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查閱過氣象史資料,我只是有一種感覺,覺得唐朝的陽光比有文獻(xiàn)記載以來任何其他歷史時(shí)期的陽光都要烤人,仿佛越千年至今,仍然炎炎灼人。何以這么說呢?你想,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那么多的人都沒有寫出“鋤禾日當(dāng)午,汗滴禾下土”,何以惟獨(dú)唐朝詩人寫出了?好像其他所有朝代的農(nóng)民正午都不鋤地,或鋤地而不流汗,只有唐朝的農(nóng)人例外。唐朝的農(nóng)人正午不僅鋤地,而且流汗,不僅流汗,而且還被詩人李紳看在眼里,不僅看在眼里,而且疼在心里,不僅疼在心里,而且發(fā)而為詩,寫成千古名篇《憫農(nóng)》。
不僅唐朝的日頭比有文獻(xiàn)記載以來的任何其他時(shí)代的都毒、都熱、都烤人,唐朝的冬天似乎也比其他任何朝代的冬天要冷得多。不然的話,杜甫何以祈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白居易何以夢想“萬里裘”好使萬民“俱不寒”?別的時(shí)代就沒有寒士嗎?就沒有無衣無室的人嗎?就沒有詩人嗎?我們怎么就很少見別的朝代的詩人“千間廈”、“萬里裘”的祈禱和夢想呢?
是因?yàn)樘瞥娜疹^太毒,所以詩人們才寫出“汗滴禾下土”嗎?是因?yàn)樘瞥那镲L(fēng)太狂、冬日太冷,所以杜甫、白居易才得以異想天開幻想廣廈闊裘嗎?氣象史的資料無助于求證唐朝詩人的寫作與氣象的因果關(guān)系。其他朝代里農(nóng)夫也要鋤地,也要流汗,寒士窮人也無衣無室。之所以惟獨(dú)唐朝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不在唐朝夏天太熱、冬天太冷,而在于唐代文人詩家有一顆善良、善感、悲天憫人高出其他任何朝代一大截的皇皇人心!
自唐以后,中國人像江河的大浪回望源頭一樣頻頻舉頸遙望唐朝。唐朝的確是值得我們民族回頭望的一個(gè)偉大時(shí)代,是人類文明的一個(gè)頂峰。唐朝并沒有繁榮到莊稼人不用在正午鋤地,貧寒者都有衣有房的程度。唐朝的農(nóng)夫仍要鋤地,鋤地仍要流汗,寒士仍要被雨淋,窮人仍要受凍餒,可唐朝詩人偉大的人道情懷卻空前絕后,歷久不磨,至今仍然讓人感到酷暑里的清涼和奇寒中的溫暖。
不朽的唐朝,我向你遙拜!永恒的詩人啊,可有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