可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唯有另辟他徑。
(二)確立第三人利益合同一般規(guī)則的再思考
“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雹賉美]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普通法》,冉昊、姚中秋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從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實證考察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當前我國立法僅僅在保險法、海商法等單行法中賦予受益第三人獨立的請求權,缺乏對第三人利益合同一般規(guī)則的規(guī)定,已遠遠滯后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在司法實踐中,盡管仍有法官以《合同法》第64條堅守合同相對性為據(jù)駁回受益第三人的訴求,但同時更應看到,實務中不乏法官為肯認第三人利益合同作出大膽的探索與嘗試:既有以《合同法》第64條為突破口,支持受益第三人的直接訴請,又有以全面履行和誠實信用等原則為據(jù),要求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義務,還有的從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理論入手,認可其實踐效力。這些努力著實令人嘆服。然而,我國畢竟傳承了大陸法系國家的成文法傳統(tǒng),法官不能創(chuàng)設法律,對法律的解釋也不能脫離其原義。結合當前我國單行法中關于受益第三人權益保護之經驗,建立起我國的第三人利益合同的一般規(guī)則,才是當前困境求解之出路。為此,建議對《合同法》作以下修改:
1.在《合同法》第8條合同效力的一般規(guī)定中增設第三人利益合同效力的一般規(guī)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約定向第三人給付的,合同對第三人發(fā)生法律效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奠定理論基礎。
2.在《合同法》第64條中增設合同相對性原則的例外:“當事人可以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給付。如果第三人聲明有意接受給付利益,在未征得該第三人同意的情形下當事人不得隨意變更或撤銷。債務人未向第三人給付或者給付不符合約定的,應當向債權人承擔責任。第三人也可直接請求債務人承擔責任?!狈蓱獙Φ谌死婧贤男ЯΑ⒌谌死婧贤兏c解除等一般規(guī)則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在結構上,宜將該條文從第四章“合同的履行”調整到第三章“合同的效力”之中。
3.在《合同法》第77條“合同的變更”、第93條“合同的解除”中分別增設例外條款,即當事人協(xié)商一致可以變更或解除合同,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在現(xiàn)行立法尚未作出修改之前,為避免實務中出現(xiàn)涉第三人利益合同“同案不同判”的負面效應,建議通過當前最高人民法院業(yè)已建立的指導案例制度,將涉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典型案例確定為指導案例予以公布,明確裁判的準則與依據(jù),統(tǒng)一裁量的尺度。
*作者系龍巖市中級人民法院書記員,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