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慶
淄博周村的一位作家朋友與我相熟有年,幾次邀請我到古城采風,無奈日日文債纏身,一直沒能成行。正逢“五一”小長假,前一天晚上頓生游興,因為買不到車票就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自駕之旅。
清晨,跑跑歇歇三個多小時后抵達,老友早已在古城邊的一家老店預定了飯菜,為我接風。因途中電話里就對朋友說,“不喜歡吃大餐,也免得浪費觀光的時間”,所以落座后只見桌上綠綠的生青菜,白白的粗豆腐和鮮嫩的鹵羊肉,簡單又有特色,甚覺開心。這表面極為普通的豆腐,當我下箸吃到嘴里,才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清香盈滿齒頰。打探才知,這豆腐原來是用博山甘美泉水做的,俗稱泉水豆腐。
周村與博山唇齒相依,同屬淄博。如濟南一樣,博山古來多泉眼,街巷隨處可見汩汩四溢的泉水。清人王士雄在成書于咸豐十一年(1861)的《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豆腐“以青黃大豆,清泉細磨,生榨取漿,入鍋點成后媆(注:嫩)而活者為勝。”取清泉,用這一帶所產(chǎn)大豆制成豆腐,細膩、爽口、鮮嫩,又宜于造型,滋味勝于他處,緣此衍生出的博山豆腐箱(也稱金豆腐,豆腐盒內(nèi)容有肉末、菜末、筍丁、海米碎、木耳末等)也成了淄博傳統(tǒng)名菜。坊間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曾特意到此地吃豆腐箱,食罷贊不絕口。
再說那鹵汁羊肉,絲毫不膻,咸淡適中,清香可口,我連吃三片還覺得不解饞。朋友講,鹵汁羊肉也叫五香羊肉,作為周村名吃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有些地方的食客愛用羊肉來煮湯,喜歡羊湯的濃香,而周村羊肉燉制好以后可以單獨售賣,宜冷餐。在當?shù)?,做五香羊肉最正宗的地方是下河,且只有早上才賣,是百姓早餐的佳肴,上午十點后再想買到就不容易了。在淄博其他區(qū)縣,人們也沒有口福每天都能品嘗到新鮮的五香羊肉。我忙不迭地問及烹制技巧想學學,朋友笑著對我說:“大致上,就是把精瘦羊肉和生雞切成塊狀,加入黃酒、花椒、鹵水、姜片,以及少許醬油、鹽等調(diào)料,用急火燒熟待涼后即成。但是有些細節(jié)是‘秘笈’,我們當?shù)厝艘矡o從知曉?!?/p>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我急著去游覽古商城。周村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美譽,始建于明永樂年間,明崇禎時代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雛形,南起絲市街、銀子市街,北至朔易門。到了清代中晚期,山東綢緞布匹業(yè)知名的“八大祥”商號先后來這里經(jīng)營,引得遠近富商大賈云集,大街逐漸發(fā)展成為綢布行、雜貨行匯聚的商貿(mào)中心。光緒三十年(1904年)周村辟為商埠以來,一躍成為名聞南北的旱碼頭與中外商家紛至沓來的繁華區(qū)。隨著貿(mào)易范圍的擴大,濟南、青島、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地的客商都與周村有生意往來,商城發(fā)展達到鼎盛,正所謂大街不大,日進斗金。
