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
朝潮的散文有南方溫氳的潮濕,他身體粘著泥土。
怎么說呢。打個比喻吧,他在寫作中游離地表達,枝蔓滿地的敘述,像爬山虎爬滿了磚墻。他有別于他人在虛構(gòu)世界,他正著力虛構(gòu)自己。比如我多年前從他那篇《事物》的散文,多次虛構(gòu)和幻象了自己,我從中讀到他寓言般的寫作的困頓和求索……被定格在自己時間刻度里。他像老虎在打盹,世界還在這里,朝潮已經(jīng)走得很遠了。
或者說,物是己非。
一個作家以生活經(jīng)驗的寫作是不可靠的。
當想象整張開翅膀,世界和自己,你準備虛構(gòu)哪部分呢。
朝潮的《遠行》勾勒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是誰,一個自己?一個虛幻的影子?他的旅途也是虛擬的,從一個叫常山的地方出發(fā),這個人不屬于“人類”,他借詩人蘭波的話說他有關(guān)世界的真相“生活在別處”。他虛構(gòu)的這個人也在“生活的別處”,甚至不知所終,靈魂總在出走,無處安放。從從前的時間和雜七雜八的人到混亂的現(xiàn)場,一個人的遠行從未現(xiàn)實。
他一直在想,準備出發(fā),最后他回到開始的地方。朝潮在表達一個蝸居的世界,一個影子的生活,現(xiàn)實的生活狀態(tài)是時間在空心,困頓和焦慮在瘋長,即便是虛妄的旅途也讓我們裹足不前。推言之,他營造的不再是卡夫卡那樣把人變成了說人話的物,這些變形的人重新回到人的模樣,但人類的想法已被欲望塞滿,無法飛翔。
同樣他的《少年》表達的則是青春期的“永不回頭”,記憶是一次又一次被篡改的履歷。朝潮擔(dān)心的“迷失”在我看來從未離開,每個人的曾經(jīng)有或多或少的一致。
朝潮在如此多的不經(jīng)意中擊中我們脆弱的內(nèi)心,那些毫無頭緒和不可名狀的思緒在他的筆下被放逐。他從生活流中切取時代的截面,這些被他支離和解構(gòu)的意識流始終貫穿于紛繁的時代。他在從中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打開身體潛行,在疾病肆虐的年代。
從另一層面來講,遠行——對于像朝潮后這樣生于1970年后的這一代人也許是奢侈的。他們剛從土地掙脫出來,從一個出生地到居住地,從故鄉(xiāng)到異鄉(xiāng),不斷被遷徙的歷程,構(gòu)成了這一代人精神和心理的變聲期。我在多年前把之命名為“被遷徙掉的一代”,無論他們來自鄉(xiāng)村還是城市,這也許是社會如此激烈的變革帶給他們的烙印。
不褪色的烙印在他的文字中,他寫很小的事,我也經(jīng)歷過他這種寫作里的感受,是些捉摸不定的東西,讓人有種深度的焦慮,也許是疼痛吧,但我還是沒法說清。他,或者我們的寫作就是這樣進行沒有意義的爬行,我們完成的僅僅是生活過程的發(fā)現(xiàn),或者我們什么也沒發(fā)現(xiàn),我們只參與了時代的一段紀錄而已。朝潮的散文要告訴我什么,痛苦嗎?掙扎嗎?無奈嗎?困惑嗎?還是別的嗎?這大概不是他想做的,或者我們要想說的。
對他來說部分遠大于整體的意義,一個逼近現(xiàn)實的判斷,并且這個判斷來自于個體經(jīng)驗的具體感受,它是游離在公共意識之外的經(jīng)驗。
而我作為讀者,和他一起堅定尋找意義之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