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敏
小學階段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因為小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才能獨自去讀書,以此來掌握更多的知識,開闊視野,積累寫作素材,提高語文綜合素質(zhì)。本文就如何借助語文素材,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一、課前培養(yǎng)習慣
課前,教師可針對課文內(nèi)容布置一些有趣的作業(yè),或提出一些有吸引力的問題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之前,教師可引導: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一個和你們年齡仿佛的孩子與敵人展開了一次智慧的較量,你們想認識他嗎?那就好好地讀讀他的故事吧!這樣一引導,孩子們對課文內(nèi)容充滿了好奇心,不僅想讀,而且會細讀。
另外,課前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們查閱資料、做批注的閱讀習慣。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有所感悟的做簡單的批注,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這些習慣如果養(yǎng)成的話,就解決了課外閱讀的一大難題——粗枝大葉。學生的閱讀能力定會不斷提高。
二、課中授之以漁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充分發(fā)揮自己“導”的作用,把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能圍繞某一問題展開思考、討論,使學生能夠主動地進入課文所呈現(xiàn)的情景,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理解課文內(nèi)容,領(lǐng)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從根本上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三、課后遷移運用
語文課堂教學的結(jié)束,并不代表學生閱讀體驗的結(jié)束,而是獨立閱讀的開始。課后的閱讀表達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時,也可鞏固語文閱讀的成果。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有一個單元是關(guān)于動物的四篇文章。分別是《貓》《白鵝》《白公鵝》《母雞》。這一單元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借助典型事例突出這些小動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教學中,學生習得了作者的這一表達方法,就得讓他們學會還能運用,變別人的知識為自己的。于是,我為孩子們推薦了一些描寫動物的文章,如,《我家的小綠龜》《貓頭鷹》《熊貓盼盼》等,還有小說《小鹿斑比》《狼圖騰》等,這樣,讓學生學以致用,既鞏固了學習成果,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還豐富了閱讀內(nèi)容,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大有好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可借助語文課本,在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精心設計,激發(fā)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從根本上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