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霖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情感寄托的對象之一,詩歌的題材和感情寄托是息息相關的,構成詩歌意境的要素——意象,其蘊意也是相對穩(wěn)定的,而感情還需要通過吟詠來表達。所以引導初中生有效地欣賞古典詩歌,應從題材、意象和吟詠三個方面入手。
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選取素料,剪輯材料,往往承載了詩人一定的思想感情,體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構思。而欣賞詩歌的過程,把握詩歌中思想和情感的態(tài)勢這是勢之使然的,因為不同題材常常體現(xiàn)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首先應當引導學生敏感地識別題材,這樣才能在詩歌欣賞的過程中尋其徑而入其門。
一般來說,古典詩歌的題材無外乎以下一些類型:愛情詩、山水詩、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詠物詩、詠懷詩和諷刺詩等等,而每類詩,它們都有自己的情感表達范疇。比如愛情詩,要么描述墜入愛河中的男女主人公癡癡和執(zhí)著的愛情;要么描述離別男女生離死別的痛苦之情和至死不渝的相愛之情;要么描述難得相會但勝卻朝朝暮暮銷魂的愛情。詩經(jīng)中的《關雎》,李商隱的《無題》,便是很好的印證。
筆者在教詩經(jīng)《關雎》時,充分考慮到古典詩歌的“題材”意識,引導學生讀詩應仔細辨析,感悟出蘊藏在詩歌里的思想感情,讓他們明白詩歌開頭就運用了比興的藝術手法?!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詩人借眼前景物發(fā)端,水鳥和鳴,喻指了男女間和諧恩愛,與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意義上發(fā)生關聯(lián),主人公情趣與自然景物渾然一體,體現(xiàn)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愛慕、思念、追求之意。情景俱佳,意趣并茂,學生完全陶醉于如夢幻般的藝術境界中,學生對題材類別也就一目了然了。又如送別詩,不言而喻,它自然與送別有關,但研讀它,我們照樣也會欣喜地發(fā)現(xiàn),它有相對穩(wěn)定的表情范疇。要么抒發(fā)詩人與友人依依不舍之情,如岑參的“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要么抒發(fā)詩人對友人深深關切和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要么抒發(fā)詩人對友人拳拳勸勉之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當然,送別詩中也有描寫凄凄楚楚地在傾述纏纏綿綿、肝腸寸斷的別離之情的。
至于其他諸多類型,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但筆者只想強調(diào)一點,引導學生了解古典詩歌題材常見的類型,并了解其中的最主要的感情思想類別,這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因為長期的文化積淀,詩人借以表達感情意象的蘊意也是相對穩(wěn)定的,所以教師從詩中的這些物象和情愫出發(fā),也可以把學生帶入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進入詩歌中朗朗戚戚、五彩繽紛的藝術境界,所以引導學生欣賞古詩歌,除了引導學生樹立“題材”意識外,還應當引導學生樹立“意象”意識。
所謂“意象”意識就是指古典詩歌中的物象常常被當做一種情感來寄托。一般來說,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學習中,我們應當要有這樣的概念:腥臊惡臭是小人奸佞,香花美人是君子忠臣;秋天意味著肅殺,寒蟬意味著別離;燕子那是親昵,鴛鴦那是恩愛夫妻;鴻雁那是思歸、是書信,勞燕分飛是夫妻離別;紅豆是相思、仰慕,浮萍是漂泊不定,浮云是游子的象征;竹子是君子、是操守,青松是剛直、是偉丈夫;梅花象征著脫俗與孤傲,菊花象征著恬然與超俗,蓮花象征純潔,牡丹象征華貴,大海象征廣博等。
一旦學生熟悉了這樣一些文化積淀,由此引發(fā)開來,精心地設置一些對象,讓學生欣賞評點,你會發(fā)現(xiàn)足以讓你感到非常滿意的結局。
筆者在多媒體教室教學李白的《月下獨酌》時,在屏幕上投影出詩人對著明月舉杯,唯獨長長身影與其為伴的圖景后,清幽的背景音樂響起,隨著配樂飽蘸情感的吟詠,頓時營造出凄清的氛圍,學生在教者的吟詠中產(chǎn)生了共鳴,與教師一起齊聲的吟詠起來,融入到詩歌的意蘊里。這節(jié)課的教學,學生的情感特別投入,不需要過多的講解,在深情并茂的吟詠聲里,學生便領會到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又如吟詠陶淵明的《飲酒》時,調(diào)控吟詠節(jié)奏,將“悠然”二字拖長聲調(diào),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那種悠閑自在的心情,在情感上與詩人貼近了,真正能從作者的情感角度去領悟古詩歌意蘊。學習古詩歌離不開時時吟詠,細細咀嚼,在低吟慢詠中欣賞古典詩歌的能力和水平就漸漸得以提高了。
引導學生樹立題材、意象、吟詠三方面意識后,再對古典詩歌進行領會、揣摩、吟詠,便可在欣賞的同時獲得整體上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