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剛
【編者按】《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并且抵制抄襲行為?!睂W生在習作中為什么說假話、空話、套話?怎樣才能使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本專輯集中研究這些問題。
寫,與現(xiàn)代人的關(guān)系越來越密切,短信、郵件、微博、QQ、微信;寫,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學生發(fā)短信、發(fā)微信,那熱火朝天的勁;QQ群里欲罷不能,就是不肯下線,可你到班級里去調(diào)查看,有多少學生喜歡作文?其實并不多。學生的作文動力是怎么消失的呢?筆者以為,原因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要求說“規(guī)范”的話
學生說話,用誰的嘴巴?自己的嘴巴;學生寫作,用誰的語言?自己的語言。學生真的在用自己的語言說話嗎?不是的。通常情況下,學生用的是“作文”的話、成人認可的話。學生用的是課本中的語言,那可都是規(guī)范的成人話語。“成人話語”,指成人的文章;加“規(guī)范”兩字,意味著成人的文章都被修飾得一個樣了。讀教材,幾乎分不出巴金和老舍。盡管兩人的語言風格是那樣的不同。學生一直在學習“規(guī)范”的成人話語,幾年下來,自然而然照著“成人的話”來寫。學生已經(jīng)從日復一日的課本學習中得到信號:誰能學著成人的話寫,誰就是勝利者。于是,兒童說的話不再是自己的豐富的、新鮮的話,而是“成人”的。大人美其名曰“成長”。但這是多么可怕的“成長”。
很多人認為,兒童要讀很多的規(guī)范的話,才能開始寫,并用曾國藩教子的故事來證明。曾國藩教育孩子,一定要多讀、多背,讀多了、背多了,寫的時候自能用上,自然會寫。這話,我贊同一半。這一半,也需有個前提,即曾國藩時代。曾國藩的孩子寫文言文。文言文和平時的說話,大不一樣。學寫文言文,需要大量讀文言文、大量背文言文,好比我們學英語,必須大量讀和背。然而母語學習和外語學習不一樣;白話文作文和文言文作文,也不一樣。
口語化寫作時代已經(jīng)成熟。學生不缺語言材料,語言的習得和生活同步,電視,電腦,廣播,鋪天蓋地的廣告,各種各樣的包裝袋、說明書,到處是語言,到處是語言符號,這是一個符號社會?!皟和翘焐脑娙恕保瑑和瘯r不時、冷不丁說出幾句讓你驚奇的話,那話語是兒童獨有的。讀了三年書,兒童的詩的語言就消亡了,為什么?被“規(guī)范”掉了。兒童進入學校,讀規(guī)范的語言,長時間讀成人的規(guī)范的話語,兒童成了“成人”。我看了不少小學畢業(yè)考滿分作文,很悲哀,盡是些成人的話語和成人要的美好。
兒童本身有足夠的詩人的話語等著開發(fā)。教師最要做的,不是往里邊去填空,而是呵護和發(fā)掘,讓兒童用自己的語言來寫。你真要往詩人的兒童的大腦里填語言,那么你一定要注意,你填進去的東西,會不會使兒童淪為“成人”。去KTV唱歌,什么是好歌?適合自己音寬、音高,自己能唱的歌,就是好歌。而別人未必認為這歌好聽。你非要讓學生唱李谷一的歌,說這是經(jīng)典,而學生的調(diào)子其實很適合鄧紫棋。
學生拋棄自己的話語,拋棄熟悉的話語體系,迎合教材的、教師的、考試的、成人的話語來寫,就像拋棄熟練的右手寫字,而用左手寫,怎樣的結(jié)果?除了吃力不討好,除了痛恨寫字,還有什么?學生為什么喜歡QQ、微信、微博?那是因為在那里,想怎么說就怎么說,想怎么寫就怎么寫,那是他的地盤,他做主!
二、要求說“正確”的話
多年前的真理,多年后有可能是“歪理”。“地心說”一直被奉為真理,連阿基米德這樣的大科學家都信?!叭招恼f”一定正確嗎?不斷淘汰曾經(jīng)的正確,才叫發(fā)展。怎么能讓學生老說正確的話呢?學生哪有那么多正確的話呢?若一定要我說正確的話,我肯定不敢動筆。課標也只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從來沒有要求學生說正確的話。然而到了一線的評價操作里,一旦學生作文里說的,別說不正確,就是不健康,也會被一票否決。
百家爭鳴,就是要允許說錯話,允許說不正確的話,只要不說假話。我們的作文教學正好相反,允許說假話,但不允許說錯誤的話、不正確的話。學生作文說空話、套話、假話,也不能怪學生,怎么能怪學生呢?那么小的孩子??!
