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擁軍
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yuǎn)流長,而語文這一條文學(xué)長河也是浪花朵朵,異彩紛呈。要品析語文的三重之美,也只能溺水三千,只取一瓢而飲?,F(xiàn)特舉詩人陳敬容的幾句詩,作為品析的例子。
假如你走來
在一個微溫的夜晚
輕輕地走來
扣我寂寞的門窗
一、品朦朧之美
“假如你走來”這句詩便突出了不可確定的朦朧之美,含義是你可能走來,也可能沒有走來,這種不確定激蕩著人的內(nèi)心,一直渴望著思念之人的到來。這種表達(dá)恰如霧中看花,水中窺月,朦朧之美讓人暢想無限。如果換成類似:“你走來,”或“你沒有走來”的句子,則太直白、太膚淺,使詩句的魅力索然無味。正因為詩句流露出太多的不確定,才凸現(xiàn)出語文的朦朧之美,這樣的句子往往使人思慮頓開,產(chǎn)生無限的想象力和持久力。
再如,魯迅的《故鄉(xiāng)》中有這樣的句子:“他們應(yīng)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边@樣的句子朦朦朧朧地讓人感覺到當(dāng)時讓人窒息的社會以及小知識分子的辛酸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于是什么樣的新生活呢?則恰如桃花源一樣清新和渺茫,叫人深思和玩味無窮。再如,《孔乙己》中:“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大約”與“的確”看似矛盾,恰給孔乙己悲慘的命運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讓人隱隱地感到當(dāng)時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油然產(chǎn)生一種無名的辛酸和暢想。正因為語文存有不確定的朦朧之美,才使讀者有了千絲萬縷的感慨和遙想。
二、品意境之美
“在一個微溫的夜晚”,“微溫”一詞的裝點修飾,一下子突出了夜晚的特色。這樣的夜晚不可能有狂風(fēng)暴雨、電閃雷鳴,也不可能人群擁擠、喧嘩聲聲。而應(yīng)該是比較幽雅寧靜,有淡淡的哀愁,有人則是踽踽地前行,有聲則是輕微悠揚,寧靜是夜晚的暖色調(diào),輕愁是夜晚的冷色調(diào),這一暖一冷便構(gòu)成了夜色的意境之美,美得讓人遲疑、美得讓人輕嘆、美得讓人產(chǎn)生一絲絲非分的渴望。若此句中將“微溫”一詞刪掉,意境之美則蕩然無存,畫面的清晰感則默然失色,再也無法調(diào)動人的審美情趣??梢娒钤~的修飾點化會一下子凸顯出一幅攝人魂魄的意境之畫。再如,“枯藤老樹昏鴉”中,“枯”“老”“昏”三個字的巧妙點化,便使詩的意境油然展現(xiàn)出一幅幽暗哀愁的畫面。若就自此一句,下無內(nèi)容,也會叫人肝腸寸斷,哀思綿綿。再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不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等,更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意境之美之絕,不得不叫人驚嘆萬分。
三、品移情之美
“叩我寂寞的門窗”所凸現(xiàn)的就是移情于物。細(xì)想一下,門窗有寂寞的情緒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寂寞的不是門窗,而是坐在門窗之內(nèi)的人。人寂寞偏不說寂寞,而說門窗的寂寞,這樣反而達(dá)到了纏綿悱惻、幽徑通幽的效果,讓人動容,讓人啜泣,讓人深思。這樣的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例如,李煜的《烏夜啼》中的“寂寞梧桐深鎖清秋”,其實寂寞的不是梧桐,鎖的也不是清秋,而真正落寞的、真正被囚禁的就是詞人自己。詞人巧妙地將無盡的哀愁寄托在落葉梧桐和清秋之院,偏不點明自己的憂愁,而讀者一讀便通悟,一悟便有一種蕩氣回腸的空靈動蕩之感。以上的例子的移情手法,還有些人鑿的痕跡,略有一點文學(xué)底子的人一眼便可以辨別明白,而最高境界則是完全達(dá)到物我相融,物我兩忘的程度。例如,陶淵明的“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卻將悠然回歸之情不留痕跡地遷移到夕陽西下、群山霧繞、群鳥歸飛的自然境界之中。再如,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同樣將自己博大的胸懷和崇高的心志深深地隱藏在動蕩的大海和群星璀璨的銀河之中。移情于物看似忘我,實則是無限地擴(kuò)張自我,將自己的志趣充盈于天地的動蕩之中。宇宙的運行便隱露著自己的壯志和胸襟。
概括地說,語文的朦朧之美是不確定的模糊悵惘之美,意境之美則是明朗清晰的山水詩畫之美,兩者看似矛盾,恰恰相輔相成、相克相生,共同彰顯著語文的無窮魅力。至于移情之美則是將至純的情感點化在朦朧與清晰的至美畫面之中,生命的氣息便迎面撲來,似一只白鴿,自由翱翔在白云動蕩的藍(lán)天之中。
品語文之美,會讓人忘卻煩憂,盡在畫中。
編輯 鄭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