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嫣
摘 要:越劇是地道的紹興音樂,富有紹興的山水情調,非常優(yōu)美動聽。然而,由于紹興越劇的表演比現(xiàn)在流行音樂的表演顯得死板、單調,在內容上也較陳舊,現(xiàn)在的學生包括青年人都不樂意接受。通過在小學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融入越劇的教學實踐,從一個側面說明紹興越劇的無窮魅力。
關鍵詞:紹興越劇;地方戲曲;音樂課堂
我是一名小學音樂教師,作為紹興人,小時候我經(jīng)常在村子里看到有越劇班子的表演。如今這種演出已經(jīng)很難看到,在女兒周歲時,公公婆婆為了讓寶貝孫女來年能更加健康茁壯地成長,特地請了越劇班子來村里演出,讓我近距離地接觸了紹興越劇。只見幾位演員,聲音優(yōu)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讓人賞心悅目。看完后我就琢磨著,我要讓紹興越劇走進我的音樂課堂,讓我的學生多了解我們紹興人自己的鄉(xiāng)土音樂,對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激發(fā)愛國、愛鄉(xiāng)情感,進一步弘揚、傳承和振興民族音樂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一、地方戲曲“紹興越劇”
紹興越劇已有近150年歷史,用本地方言演唱,越劇發(fā)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qū)嵊縣一帶(古越國所在地)的農(nóng)村。它是以嵊縣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落地唱書”為基礎,并在余姚鸚歌(秧歌)和湖州灘簧的影響下發(fā)展形成的。最初稱為“小歌班”,多是農(nóng)村藝人在農(nóng)閑之際業(yè)余組合唱戲,后逐漸組成職業(yè)“小歌班”,并于1916年進入上海,吸收紹劇、京劇所長,在茶樓以“紹興文戲”之名演出,演員多以女藝人為主,有的戲班全由女演員組成。1938年,紹興文戲改稱越劇。
越劇主要曲調有尺調、四工調、弦下調等,曲調清悠婉轉,優(yōu)美動聽,長于抒情。表演比較真切細膩。越劇有不少優(yōu)秀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追魚》《碧玉簪》《情深》《柳毅傳書》《打金枝》《祥林嫂》《西廂記》《玉堂春》《琵琶記》《孔雀東南飛》等。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越劇是中國五大戲曲種類之一,中國戲曲三鼎甲“探花”。越劇長于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yōu)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當為流傳最廣之地方劇種。
二、豐富課堂教學,激發(fā)學習紹興越劇的熱情
課前我找了些學生聊天,聊及紹興越劇,學生表示都有聽過,但從未認真聽過,如果碰到這種場合他們都是選擇繞道而行。他們認為這種用方言演唱的“較土”的民間藝術怎么聽得懂,聽一會兒就睡去了?,F(xiàn)在的“90后”聽著英文歌、唱著饒舌RAP、喝著可口可樂、吃著肯德基、玩著網(wǎng)絡游戲,他們已經(jīng)不再認識自己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也不再以傳承弘揚自己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而感到自豪。為了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找了很多關于紹興越劇的資料。
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概述了越劇花旦王文娟老師所演唱的越劇片段《黛玉葬花》,劇中黛玉最憐惜花,她認為花埋在土里最為干凈,所以她對美有獨特的見解,同時又說明了她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從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因此黛玉寫了葬花詞,花比喻為自己,寄托她落花般的身世,展現(xiàn)了她性格悲哀的一面?!恩煊裨峄ā氛趋煊裥郧榈拿鑼懀S后再欣賞王文娟老師在《黛玉葬花》這一折子戲中的唱段,學生立刻感悟到越劇是那么平易近人,特別是那清悠婉麗的旋律曲調和富有越劇生活氣息的唱詞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教學素材豐富了學生對紹興越劇的了解,讓學生感受到鄉(xiāng)土文化的燦爛。
三、鼓勵創(chuàng)作實踐,弘揚鄉(xiāng)土文化
許多學生受流行歌曲的影響,這種慢節(jié)奏而又夾帶著鄉(xiāng)土方言的傳統(tǒng)戲曲,已不受學生青睞。在創(chuàng)作教學中,我努力創(chuàng)設合作平臺。我采用了循序漸進的方法,特地選取了一些略帶戲曲味的歌曲,為學生架起一條通向戲曲音樂的橋梁。如王力宏的《在梅邊》,陶喆的《蘇三說》,零點樂隊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和李玟的《刀馬旦》等流行歌曲元素和傳統(tǒng)歌曲元素相結合的歌曲,這類歌曲俗稱“戲歌”。在眾多的戲歌中,學生最感興趣的還是有著清悠婉麗、優(yōu)美動聽的聲腔,真切感人的表演以及具有江南靈秀之氣的越歌,如趙志剛老師演唱的《唱支山歌給黨聽》《紅梅贊》等受到學生的歡迎。當然教師也可選取由快樂男聲張杰和歌星李玲玉合作表演的越劇名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給課堂平添了許多風趣,拉近了學生與越劇的距離。通過各種創(chuàng)編,使學生的思維達到空前的活躍,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探究學習、合作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四、把“紹興越劇”推向校園的舞臺,讓更多人感受到地方戲曲的魅力
2006年5月20日越劇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逐漸受到相關部門重視的紹興越劇,大膽走出“水鄉(xiāng)”,走入大眾的眼簾。
我想有一天紹興越劇也能登上校園的舞臺,讓更多的學生知道文化古城紹興有這么優(yōu)美的音樂。在去年的六一活動會演上,我讓學生表演了《我家有個小九妹》和《十八相送》。排練時兩位學生表現(xiàn)得很不好意思,覺得用方言在舞臺上張不開嘴,我告訴他們越劇受到很多部門的重視,而且已經(jīng)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我的一再鼓勵下,兩位學生用飽滿的情緒投入地表演了節(jié)目,贏得了臺下師生和當?shù)厝罕姷臒崃艺坡暋?/p>
紹興越劇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內涵不只于此,它涵蓋面廣,信息量大,我們的紹興越劇將會以其更加完美、更加獨特的風采,展現(xiàn)在各地舞臺上。我將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表演素質,增強榮譽感,并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鄉(xiāng)土文化的魅力,激發(fā)對先輩創(chuàng)作藝術的熱愛。
五、地方戲曲教學的現(xiàn)實意義
地方戲曲對于音樂教育來說是音樂教學中得天獨厚的資源,它承載著本地區(qū)的歷史文化、風俗傳統(tǒng)、民歌曲藝等人文藝術景觀。我們要承擔起對這些資源做深層次探究的重擔,并用發(fā)展性的教學思路將本土的音樂資源運用到音樂教學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脫離鄉(xiāng)土文化的根。讓地方戲曲走進校園,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時刻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音樂氛圍,日積月累,民族音樂就能在學生心中扎根、開花、結果。然而,弘揚地方戲曲文化將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我相信,我們紹興的瑰寶——紹興越劇一定會大放光彩!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