學生也想說真心話,說想說的話,說自己心底里翻騰的話。學生多的是氣話、發(fā)泄的話、偏激的話,不太正確乃至錯誤的話。寫這些話,教師不認賬,作文考試不認賬!非讓學生說冠冕堂皇的話、美輪美奐的話,怎么辦?——只好說些自己也痛苦的、咬著筆桿擠出來的假話、套話、空話。我一直認為,病態(tài)才是生命的常態(tài)。你別看自己好好的,其實身體正在走向衰老、走向死亡。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也常處于不健康之中,處于修正、改正之中。一個人的思想無法修正了,那就是僵化了,再沒有活力了。
對于作文中的“假話”,朱光潛先生早說了,很多人不會寫作,是一開始就走上了說謊的路。一個人,偶爾說謊,說些善意的謊言,這是正常的。拿起筆來就要說謊,你會愛上這種說話方式嗎?——多么累人的事!誰都受不了。作文也如此,你拿起筆來,寫的不是自己想的話,而是迎合的話、空洞的話。無話找話,累不累?
真心話,學生不敢說、不愿說;心靈深處噴發(fā)的話、跳躍的話,又不敢說,所以只好找些教師喜歡、考試認可的話來寫。你說,會有寫作的動力嗎?學生為什么喜歡QQ、微信、微博?那里的話,不管正確不正確,不管健康不健康,愛說就說,愛寫就寫,在那里,你就是“王”?!巴酢钡母杏X,就是作文的最好的感覺。
三、經(jīng)常說“無用”的話
作文里,學生說自己的話,說真實的、心里的話,作文動力就一定有了嗎?不一定。學生作文里的話,還面臨著被晾在一邊、不聞不問的尷尬。
每個人都在想著他認為的當下最重要的事??茖W家在思考著他認為當下最重要的事,國家元首在思考著他認為當下最重要的事,小學生也在思考著他認為當下最重要的事。作文,用筆說話,說當下生命中的重要的話,目的是要獲得傾聽、獲得對話、獲得回應、獲得關(guān)注、獲得認可。學生正兒八經(jīng)拿起筆寫出來的作文,一次又一次地被當作“作業(yè)”,一批了事,一次、兩次、三次、N次后,還有什么作文的欲望?
打個比方,教代會讓你提案。你饒有興致地提,提一次,“暗”一次;提兩次,“暗”兩次;提三次,“暗”三次,你還會提第四次嗎?寫的話,一直沒人理睬,還有什么好說的?還能起什么勁呢?我不贊成把學生的作文叫做“習作”。我一直把課標說的學生“習作”,稱為“稿件”或“作品”。每一次的作文,都是學生的一個作品。學生寫的話,對于成人來講,或許是“習作”,而對于作者本人——學生來講,那就是他的作品。作文里,學生說真心話、藏在心里的話,說那些不宜用嘴巴來說、特用筆來說的話,居然被當作“練習”,挑幾個錯別字,不痛不癢寫幾句批語、一個等級,了事!
古時,讀書人第一次作詩文,叫“開筆”。開筆禮很隆重。從此,嘴巴之外,有了另一個新的表達、交流的方式。作文,那是心靈的表達、心靈的呼喚、情感的傾瀉、情感的宣泄,那是一個生命成長的聲音。必須關(guān)注學生作文里發(fā)出的生命成長的聲音。錢理群教授說,當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聲音是有價值的時候,他的寫作就會發(fā)生“質(zhì)”的飛躍。然而,學生用文字的方式發(fā)出的聲音,發(fā)出的真誠的、自我的聲音,得到重視了嗎?得到它應有的價值體現(xiàn)了嗎?如果沒有,那么一次、兩次、三次……之后,學生還愿意“寫”嗎?誰愿意一天到晚說“無用”的話呢?
一定要把學生的作文,看成他們的作品。要成就學生的“作品感”,而不是“次品感”。春天到了,班級要去春游,請學生寫春游建議。那是“無用”的作文的典型例子。安全那么重要,春游的時間、春游的地點、春游的遠和近、春游的長和短,哪是一個班級的建議能決定的?對于教材中的習作,教師一定要有強烈的改良意識。以春游為例,不妨改為,請學生向好伙伴推薦一個春游的好去處,伙伴若接受了你的推薦,他游覽回來,寫一篇游記,看你們的感受是否一樣;你的伙伴若沒有接受,那么請他說說為什么,同時,請他也為你介紹一個春游的好去處。
問題不在于解決一次,而在于一次又一次。要建立一個學生拿起筆來說話,所說的話能得到閱讀、回應的機制和平臺。不少教師利用網(wǎng)絡平臺,發(fā)布學生的作文,回應學生的作文。我呢,每周辦一期《班級作文周報》,發(fā)表學生的作文。學生為什么喜歡QQ、微信、微博?那里的話有人看,有人贊,有人回復,再不是那“無用”的作業(yè)!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