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玲
洪宗禮版的初中語文教材,每一單元都有單元主題,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但教者在教學時往往將課文與單元主題割裂開來,一味追求文本本身的設計,而忽略了與單元主題的呼應;或者在呼應的時候只是蜻蜓點水,點到即可,未能真正對學生的精神成長起到切實的幫助。
這里的單元主題,不是知識主題,也不是寫作主題,而是文化主題。它以人文性為線索,兼顧語文知識、能力以及思維的發(fā)展,類似于比較文學中的母題。它將看似零碎散亂的文體“一線串珠”,構(gòu)成一個整體。
初二上學期第二單元的單元主題是“愛國情懷”,為了著眼于大語文課堂,為了給自己的教育生命注入新的活力,我在設計該單元第一篇課文《棗核》時,既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更注重“愛國情懷”在學生生命中的滲透?!稐椇恕芬徽n主要抒寫的是海外游子思鄉(xiāng)戀國的情感,這正是“愛國情懷”母題下的一個子題,為了呼應單元主題,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探索:
一、“課前導學”鋪墊情感
在“課前導學”部分,除了基本的字音字形、結(jié)構(gòu)梳理外,我主要讓學生課外分組搜集:1-4組搜集“思鄉(xiāng)愛國”主題的詩詞,5-8組搜集海外游子“思鄉(xiāng)愛國”的勵志故事,這樣既考查了學生組內(nèi)合作搜集資料的能力,又提前鋪墊了課堂的情感。
二、“導入新課”滲透情感
別具匠心的導入往往可以達到 “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它也是激發(fā)學生情感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于是我設計了一個情境導入:(播放《我的中國心》渲染氣氛)“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這一曲《我的中國心》撥動了多少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依戀故土、思念祖國的情懷啊。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現(xiàn)代作家蕭乾先生的《棗核》,去感受海外游子的拳拳愛國心。這樣一個情境,就像磁鐵一般緊緊吸引住了學生。
三、“品味揣摩”體悟情感
古人云:“情乎于辭。”冰心也說過:“文章寫到了有風格,必須是作者自己對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著濃厚真摯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沖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東抄西襲的語言,乃是代表濃厚真摯的情感,獨特的語言?!保ā蛾P(guān)于散文》)
《棗核》這篇精美的敘事散文通過“一線串珠和巧設懸念”,巧妙地構(gòu)思,在看似平淡的語言中流淌出來海外游子“思鄉(xiāng)戀國”的情思。對母題的呼應,一定是建立在充分解讀文本的前提下,否則就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我讓學生找出文中集中表達友人思鄉(xiāng)感情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品味揣摩。學生很快找了出來:“再三”“托”“劈頭”“一……就”等細節(jié)傳情,四個“想”獨白傳情,“栽楊柳、養(yǎng)睡蓮、堆假山,還想種棗樹”行動傳情,“生活越優(yōu)越思鄉(xiāng)越切”對比顯情,“睡蓮的清香迎風撲來,眼前仿佛就閃出一片荷塘佳色”想象展情……找出來后,品讀也是關(guān)鍵。我要求學生在品讀時處理好關(guān)鍵語句(特別是品位的關(guān)鍵詞),多注意語氣語調(diào),“思鄉(xiāng)戀國”的情懷迅速在學生心中蔓延。
對中心句的理解品讀是把握情感的關(guān)鍵所在。這時我讓學生分享之前搜集的海外游子“思鄉(xiāng)愛國”的勵志故事。有同學介紹杰出的建筑大師貝聿銘,“我的根在中國”,雖然身在他鄉(xiāng),魂牽夢繞的依然是祖國;有同學介紹“導彈之父”錢學森,放棄在美國優(yōu)越的條件,克服重重阻撓,回到祖國懷抱,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yè)作出卓越貢獻;有同學給大家介紹了搜狐董事會主席張朝陽……我也給學生補充了作者蕭乾的資料,他是惟一一位從西歐回國定居的戰(zhàn)地記者。這時我再要求學生齊誦課文中心句,學生立即就讀得深沉、熱烈,讀出了由衷的贊嘆、自豪,愛國情懷縈繞心間。
四、“輕吟低唱”升華情感
只停留于文本的解讀,就想讓學生能徹底領(lǐng)悟這種“思鄉(xiāng)戀國”的情感,未免層次太淺了些。我又給學生提供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鄉(xiāng)愁》。沒想到學生拿到手就自發(fā)地吟誦起來。此時學生的朗誦水平仿佛一下子提高了許多,情感相當?shù)轿?,還抓住詩中意象進行了精彩點評。小組內(nèi)的同學又分組展示了課前搜集的思鄉(xiāng)詩詞,學生的情感一下子爆發(fā)了,愛國情懷在教室上空久久回蕩。
五、“口語交際”釋放情感
打鐵需趁熱,針對現(xiàn)在形形色色的“改國籍熱”“海外買房定居熱”,我又即興設計了一個口語交際:你想對這些人說些什么?沒想到,同學們反應強烈,各抒己見,慷慨陳詞,教室里一下子沸騰了。
主題教學不僅可以串聯(lián)組合教材,也可以作為實施教學、改革課堂的一把鑰匙。這樣的教學,容量大,密度強,但學生學起來卻一點不會覺得累?!稐椇恕芬徽n的教學是我對單元主題教學的一點小小的嘗試和摸索,期待方家的批評和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