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秘
(哈爾濱師范大學)
洋思中學與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共性分析
李國秘
(哈爾濱師范大學)
在基礎(chǔ)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多數(shù)學校的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的改革卻是草根式的,其中包括聞名遐邇的洋思中學和杜郎口中學。以這兩所學校為例,探討二者課堂教學模式的共同之處,以便今后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中多一些思考。
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模式
洋思中學與杜郎口中學的改革都是窮則思變,針砭時弊,迫于窘境而采取的大刀闊斧的改革,由校長大力領(lǐng)導,由教師全力支持,由學生努力配合。如今這兩所學校的生源穩(wěn)定,升學率與日俱增,學生的學習能力穩(wěn)步提高,開啟了自主改革成功的先河,廣為其他學校參觀效仿。這樣的成功探索,背后必定隱藏著成功的多種共性因素,不難發(fā)現(xiàn),兩所學校在課堂教學模式方面有如下共性。
洋思中學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策略,推進了新課程的實施。切實做到了在課堂上讓學生掌握新學的知識,做到“堂堂清”,對于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盡量達到“日日清”,這就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而杜郎口中學采用預習、展示、反饋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去自學,這與前者的先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強調(diào)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不再任由教師的安排,而是在教師的指引下自主學習,這樣學得的知識印象深,掌握扎實,不易遺忘,還培養(yǎng)了學生換位思考的習慣,讓學生體驗教師的角色,能夠尊師重道,全面提升學生的能力。
“先學后教”就是先讓學生自學,然后教師再點撥教導,弱化教師的教,強化學生的學,把“滿堂灌”的課變成了啟導式的課。杜郎口推行“35+10”“45+10”模式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活動充分,教師盡量不講或少講。兩所學校都大膽放手,充分依靠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不再一味地說教,不再唱重頭戲,而是退居幕后,必要的時候予以點撥。學生在課堂上利用展示的機會,與同學們分享自己的收獲,接受他人的提問甚至質(zhì)疑。學生做了課堂的主人,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都以懷疑的態(tài)度去學習,由接受學習轉(zhuǎn)向半接受、半發(fā)現(xiàn)的學習。學生都會充分地預習和準備,提高了自學的能力,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甚至能夠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洋思中學提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辦學理念,確保不讓每一個學生掉隊。當堂訓練環(huán)節(jié)中有必做題、選做題、思考題三種類題型。照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不放棄培養(yǎng)學困生。杜郎口中學的課堂上,師生之間人格是平等的,每一個學生的人格都受到尊重,不會受到壓抑和束縛。這種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參與度自然會提高。如果在自我展示的課堂上,學生都閉口不言,沉默不語,那課堂猶如死水一般沉寂。如果只有幾位學生參與討論和展示,其他學生我行我素,改革也無法推進,甚至停滯不前??梢?,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來,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學質(zhì)量。每個學生都有無限的發(fā)展空間,憑借幾次考試的成績來妄自評價一個學生,是不合理且不公平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讓課堂成為鮮花綻放的花園。
洋思中學的課堂教學:在“后教”環(huán)節(jié),通常是教師牽頭組織、引導學生就某一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通過交流,相互補充,共同提高,達到解決問題、提高認識的目的。杜郎口中學教室內(nèi)學生課桌的排列是學生對面而坐,可隨時自由組合。教室四面墻壁,三面嵌上黑板,拆除了象征教師特殊地位和尊嚴的固定講臺,學生通過合作共同討論問題,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的成果。二者都把合作學習提上了日程,合作學習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充分發(fā)揮了生生間的相互交流、團結(jié)合作功能。
以上兩所學校都是教學改革成功的典型,值得學習和借鑒。二者成功的共同原因還有很多,在這里只列舉四點。面對成功的經(jīng)驗,我們需要揚棄。根據(jù)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可以大膽地取之、改之,甚至棄之?!耙话谚€匙開一把鎖”,一種模式只能對應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所謂“橘生南國為橘,生北國則為枳”。即使在其他學校與教師獲得成功的模式與方法,并不代表在自己的學校與教師會同樣見效。無論我們自己探索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道路還是學校的成功經(jīng)驗,都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壓抑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性,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還要以本學校具體情況展開改革,面對升學的壓力,調(diào)和升學與提高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矛盾,把“學生”二字放在首位,以人為本。
[1]劉金玉.先學后教 當堂訓練打造高效課堂[J].基礎(chǔ)教育參考,2012(18).
[2]袁茂坤.對洋思中學與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的分析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8(16).
[3]陳改霞.杜郎口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J].教學研究,2011(01).
[4]高洪德.教育改革的魅力在課堂:對茌平縣杜郎口中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6(05).
[5]時曉玲,于維濤.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省思與多元創(chuàng)新:基于洋思、杜郎口、東廬等校課堂教學實踐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3(05).
·編輯 韓 曉