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青
綠色教育屬于如何處理好做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關系,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教育范籌。通過實施綠色教育能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與生活中,都能自覺地格守生態(tài)倫理道德,遵循生態(tài)規(guī)律,順其自然走完人生綠色之路。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把“知,情,意,行”和“過程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知識與能力”三維目標有機地融入到綠色教育中。
“低、小、細、實”為原則?!暗汀笔侵妇G色教育的起點要適合我們的教育對象。不搞一刀切,選擇綠色教育的切入點及內容是以學生的年齡、所處地域、傳統(tǒng)風俗文化等因素為原則。“小”是指從一件小事入手,以適當的案例為素材,然后擴大,小中見大。“細”是指綠色教育要全方位、立體的,而并不僅僅在“愛鳥周”“環(huán)境日”“植樹節(jié)”“地球日”等幾個特殊日子里,才開展綠色教育。幾個特殊的日子是短暫的,做什么也都能做到,但關鍵是在平常的日子里,我們應該怎樣做?這才是至關重要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不追求轟轟烈烈,但求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只是栽幾棵樹,種幾支花,而是在課堂與課后,校園與校外,家庭與社會中,都有綠色教育的氛圍?!皩崱笔侵妇G色教育切忌好高騖遠不切實際、遠離學生、遠離生活,造成假大空的現(xiàn)象。諸如:該不該用涂改液,該不該郵寄紙制品的賀卡;用“U”盤或校園網可否取代傳統(tǒng)作業(yè)本;是否改革一下教材每年每位學生一套的做法,該不該實行教材的租借制,循環(huán)使用制;對水、對空氣有污染的化學實驗該不該做,若該做,怎樣設計實驗才能使危害降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有無必要做解剖動物的試驗……
身教大于言教。綠色教育呼喚著有綠色心靈、綠色人生觀的教師,只有這樣,當教師站在講臺上或置身于學生之中時,才能使綠色教育達到形神合一。學生的眼光是雪亮的,一個教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為是否符合綠色,學生心中有數,如果教師的平常生活和行為都是綠色的,那么學生定會心服口服,把眼前的教師當成榜樣效仿之;也會當成一本難得的綠色教材品讀、細讀、審讀,否則,將會使我們的綠色教育實效性大打折扣。
當今的社會,到處充滿了物質的誘惑,人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受到各種廣告的輪番沖擊與轟擊,這些廣告幾乎毫不例外地把他們的產品說成是對人的生所活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或者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或者是符合綠色消費的。在這種廣告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人們的思想很容易發(fā)生變化,為了迎合潮流,不被人看作落伍,為了自己肉體上,或者心理上舒服與滿足,許多人都熱衷于購買名牌產品,追求豪華的家庭裝修,以及各種各樣新的、奇異的享樂方式,面對今天的市場:產品極大豐富、琳瑯滿目、包裝精美……為享樂主義、物質主義和經濟主義提供了現(xiàn)實土壤。在充滿了這些誘惑的時代,教師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守住自己的底線嗎?能守住校園的凈土嗎?教師必須學會“約束本能和約束動物般的欲望”,拒絕毫無節(jié)制的消費方式,選擇適合綠色理念的生活方式。抵制一次性消費和用過即扔的消費習慣,自覺地放棄奢侈享受,及時調整我們的人生觀、消費觀、幸福觀,限制自己對物質生活的過分追求——盡管我們的囊中有了足夠的金錢,不透支地球,不透吃子孫飯,不透穿子孫衣。記住“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生態(tài)消費理念,以《紅樓夢》所說“身后有余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實際行動踐行綠色教育。
寓綠色教育于各學科教學中。學生每天在校園的絕大多數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課堂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所以綠色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但又不能加重學生的負擔。這勢必要求我們的綠色教育以學科滲透為主,在學科教學中,挖掘教材中的綠色內容,以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把綠色教育融合到課堂教學之中。借它山之石,攻綠色教育這塊寶玉(其實,對某些學科或某些章節(jié)來講,就屬于綠色教育,但由于綠色教育與考試分數關系不大,平時教師忽略而已),生物、化學、地理等學科在這方面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對其他學科,只要教師留心、潛心、熱心于綠色教育,那么在相關的章節(jié)中也有綠色教育的素材。當然,切忌生拉硬拽,牽強附會地貼標簽式的綠色教育。如某歷史老師在講到羅布泊時,娓娓道來歷史上羅布泊的生機盎然:花香鳥語、草清水秀……古人云:不適其時,不得伐一木,不殺一獸。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成語出處,自然而然地浸潤了經典教育中的綠色教育。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