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皆健
(寧波鄞州職業(yè)高級中學,浙江 寧波 315103)
現用的中職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的前面都有“課文導讀”,通常它的篇幅較短,一二百字左右。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老師并沒有好好地利用它,有些老師甚至認為它類似“雞肋”,可有可無,上課伊始讓學生齊讀一遍,或完全忽略了事。事實上“課文導讀”不是獨立與課文的簡要介紹,而是教材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教師而言,它是教學設計思路的提示窗口,對學生而言,它是重要的閱讀提示,對學生的課文閱讀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學習的重點難點,課文的寫作特色。
目前使用的中職語文教材中“課文導讀”通常會對課文內容的簡潔概述,交代文體,提示主題,或對課文的結構和寫作特色進行提示,為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內容,許多“課文導讀”也會對作者和寫作背景做簡要的介紹,對閱讀要求和方法做相應的提示。
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能充分利用好“課文導讀”這一教學前奏,改變以往隨意、程式化的“課文導讀”教學,那么不僅能優(yōu)化我們課堂的教學效果,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整體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讓“課文導讀”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呢?筆者在平時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從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兩個方面進行了嘗試與改進。
拿到一篇課文,老師首先可能想到的就是課文的重難點是什么,自己該如何向學生講授課文,很多老師會翻閱教參,上網查找資料等等,殊不知看似簡潔的“課文導讀”中已經包含了我們所需的很多信息,我們所要做的是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它們?yōu)樽约旱慕虒W設計服務。
1.巧做導語,設疑激趣。作為一堂課的開始環(huán)節(jié),巧妙設計和運用導語能創(chuàng)設出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為新課的講授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課文導讀”中有許多精心設計的問題、懸念,如《把欄桿拍遍》的“課文導讀”: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梢哉f,辛棄疾這首短短五十五個字的詞,深刻地概括了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一生,那么課文是如何評價這位宋代大詞人的呢?又如《古希臘的石頭》的“課文導讀”:希臘人對歷史文物的保護措施很奇特,從中我們可以學到些什么?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燦爛的古文化呢?我們不妨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課文。這樣的導讀就似準備好的設疑導入。教材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課文導讀”,老師在設計導語時可以適時采用。
2.串聯思路,提綱挈領。作為課文內容的精華濃縮,“課文導讀”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對于課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基本線索都有所提示,認真研讀“課文導讀”可以幫助老師理順教學思路,對教學設計的方向有很好的指導性?!督^品》一課的“課文導讀”中提示標題的一語雙關性,即畫品之絕和人品之絕。筆者在教學設計中就以“絕品”這一標題的雙關含義為設計線索,將整個教學過程分成四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整體感知,找尋畫品之絕。通過尋找原文中對這幅畫評價的詞語,由畫品之絕引出裱畫的常先生其人,由畫品之絕轉向人品之絕的探討。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理清思路,感受輾轉之路。請同學在文中以絕品畫的出讓、收藏、贈送的時間為依據,用自己的語言概述每個時間段主要事件,理清寫作的思路。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理解人物,品讀人品之絕。依托“課文導讀”中“絕品”的出讓、收藏、贈送的線索設計問題,引領學生理解小說的主人公的人品之絕。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深化主旨,感悟人生大義。在感受小說人物人品之絕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反思現實,反思自我。
四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的最初想法都是基于“課文導讀”中的簡單的幾句提示,因此只要我們充分重視,就能很好地發(fā)揮它的提綱作用。
3.明確重點,抓住難點。大部分的“課文導讀”都會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展開,認真研讀,會幫助我們明確重點,抓住難點。例如《再塑生命的人》一課的“課文導讀”:感受“我”的心靈由黑暗走向光明的過程,重點品讀莎莉文用無私的愛,引領“我”走向光明,重塑生命的內容,進而理解“再塑生命”的意義。由此我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整體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歷程。感悟莎莉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教學的難點為“理解‘再塑生命’的含義,深入體會作為盲聾啞人的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p>
職業(yè)高中的學生綜合的閱讀能力不高,他們也沒有很好的閱讀方法和習慣。上課前很少有學生預習課文,課堂經常會有高耗低效的現象。如果能指導學生重視“課文導讀”,利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為閱讀服務,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1.巧括內容,提高效率?!罢n文導讀”通常會對課文內容進行簡潔概述,也會對本課的寫作特點的進行提示,指導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前,認真參讀“課文導讀”,不僅能一下攝取課文的大致內容,也會對作者的寫作思路有一個清晰的線索,這為接下來的課文閱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提高了閱讀的實效性。
2.巧借問題,發(fā)展思維。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閱讀對象的內容,而是希望通過閱讀這一平臺,讓學生在閱讀中享受語文的智慧,獲得人文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營養(yǎng)。這就需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質疑與思考,將閱讀深層化?!段业脑缒晟睢芬徽n,許多學生初讀課文的感受就是丘吉爾的成功無非就是運氣好,學生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認識,是被丘吉爾在文中表面調侃的語氣所蒙蔽,忽視了引領全文的那句話“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彼恼芾?。如果學生在課前能認真研讀“課文導讀”,深入思考“課文導讀”中對丘吉爾為什么自信的質疑,就會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拓寬思維視野,丘吉爾的成功緣于他的自知,他的自信,在尷尬的學習處境中,不自卑,不放棄,努力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發(fā)揮自己的特長。
3.巧用方法,培養(yǎng)習慣。利用“課文導讀”中對閱讀要求和閱讀方法的提示,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改進自己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遵循《過秦論》的“課文導讀”的提示閱讀課文,首先找出文中大量的排比、對偶、夸張等句式,反復品讀,體會文章氣勢。其次,從內容中歸納各種對比,欣賞這些對比在形成充沛文氣的作用,對于這篇論述性的古文學習有指導性的意義。學生在“課文導讀”的指導下,合理選擇閱讀方法與角度,逐步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綜上所述,位于每篇課文之前的“課文導讀”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擺設,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它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師生只要充分認識“課文導讀”的重要性,并且充分挖掘蘊含其中的豐富資源,就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進行預習、復習,也能有助于拓寬教師上課思路,優(yōu)化課堂教學。
[1]余文森.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王松泉,等.語文教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