穿過牌樓走進大街街口,即使是剛吃罷午飯,我仍迫不及待地買了一包周村燒餅來吃。周村燒餅以薄、香、酥、脆著稱,我始終對它抱有好感,無論是在家鄉(xiāng)的大超市,還是在高速路休息區(qū),只要遇見總會買回一點讓家人品嘗,頗受歡迎。周村燒餅采用優(yōu)質(zhì)面粉、脫皮芝麻、精鹽、食糖、水等精制而成,它外型圓薄,正面粘滿芝麻,背面布滿酥孔,可謂老少皆宜的休閑小吃。到了清末,周村一帶涌現(xiàn)出聚合齋、德祥齋等多家制作燒餅的名店,生意紅火?!鞍舜笙椤痹鴮iT定購燒餅成箱發(fā)往外埠,作為饋贈禮品。古商城的街巷里,隨處可見售賣燒餅的攤店,隨處可聞拖著長音的吆喝聲,使周村這幅市井風情畫變得更為立體鮮活。
才過午餐又至晚,不知不覺中華燈初上,友人說晚飯一定要我嘗嘗當?shù)氐牧硪幻浴箦?。眼前的煮鍋為一人守著一個半尺直徑的小鍋來吃喝,有點像城里小火鍋的情狀。店家說,煮鍋本源于一口大鍋,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當時周村街面上南來北往的生意人多,行色匆匆中吃起飯來也需快捷、解飽。于是,當?shù)赜袕N師肩挑火爐和簡單餐具,帶上一些熟肉與鹵好的內(nèi)臟等,在街角擺上攤子方便顧客。大鍋中煮著味美的老湯,顧客選過食物后由廚師切好,再加上兩塊炸豆腐,然后一起在大鍋里燙煮。食客邊盛邊吃,大快朵頤,哪怕僅是老湯燴干糧也是很香的。隨著生活進步,更講究的“衛(wèi)生煮鍋”出現(xiàn)了,一改眾人同舀一鍋湯的舊俗。大大的桌面開孔,放置十個八個小鍋,桌下有爐火可以加溫,人們隨時可以吃到熱食。店家呢,他在桌旁守著一口大鍋,鍋內(nèi)鹵煮著丸子、炸豆腐、肥腸、肥瘦肉等菜肴,人們隨意點,再盛在小鍋里吃。正是飯口時分,小店內(nèi)熱氣騰騰。朋友說,冬天吃煮鍋最愜意,窗外寒風刺骨,屋內(nèi)三五知己燙上一壺老酒,圍桌共吃煮鍋,最是其樂融融的美事。
夜路難行,我決定留宿周村,如此這般便可在清晨嘗一嘗久有耳聞的小米煎餅卷羊肉了。春夜喜雨,第二天早上格外清爽,步行至大街,見尚屬清靜,我坐下來安安穩(wěn)穩(wěn)地吃上了昨夜夢到的美味。
家慈祖籍山東梁山,所以我也算半條山東漢子了。煎餅是齊魯大地的名吃,我從小就喜歡,有幸常年能在天津吃到由山東煎餅演化而來的煎餅馃子。山東煎餅名滿華夏,蒲松齡在《煎餅賦》中就稱:“溲合料豆,磨如膠餳,扒須兩歧之勢,鏊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經(jīng)火烙而滂澎,乃隨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蟻行,黃白忽變,斯須而成……”可見清代初葉魯中地區(qū)制作各類煎餅已相當普及。淄博百姓偏好煎餅,又有“紅煎餅”與“白煎餅”之分。紅煎餅用高粱面攤制,白煎餅用玉米面添加小米面制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聽說在周村還有甜煎餅,在博山又有酸煎餅,在西河還有大煎餅等,不僅可以配食大蔥蘸醬,也可以卷起各樣菜肉,其包容性讓外鄉(xiāng)人嘆為觀止。今天在周村街面上,我也看到了幾樣打著各自品牌的煎餅廣告,看來已日趨產(chǎn)業(yè)化了。
眼前的小米煎餅卷羊肉六元一份,煎餅現(xiàn)攤,一面微黃見焦、半軟、淡甜;羊肉現(xiàn)切呈小丁狀,再撒上少許香蔥和芝麻,卷食入口,肉之鹵香與餅之清香復合在一起,怎能僅用“津津有味”一詞來形容呢。其實,昨日午餐已吃羊肉,不過是用薄薄的面餅卷的,有別于這小米煎餅卷食。我胃口大開,又吃了一碗骨湯打鹵的豆腐腦,一共只要九元錢,實在物美價廉。
歸途,始終在回味著這說走就走的美食之旅,想來,休閑游難道真是“吃貨”的節(jié)日么?也許吧。民以食為天,美食就是了解一地歷史文化風情最為直接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