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翰 黃利生 伍方財 鄭明章 汕頭大學醫(yī)學院附屬腫瘤醫(yī)院放療科,廣東省汕頭市 515031
多年來,我國對于食管癌患者采用放射治療之后患者的生存率沒有明顯的提高,其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局部復發(fā),針對這一問題,當前在臨床上已經逐步開展提高腫瘤總劑量、同期放化療與增加腫瘤的放射治療敏感性不斷深入探究,而采用甘氨雙唑鈉聯(lián)合放射治療的方法已經逐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诖?,作者對50例經評估不能手術且無法耐受化療的胸段食管鱗癌患者實施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對比分析,分析其放療的安全性,現(xiàn)將具體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經評估不能手術且無法耐受化療的胸段食管鱗癌患者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3.5±5.2)歲。非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男21例,女4例,年齡50~75歲,平均年齡(63.5±5.2)歲。觀察組男17例,女8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4.1±3.5)歲。所有患者經病理確診食管鱗癌,已完成胸部和/或腹部CT增強掃描,沒有腹部CT掃描者行腹部彩色B超檢查;無腹部淋巴結轉移,無遠處轉移。血象 WBC>4.0×109/L,血小板>100.0×109/L,Hb>9g/L;肝腎功能正常;心功能正常。按“非手術治療食管癌的臨床分期”[1]分為T3N0~T4N0~2期(臨床Ⅱ~Ⅲ期)。此前未接受過任何抗腫瘤治療。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單純的三維適形放療,觀察組采用三維適形放療,加用甘氨雙唑鈉聯(lián)合治療。具體如下:(1)放療:采用三維適形放療,靶區(qū)定義:GTV包括原發(fā)食管腫瘤和轉移淋巴結。CTV:食管GTV前后左右外擴5~8mm、上下包括3cm正常食管;淋巴結前后左右擴5~8mm、上下外擴10~20mm。PTV在CTV基礎上外擴5~8mm。PTV劑量60Gy,2Gy/次,5次/周。(2)甘氨雙唑鈉增敏:甘氨雙唑鈉(山東綠葉制藥股份有限公司)800mg/m2,于放射治療前加入到100ml生理鹽水中充分搖勻后,30min內滴完。給藥后60min內進行放射治療。3次/周,每周一、三、五給藥。
1.3 療效判定 完全緩解(CR):所有目標病灶消失,食管吞鋇X線示病灶消失,食管壁柔軟,鋇劑通過順利,胸部CT掃描食管壁無明顯增厚,管壁厚度<5mm,原腫大淋巴結消失,無新病灶出現(xiàn),并維持4周以上;部分緩解(PR):根據(jù)食管吞鋇X線、胸部CT掃描測得所有基線目標病灶最長徑總和減少≥30%,并維持4周以上;穩(wěn)定(SD):根據(jù)食管吞鋇X線、胸部CT掃描測得所有基線目標病灶減少未達PR,或增大未達PD;進展(PD):根據(jù)食管吞鋇X線、胸部CT掃描測得所有基線目標病灶最長徑總和增大≥20%,或出現(xiàn)1個或多個新病灶。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運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運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若P<0.05,則表示組間對比有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的CR+PR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7,χ2=4.367),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2.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不明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856,χ2=0.311),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在我國,食管癌是一種常見的高發(fā)性腫瘤,在確診之后只有約20%的患者可以實施根治性切除手術,有約80%的患者主要是依靠放療聯(lián)合化療[2]。但食管癌采用單純的放療后,5年生存率仍較低,單純放療后失敗原因的70%~80%是由于局部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使得病情復發(fā)[3],影響局部控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腫瘤組織中厭氧細胞的存在。甘氨雙唑鈉是中國自行研制出的一種新型硝基咪唑類化合物,在臨床試驗證明低毒有效的一種厭氧細胞增敏劑,其通過對腫瘤細胞的受損分子中電子進行轉移,提高腫瘤厭氧細胞對于放療的敏感性,從而增加放射線對于腫瘤的厭氧細胞殺滅作用[4]。本文充分表現(xiàn)出了甘氨雙唑鈉對于食管癌的治療具有顯著的放射增敏效果,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且沒有增加毒副作用。甘氨雙唑鈉用于食管癌放療比采用單純的放療具有更顯著的增敏性效果,兩組各項指標對比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另外,放射治療提高局部的控制力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腫瘤的放療劑量以及提高腫瘤對于放射線所具有的敏感性[5]。只單純提高食管癌局部照射的劑量,而不去考慮肺和其他正常組織受量,就很難有效地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假如要提高腫瘤的局部劑量,治療過程中就必須改善照射野設計。相關報道指出,CT所顯示的食管腔和腫瘤之間的關系,有超過80%的病變主要是偏心生長,并且食管照射野寬度在一般情況下都為5cm左右,如果以食管鋇餐所顯示出來的管腔作為射野的中心,就會有一些患者一部分腫瘤出現(xiàn)漏照情況或者處在低劑量區(qū)域中。而采用三維適形放療是當前較精確有效的一種放療方法,在對正常組織的受照體體積和照射劑量嚴格控制的基礎上,在局部加量,對正常組織不增加受量,能夠有效提高食管癌的控制率與生存率[6]。
綜上所述,甘氨雙唑鈉用于食管癌三維適形放療比采用單純的三維適形放療具有更顯著的增敏性效果,能夠明顯提高CR率,增強患者的生存率,不增加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但是樣本量仍需進一步擴大,遠期療效還待進一步隨訪。
[1]殷蔚伯,主編.腫瘤放射治療學〔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7:551-552.
[2]甘氨雙唑鈉臨床研究協(xié)作組,孫菁,王鳳英.甘氨雙唑鈉對食管癌放射增敏作用的生存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11,12(4):12-14.
[3]劉泰福,主編.現(xiàn)代放射腫瘤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1:347-369.
[4]李喜茹,馮建軍,韓憲春,等.甘氨雙唑鈉對Ⅲ和Ⅳ期食管癌患者放射增敏作用及不良反應觀察〔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0,6(11):81-82.
[5]王鳳英,孫菁,鮑云華,等.甘氨雙唑鈉(CMNa)對食道癌放射治療增敏作用的研究〔J〕.中國臨床醫(yī)學,2011,5(4):35-36.
[6]吳珊,孫國平,權循鳳,等.食管癌根治性放射治療聯(lián)合放射增敏劑研究文獻分析〔J〕.安徽醫(yī)學,2011,8(7):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